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甄嬛传》影评:《甄嬛传》为什么受到观众喜爱?

发布时间:2024-08-11 16:44:57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谭蓉去一家传媒公司面试,其中的一道考题是:“《甄嬛传》为什么受到观众喜爱?”对于广大古装戏迷来说,这不仅仅是一道考题,更是一个值得深刻探究的话题。

在“有收视易、有口碑难”的当下荧屏,76集古装剧《甄嬛传》却将“高收视、好口碑”一并收入囊中。12月25日晚,该剧在BTV—4完美落幕,不仅一举拿下频道年度收视冠军,更一扫此前宫廷剧留下的粗制滥造、肤浅恶俗的名声。

12月6日起,《甄嬛传》在北京地区开播,至收官之日该剧的平均收视率近9%,单集最高达%。在广州、杭州等地,收视也一路走高,夺得当地电视剧收视冠军,而且该剧还在观众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张育华说:“该剧以大气沉着的悲悯情怀,雍容典雅的阴谋杀戮,疯狂惊悚的人性扭曲,超越了是非善恶的二元对立,激起了人性的弹性,写出了人性在极端境遇中可怕的变异,表现出个体命运在一个巨型的历史面前,那种无助、无奈,还有悲惨的抗争。”网友则纷纷表示,这部电视剧讲述了真正的古代、还原了真实的历史。

“在这部电视剧中,我希望观众读解到的,是现实意识和批判精神,不再把阴暗吃人的宫廷当作向往的地方,不再被某些宫廷戏误导想穿越回到古代。”《甄嬛传》导演郑晓龙如是说:“如果把皇宫拍得阳光灿烂,让皇帝风流潇洒,后宫佳丽美艳安逸,如果把封妃当嫔作为一件光荣而幸福的事,将宫廷戏全部偶像化,实际上是违背历史、违背人伦,也违背了人性最基本的准则。”

《甄嬛传》改编自同名网络小说,原著是“架空”的大周王朝,电视剧则将其“落地”,置换为清朝雍正年间。故事围绕生于官宦之家的甄嬛和好姐妹沈眉庄、安陵容展开,甄嬛因酷似先皇后的容貌与才情而被皇帝宠爱,开始了她大起大落、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历史细节决定作品成败

从创意到封镜历时3年之久,《甄嬛传》一词一句精雕细琢。写史的用心让其区别于时下很多建构在虚幻的历史背景和戏剧环境下的古装戏,没有了俊朗潇洒、风流多情的皇帝,没有了青春偶像的味道,不再是把浅薄给人看,而是以沉稳古朴的影像风格、大气写实的手法,辅以厚重的历史感,来谱一曲真实的后宫女子跌宕命运的悲歌。

《甄嬛传》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正剧,但以郑晓龙为主的主创人员没少在历史细节上下功夫。编剧流潋紫、王小平透露,他们花费整整一年时间搜集资料,查阅过《宫女访谈录》,了解宫女们怎么吃饭、怎么穿衣。剧中有一场戏是华妃睡着了,她的侍女只能靠在墙边而不能躺着睡觉;皇帝和嫔妃行走路过时,太监、宫女必须面对墙壁;妃子们穿花盆底鞋,宫女们要穿平底鞋,不然走不快。

总制片人曹平说,《甄嬛传》拍摄时间为5个月,后期制作却耗时近10个月。“几部同类题材的电视剧都是在我们进行后期制作时才开机,后来他们都开播了,我们仍未完成制作。”细节决定成败,《甄嬛传》在细节上的考究也得到了专家与观众的高度认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表示:“《甄嬛传》自觉地追求文化品位,谈诗论画、操琴吹箫、踏雪赏梅,古典文化气息即扑面而来。作品艺术上所体现出的精致,也反映出其历史态度的严肃、负责。”

创作态度决定文化品位

“对于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来说,题材不是最重要的。”文艺评论家解玺璋说:“殊不知古装、后宫也可以拍出历史感,也可以抵达人性的深度;而现实、历史也可能拍得很平庸,很浅薄。”

令郑晓龙欣慰的是,广大观众对这部剧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网友“橘子故事”在微博中评价:“一部宫廷剧,也是一部社会浓缩剧,现实的职场、社会不都如此吗?”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李准说,观众常批评的后宫戏要么“无视历史真实的基本要求,随意颠覆、编织重要历史人物的整体定位和相互关系”,要么“完全抛开对社会基本矛盾和当时历史主题的揭示,主要用后宫的情感波澜和权谋较量去揭示历史发展”,要么“无批判甚至以玩赏的态度去展示、美化后宫生活中的争风吃醋和权谋”,而《甄嬛传》则完全不同于上述三者,它的主要人物都不是简单的欲望符号,而是被放在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把握。

电视作为当下影响力巨大的大众文化传播载体,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利用现代大众传媒,传播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通过艺术鉴赏的方式,提高民众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素养,是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郑晓龙说。值得欣慰的是,从电视剧《甄嬛传》中,我们看到了创作者的职业操守和艺术担当。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