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影评范文:《风声》影评

发布时间:2023-05-03 05:13:42

   影评范文:《风声》影评

电影《风声》是09年的国庆献礼影片。这部电影在当时众多的国庆大片中,虽不敌明星阵容强大的《建国大业》。但是,回过头来看,个人觉得从文化性格和审美价值来看,《风声》的艺术魅力更胜《建国大业》,甚至比2011年火特的《建党伟业》更胜一筹。个人认为,《风声》的独特的审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独到的创意

(一)悬念迭出:这是这部电影最大的特色,谁是老鬼?谁是敌谁是友?如何玩转杀人游戏……都是悬念。这部电影改编自麦家的同名小说《风声》,在尚未拍成电影之前,这部谍战小说就以它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悬念吸引了无数读者。我最初接触《风声》并不是看电影,而是在学习怎么安排小说的悬念的时候,以麦家的《风声》作为为典型接触的。可以说,不论是在小说还是在改编后的电影,精彩的悬念是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而阵容强大《建国大业》和后来的《建党伟业》,几乎没有什么悬念可言,所以,但从这个创意角度分析,后两者之于《风声》真是望尘莫及。

(二)主题的时代性:《风声》这部电影在这个时候出现完全是一种时代性文化产业的衍生品。我们的国家在六十年的繁荣富强之前,是经过一段漫长的革命志士浴血奋战的不断匍匐前进的历史。在战争年代,很多革命工作者的忘我牺牲和对待事业的态度无不让我们感动甚至流泪。有必要在和平年代缅怀我们的志士歌颂这种精神。这部电影影片中的顾晓梦、李宁玉、吴志国等革命志士舍生取义、忠贞不屈,重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

顾晓梦的遗书镇定从容,然而掷地有声。整个影片的中心思想都汇集这几句话上来,在让影片的主题得到升华的同时,也带领观众重拾起一个人一生都不可抛弃、为之奋斗一生的东西——信仰。影片的爱国精神和主题意义和内容一样让人感动和鼓舞,不夸张地说达到了艺术作品在形式和主题上的和谐统一。

(三)强烈的视觉冲击:电影开篇,从广大的地图上往观众眼前呈现出一行行文字,述说着故事发生的背景,接着从高空中飞行的战斗机的视角,俯瞰山峦,山峰上树木郁郁葱葱,千沟万壑渐渐呈现出繁体的“风声”二字。这边给人一种博大的境界,使人联想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成语。这里需要特别提到的是《风声》预告片上的“风声”展示,丝毫不亚于片首的“风声”那用汉字书写的刚劲有力、如烟般的水墨浸润着的繁体“风声”二字,充分展示了汉字的美,同时也暗示电影有着类似的审美境界,吸引着观众去观看。夜色茫茫——《风声》的主色调。《风声》中除了开篇汪伪政府双十节夜是灯火辉煌的,其余的多为阴暗的夜色、昏暗的灯光。直到片尾,才有一段晴天朗日的场景,即全国解放后,主人公吴志国找来李宁玉,说明了事情的真相,揭开了一切悬念。《风声》以暗夜为基调,正与“风声”一词的本意相符。因为只有暗夜的风声才更使人担惊受怕。同时,特务机关的阴险、毒辣与暗夜的黑暗、冷寂、扑朔迷离极其暗合。因此,以“昏沉灯光下的暗夜”为主色调,应是导演煞费苦心的设计,而结尾的“明亮”则也和阴霾散去、国泰民安的社会现实切合。

(四)两岸文化的协调:主要体现在两个导演的默契合作、思维的极度碰撞、两岸实力影人强强联手,玩转双重智慧这几方面。导演陈国富,台湾著名导演,被称为新主流电影运动的开创人,启蒙人,以导演、编剧和制作人等多种身份活跃于影坛;另一位导演高群书是中国警匪剧领军人物,有了他的加盟,谍战剧《风声》才演绎地如此出神入化。

二、从审美文化视角分析:

(一)人物形象分析:

