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电影《入殓师》影评:回归人性,重建价值
发布时间:2021-09-04 04:40:55
一、
我们生活在一个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易高度发达的时代,无孔不入的广告带着人所尽知的目的,占领了生活里的一切空间。最近一段时间我躲在家里写作,暂时隔绝了与外界的联系,朋友们也都很知趣,很少打电话来扰我,但是依然躲不开手机短信广告的骚扰,买机票的、分数提升班的、找个老外做家教的、卖发票的、卖房子的、买卖手机靓号的,有时电话打进来,一接却是推销保险的……
恍惚中,我们已经不是人,只是作为客户或者潜在的客户存在着。生产不再是为了实际需要,销售不再是为了互换有无,消费也不再是生存必须。买和卖似乎成了人们生活的全部内容;更高效率地生产、销售、消费似乎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赚更多的钱、占有更多的财富,让自己有能力消费更时髦、更昂贵、更奢侈的商品似乎成了我们每个人活着的全部意义。
一切都成了商品,一切行为都蒙上了铜臭的味道,一切交往都是为了实现交换,人与人的关系几乎完全为交易关系所包括。他人在“我”眼里不再具有人的尊严,与之交往的目的是如何打动说服或者忽悠着让他把兜里的钱掏出来,买我的那双“拐”。
什么都可以交易,不仅卖产品、卖服务、卖概念、卖信用、卖关系,而且公众利益、公共资源、案件处理结果也成了交易的对象。权权互换、权钱交易。肉体、人格、良知、道德、公义都成了商品。熟人、亲友、老乡都变成了实现交易的媒介,所有的职业都是直接或者间接的推销商品。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物化、金钱化和功利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彻底。往日救死扶伤的医生变成了卖药的;那些为人师表、传道解惑的老师成了招生的,或者招生的托儿;求学、为官变成了一种投资行为,目的是求得更高额的回报;甚至现在政府也在帮着商家寻找客户了,君不见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的方案不是出台了吗?
人们互为客户,今天我买你的,明天你买我的,这次,下次,此处,彼处……人与人之间丰富多彩的关系似乎只剩下物与物、钱与钱、商品与商品、店家与客户、买与卖的关系。
这种无处不在的商品交易关系,让人们不得不质疑:我们来到世上,学习,成长,难道只是为了赚钱、花钱这两件事情吗?难道我们活着的意义就是每天忍受着劳累,屈辱着去为别人服务,以换回自己赖以生存的食物和金钱吗?我们每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有没有一种超越的价值呢?
二、
偶尔看了获得2009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日本电影《入殓师》。
这是一个有关如何对待客户,应树立什么样的职业精神,以及如何超越职业的局限、回归人性的故事,是一部在已经完全被商品关系侵袭占领的现实生活中,寻找人性的温暖和爱的慰藉的影片。
影片中,由于乐团解散,热爱音乐的大提琴手小林大悟失业了,他带着妻子回到山形老家,准备另谋出路,却误打误撞的进入殡葬行业,成为一名代替遗属为逝者净身更衣和化妆的入殓师。
生老病死本是正常的人生过程,但处理死者后事的职业,却总是与肮脏,低贱等等负面名词划上等号,被视作是“吃死人饭的人”,虽然薪资颇高,但一般人多把它当成不得已的下下之策。电影里有一家人在为车祸而死的女儿举行入殓仪式,其中有位长辈,就指着入殓师对那几个闯祸的小青年怒吼:“难道你们要像他一样,用下半辈子来赎罪吗?”
然而,在导演泷田洋二郎的演绎下,这个尴尬的职业在本片结束时却赢得了所有人的尊敬。大悟对自己的职业从不接受到接受,朋友们对大悟从疏远到感激,大悟的妻子从辞别到认同尊重。入殓师,从开始被蔑视到最后受到人们尊敬,这中间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这种转变?
