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三峡好人》
几千年的历史遗迹要在几个月之内将他毁去,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而第六代导演贾樟柯透过三峡工程的拆迁、兴建、移民,带领我们见证一段爱情的复合以及另一段爱情的结束。影片以三峡的美景对比周边住户的流离失所,以居上位者的荣耀对比低下层人民的无奈。叙事的建构上主要可分两方向故事的融合发展,以带着犹如安哲罗普洛斯(TheoAngelopoulos)一贯「追寻」的笔触与角色内心莫名的「孤独」的刻画,揉合俩个主要角色:远从山西来到节奉的矿工韩三明,只为见到分离16年的妻子;同是由山西而来的女护士沈红,在友人东明的帮助下找寻丈夫,为了确定他外遇的事实。影片整体以烟、酒、茶与糖为逗点般的效果,逐步带出片中人物与主角间的关系:烟是青年小马哥、酒是韩三明与太太大哥的关系、茶是沈红与丈夫的关系、糖是韩三明与妻子的关系。片中描绘许多底层的小人物,为了追求利益而使的小手段,如:在码头上表演的收费魔术、知情不告(韩三明要去的地方早已被长江吞没)的机车司机、虚报住宿房价的老板,但不论是近似敲诈的手段或是投机的行为,这些在穷困生活中讨活的人只为了求得生存必须的经济,他们在追逐自身利益的情况下,也可看到仍不失人性道德的一面,如:机车司机少年他虽然为赚取韩三明的钱,深怕告诉他那小镇已淹没的消息,他便打消搭车的意愿,但其后他再另收三块的情况下带他去查明数据之后再去住宿,并帮他降低房租费,所以那老板最后说道他总向着外人,而并非只为了抽佣金而与老板联合欺骗外地旅人的钱。而这群低下层人民的生活景况可对比着其后一场戏:沈红与友人东明在露天舞会等待着丈夫的出现,此时出现几位社会高层,说道背后的跨河大桥是自己苦心的「作品」,耗资甚巨,并马上连络负责人将桥的霓虹灯开启以显其声势,这绚丽的作品对比着那群被迫迁移的居民、因工作断失手臂的工人,而旅社老板的「新家」却是桥墩内的空间(可见生活环境的恶劣),当韩三明拜访完他后,镜头以中远景捕捉他由桥墩中慢慢走出的画面,对比桥后的大厦建筑。此外,另一个阶级批判就是对小男孩-小马哥的角色描绘,他崇尚黑道的威风生活,但最后却在一次任务下送命,弃尸于韩三明等工人正拆除的大楼中。小马哥等青少年为沈红的丈夫郭斌卖命,在沈红寻夫的戏中,可得知郭斌是位事业有成的人物,他与小马哥的间接关系道出了阶级的剥削,郭斌是位既得利益者,他的虚伪可从沈红说他应酬式的跳舞只是逢场作戏,而最后郭斌在工地(背景是三峡大坝)拉起沈红的手跳了一段舞,正讽刺着他对人(甚至是爱人)只是「应酬」与「逢场作戏」的关系…。所以那段舞诠释得极为僵化且不带任何情感,俩人彷如行尸走肉般的起舞,沈红的情感空洞是面对丈夫的背叛,他为追求更高层的社会生活与集团总理有染,而郭斌则是对人的一份疏离,他是由工厂工人爬升到上层阶级的角色,所以为了维持身份与社会地位他对上层(客户、情妇?)是应酬关系,对下(朋友、属下与沈红)是维持距离的界线,他唯有抛弃过往低下的一切,才能不择手段攀升上流社会。再回到郭斌与小马哥的间接关系,可以由希特勒与德国前线军人的关系做比较,希特勒是既得利益者,他以德国民族的意识型态操弄并凝聚起人民的心,为此奋勇冲上前线,只为了满足他狂野的野心(某种程度上),但牺牲的人永远都是社会底层的人民,而不会是权贵或掌权者的关系人。小马哥的角色虽然不是故事主轴,但处理的层次性丰富,他是年青一代的表征与韩三明过往的旧时代形成对比与传递的关系,他崇拜《英雄本色》(1986)中周润发的英雄角色,由此可知他向往与仿效的是一种虚构的形象,是神话式的英雄主义,只存在好莱坞电影、香港电影或金庸的武侠小说中。由此,道出新一代的青年某种面向的不切实际与飘渺的偶像崇拜,最有趣的讽刺就是他被困在大袋子中丢弃在乱石丘上,巧遇韩三明才得救。但在另一层次观看,他又洞悉现代社会的环境,或严格的说是当下、此地的生活环境,韩三明过往的生活方式早已不适用(「好人一生平安」被「上海滩」取代),他们被灌输只有在道上混才是在这社会团体中求存的办法,因此扭曲了他的社会价值观,但再往深层走,不论他再如何精明,如何有小聪明,如何洞悉所谓的「江湖」,却仍是他人(郭斌)手中的一枚棋子而已,彻底道出社会的现实与残酷。这也呼应到老房东,当他气愤公务人在他墙上写下「拆」字而破口大骂,并说道自已混了十余年,要叫道上兄弟并非难事,但下个镜头以远景呈现他蹒跚的脚步缓缓下楼的模样,我们总有向社会或他人(强权)低头的一天。另外,影片的其他特点是以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的元素融入至高度写实笔触的氛围中,藉此对比拉开影片的层次感,导演以幽浮的出现连结起韩三明与沈红的间接关系,即寻找的母题,幽浮的符号也与其后沈红在友人家中,一幕的背景是三峡的「移民纪念塔」突然宛如火箭般升空,两者似乎都道出人们两逃离的心境,但囿于生活的现实与无奈,这逃离只能幻化为幽浮与火箭,象征某种虚无与遥远。而与超现实相对比的是片中采用的写实手法,近似记录片般的诠释出三峡大坝工程的施行与影响,并由新闻片中的孙文到毛泽东等人的片段,道出这工程的历史轨迹,彻底掌握了历史感的背景与社会氛围的诠释。还是生活,不论这社会怎么变动人民总要想办法活下去,不论移民或迁居、不论做拆除工或煤矿工、不论是黑道还是好人,所有人都为了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