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胡佛》影评:我就在那儿

发布时间:2022-11-02 20:49:24
看《胡佛》之前,我一直对这部电影不抱希望,一是因为题材有嚼头,但表现形式未必就能推陈出新;二是因为男主角的问题,莱昂那多·迪卡普里奥的神经质的确适宜,但有时候“火侯”这东西指的不仅仅是“爆发力”,却是需要克制与灵气相辅,方得圆满。倘若说我对《胡佛》还有所期待,那也和许多影迷一样,只是对伊斯特伍德的期待。

可是当电影看完之后,却着实把人吓了一跳,只因这种处理方式是我这孤陋寡闻之人从不曾见过的,利用“虚假叙事”的电影不在少数,从希区柯克的《欲海惊魂》开始,我们就已经领教到什么是“故弄玄虚”了,但那些片子多数只是为误导观众或者说纠正观众的观影习惯思维而设计的。后来,它们被用在很多关于精神分裂妄想症的所谓心理惊悚片中,用到烂了大街。那么,尝试一下用到传记电影里去呢?我恐怕要说,只有刻画胡佛这么有争议的大人物才用得上。好吧,也许《飞行家》的剧本属于传统刻板;《莫扎特》立足点非常给力但电影本质上还是借“诋毁”之名给莫扎特建了一座纪念碑;《一代情枭休斯》是浪漫至极的爱情电影;《公众之敌》则沉迷于冷腔冷调的构筑传奇。只有《胡佛》太难料理,因为伊斯特伍德有自己对这位历史人物的评价,但又不能无视他谎话连篇的自传,要如何把“理智”与“情感”融为一体?这是个问题。

美国人在犯罪最猖獗的年代选了一个特殊的总统,他单身、和母亲一起住、个性偏执、一紧张说话就会又急又结巴,还是个同性恋。在胡佛之后,美国人才开始更倾向于有家有室,看起来幸福美满的总统,所以胡佛是个另类。作为矛盾体,这个人太关注“真相”与“事实”,他甚至为了挖掘隐私而研究出一套缜密的监听系统;同时他又习惯说谎,因为深谙愚弄公众之道;更微妙的是,谎言与真实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当公众认为他有名无实,为了让大家看到“实际”,许多不是他做的事情他都认了,影评网以便树立FBI创始人的威信;可谁说那些逮捕的罪犯,破获的大案背后没有胡佛呢?他用漫画和传记,以及捏造的“真相”告诉大家:“我一直在那儿!”

没错,他一直在那儿,若不是他,就没有“犯罪现场调查”,若不是他,肯尼迪的风流韵事永远不会有太多人知道,若不是他,警察那有这么快就从一枚指纹找到一个人?若不是他,总统们不可能总是对他抱有复杂的感情,表面上爱他,背地里恨他。作为一个知道太多真相的说谎者,剧本也便跟着说谎,然后通过他的伙伴兼同性恋情人托尔森之口,把观众需要知道的真相,以及电影人想要表露的见解一一呈现。起初你可能会认为荒唐,但转念一想却不由感慨:“没错,他虽然不在现场,可他一直在那儿!”

FBI高层对《胡佛》从头到尾都没有太大意见,除了他与托尔森的基情之外,他们认为这是胡编的,但却是伊斯特伍德这部作品里从头到尾都没有更改过的“事实”。剧本用这样的表现形式刻画了胡佛这位“幕后高手”的伟大,同时也指出他绝非圣人,也会犯许多错误,政见甚至非常激进,但这些正是胡佛能有创举的根源所在,他成功建立了他的威信,以及FBI的威信,尽管名人的威信底下往往填有许多让人不太愉快的真相。奥里弗·斯通的《小布什》塑造了一个刚愎自用又一直活在父亲阴影之下的男人,他有很多身不由已的地方,电影真正有拔高的地方仅限于球场上的欢呼,因为总统也是在做秀。《胡佛》做得更干脆及巧妙,它用一帧一帧的谎言推砌出了真相。

顺便提一句,莱昂那多的表演竟没有我想像得那么糟,实在很意外,他诠释胡佛的老态与强势背后的脆弱,简直丝丝入扣,可见先前我是被海报骗了。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