三、
刚开始,主人公小林大悟也是用世俗的眼光看待自己这份新工作的,他尽力向周围的人瞒着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第一次跟着师傅去客户家中服务,就碰上死者是一位单身老太婆,已死亡两星期才被发现,屋里阵阵恶臭让人难以忍受。在回家的公交车上,大悟身上发出的臭味让一些学生掩鼻,大悟只好去镇上的澡堂一阵猛洗。回到家中,在饭桌上看到被杀死的鸡,大悟又是一阵止不住的恶心呕吐。
大悟做入殓师的事情终于瞒不下去了,他在街上遇到小时候最好的朋友山下一家,山下很粗鲁无礼地喝令自己的妻儿不许同大悟打招呼,然后把大悟叫到一边,“苦口婆心”地说:“大家都传开了,怎么都行,你就不能找个正经的事儿干吗?”
妻子美香也不能理解丈夫的选择,质问丈夫:“这种工作你不觉得丢人吗?”“到现在为止,我什么都没说过你吧,你放下大提琴的时候,你回乡下的时候,我都笑着跟你来了,其实,我真的很难过,但是因为你喜欢……这次请你听我的吧,求求你!”她躲避丈夫的亲热“别碰我,肮脏!”干脆就回了娘家。尽管美香后来又回来了,但矛盾依然没有化解,美香依然要求大悟放弃入殓师的职业,她怕肚子里的孩子将来会被别人欺负和笑话。
四、
然而,在大悟的师傅佐佐木老人那里,这个被人鄙视的职业却被赋予了浪漫的色彩——“帮助别人踏上人生旅途最后一程的人”。
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片中反复表现的入殓细节,入殓师虔诚地为死者净身,更衣,化妆……更衣后,用双手持续地握住死者冰冷僵硬的双手,仿佛握着亲人的一双手,用体温和感情使其软化,使它们重新握在一起置于胸前。那尽量轻缓温柔的手法,庄重严肃的表情,如同一个艺术家在精心雕琢一件艺术品,每一步是那样的仔细、精确,每一个步骤,每一件使用的器具,每一个动作,连举手抬头之间,都充满着对生命的尊重和祝福。特别是在整个过程中,入殓师专注执着的眼神始终关注着死者的反应,如同死者还活着一般,使在场的人很难不被感动,心多么冷的人都会被其融化。
大悟跟着师傅到一个大家庭为一个主妇入殓,主妇的丈夫是个典型的大男人,他甚至不知道妻子生前最喜欢用哪一支唇膏。在整个入殓过程中他一直在抑制,直到妻子被抬到棺材里时,他才大哭着叫妻子的名字。他说,今天是她最漂亮的一天。
这家的一个男孩子用煤气自杀了,原因是他希望自己是个女孩,却生为男身,而死者的父母只知道为儿子的性别倾向而争吵,却丝毫没考虑过儿子的感受,大悟遵从死者母亲的意见,把死者化成了女妆,入殓仪式结束时,死者父亲泪流满面感谢两位入殓师:“真的,非常感谢!因为留男那样,我们一直在吵架,都没有好好看过他,现在看见他的样子,我突然想起来,啊,这是我的孩子,即使打扮成女孩子,但终归是我的孩子呀。”
一位儿孙满堂的老爷爷寿终正寝,儿孙们笑着在死者的脸上印上一个个唇印……
街上开澡堂的婆婆因为搬柴火摔倒而去世了,大悟带着妻子来给老人送行。大悟给澡堂婆婆画完妆,又把死者生前最喜欢戴的一方紫色丝巾,仔细地替老人围好,打上花结,然后对着在场的人们说:“接下来,请各位依次上前,为死者擦拭面部,作为告别祝福。”那个一直想把母亲的澡堂卖掉的儿子双手接过纸巾,为母亲仔细擦拭,在这样近的触摸中,他看到了母亲粗糙的那双手,上面布满皱纹和暴露的青筋,还有劳作时留下的一道道伤口的痕迹,禁不住泪流满面,愧疚万分。在现场目睹这一切的大悟的妻子心情分分秒秒在变化,也终于理解了丈夫职业的价值和意义。
大悟看到了各种各样人们的人性回归,这些经历也感染着大悟,使他开始理解自己职业的意义,继而思索着生命的真谛。
五、
导演泷田洋二郎的叙事并不是为了展示日本的丧葬文化,也不只是告诉人们入殓师这个职业的特殊性,他更多思考的是入殓师这个职业所隐含的价值和意义。
影片中,看到入殓师,这个职业化的、饱受非议的陌生人,对待自己亲人遗体的那份温柔与尊重,人们受到了感动和启发。入殓师此时仿佛是一位情感导师,他用自己的一举一动挖掘着人们做为丈夫、妻子、儿子、女儿、父亲、母亲的感情深度,让人们能回忆起逝者生前的种种。
