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四十》评论:浅析中年人角色抉择
发布时间:2019-08-22 00:33:32
《女人四十》讲述的居住在香港贫民区的胡嫂失去了很爱她的婆婆之后,除了要照顾不成气候的有些懦弱的丈夫和儿子之外,还要照料因受了打击而患了老年痴呆的公公,原先公公对她是不友善的,然而公公患病之后她竟是公公唯一记得的人。公公屡屡做出麻烦的事,害的她以前的正常生活完全改变。而自己的事业也因为介入漂亮的秘书而倍受打击。人到中年的胡嫂面临着旧有生活秩序的打破和未来生活状况的压力。而整部影片并没有沉浸在压抑和苦痛的氛围之中,相反,在略显沉重和无可奈何的生活之中,四十岁的胡嫂与其家人展现的那一份坚韧与乐观,是本片最可贵也是最真实的元素。但本片绝对不仅仅只是在关注中年人在困境中对待生活的坚韧与执着,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本片讨论了一个人到中年之后对于自己在社会,家庭扮演的身份角色的抉择。
与其说打动人的是胡嫂那份坚持,不如说是已到中年的人对于自身角色的一次重新定位,也就是一种新的成长打动了人。人到中年,生命已过大半,谁也不能预知明天的事,并且有着处于社会边缘的感受。他们的身份大多已经拟定在一个框架之中,哪怕面对种种不可预知的状况,也必须要在自身身份的范围内考虑。似乎是已经不再属于自己的感受。在社会的地位和家庭的角色都要面对一个巨大的转变。
90年代的香港社会在经历一场即将到来的变革,社会这个大的因素绝对对于中年人来说,是决定性因素之一,因为大多已到中年的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和身份已经不可能有大的更改前景。胡嫂在社会上的身份是某纸业公司主任,并且在这个社会环境下她的身份是重要的,不容忽视的。而胡嫂自身,她是热爱工作的,因为在工作中,她处于这个社会的主体地位,她属于相对独立的角色。然而当中年的生活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打击和改变后,她是很难在职业和家庭找到平衡点的。大多数已到中年的女人或者以牺牲事业为代价,来换取家庭角色的正确运行,或者以改变家庭角色来维系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之间的平衡。但凡事没有百分之百的绝对,生活中处于两种角色同时受到不同的打击和压力,是无法通过单一调节而继续吻合某一类角色,这便使得已到中年的人不得不在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做出抉择。这也是后来胡嫂放弃这个社会角色的原因之一,当然其中也有处于社会转型期间,对于新介入的元素的不可抗性,就好比美丽年轻的女秘书,电脑这种新工具的使用等等。抉择始终是无可奈何的,但是关键是在这个抉择中显现的,对于中年人的一种重新界定自己的成长,这是更加独立和需要勇气的。
而在家庭中的角色,却不仅仅只是通过对于社会角色的放弃而得到更明确的判断的。它绝对包含着更深刻的部分,也就是这部电影能感动人的重要元素。因为剧作中公公之前对胡嫂的抵触,使得在家庭角色的部分,“媳妇”这个角色的淡化。这个家庭角色只是出现在婆婆对胡嫂的疼爱之中,虽然很少,但是确实是在生活改变之前唯一的存在。然而这个改变刚好就是婆婆的过世。生活在两种生活夹缝间的中年女人,无疑有着无助和可悲的情绪,好比胡嫂在天台的一次哭泣,是对于自己的家庭角色的不确定性。然而为什么会迫使她在已经度过一半的人生里获得新的成长,也是源于对于自己所处身份的重新定位。是因为经过了与患病公公的相处,使得胡嫂回归于一种正常的充满情感的家庭身份之中。这里不得不提及公公角色的更改(即由一个正常的男权主义者转变成一个非理性的老年痴呆症患者)。这才是最终更改双方关系的原因之一。胡嫂放弃了工作,提交了辞呈,把公公从老人院接回来,回归于一种纯粹的身份之中。她是公公的媳妇,也是他患病之后唯一的依靠。最终,胡嫂通过对于一种身份的放弃(即工作中的主任),确定了另一种身份(即公公的媳妇)。而在这个过程之中,呈现出来的由不知所措到心甘情愿最后还获得新的角色的幸福,才是影片最感人的部分,也是现实中中年人所可以取得的一种新的生活的原因。
