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成长教育影评

发布时间:2023-10-31 04:02:04

  有人学音乐是真心喜好音乐,有人学音乐则是基于必要的文化修养,丹麦导演罗勒•施菲格执导的《成长教育》中则是既探讨了学音乐所为何来,同时也在乐器上玩文章,谱出很有趣的音乐对话。
《成长教育》系根据英国名记者Lynn Barber在2009年出版的回忆录改编而成的1960年代青春往事,她的父亲虽然经济状况不是很好,却也勉力供养女儿去学费昂贵的女子高校(Lady Eleanor Holles School)就读,后来则又进入牛津大学的圣安妮学院(St Anne‘s College)攻读英国文学,电影剧本把林恩的名字改成了珍妮,找来凯莉墨里根担纲,故事的年代就设定在她即将从高校进入大学的那段青春时光。
珍妮的父亲虽然支持女儿念名贵私校,但是却不太支持会拉大提琴的女儿花太多钱及时间去学琴,女儿会拉大提琴就够了,技艺精不精湛,不重要,音乐只是文化包装,一种身份外衣而已,他告诫女儿:“拉琴可以是妳的嗜好,嗜好却未必要妳天天耗在里面。”学乐器,演奏音乐,对他而言只是一个社会进阶的包装工具而已,既然未来不会当演奏家,又何必花那么大力气去学琴呢?那是完全不符合中产阶级的投资报酬率的。
珍妮其实并不确知她对音乐或乐器究竟有多狂热,但是参加了学校乐团,至少可以与同学有共通的社团话题,不会太孤单或者太特立独行,重要的是,她也在乐团中享受到男同学的仰慕与追求。
不过,《成长教育》最精彩的两场乐器戏却是在男主角彼得.萨斯加德饰演的大卫出场之际。那天,多雨的伦敦正在落雨,珍妮带着大提琴正在路边等公交车,大卫开着跑车经过,看到淋着落汤鸡的珍妮,于是就下车搭讪,从“我爱音乐,看不得乐器淋雨,你绝对不会搭陌生人的便车,但是妳可以把大提琴放上车,不要让它再淋雨了,如果妳不放心,一把大提琴值多少钱呢?我可以先付给你…” 风趣幽默又贴心的开场白,让珍妮笑开了怀,她只在雨中走了几步,就不再坚持,欣然地对大卫说:“我可以和我的大提琴坐一起吗?”
大提琴先上了车,珍妮也上了车,这时候的大提琴不再只是文化修养的实用工具而已,它已经进化成为男女追求爱情的媒介了。
情窦初开的珍妮对于未来人生有着各种的想象与憧憬,父亲期待她能申请到牛津大学就读,她也相信进了大学之后就可以读自己想读的书,听自己爱听的音乐,随意看画展或者法国电影,跟博学多闻的人天南地北聊天,大卫的利害之处就在于他正是什么话题都接得上的博学多闻之士,很快就套出了珍妮正在演奏艾尔加的“第三号交响曲(Symphony No. 3)”,然后扯出了艾尔加与犹太人并不搭调的话题,逼着珍妮澄清:“我不是犹太人。”然后再不急不徐地响应说:“我是啊!”多是多高明的泡妞交心手段啊,一段雨中邂逅,就在音乐和乐器交会中得到会心一笑的抒展。
后来,大卫果真说服了珍妮双亲,让他得能带着珍妮去听一场拉威尔(Maurice Ravel)的《前奏与快板(Introduction et allegro)》音乐会,随行的还有多米尼克库柏饰演的丹尼与罗莎蒙帕克饰演的海伦,那是一场得正襟危坐,全神贯注聆赏的音乐会,但在此时,珍妮才发现海伦虽然衣裳华丽,却不识法文之妙,而且很受不了拉威尔的音符催眠,海伦在音乐会之后还讲了句让人捧腹大笑的名言:“每一回听古典音乐时,我都觉得好像是来参加自己的丧礼(I always think I‘m going to my own funeral when I listen to classical music.)。”
是的,强要附庸风雅,强做解人,确实是痛苦至极的折磨,珍妮或许衣着平庸,但是她的音乐修养与品味,却也在大卫的友朋友中显得极其突出,淑女风华与青春才情就在珍妮与海伦的并列与排比中,得出高雅与庸俗的鲜明结论了。
电影中的每个元素,每场细节都绝非偶然,这两场音乐戏,既铺排了一见钟情,又展示了一往情深的电力交流,虽然最后情节逆转,结局出人意料,但有音乐的地方,就有一曲难忘的魅力,短短两场戏,却已余韵无穷,电影的密度就在音符护送下,创造了隽永高潮,对我而言,这就是精湛功力了。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