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金陵十三钗》影评:人性的光辉 也不容易闪耀的

发布时间:2024-08-04 06:22:01
每一次看了张艺谋的电影都要评论一下。网络里的口水已经很多了,多我一口也无所谓。看这部电影和以前最大不同之处,是和网友一起看。我不是不想贡献给张艺谋一张影票,但咱是乡下人,没有地方可以看。
看完之后,网友问我看哭了没有?我说:“怎么会呢?你呢?”他说也没有。有时候,我判断电影的好,一个标准是看哭了。如果没有,再自问被震撼了没有?看《金陵十三钗》的时候,还真有点郁闷,有点感动,差点落泪,所以就给《金陵十三钗》下这样的结论,纯属个人感觉的结论,就是张艺谋在这一部电影上没有失去水准,但成为经典还有一点距离。游鱼所理解的经典是指电影能经得起反复地欣赏。
张艺谋似乎善于拍摄女性视角的电影,比如《秋菊打官司》,《我的父亲母亲》等。《金陵十三钗》就是讲述一位豆蔻少女眼睛里的南京大屠杀。换一般的导演,可能会把南京大屠杀拍摄得阴郁黑暗让人窒息抓狂,但是张艺谋镜头里的这起著名历史事件,居然带点暧昧的美丽和诗意的感触。这是张艺谋电影的特点,他喜欢用艳丽的颜色和唯美的画面来叙事,即使在《金陵十三钗》里也喜欢如此。最典型的镜头,就是小女生孟书娟的忧伤又纯净的眼睛,透过花花绿绿的教堂玻璃看到女人花枝招展地走来,美丽又妖娆。
张艺谋这种习惯性的镜头,有人喜欢有人骂娘。喜欢者可以如此评论,这反衬了战争的丑恶,正说明在小女孩的回忆中,代替她赴死的姐姐们多么美丽。小女孩什么丑恶都不记得了,仅仅记得她们妖娆妙曼的一面。但讨厌者就要骂了,这是拿历史的悲痛来开玩笑,让观众透过战争的硝烟嗅到了色。游鱼认为,张艺谋只是用诗意的镜头定格小女孩孟书娟的虚幻回忆,来放大女人的人性光辉。这个人性光辉当然来自女人的救赎。
看电影的时候,问网友能不能猜到结局呢?他说十三钗肯定代替女学生去赴死。观影不多的网友都可以猜到张艺谋电影的剧情走向,何况阅片无数的游鱼。张艺谋电影的剧情向来单薄,不比幼儿园阿姨所讲的故事复杂多少,他喜欢用画面感的镜头和一些诗意化的细节来支撑电影。
我对网友说:“既然我们猜到了结局,那让我们来看看,为什么十三钗心甘情愿地代替女学生赴死。”电影评论带着这个问题继续看下去,有点遗憾:十三钗在思想上的转折性改变难以说服观众。难道就如女主角玉墨所言,为了扭转世人对妓女的偏见,证明她们并不“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妓女和女学生相处本不大融洽,但后来,妓女居然愿意代替女学生去赴死。这个人性光辉来得有点突然和牵强。人性的光辉,也不容易闪耀的,好像以前的主旋律电影动不动让共产党员死得光荣,看上去有点虚假。
假扮神父的美国人约翰的改变,倒是有基础的,因为他曾经有个死去的女儿,如果还活着,应该和女学生一样大了。他将对女儿的思念倾注于女学生。整部电影,最让人感到神奇的一笔就是,金陵十三钗的最后一钗,居然是男扮女装的嘴巴刚长出软软绒毛的小男孩陈乔治。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看到小男孩自告奋勇地代替女学生赴死,真的被感动了。小男孩的救赎,因为养他长大的神父以及宗教的影响。
晃在镜头里的神父、教堂,以及西方宗教式的救赎性主题,使得《金陵十三钗》更像好莱坞电影。看来,张艺谋在迁就奥斯卡评委的口味,图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奖项。希望张艺谋能完成心愿,但我唱衰电影不大可能获得此殊荣。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