1、李宁玉,李冰冰饰。伪军剿匪总队司令部译电组组长做事认真深沉,善于伪装自己他们自认无畏,因为无所失去.但心中信仰一旦崩溃,则脆弱不堪。

2、顾晓梦周迅饰伪军剿匪总队司令部行政收发员,贵为富家小姐,游戏红尘,但是真正的她坚强隐忍,为心中目标无怨无悔

3、吴志国张涵予饰,伪军剿匪大队长睿智无畏,刚毅沧桑,敢爱敢恨,为了国之大计韬光养晦,忍辱负重。

4、武田黄晓明饰注重家族荣誉,激进,完全一实干家,为实现目的不择手段。

5、白小年苏有朋饰伪军剿匪总队司令侍从官玩世不恭,浑浑噩噩,随遇而安,很容易自甘堕落。说话总是冷嘲热讽的,处事软弱,像个太监。

6、金生火英达饰伪军剿匪总队军机处处长

表面上胆小怕事、唯上级命令是从。但背后却十分世故。深安处事之道,处事圆滑。但性格温吞懦弱,太过敏感。

7、王田香王志文饰外表温和谦恭,面带微笑,很是大度,但实际气量狭小、喜欢猜忌、阴险狠毒。自私自利,笑里藏刀,只为自己而活。

每个人物都有十分独特的性格,在剧中,很多演员的演技又有很大突破,例如苏有朋,居然饰演一个娘娘腔、小白脸似的胆小鬼;一向只会在剧中耍帅摆酷的黄晓明,在《风声》中的表现终于让观众对他唾沫横飞;周迅在剧中的性格特别独特,一开始她给观众的印象是游戏红尘,喜欢纸醉金迷生活的富家小姐,到最后谜底揭开,她的坚毅隐忍跟之前的形象形成巨大反差,我压根没想到她是“老鬼”,还一直以为最镇定的李宁玉是老鬼。没想到我被欺骗了!恰恰是这种欺骗效果让人物形象更独特,造成独特的审美效果,电影的艺术魅力随之更上一层楼。

(二)“小”与“大”的变奏,主要体现:

1、大制作与小时空

《风声》的资金投入甚多。相对于该片的资金投入之巨,其场景和跨越的时间段则是相对狭小的,电影的场景绝大多数是在“裘庄”,并且是在房内,主要情节时间段集中在五天之内,且大多是夜里。这种“室内剧”的小时空,岂不是限制了电影的审美空间,而仅仅流于智力游戏?但随着影片观赏的步步深入,情节慢慢延伸,悬念逐渐解开。所以这种小时空是一种刻意之为,电影的审美境界绝不局限于此。

2、小时空与大境界

经过重读和回味,我们可以发现在狭小的时空布局中蕴含着大境界。其剧情扑朔迷离,引人入胜,观众捕捉着细小的“风声”,慢慢深入解读,便可以进入阔大的审美境界。物理意义上的“空间”与审美意义上的“空间”一大一小,形成反差,这也正是该片审美结构的独特性。

(三)英雄主义的解构与重建

1、弥漫全片的英雄主义情节

当一个人做出超常的的惊世之举时,他所体现的精神风貌和意志品质便被世人冠以“英雄主义”的名号。18世纪新文艺先驱、德国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莱辛曾提出“表现有人气的英雄。”纵观英雄主义的发展史,当代新英雄主义以“人化英雄”为核心,突出塑造有人性化的英雄,即拉近了英雄形象与观众的距离。此外,也也有别于基于无产阶级价值规范的神话英雄的塑造。《风声》的出现,正是对当代新英雄主义的有力呼唤。它将谍战题材与英雄主义巧妙结合,通过寻找“老鬼“这一总悬念的层层剥离,把小人物的英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并最终在全片结尾达到高潮。老鬼的揭开已经毫无意义,观众更在乎有着崇高英雄精神的呈现和宣泄,信仰在此刻生根发芽。

2、英雄主义的多元结构

结构元素是为了更好地重构经典,影片的解构主要叙事元素的多元解构和英雄人物的多元解构。

影片虽然惯用以往谍战片的叙事手法,但在手段上进行了创新。所有悬念的铺设更像是一场不见硝烟“杀人游戏”。在叙述元素上,《风声》突破了诸多传统谍战片类型,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那就是以信仰为至高核心。表面看来,谍战片,尤其是红色谍战片并不缺少信仰,但缺少的是对信仰的诚意、思考。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关于信仰,往往只是人物的一个规定性的动作。至于信仰的养成,以及与此相纠结的人物命运和情节发展,并没有被赋予充足的表现空间。而《风声》很好地表现了这一点。

英雄人物的多元结构主要表现在影片更多地注重到人物本身的魅力上,在不经意间对主人公性格和形象的塑造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在以往讴歌英雄主义为基调的影片中,过多地将英雄人物统一设定为光辉高大、无所不能的形象。《风声》突破了这一传统,在英雄人物的塑造方面做足了文章。无论是吴志国,还是顾晓梦,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是升华了的英雄主义。

