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南京南京—我等还未作古
《南京!南京!》,一盆凉水从天而降!我首先想说这个。
虽然那个开头被不少人喊晕,我却是喜欢的,“南京!南京!”的字幕打出来的时候,你可以看见后面的背景还在大幅度的移动,毛笔勾出的四个大字显得“身在其外”,恰恰应了导演的意思:站出来,历史才有可能再被看见。
曾经看过不少南京题材的电影,这个当然震撼不到我,那些慰安妇的片段看得太多,我也就渐渐麻木。过程中哭了三次,后来我发现我不再愤怒,我想这是陆川带来的冷静。他很成熟,但成熟的人,通常没有生气。我先说令我觉得“一盆凉水从天而降”的三个片段:
其一:在日本兵一声“向后转”之后,所有人转头,眼睛向上望去,眼神里没有情感,只是保持着仰视的姿势,很短,变成了低头的认命。这个原本应该是惨烈尖叫的现场,显得异常冷静,但你却不对这样的剧情产生质疑,历史是不容质疑的,如果你没有身临其境。
其二:妓女小江在走到人群前面的时候,手一直保持着上举的姿势,而且一直保持风尘的姿态。如果选择一个冰清玉洁的女子做这个牺牲第一人,再加些大义凛然的音乐,相信“效果”会很棒,但是“不愿剪发擦掉口红”的妓女站出来,你可以说,因为本身就风尘,那么“牺牲”就减到了最小,这是一次尊重,不止对历史,更对历史下微不足道的个体。巧的是,尊重不是用渲染获得,而是“本就这样”,太多太多,被挑出的是一个事件,而不是一个不得不说的典型事件。
其三:影片最后,小孩和胖子兵听到枪声,互看对方,发现死的不是自己,这个时候他们释然了,然后向后看,发现自杀的是日本兵,他们才大笑起来,很丑陋,但不可被鄙视。
电影院出来的时候,我们说起以前看过的纪录片,大量的图片,铺陈的裸体、尸体,那些把捆子捅进女人下体的照片,那些把孕妇肚里胎儿活挑出来的特写眼神,随便一个摆出来都把这部片子对战争的描述给“比”下去了,但是我为什么最看得起这一部“平平无奇”的电影(非纪录片)?因为我到底还不是为了“哭”和“骂妈了个B的”而走进的电影院。
事件发生的当时,本来就没有配乐,历史当下,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看某个日本兵的特写眼神,可以被留下的只能是一个对“群像”的解释,那回到“电影”,毕竟电影院不是博物馆,更不是摄影展,有个问题我们必须得问,“陆川你拍这个片,是要做什么?”你把我们带到70多年前的南京现场,你就走了,我们自己去看,可是时间只有135分钟,你要急匆匆地去看个全程还是盯着一具尸体看两小时,况且我的时间还很不够用,我还得分心去听后座那一排人在说什么。一人打电话,“我在看南京南京”说话时神奇很牛B,觉得自己很有品味,临走了,我特意听他说了一句:“没意思”,那你开始何必牛B地显摆,好似你选了一倍“有范儿”的片。还有一小屁孩,在看到慰安妇那一段时,小孩问:“爸爸爸爸,他们在干什么呀?”爸爸尴尬地说,“你小孩子不懂,别看。”小孩执意:“我要嘛我要嘛,告诉我嘛。哎呀,什么声音呀?”我又想到了一问题,“陆川,你的南京南京是要拍给谁看?”没错,我必须承认,《南京!南京!》是人参,但在我们这样没见过世面的小县城,多半会以为这是“当归”吧。
所以我几乎现在就断定,选了个同场PK的《拉贝日记》,《南京!南京!》无疑输了,我们还没有自己参观的习惯,谁叫中国的导游如此深入人心。我们更需要一些在走出电影院,可以谈论些什么的电影,而不是只一段“没意思”就不想再谈的历史。其实,说这话的时候,我是违心的,无论出于对历史的尊重,还是对南京,还是对陆川,还是对与“历史”属于两个类别的“电影”这一学术名词,我都觉得《拉贝日记》会赢,但不会抬头挺胸。
可是,我改变了最初对南京大屠杀的看法,原来我想,历史是需要被记住的,似乎这是我们的责任。但现在呢,尸体早就变为了地下的白骨,甚至白骨都不存在,历史已经冰凉了。我们还热乎着愤怒也好,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