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国王的演讲》影评:小事件折射大时代的完美篇章

发布时间:2019-08-22 00:33:17
看完《国王的演讲》以后,谈起对这片子的评价,影友推荐我读去年《看电影》杂志上的奥斯卡专题报道,我找来读过,原来有诟病这片子的内容,摘来大家看看:“影片四平八稳,毫无个性,往低了说是在勇气与放弃间徘徊的励志俗套,往高了说是用爱化解口吃的陈词滥调。。。‘国王’虽逝,女儿犹在,八卦起来有生命危险,于是很私人的口吃毛病被上升到国家兴亡的高度,就好像说话流利的乔治六世亲自赶跑了希特勒的铁血大军一样”。文中对奥斯卡的评奖结果大为不满,称《国王的演讲》问鼎而《社交网络》落马是“矮子称雄,高个断腿”。显然这是《社交网络》的拥趸愤愤吐槽,见仁见智的事就不提了,但是《国王的演讲》在当时欧美评奖季中获得不低于40多个重要奖项,得到大多数专业人士的认可,绝不是偶然的。不作具体分析,用轻佻和刻薄的话语简单的称之为“陈词滥调”,这种不负责任的大棒作风不能令人认同。

翻来历史,乔治六世确实是英国历史上一位勤奋而有责任心的君主,他的哥哥爱德华八世执意要娶辛普森夫人,而这美国女人粗俗、暴戾、行为放荡,长的也不漂亮,更可怕的是她支持希特勒法西斯,在与爱德华交往之中,还跟纳粹政要莱布特罗伯关系暧昧,此人后来成为希特勒的外交部长,英国军方一直怀疑有重要情报通过辛普森夫人流向德国,其实爱德华八世是被逼迫退位的。艾伯特(乔治六世)临危受命,当然作为王子有很多性格上的弱点,但他即位后立刻进入角色,克服自身的弱点,矫正口吃只是其中一个内容,利用小事件折射大时代,这本来就是传记片通常的表现手段,以此来诟病该片,显然是不厚道的。

再说二战时期乔治六世的国王演讲,在历史上就非常著名,当时德国经济实力雄厚,具有世界最强悍的军队,英国国民士气低迷,在这样一种战争中特殊的背景和环境下,这次演讲不是一般的听觉上的盛宴,他要向全国军民表达一种决心,一种肩并肩在一起,同生死共患难,不屈不挠不放弃的高昂气势,他并且拒绝了张伯伦让皇室离开伦敦躲避战火的要求,决心留在伦敦与人民共同抗击侵略者,国王的这次演讲以诚恳朴实的话语,表达了一种凛然正气,对挽救国家低迷状态注入了极大的能量,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在他1952年去世的时候,丘吉尔送给他四个字“勇者无敌”,足以说明乔治六世在英国危亡历史时期的重要影响。

影片是从国王矫正口吃这个侧面来表现这段历史的,乔治六世真的结巴,会有一种严重的生理反应,这给他的王者生涯带来困扰,他通过语言矫正师罗格的治疗和帮助,克服障碍,重获信心,顺利完成危难时期的国家演讲,故事是很简单的,重点是对两个人物的刻画,一个国王和一介布衣,然而他们都具有共同的人性,显然国王儒雅、高贵的贵族气质掩盖不住人性的弱点,他羞涩自卑,怯懦而缺乏自信,也会因为自尊心受到损伤而狂怒爆粗口,而罗格医生却显得沉稳自信,影评它不但有特立独行的高超医术,而且善解人意,具有睿智、思考敏锐,有较高的修养。他在国王面前不卑不亢,决不屈从权势者的压力,而总是循循循善诱,他不但对国王进行生理上的治疗,也从洞察国王心理变化过程给予恰如其分的剖析和精神上的支持,他为了弥合国王性格上的弱点并使其增强信心做出各种尝试,终于获得这位虚弱的强人由衷地信服,这两个不同阶层的大男人建立了不同寻常的友情。有位影评人的评价非常精准:“国王和医生诊疗互动的过程完全同历史事件、国王人生以及思想的重大转变有机结合在了一起,不仅让人看到国王战胜口吃的惊人毅力,同时也让人看到他实现国王身份的心理认同的伟大转变”。国王最后那段精彩的演讲正是这种伟大转变的完美体现。

科林费斯的演技无疑是影片的一大亮点,他饰演的乔治六世,英俊、潇洒、高贵,却又谦卑、怯懦、暴躁,把一个上等人和普通人两面性格的复杂心态演绎得惟妙惟肖,特别是在就职演讲时口吃的表现,涨红了脸,细密的汗珠在额头渗出,微微张嘴却说不出话来,那样一种憋闷、尴尬、自卑而又恼恨,从眼神和面部肌肉的神经点上都很精细的表现出来,而他在最后终于作出一份成功的演讲后,那种踌躇满志,坚定自信却又压抑住感情释放的神态,这一切表演真可以用“炉火纯青”来形容。科林费斯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真的实至名归。

有人总是把英国戏剧传统称之为“保守”,“四平八稳”“缺乏个性”,英国戏剧确有严谨、精细、情节开展循序而进,步步为营,台词含蓄,色调冷峻等等这些特点,这正好是英国传统戏剧的精华,这本身就是一种个性,我看到时光网很多网友搜集了那么多英国电影,进行热烈的讨论,正好说明,英伦范是有观众缘的,任何以一种艺术方式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而《国王的演讲》正是这种价值的体现。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