面对死亡,作为个体的人——无论活着的还是死去的,都是孤独的,无助的,在这样的时刻,人们需要救援,片中的入殓师师徒就在这样的时刻来到他们身边,给他们带来爱的信息,把他们从孤立无援中解救出来,把沉睡的人性唤醒。
六、
影片中公司秘书上村小姐原来在一个饭馆做女招待,谈起加入这一行的缘由,她说:“老板娘脑溢血死了,社长来了,那是我第一次看见入殓,我想,我死的时候,也一定请这个人帮我入殓,怎么说呢,感觉他跟别人完全不一样。”
为什么不一样呢?看过这部电影你就会知道,爱,正是爱使每项工作每种职业都充满价值和意义。所谓敬业精神,我理解,其实质就是满怀着这样的爱心去从事你的职业,去对待你的工作。某些职业看似难堪卑微,其实对方却做着很伟大的工作,所以,职业不分贵贱,我们应该尊重身边的每一种职业以及从事这种职业的每一个人,不管他是入殓师还是掏粪工,不尊重他们就等于不尊重自己。无论是对某些职业的鄙视还是对某些职业的追捧,都是人的价值的失落。
七、
如果仅仅停留在一种敬业精神中,为一份高薪保持着每一道入殓仪式的庄严感,职业性的庄严感,还不足以说明人生的真正价值和超越于职业之上的意义。
片中开澡堂的婆婆有一段话:“大悟是个好心肠的孩子,dypl 他能承担起所有事情,父母分开时,他在母亲面前从没掉过一滴泪,小小的一个躲在男澡堂里,一个人偷偷地哭,哭得全身发抖。就为这这些事,我就不能停了这澡堂,我要支持和他们。这里要是没了,客人们怎么办?所以只要我一天还能动……”
这几句朴实的话语里,也许隐藏着职业精神的全部秘密。
八、
美国人爱默森在一篇题为《美国的哲人》的文章中引述了一个古老的寓言——这一段话,虽然我曾在不同文章里多次引用过,但是今天我还是要再一次引用:
在最初,神把“人”分为人们,使他比较便于帮助他自己,就像把一只手分成五只手指,可以更有用处。在这种分裂的状态下,人是工人、农民、军人、学者、政治家、工程师等等,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从事着派给自己的那个职务。但是,人又不是一个农民,或者工人,或者教师,他是一切。但是很不幸,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以至于像泼出去的水,这整体的人再也无法聚拢。于是社会就成了这样一种状态:每个人都像是从人身上锯下来的一段肢体——一个手指,一个颈项,一个胃,一个肘弯……昂然地走来走去,但就不是一个“人”。人就这样蜕化为许多的职务:那些本来是被“人”派到田野里栽种植物的人,只看见他手里的镰刀和他的谷仓,忘了他本来是“人”在田野里,因而很少感觉到这任务的庄严,从而在劳作中得到安慰,于是就降为一个农民;商人几乎从来不认为他的工作有一种理想的价值,只被市场规律所操纵,沦为金钱的奴役;律师成了一本法律书;技师成了一架机器;水手成了船上的一根绳子……
爱默森说,这个古老的寓言里隐藏着一条永远新鲜而崇高的教义,那就是:有一个“人”,他只是部分地存在于所有的各个人里面,你必须观察整个的社会,才能够得到整个的人。每个人要想掌握自己,了解自己工作的意义,就必须时时地由他自己的岗位上回来,拥抱一切其他的劳动者。
九、
对于英文中“超越”这个词,西方著名汉学家史华慈解释为“退后一步,往远处瞭望”。如何超越职业带来的局限,如何理解每种职业中蕴含的价值?我们不妨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中退出来,来观察人类整体的生存状况,就像我们在美术馆里看一幅油画,站在近处只能看见一个个色块与笔触,只有退后几步我们才能完整地观察到这幅画表现的是什么,才能看清楚每一个笔触和色块与这幅画整体意义的关系。
十、
我们处在同一个社会中,为他人服务就是为自己服务,爱他人就是爱自己。选择从事某一个职业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个谋生的手段,同时还应看做是寻找完善自己的途径——通过关爱他人来关注自己的生存。
