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影评:《非诚勿扰》

发布时间:2023-10-20 11:40:56
最后,邬先生驱车离去,一路唱着惜别友谊的日本老歌,越唱就越难过,经过无数个小路口,终于忍不住流下泪来。同去的朋友问我这是什么意思?怎么好端端突然就哭了?我想了想说:   你看,装钱的信封已经不在那儿,说明他收下了。在要好的朋友遭到大不测的时刻,他还是像个导游一样,按劳取酬下班回家,作为一个朋友他觉得不该如此,可是从职业的角度讲又是理所应当,他心里肯定不痛快。接着,他不痛快,所以唱歌来排遣,可唱的是一首日文歌,在异国他乡他就真的有归属感么——虽然这方面并无表现,但作为一个地道的北京人,冯导恐怕骨子里并不欣赏邬先生的选择。   ……但上面这些都不是关键。关键是,邬先生结婚了,被套牢在日本。秦奋呢?不但没结婚,还有一个能为他要死要活的女人,从这点上说,邬先生得多么羡慕秦奋啊?因为他与日本夫人的爱情八成已没有这种远游北海道的戏剧化的浪漫了,但他却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见证着秦奋以及其他许多陌生人的浪漫爱情。从追逝的角度,他伤心。   不仅如此,那个为秦奋要死要活的女人,最后还没死,这就意味着秦奋最终也要跟那女人牵起手走进婚姻的殿堂——这在他眼中,恰恰意味着浪漫爱情的死亡。纵然秦奋这样一个在他眼里善良、没正经、理想主义、多少年都没怎么变的好友,还是不能免俗地要从浪漫的爱情驶向庸碌的婚姻。从旁观的角度,他更伤心。   ——其实邬先生就是冯先生;邬先生最后的哭泣,就是冯先生对爱情和婚姻这个命题的哭泣;《非诚勿扰》就是冯小刚导演站在他一贯的男权主义角度,对婚姻的一次批判:这种批判已经流行了很久,所谓“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小刚导演为具象这一概念,两次把“坟墓”直接搬到台面上来:一回是兜售墓地、一回是日本葬礼。还留下句有可能成为流行语的:“媳妇还没娶,先买了块儿墓地!”   可惜,冯老师距离大师还稍微差了一点点。最后邬先生的哭泣,那份复杂的难以言喻的情绪的宣泄,还是让导演自己带着感情走进银幕里,没有更高一层地俯瞰——或许咱们小刚导演就是想亲身参与进去吧?但我想,要换成科恩兄弟,在邬先生找不到内心的出口时,一定会用异想天开的荒诞来消解这口气。其实冯老师也完全有资源、也埋好了线啊!如果邬先生停车之后,跑出来一只熊,该多有趣啊!?那才真是彻彻底底解构了,而不像《非诚勿扰》现在这样,讽刺、颠覆、解构了一路,却在结尾处开始为男女主人公的感情重新搭建、重新树碑立传。   但是我们不能要求这么高,因为冯老师说得明明白白,这是一部贺岁片,为了让大家在年底开心一下。观影过程中此起彼伏的笑声、鼓掌声、跺脚声,足以说明这个任务冯老师已经出色完成了!再看手机、信用卡、西溪别墅的一堆广告,我觉得不止是观众,赞助商一定也非常开心。再看整个影院里里外外水泄不通的人流,华谊兄弟想必正无比开心。所以,冯老师,您最应该开心,因为您说到的您绝对做到了。至于我们这些码字儿的怎么挑刺,您都应该视而不见或干脆不看——我们说出天去,《非诚勿扰》也是大卖!   笑料有多多、台词有多损就不说了,我要提醒的是《非诚勿扰》的男权主义批判也许会令新婚燕尔的夫妻和女性观众感到不舒服。因为这两类观众潜意识里应该会抵触“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所以看到墓地啊、葬礼啊、未婚先孕啊、心里永远记挂着另一个人啊,恐怕很难不触景生情乃至设身处地地联想到自己,其效果估计比《手机》有过之无不及。   从冯老师这个北京大男人的骨子里流露出来的是:对女性的物化、对性冷淡的丑化、对同性恋的歧视与妖魔化、对像男人一样拥有话语权的女性的排斥与异化(女企业家)、对单亲母亲独立自主抚养孩子的质疑、对出轨男人的“无奈纠结”的谅解与既往不咎、对一夫一妻肉体关系的不满足、对男人不仅是生活中的拯救者更是精神上的救赎者这一点的深信不疑。   ——如果你反对上述任意一点,那么《非诚勿扰》很可能踩到你的雷区。当然还有孤儿、股民、金融业者,个人认为相关的不幸之人看到电影里提及自己的段落,未必好受。   小议一下对女人的物化吧。女人用股票比喻、判断男人的前提是什么?就是她首先从心理上承认了自己也处于一个可以被物化被如此衡量的行列。但是这个“她”是导演眼中的“她”,是导演眼中的女人。也就是说,冯老师是这样看女人的,是可以像股票一样评估考察的,所以才安排女人也这样看男人,算是不打自招。至于其他的大家不妨自己看。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