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永远的莉莉亚影评(Lilya 4-ever)

发布时间:2019-08-23 01:01:59

  《永远的莉莉亚》(Lilya4-ever):颓糜在暗地里的荼蘼花季

  看到这部电影的名字,以及电影的海报,我有种莫名的主观臆测——这是一部黯糜的电影;纵然,《永远的莉莉亚》(Lilya4-ever)这个名字,以及奥莎娜阿金什那(OksanaAkinshina)俊美的脸庞上木然的表情并不曾给我透露更多的信息。可是,直观上的判断似乎并不需要太多的理性根据来支撑就可以非常武断地给出一个答案;只需要我有勇气承认,这仅仅只是我个人的主观臆想,这就够了。

  后来我才知道,卢卡斯•穆第森(Lukas Moodysson)这个名字,也才知道这部电影在奥莎娜演艺生涯里的重要性,更知道了这部电影曾经被誉为瑞典当代最被看好的年轻导演的代表作品里最揪人心的电影;但是,这都是后话。收藏这部电影,几乎是一种根本不需要解释的冲动——仅仅只是一个名字、一张图片、一个女子以及一个表情;我想,看起来感觉对口味,这很重要。

  电影开始,从一组由奥莎娜饰演的女主角莉莉亚(Lilja)的视角的手提镜头一路前推,一路狂奔,既跌跌撞撞又东张西望;说真的,我很不喜欢这组镜头,非常突兀,并且让人感觉很不舒服。我多少有种晕车想呕吐的感觉,我明白,导演想让我们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感受莉莉亚的那种漫无目的、惊惶失措的慌张;可是从视觉上来说,以这组镜头作为开场白,多少有种冒险。比如我,就是那种不买单的观众;很多导演都喜欢用手提镜头,用第一人称视角,可是我向来不喜欢这种摇摆不定的视角方式。所以,对我来说,如果不是非必要的手提镜头,总会让我很不感冒。

  电影结束,同样是这样的一组手提镜头。可是同样的一组镜头,放置在电影的最后,因为有了前面一个半小时的铺垫之后,我倒反而有了一种完全截然不同的感知。非但没有原来的那种不舒服,我反而能够溶入到人物的内心里去;至少,我前面所说的所谓“漫无目的”和“惊惶失措”,我是从后面的这组镜头里感知出来的,而非是电影开始的这组纯粹手提镜头的无的放矢。

  电影最后的这组镜头完全合情合理并且恰到好处,既没有过分煽情,也不显得浮华轻佻。我感觉,如果电影在开始的时候用的是第二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视角,讲述同样的这个情节,电影的整体水平会更上一层。尤其是这种前后呼应的表达方式,纯粹的同样重复有些浪费胶卷,对电影的剧情发展或者情绪积蓄并没有多少帮助,反而有种导演在自我卖弄的错觉。如果在开始的时候用一个客观的角度描绘,在结束的时候再代入主观的第一人称角度来感知,虽说表现的手法完全如出一辙,虽说讲述的是同样一个情节,但是会更合理,对情绪的推动也会更有力量,也更有利于情感上的表达。至少,我就不会如现在这般的感觉——我不会在一开始的时候如坠雾里云里无所适从,我更会在电影结束的时候恍然大悟满声惊叹。

  电影,不应该如此平铺直叙,不应该如此无的重复。也许,追逐不俗的行为本身就已经俗不可耐;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很无奈地接受着许多的导演玩弄着手上的话筒指挥着摄像机东摇西摆着手提镜头。以两种不同的镜头角度来描绘同一个故事情节并且遥相呼应的手法其实也并不新鲜,可是至少比这种纯粹的重复来得有想法,也至少更将前后呼应的表现手法运用得更加极致而精致;可是这样的一个重复,如果没有积蓄累加的功效,其实就完全是没有必要并俗不可耐的自我放纵了。

  简单地说,滥用手提镜头不仅不能给影片加技术分,反而会扣除我对导演职业操守的印象分——故弄玄虚以及无的放矢。所以,很多时候我总是想不明白,为何许多的导演总是如此不经思索地滥用手提镜头,手提镜头其实是一种风险很高的镜头技法,可是为何他们用起来却总如此不慎重如此不经思索呢。如果他们真的曾经认真而综合地考虑过在自己的影片中运用手提镜头的风险系数——也许,有必要而且非手提镜头不可的叙述,可谓是九牛一毛寥若晨星。可是我们所看到的电影并不是这样,太泛滥并且毫无章法的手提镜头除了晃得我们头晕眼花之外,对电影本身本就没有任何作用;就这部电影而言,我觉得,电影开关的这组手提镜头就有此嫌疑,而电影快结束前的那组手提镜头却能堪称经典。可以说,这两组手提镜头对我而言,基本上代表了我对手提镜头两种极端上的看法;也许,这是不是导演鲁卡斯安排这两组重复的手提镜头之目的所在呢,也许,除了鲁卡斯之外没人知道。

  总的来说,我也许并不很喜欢这部电影,尤其是这部电影的总体色调。这部电影所用的色调是一片暗淡的苍白,从头到尾皆如是;我所喜欢的胶片色调却是那种饱满的温和。基于这样的色调下,镜头所及之处又皆是那个肮脏凌乱的惨淡世界,这种感觉,跟我国许多的九十年代大部分电影相差无几如出一辙,在一种完全苍白的色调下讲述一个发生在完全惨淡的世界里完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