关爱他人,不仅仅意味着在生活的交往中,在为他人提供服务,或享用他人的服务时,把他人当做人来尊重,而不是把他人当作物来对待;同时也意味着把自己也当做人,意味着对自己人格的尊重。在爱和真诚的互动中,双方都应该收获更为珍贵的,远远大于某项服务的实际利益带给我们的东西,比如对生活的信念,活着的滋味,人生的意义、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等等。
对于我们每个人,他人以及外在的世界都是帮助我们寻找到内在自我的媒介和条件,每一次与他人的接触,都是我们实现自我的一次机会。但是,如果你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自己的目的去利用他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心里只挂念着自己的利益,那么,他人和外在世界就会变成一系列对你欲望的诱惑,或者是达到你自己目的的障碍。这时工作对于你就毫无乐趣可言,甚至会成为一场不堪忍受的折磨。
有人活得很幸福,生活里充满阳光,面容生气勃勃,轻松地工作,愉快地享乐;有人则不然,他们的生活黯淡无光,面色阴郁,像长了锈一般,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家中,总是一肚子委屈、不满,怨气冲天。除了外在因素,比如生病,比如他恰恰是社会不公的受害者,比如遭遇灾难……是不是也有他本人内在的原因呢?是不是也有需要他自己负责的地方呢?看过这部影片的人大概都会得出自己的结论。
我们生活在一个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易高度发达的时代,无孔不入的广告带着人所尽知的目的,占领了生活里的一切空间。最近一段时间我躲在家里写作,暂时隔绝了与外界的联系,朋友们也都很知趣,很少打电话来扰我,但是依然躲不开手机短信广告的骚扰,买机票的、分数提升班的、找个老外做家教的、卖发票的、卖房子的、买卖手机靓号的,有时电话打进来,一接却是推销保险的……
恍惚中,我们已经不是人,只是作为客户或者潜在的客户存在着。生产不再是为了实际需要,销售不再是为了互换有无,消费也不再是生存必须。买和卖似乎成了人们生活的全部内容;更高效率地生产、销售、消费似乎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赚更多的钱、占有更多的财富,让自己有能力消费更时髦、更昂贵、更奢侈的商品似乎成了我们每个人活着的全部意义。
一切都成了商品,一切行为都蒙上了铜臭的味道,一切交往都是为了实现交换,人与人的关系几乎完全为交易关系所包括。他人在“我”眼里不再具有人的尊严,与之交往的目的是如何打动说服或者忽悠着让他把兜里的钱掏出来,买我的那双“拐”。
什么都可以交易,不仅卖产品、卖服务、卖概念、卖信用、卖关系,而且公众利益、公共资源、案件处理结果也成了交易的对象。权权互换、权钱交易。肉体、人格、良知、道德、公义都成了商品。熟人、亲友、老乡都变成了实现交易的媒介,所有的职业都是直接或者间接的推销商品。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物化、金钱化和功利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彻底。往日救死扶伤的医生变成了卖药的;那些为人师表、传道解惑的老师成了招生的,或者招生的托儿;求学、为官变成了一种投资行为,目的是求得更高额的回报;甚至现在政府也在帮着商家寻找客户了,君不见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的方案不是出台了吗?