所以在中年人走向老年的过程中,新的抉择使得他们扮演了与往昔全然不同的角色。而这个转变使他们获得了新的成长。因为生活不会停滞在任何一个阶段,最可贵的是面对改变并且从改变中汲取对于自己生活最大的养料。这些是生活的恩赐,是一次新的成长,度过了中年,却仿佛重新活了一次。
本文来自芒果秀影评网
与其说打动人的是胡嫂那份坚持,不如说是已到中年的人对于自身角色的一次重新定位,也就是一种新的成长打动了人。人到中年,生命已过大半,谁也不能预知明天的事,并且有着处于社会边缘的感受。他们的身份大多已经拟定在一个框架之中,哪怕面对种种不可预知的状况,也必须要在自身身份的范围内考虑。似乎是已经不再属于自己的感受。在社会的地位和家庭的角色都要面对一个巨大的转变。
90年代的香港社会在经历一场即将到来的变革,社会这个大的因素绝对对于中年人来说,是决定性因素之一,因为大多已到中年的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和身份已经不可能有大的更改前景。胡嫂在社会上的身份是某纸业公司主任,并且在这个社会环境下她的身份是重要的,不容忽视的。而胡嫂自身,她是热爱工作的,因为在工作中,她处于这个社会的主体地位,她属于相对独立的角色。然而当中年的生活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打击和改变后,她是很难在职业和家庭找到平衡点的。大多数已到中年的女人或者以牺牲事业为代价,来换取家庭角色的正确运行,或者以改变家庭角色来维系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之间的平衡。但凡事没有百分之百的绝对,生活中处于两种角色同时受到不同的打击和压力,是无法通过单一调节而继续吻合某一类角色,这便使得已到中年的人不得不在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做出抉择。这也是后来胡嫂放弃这个社会角色的原因之一,当然其中也有处于社会转型期间,对于新介入的元素的不可抗性,就好比美丽年轻的女秘书,电脑这种新工具的使用等等。抉择始终是无可奈何的,但是关键是在这个抉择中显现的,对于中年人的一种重新界定自己的成长,这是更加独立和需要勇气的。
而在家庭中的角色,却不仅仅只是通过对于社会角色的放弃而得到更明确的判断的。它绝对包含着更深刻的部分,也就是这部电影能感动人的重要元素。因为剧作中公公之前对胡嫂的抵触,使得在家庭角色的部分,“媳妇”这个角色的淡化。这个家庭角色只是出现在婆婆对胡嫂的疼爱之中,虽然很少,但是确实是在生活改变之前唯一的存在。然而这个改变刚好就是婆婆的过世。生活在两种生活夹缝间的中年女人,无疑有着无助和可悲的情绪,好比胡嫂在天台的一次哭泣,是对于自己的家庭角色的不确定性。然而为什么会迫使她在已经度过一半的人生里获得新的成长,也是源于对于自己所处身份的重新定位。是因为经过了与患病公公的相处,使得胡嫂回归于一种正常的充满情感的家庭身份之中。这里不得不提及公公角色的更改(即由一个正常的男权主义者转变成一个非理性的老年痴呆症患者)。这才是最终更改双方关系的原因之一。胡嫂放弃了工作,提交了辞呈,把公公从老人院接回来,回归于一种纯粹的身份之中。她是公公的媳妇,也是他患病之后唯一的依靠。最终,胡嫂通过对于一种身份的放弃(即工作中的主任),确定了另一种身份(即公公的媳妇)。而在这个过程之中,呈现出来的由不知所措到心甘情愿最后还获得新的角色的幸福,才是影片最感人的部分,也是现实中中年人所可以取得的一种新的生活的原因。
所以在中年人走向老年的过程中,新的抉择使得他们扮演了与往昔全然不同的角色。而这个转变使他们获得了新的成长。因为生活不会停滞在任何一个阶段,最可贵的是面对改变并且从改变中汲取对于自己生活最大的养料。这些是生活的恩赐,是一次新的成长,度过了中年,却仿佛重新活了一次。
本文来自芒果秀影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