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桃姐》:让你动脑筋又动感情的佳作

发布时间:2024-08-20 04:39:57
相比那些狗血的、山寨的、烂俗的极点的国产电影或者爆炸满天飞的好莱坞大片,《桃姐》显得那么那么的“素”。它不装。但是,它却是你需要又动脑筋、又动感情,用全身的情感细胞与之进行对接的电影。

镜头:纵深与背影,让观众坠入情感漩涡

没有通过人物的声泪俱下达到催泪,也没有通过人物的生离死别堆积高潮,许鞍华的极为隐忍地表现桃姐生命旅途的最后一站。许鞍华似乎将桃姐置换成了一个“死亡旅者”的身份,那些痛苦、那些眼泪,桃姐逐一目睹。

桃姐初入养老院的那场戏是一个纵深镜头,随着桃姐逐渐地走入镜头深处,环境声里是老人院里的各种呻吟。而且这个纵深镜头,前景是有遮挡物的。这就导致了桃姐好像走入了“框中框”之中,她的束缚,她的不自由,跃然银幕。养老院里有老婆婆死去那场戏是一个横摇镜头,这边是哭得稀里哗啦的女儿,一旁是嗑瓜子的护工和下棋的老人,以及观望着这一切的桃姐。这些老人已经清楚地看到了生命的真相。那条路,清晰明了地摆在了他们的面前。面对着死亡,使得他们不再恐惧死亡。恐怕,这点正是许鞍华希望通过这部电影传达给我们观众的。

纵观整部影片,大多是固定机位和横摇镜头,纵深镜头的出现屈指可数。除了桃姐入养老院的那场,还有两场戏值得一提。其一,在看完Roger所做的电影的首映礼之后,Roger背过手来牵着桃姐的手,走向画面深处。此间,Roger有一个走步换位的动作,像是在与桃姐“跳舞”。一旁的霓虹灯广告牌上,黑白分明的是一个窈窕舞女的装饰画。桃姐也曾年轻过,桃姐也曾窈窕过,但她从未真正地过过自己的生活。走在夜幕下,桃姐的背影是多么的渺小,而她所承载的情感又是那么的丰沛。这里,桃姐成为了一个信仰符号。其二,桃姐二度中风之后,Roger推着桃姐出街,是一个迎面而来的纵深镜头。画面深处,一辆印有青少年广告牌的货车,横向地驶过画面。在这里,许鞍华一下子利用不为人轻易察觉的视觉符号,再度表现出生命的纬度,生老病死,贯穿整个画面。这一个个背影,让观众不自觉地坠入了整部影片的情感漩涡。

文本:对比与重复,让观众坠入时光漩涡

在文本方面,《桃姐》里有不少对比与重复。有些对比显而易见地摆在观众面前。例如桃姐与Roger的那几场对白,“一直不吃就不要吃了”以及“腥”,通过这种稀松平常的对话,表现出了彼此的亲密关系。而Roger与其母亲共处一室的“冷”,凸显出Roger与桃姐之间的“热”。而有些对比是隐性的。影片开场,Roger把鱼肚最好的一块肉自顾自地吃掉,桃姐则一个人站在厨房里吃饭;影片中段,Roger在茶餐厅里为桃姐洗筷子调羹,并把鱼肚子最好的一块肉夹给桃姐。这两场戏吃鱼的戏的对比,表达了这对主仆之间的默契。尤其是第二场。这一场戏是一个低视点镜头,好像是一个孩童视角。我们大可大胆解读,这个洗筷子的动作,极可能是Roger年少时,桃姐一直常做的举动,所以他现在把这个动作返还给桃姐。

每一次“重复”,都好似一个时光漩涡,润物细无声地令得观众坠入到那些未拍出来的、两者的过往时光之中。说到时光漩涡的功效,必须提一下出片尾字幕时的那场戏。整部影片都是线性叙事的,只在影片结尾处,许鞍华不动声色地拍了一场这对主仆的以往的惯性生活。这场戏好像从时光里抽样出的一个样本。那些岁月,已然无声无息地流淌;那些情感,却凝结成了人物的生命呼吸。

就像电影中桃姐所说的那句台词“吸奶嘴有时,入棺材有时”,桃姐用一种极为入世的时间观,解构了基督教义中的“生有时,死有时”。

●仁直

品质鉴定:★★★★

《桃姐》显得那么那么的“素”。

它不装。

但是,它却是你需要又动脑筋、又动感情,

用全身的情感细胞与之进行对接的电影。

HOWIE:这当然是一部很温暖的电影,但个人觉得比《天水围的日与夜》差点,尤其是在直面晚年生活的孤苦方面。片中那些关于电影圈的笑话,刘德华被误认为冷气工、的士佬的段子,在整部电影的格调中也显得唐突了。

简芳:我老了之后肯定是一个不守规矩、遭人嫌弃的破老太婆,一点病痛就要死要活,没人让坐就骂世风日下,所以我特别喜欢“桃姐”,她做到了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的。有时候,电影就是这样让你看到更美好、更温暖的可能,然后更坦然地面对注定会平淡、而且注定要衰老的命运。

汤颢:看完桃姐,在地铁上说起情节,仍然湿了眼睛。所有关爱全都春风化雨有了交待,不张扬,不牵不扯。这样涓涓细流式的感情,到了这年纪,最欣赏也最需要。然后直接奔赴饭局,和老友笑一回八卦一回。嗯,这种片子后需要老友。

王击凡:蒸生瓜有时,卖咸鸭蛋有时。感谢《桃姐》,感谢许鞍华叶德娴刘德华,让我温暖了两小时。桃姐在养老院期间,也尽她所能释放出最大的善意。很多细节在脑内盘旋,感动绵延不去。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仁直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