人们互为客户,今天我买你的,明天你买我的,这次,下次,此处,彼处……人与人之间丰富多彩的关系似乎只剩下物与物、钱与钱、商品与商品、店家与客户、买与卖的关系。
这种无处不在的商品交易关系,让人们不得不质疑:我们来到世上,学习,成长,难道只是为了赚钱、花钱这两件事情吗?难道我们活着的意义就是每天忍受着劳累,屈辱着去为别人服务,以换回自己赖以生存的食物和金钱吗?我们每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有没有一种超越的价值呢?
二、
偶尔看了获得2009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日本电影《入殓师》。
这是一个有关如何对待客户,应树立什么样的职业精神,以及如何超越职业的局限、回归人性的故事,是一部在已经完全被商品关系侵袭占领的现实生活中,寻找人性的温暖和爱的慰藉的影片。
影片中,由于乐团解散,热爱音乐的大提琴手小林大悟失业了,他带着妻子回到山形老家,准备另谋出路,却误打误撞的进入殡葬行业,成为一名代替遗属为逝者净身更衣和化妆的入殓师。
生老病死本是正常的人生过程,但处理死者后事的职业,却总是与肮脏,低贱等等负面名词划上等号,被视作是“吃死人饭的人”,虽然薪资颇高,但一般人多把它当成不得已的下下之策。电影里有一家人在为车祸而死的女儿举行入殓仪式,其中有位长辈,就指着入殓师对那几个闯祸的小青年怒吼:“难道你们要像他一样,用下半辈子来赎罪吗?”
然而,在导演泷田洋二郎的演绎下,这个尴尬的职业在本片结束时却赢得了所有人的尊敬。大悟对自己的职业从不接受到接受,朋友们对大悟从疏远到感激,大悟的妻子从辞别到认同尊重。入殓师,从开始被蔑视到最后受到人们尊敬,这中间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这种转变?
三、
刚开始,主人公小林大悟也是用世俗的眼光看待自己这份新工作的,他尽力向周围的人瞒着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第一次跟着师傅去客户家中服务,就碰上死者是一位单身老太婆,已死亡两星期才被发现,屋里阵阵恶臭让人难以忍受。在回家的公交车上,大悟身上发出的臭味让一些学生掩鼻,大悟只好去镇上的澡堂一阵猛洗。回到家中,在饭桌上看到被杀死的鸡,大悟又是一阵止不住的恶心呕吐。
大悟做入殓师的事情终于瞒不下去了,他在街上遇到小时候最好的朋友山下一家,山下很粗鲁无礼地喝令自己的妻儿不许同大悟打招呼,然后把大悟叫到一边,“苦口婆心”地说:“大家都传开了,怎么都行,你就不能找个正经的事儿干吗?”
妻子美香也不能理解丈夫的选择,质问丈夫:“这种工作你不觉得丢人吗?”“到现在为止,我什么都没说过你吧,你放下大提琴的时候,你回乡下的时候,我都笑着跟你来了,其实,我真的很难过,但是因为你喜欢……这次请你听我的吧,求求你!”她躲避丈夫的亲热“别碰我,肮脏!”干脆就回了娘家。尽管美香后来又回来了,但矛盾依然没有化解,美香依然要求大悟放弃入殓师的职业,她怕肚子里的孩子将来会被别人欺负和笑话。
四、
然而,在大悟的师傅佐佐木老人那里,这个被人鄙视的职业却被赋予了浪漫的色彩——“帮助别人踏上人生旅途最后一程的人”。
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片中反复表现的入殓细节,入殓师虔诚地为死者净身,更衣,化妆……更衣后,用双手持续地握住死者冰冷僵硬的双手,仿佛握着亲人的一双手,用体温和感情使其软化,使它们重新握在一起置于胸前。那尽量轻缓温柔的手法,庄重严肃的表情,如同一个艺术家在精心雕琢一件艺术品,每一步是那样的仔细、精确,每一个步骤,每一件使用的器具,每一个动作,连举手抬头之间,都充满着对生命的尊重和祝福。特别是在整个过程中,入殓师专注执着的眼神始终关注着死者的反应,如同死者还活着一般,使在场的人很难不被感动,心多么冷的人都会被其融化。