3、重构之后的英雄主义

解构之后的英雄主义,是为了实现重构之后的多样合一。所谓的“重构”,首先是制作品各部分、各元素之间关系的组合。一部影视作品,创作者选择、确定的题材,构成了作品的思想基础,它是建立在客观存在基础上的。但如何突出和强化作品的主题,就有赖于处理好题材和主题的关系,也就是如何通过对题材的深入开掘,凸显作品的主题。重构之后的英雄主义在于完整与和谐。《风声》十分注意讲述完整和多维视角。“谁是老鬼”是影片的最终悬念,但在悬念之外枝桠纵横,藤蔓丰富,使得影片的叙事结构呈树状结构,而相应的人物则按时间或逻辑顺序逐层登场,情节连贯,结构紧凑,言简意赅,高潮迭起。影片让观众看到敌我双方及中间势力如何出招、拆招的全过程以及心理活动,而不只是单方面地表现我党地下工作者如何以智慧和勇气战剩敌人的单项叙述模式。这种将剧情无限放大和全景展现的手法,其实也展现了斗智过程里蕴含的多种可能性结局。同时,《风声》也有各种看似不和谐的事件构成了整体的和谐。行刑逼供、身心残害,这些令人惊悚的不平衡表象背后,是正义和信仰的至高和谐。在影片结尾处,李宁玉、吴志国两人看似平静的对话,道出了“老鬼”的真正玄机、高潮之后的极度冷静就是和谐。观众的自然参与是重构之后的英雄主义所表现出了另一命题。《风声》最真诚地将主人公的命运与观众内心紧密联系起来,观众在剧情的跌宕起伏中已经意识到领悟影片的真谛。不做作,不反感,影片在剧情发展与观众互动之间获得了双赢。

从本质上说:多元解构,解决“量”的问题,重构,解决“质”的问题。只有经过重构,才能将多元构成新质。《风声》带来了独特的信息:英雄主义的叙述要上升到人性与信仰的高度,同时通过多元解构之后的英雄主义,才能达到最终重构之后的共生。

(四)暴力叙述

暴力美学”原指起源于中国香港,在日本发展成熟,后又传入美国的一种电影艺术趣味和形式探索。最通俗的说法就是,将暴力的动作场面仪式化。其特征表现为:创作者往往运用后现代手法,要么把影片中的枪战、打斗场面消解为无特定意义的游戏、玩笑;要么把它符号化,作为与影片内容紧密相关的视觉和听觉的审美要素。《风声》的暴力元素主要表现在酷刑方面。在影片中,吴志国受的酷刑最为惨重,而顾晓梦所受的酷刑则有性虐待的倾向,李宁玉虽未受肉体酷刑,但被武田蛮横地检查身体,也是另一层面的强度暴力——软暴力。诚然,暴力展示是艺术表达的需要,但暴力场面多次出现,已有渲染暴力之嫌,让人触目惊心。影视作品中的暴力应在内容方面增加文化含量和精神内涵,在形式方面强化画面、动作等形式美因素,只有这两方面的协调统一,才能弱化暴力残酷的一面,增强其审美性。

三、总结

《风声》用较长的时间段,在狭窄的空间里,在昏暗的灯光下,在压抑的气氛中,在酷刑,用完美的构思和很强的视觉效果,反衬着共产党人与敌特人员在心理上斗智斗勇的果敢智慧和坚贞不屈的英雄壮举,讴歌了共产党员对信仰的执着与坚守,展示了人性与兽性的激烈碰撞,把人性之美与躯体之痛表现得恰如其分。影片大力宣传另类战线中共产党员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执着的追求精神,弘扬无私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用精练的台词对白,去体现不同人物在极其特殊,极其恐怖环境中心理底线的较量。以反映情报战线斗争为题材的电影“风声”,以其独特的风格,从文学的角度向人们昭示“风声”的内涵,用艺术的表现形式去弘扬他们对事业的忠诚执着和无私奉献,体现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表现他们对信仰的坚守,引发人们对这些无名英雄的无限回忆和追思。同时告诉他们: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中国革命的历史不会忘记。

但是也有许多关于《风声》的负面评价。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是由麦家的同名小说《风声》改编而来,小说里的“老鬼”角色是李宁玉而非电影里的顾晓梦,而且剧中有的情节经不起推敲,酷刑镜头多,暴力嫌疑较大,这些瑕疵让很多观众不满。

无论什么样的作品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不可能满足每个观众的口味。不管怎样,这部影片还是有许多亮点,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精彩谍战剧。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