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缺席的人》影评:现代人的一个黑色的梦

发布时间:2022-01-25 15:22:11
按照视听语言来分类,科恩兄弟的电影大致分为三种。一种是以《老无所依》《冰雪暴》《米勒的十字路口》和《血迷宫》为代表的黑暗派闷骚,这种电影在剧作、视听上沿用冷、硬、黑的处理,不多余的切换以及朴实的叙事步调因为故事本身的黑暗显得寒气逼人;另一种是以《影子大亨》《老妇杀手》《阅后即焚》为代表的搞怪派闷骚,这类电影中会有科恩兄弟其他电影中少见的不停移动的镜头和快速剪辑,而这些电影也恰恰以这些电影语言制造喜剧效果,扯现实一个大淡;第三类就是《缺席的人》和《巴顿·芬克》和《逃狱三王》代表的深沉派闷骚,这类电影的时空转换往往更为自由,并且以深入主人公内心为目的,同时使用大量隐喻及象征手法。第三类的深沉派闷骚的视听语言并不像前面两类这样突出和自成一派,而是在视听上介于前面两类之间,比如《逃狱三王》就偏向搞怪类的视听处理,而《缺席的人》这部科恩兄弟深沉派闷骚集大成之作的视听就更为有趣,也更为牛逼。可以说,在科恩兄弟的电影中,能够与《老无所依》处于同一水平而堪称大师之作的就只有《缺席的人》,就我本身来说,《缺席的人》甚至更深得喜爱。

和电影名字一样,《缺席的人》在影迷当中的地位还有些缺席,和名声极大的《老无所依》无法相比。《缺席的人》就是这么一个矛盾体,你很难说出他有多好,但是看的时候就会觉得他牛逼,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特别复杂,我觉得这部电影几乎把现代人荒谬的旋涡般的人生完全表现了出来,让你在观看时发笑,然后适时地把悲情显现,最后在夜里给你沉重的一击,就好象是一场关于生存和死亡的梦。总之,这绝对是一部杰作,而且是异常完整的杰作,完整得浑然天成几乎不能让人写出分析,只让人赞叹,心旷神怡,飘飘欲仙。

不过,我还没有完全失去理智,还能稍微觉察出一点科恩兄弟在《缺席的人》当中的手法,大概说说。我觉得这部电影的视听处理不仅在科恩兄弟的电影中,而且在全世界电影中都很罕见,是一个很奇怪的统一体。在剧作结构上,《缺席的人》用一种逻辑的砖(即人类在生活中遇事过后的反应,即“反射”。)铺成了一堵疯狂的墙(无法回转,耸人听闻的故事和结局。),厉害的在于他们不是完全通过很多电影所使用的“巧合”来承接故事,而是一些生活中我们觉得理所应当的事件发展来承接,比如美国的司法程序,比如夫妻间的“七年之痒”还有那些早就根植于影迷心中的侦探片情节,这使得本片在剧作上的涵盖面就很广。同时,科恩兄弟在处理这些重要的承接时,也有意简化,所以这些重要的剧情最终也只是故事的承接而没有被放大,科恩兄弟把最多的篇幅花在了这些“承接”前后的状态,比如松顿和其他人的聊天以及松顿旁白中的生活白描。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即本片是松顿在狱中的回忆,这就决定了本片在处理整个剧情的转合上是全知的视角,而在松顿的叙述时转而围绕松顿周围的空间打转,转为很私人的视角。所以,《缺席的人》在剧作结构上达到了一种荒诞(当你知道了所有事,即“全知”时,才能感觉到荒诞)与生活的统一,要处理好这个度,其实是很难的。

一般来说,在一个荒诞的剧本之上,所使用的视听手法也是略神经质的,高速剪辑或是“意识流”的时空切换总在这时出现。但是在《缺席的人》的剧本基础上,科恩兄弟的分镜却是大反常规的方法,首先是一种一个场景中利用景别的切换来体现人物状态不同的切换,这样的切换往往每个镜头时间较长,而在场景时空相对单一的情况下,每次切换又有一定的目的和修辞效果,没有多余的切换。而与这种分镜方法交替的是大量的正反拍以及形接形的所谓“带有明显象征意义的蒙太奇”。正反拍在对话中的大量使用除了表现出松顿状态的单调、盲目,还使得特殊切换更为明显,在很多时候加强了喜剧效果,如松顿夫妇和BIGDAVE夫妇吃饭的场景,并调整了影片的节奏;而“形接形的蒙太奇”往往与松顿旁白同时出现,结合到本片的剧作结构即这一切都是松顿的回忆来说,这些切换很好地塑造了松顿面对旋涡般的生活的无力与盲目和机械化。即使是几种切换的结合,但第一种利用空间塑造关系的切换仍是本片的主体,所以,科恩兄弟在本片中减少使用了利用剪辑的外部关系推进的方法,而是利用段落镜头的内部关系,比如人物的位置、声音、光影来塑造人物,因此,用彩色胶片拍后再加工为黑白效果目的就在此。光在本片的叙述中地位尤其重要,本片的用光其实是很风格化的,比如松顿与麦克多蒙德以及斯嘉丽·约翰逊在一起时的高饱和度色彩和其他时候的低饱和度色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比如利用大量的逆光剪影来塑造人物,这些都要求了本片需要一个更为纯粹的光影效果,而黑白的作用在这个时候也就显现出来。而除了空间和光影之外,本片大量的旁白也使用得很到位,在旁白出现的时候,配合不一样的视听处理,科恩兄弟完成了视角的转变,也正是这样的冷漠地全知和热切地主观视角的不断转化,使得本片在某些时候拥有了《老无所依》般的穿透力,而在某些时候又拥有情感的震撼力。这个旁白延续到最后,松顿说杂志付他每个字五分钱的稿费,所以在某些时候会罗嗦一点来解释其前面旁白的喋喋不休,而喋喋不休又与其表面的沉默形成对比,这时一股令人感到悲凉的感觉就漫漫升起,继续喋喋不休,然后随着电椅的启动,屏幕变白,形成了一个完美的结局,可以说,《缺席的人》在穿透力上甚至超过《老无所依》。

还有一点值得讲的就是影片中松顿在街上逆着行人走以及松顿看着侦探在街上逆着行人走时的两个慢镜,我觉得这两个慢镜牛逼的地方在于把这个剧情发展很快、导演叙述步调很慢的故事速度放到了最慢而把时间放到了最大,放大了人的状态。而且这两个慢镜是配合着松顿的旁白,所以这种把街上行人状态突然放大的方法使得本片在思考上更提升了一个层次,由松顿这个主人公辐射到了这些在街上走着有着相似惨淡遭遇的所有人。

一个惊险的故事配上了很慢的叙述步调,觉得闷是肯定的,可是当你耐心看完,你会觉得《缺席的人》是不应该在大师杰作行列中缺席的,影片的奇怪视听所带来的,是现代人的一个黑色的梦。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