大悟跟着师傅到一个大家庭为一个主妇入殓,主妇的丈夫是个典型的大男人,他甚至不知道妻子生前最喜欢用哪一支唇膏。在整个入殓过程中他一直在抑制,直到妻子被抬到棺材里时,他才大哭着叫妻子的名字。他说,今天是她最漂亮的一天。
这家的一个男孩子用煤气自杀了,原因是他希望自己是个女孩,却生为男身,而死者的父母只知道为儿子的性别倾向而争吵,却丝毫没考虑过儿子的感受,大悟遵从死者母亲的意见,把死者化成了女妆,入殓仪式结束时,死者父亲泪流满面感谢两位入殓师:“真的,非常感谢!因为留男那样,我们一直在吵架,都没有好好看过他,现在看见他的样子,我突然想起来,啊,这是我的孩子,即使打扮成女孩子,但终归是我的孩子呀。”
一位儿孙满堂的老爷爷寿终正寝,儿孙们笑着在死者的脸上印上一个个唇印……
街上开澡堂的婆婆因为搬柴火摔倒而去世了,大悟带着妻子来给老人送行。大悟给澡堂婆婆画完妆,又把死者生前最喜欢戴的一方紫色丝巾,仔细地替老人围好,打上花结,然后对着在场的人们说:“接下来,请各位依次上前,为死者擦拭面部,作为告别祝福。”那个一直想把母亲的澡堂卖掉的儿子双手接过纸巾,为母亲仔细擦拭,在这样近的触摸中,他看到了母亲粗糙的那双手,上面布满皱纹和暴露的青筋,还有劳作时留下的一道道伤口的痕迹,禁不住泪流满面,愧疚万分。在现场目睹这一切的大悟的妻子心情分分秒秒在变化,也终于理解了丈夫职业的价值和意义。
大悟看到了各种各样人们的人性回归,这些经历也感染着大悟,使他开始理解自己职业的意义,继而思索着生命的真谛。
五、
导演泷田洋二郎的叙事并不是为了展示日本的丧葬文化,也不只是告诉人们入殓师这个职业的特殊性,他更多思考的是入殓师这个职业所隐含的价值和意义。
影片中,看到入殓师,这个职业化的、饱受非议的陌生人,对待自己亲人遗体的那份温柔与尊重,人们受到了感动和启发。入殓师此时仿佛是一位情感导师,他用自己的一举一动挖掘着人们做为丈夫、妻子、儿子、女儿、父亲、母亲的感情深度,让人们能回忆起逝者生前的种种。
面对死亡,作为个体的人——无论活着的还是死去的,都是孤独的,无助的,在这样的时刻,人们需要救援,片中的入殓师师徒就在这样的时刻来到他们身边,给他们带来爱的信息,把他们从孤立无援中解救出来,把沉睡的人性唤醒。
六、
影片中公司秘书上村小姐原来在一个饭馆做女招待,谈起加入这一行的缘由,她说:“老板娘脑溢血死了,社长来了,那是我第一次看见入殓,我想,我死的时候,也一定请这个人帮我入殓,怎么说呢,感觉他跟别人完全不一样。”
为什么不一样呢?看过这部电影你就会知道,爱,正是爱使每项工作每种职业都充满价值和意义。所谓敬业精神,我理解,其实质就是满怀着这样的爱心去从事你的职业,去对待你的工作。某些职业看似难堪卑微,其实对方却做着很伟大的工作,所以,职业不分贵贱,我们应该尊重身边的每一种职业以及从事这种职业的每一个人,不管他是入殓师还是掏粪工,不尊重他们就等于不尊重自己。无论是对某些职业的鄙视还是对某些职业的追捧,都是人的价值的失落。
七、
如果仅仅停留在一种敬业精神中,为一份高薪保持着每一道入殓仪式的庄严感,职业性的庄严感,还不足以说明人生的真正价值和超越于职业之上的意义。
片中开澡堂的婆婆有一段话:“大悟是个好心肠的孩子,dypl 他能承担起所有事情,父母分开时,他在母亲面前从没掉过一滴泪,小小的一个躲在男澡堂里,一个人偷偷地哭,哭得全身发抖。就为这这些事,我就不能停了这澡堂,我要支持和他们。这里要是没了,客人们怎么办?所以只要我一天还能动……”
这几句朴实的话语里,也许隐藏着职业精神的全部秘密。
八、
美国人爱默森在一篇题为《美国的哲人》的文章中引述了一个古老的寓言——这一段话,虽然我曾在不同文章里多次引用过,但是今天我还是要再一次引用:
在最初,神把“人”分为人们,使他比较便于帮助他自己,就像把一只手分成五只手指,可以更有用处。在这种分裂的状态下,人是工人、农民、军人、学者、政治家、工程师等等,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从事着派给自己的那个职务。但是,人又不是一个农民,或者工人,或者教师,他是一切。但是很不幸,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以至于像泼出去的水,这整体的人再也无法聚拢。于是社会就成了这样一种状态:每个人都像是从人身上锯下来的一段肢体——一个手指,一个颈项,一个胃,一个肘弯……昂然地走来走去,但就不是一个“人”。人就这样蜕化为许多的职务:那些本来是被“人”派到田野里栽种植物的人,只看见他手里的镰刀和他的谷仓,忘了他本来是“人”在田野里,因而很少感觉到这任务的庄严,从而在劳作中得到安慰,于是就降为一个农民;商人几乎从来不认为他的工作有一种理想的价值,只被市场规律所操纵,沦为金钱的奴役;律师成了一本法律书;技师成了一架机器;水手成了船上的一根绳子……
爱默森说,这个古老的寓言里隐藏着一条永远新鲜而崇高的教义,那就是:有一个“人”,他只是部分地存在于所有的各个人里面,你必须观察整个的社会,才能够得到整个的人。每个人要想掌握自己,了解自己工作的意义,就必须时时地由他自己的岗位上回来,拥抱一切其他的劳动者。
九、
对于英文中“超越”这个词,西方著名汉学家史华慈解释为“退后一步,往远处瞭望”。如何超越职业带来的局限,如何理解每种职业中蕴含的价值?我们不妨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中退出来,来观察人类整体的生存状况,就像我们在美术馆里看一幅油画,站在近处只能看见一个个色块与笔触,只有退后几步我们才能完整地观察到这幅画表现的是什么,才能看清楚每一个笔触和色块与这幅画整体意义的关系。
十、
我们处在同一个社会中,为他人服务就是为自己服务,爱他人就是爱自己。选择从事某一个职业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个谋生的手段,同时还应看做是寻找完善自己的途径——通过关爱他人来关注自己的生存。
关爱他人,不仅仅意味着在生活的交往中,在为他人提供服务,或享用他人的服务时,把他人当做人来尊重,而不是把他人当作物来对待;同时也意味着把自己也当做人,意味着对自己人格的尊重。在爱和真诚的互动中,双方都应该收获更为珍贵的,远远大于某项服务的实际利益带给我们的东西,比如对生活的信念,活着的滋味,人生的意义、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等等。
对于我们每个人,他人以及外在的世界都是帮助我们寻找到内在自我的媒介和条件,每一次与他人的接触,都是我们实现自我的一次机会。但是,如果你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自己的目的去利用他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心里只挂念着自己的利益,那么,他人和外在世界就会变成一系列对你欲望的诱惑,或者是达到你自己目的的障碍。这时工作对于你就毫无乐趣可言,甚至会成为一场不堪忍受的折磨。
有人活得很幸福,生活里充满阳光,面容生气勃勃,轻松地工作,愉快地享乐;有人则不然,他们的生活黯淡无光,面色阴郁,像长了锈一般,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家中,总是一肚子委屈、不满,怨气冲天。除了外在因素,比如生病,比如他恰恰是社会不公的受害者,比如遭遇灾难……是不是也有他本人内在的原因呢?是不是也有需要他自己负责的地方呢?看过这部影片的人大概都会得出自己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