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纳德和西敏》影评:极简的深

发布时间:2022-10-15 19:46:33
第69届金球奖今日揭晓。在同获最佳外语片提名的五部影片中,《金陵十三钗》是最耗资的一部,也是最刺目的一部。它捆绑着民族悲歌,命运悲怆,在历史的大开大合中用小人物讲故事,上升再上升。相较之下,仅有30万美元成本的伊朗电影《纳德和西敏》,匍匐在尘埃里,沉降又沉降。看前者,耳脉嚣鸣,看后者,你听得到自己的心跳。

影片讲述了两个普通伊朗家庭的碰撞。纳德和西敏是一对即将离婚的夫妻妻子决心移民,丈夫拒绝扔下患痴呆症的父亲而去,女儿夹在中间左右为难。纳德临时雇用看护妇瑞茨照顾老父。已怀孕四个月的瑞茨为帮丈夫还债,尽职地照顾着痴呆的老人。然而,当纳德某天提前下班回家,却发现父亲被绑了起来。愤怒中,他把瑞茨推出门外,影评网悲剧开始瑞茨流产了。此后,两个家庭在法院的审判室里不断交锋:纳德到底知不知道看护妇已经怀孕?知道,那就是谋杀,将被判重刑;流产究竟是不是这一推造成的?纳德坚决否认,瑞茨和丈夫却愤怒地无以复加……

影片最大的“扣子”,也就是线索谎言。而谎言是什么?对于中产的纳德,谎言可以保护自己不去坐牢,可以继续照顾父亲,不失去女儿;对于瑞茨,谎言可以顺水推舟推掉流产的责任,让别人担罪;对瑞茨潦倒的丈夫,谎言能帮他还清债务,重新拥有一点点尊严。

从头到尾,几乎所有人都在撒谎,而所有的谎都那么被迫而无辜,看得人心疼。甚至,相对于谎言的合情合理,真相反而退却了,一切取决于立场的辩证法。

为保护父亲免于重刑,纳德11岁的女儿最终也向法官撒了谎。谎言之后,是女孩两行清泪在闪动。相较于成人的复杂心态,所有违背道德的痛苦,在少年纯净的眼睛里静静流淌。没有任何善恶、对错、是非,你能感受每个人的真诚和质朴都是好人,而好人却都在撒谎。他们用谎言彼此伤害、威胁、辩解,就像亚里士多德说的,谎言自有理由,真实却无缘无故。

细拆人性,无非各种幽微。对于人性的正面和背面,影片咫尺之内再造乾坤两个小家庭,六个角色走马轮转,一个谎启动另一个谎。每人的谎中还掺杂了一点真,它聪明地迂回在道德底线的边界,顺着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爬行,连自己都聪明地糊涂着,回避着。于是,谎言最剔透的人性基础,都被层层裸露,如同善良版的《罗生门》。

打动人们的,正是那些逼不得已的现实碎砾下,被寻常不过地折磨着的蚌之血肉,任谁都被硌得生疼,任谁都不得不分泌出自我保护的粘液,谎言让心一阵抽搐,一阵平复,直到最后的共生。对私欲,你理解;对谎言,你更理解。你看他们,就是看自己。

影片摒弃了一切可能的煽情手段,比如光影的艺术化、配乐的烘托。手持式摄影创造出简朴却真实的语言环境。尽管开头节奏偏慢,但这种细碎为影片打下了最好的桩子,唯有如此,你才能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入最真实的伊朗现实世界。如果影片没有这种“我信”的搭建,那就必然是一种“我隔”的无力或者“代入”的二级跳。与那些打着“艺术片”噱头的大阵仗相比,这个片子不存在“沉闷的文艺痛”或任何“理解障碍症”。

片子此前已获柏林电影节多项大奖。有人说,因为影片反映了伊朗社会阶层的断裂和文明的冲突。不可否认,它如反光镜,可藉此阅读神秘伊朗的部分真实。但这肯定不是它动人的最大力量单靠对一个社会的微雕,是不能满足心灵的。那只能是它的副产品。

于无声处开始,于惘然时结束,影片最终以无结局结尾,一切隐于不说。《纳德和西敏》这种电影是不以上升某个主题,或者升华情感为目标的,它叙述平实,细致简单,却酣畅淋漓;各种纠结,却有直达人心的透彻。非常瓷实。

相比之下,张艺谋善用各种电影手段去调动观众、打动观众。但看片时,当你犹疑着该不该被导演感动时,真诚,就在那一瞬间被蹉跎了。然而,这部伊朗电影却在瞬间笔直走到人心里来,没有犹疑。

(本文来源:大众网-大众日报)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