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文化随笔

爱的圣餐

发布时间:2022-10-23 15:09:00

  看完《悲惨世界》,我就想写写雨果,写写他在创作时内心深处对人性的审视以及创作时心灵的感受。读者们,为什么我要写雨果呢?因为我太喜欢这个家伙,我相信你们也会喜欢他的。

  他是一个喜欢庞大,喜欢夸张,喜欢过分的家伙,是被居维里耶•弗勒里抨击的19世纪中叶“法国第一号煽动家”,他就是雨果。

  但这却是一部如雷贯耳的世界名著,生动的文字,流淌出悲凉世界中人性的变幻无常。人们如饥似渴地阅读,因为这里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征服性的力量。这种力量是最可怕的激情,在“悲惨世界”中奋击冲荡,在人类的梦想之海中呐喊长啸。这就是《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描写了法国大革命前夕社会各阶层人民的不同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重重矛盾,歌颂了人性的善良与纯真,鞭挞了统治阶级和上流社会的相互倾轧的丑恶现象。时间和历史只能作出如此判断:文学巨著的一个丰碑,人类思想的一朵奇葩,为全世界所接受的稀世珍品,令人叹为观止的一道风景。

  走进《悲惨世界》,得到的不仅是文学的进修和享受,更是思想的洗礼和美餐。浸沉于《悲惨世界》中,我从悲惨中看到了真善美,也看到了假恶丑;我不屑于书中精致、巧妙、睿智的语句却拾掇起散落在沙滩上的颗颗珍珠和美丽的贝壳。我从悲惨中感受到快乐,却也从快乐中体味到悲惨。

  雨果创作这部巨著时,他内心深处对人性的审视时在拼命地挣扎。

  如果没有雨果对文学的天赋异禀,那么可能没有他巨大的成就;而如果没有他所处社会和环境意识形态的变更接连发生,那么很难有他内心深处对惨淡荒芜世界的苦苦挣扎;而如果没有挣扎中对人性的种种改变的透视,那么法国满足不了维克多•雨果的文学创作的动力和激情,而雨果最终也将满足不了法国人对梦想的表达,满足不了法国人激情的升华。雨果以满载着他才华的作品,展现了他所感受过的一切,看到过的一切,经历过的一切。

  法国人历来重视历史和文化,与之而来的是重视历史和文化名人。雨果的生平实在伟大,事迹实在感人:他不仅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大师,而且是富有创见、满怀激情、能量充足、生活充分、敢于挑战权威、积极议政参政的知识分子;他既是思想的推动者,自由的追求者,也是政治的行动者。在法国人心目中,他是一个时代的浓缩,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国宝。他的诗律,他的文字,为法兰西民族一个时代的脚步打下了永恒的节拍。

  他在创作时内心充满诸多复杂的感受。

  雨果一生命运多舛。83年中伴随并推动了法国19世纪政治思潮的3次变化:保皇,拥护拿破仑,拥护共和。因此,雨果进行文学创作时的一种心灵感受是对革命理解与对真理思考的权衡。

  雨果9个月大的时候,父母就分手了,雨果跟母亲一起生活,母亲对拿破仑的憎恨影响着他,少年雨果曾和母亲一起向路易十八高呼“吾王万岁”。雨果最初的政治诗歌都歌颂保王主义和宗教。17岁,雨果与父亲恢复联络,他父亲是拿破仑的将军,与父亲的接触使雨果变成了拿破仑的坚决拥护者。1830年“七月革命”时雨果28岁,政治上进一步左倾,体现在文学创作上,他编出了卡西莫多和埃斯美娜达那样同情弱者、讽刺教会的故事。

  我们在看一下《悲惨世界》创作的社会背景吧,不然怎么能够体悟到雨果创作时心灵的感受呢!《悲惨世界》一酝酿就是三十余年,出世便成了稀世珍品,被称为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这本书从1828年起构思,到1845年动笔创作,直至1861年才终于写完全书,真是鬼使神差,这在雨果的小说创作中也是绝无仅有的。这部小说的创作动机,来自这样一件事实:1801年,一个名叫彼埃尔•莫的穷苦农民,因饥饿偷了一块面包而判五年苦役,刑满释放后,持黄色身份证讨生活又处处碰壁。在酝酿《悲惨世界》的同时,雨果又开始搜集纪念碑式的作品《巴黎圣母院》(1831年)的素材,以及许多诗歌与戏剧,独独没有动手写压在他心头的这部作品。尘封了二十年之久,直到1845年11月,雨果才终于开始创作,同时还继续增加材料,丰富内容,顺利写完第一部《苦难》,书稿已写出将近五分之四时,不料雨果又卷入政治漩涡,于1848年2月21日停止创作,一搁置又是十二年。

  1848年6月,巴黎人民举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国。开始雨果对革命并不理解,但当大资产阶级阴谋消灭共和国时,雨果却成了一个坚定的共和主义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雨果参加了共和党人组织的反政变起义。路易•波拿巴上台后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他实行恐怖政策,对反抗者无情镇压。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国外。

  流亡期间,雨果一直坚持对拿破仑三世的斗争,他写政治讽刺小册子和政治讽刺诗,猛烈抨击拿破仑三世的独裁统治。长篇小说《悲惨世界》应运而生。

  雨果在盖纳西岛过流亡生活期间,就是从这种全方位的目光、全方位的思想,重新审视一切,反思一切。《悲惨世界》整部作品焕然一新,似乎随同作者接受了洗礼,换了现代社会对于人们同时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他变得更独立自主,而且不满现实,喜爱批评。二、他也同时觉得更孤单无依,并产生一种惶恐不安的心理。

  雨果创作《悲惨世界》时的另一个心灵感受可以通过他哲理性的话语反映出来:“生活、不幸、孤独、遗弃、穷困,无一不是战场,无一不产生英雄;无名英雄,有时比著名的英雄更伟大……。穷困,几乎总是后母,有时还是亲娘;困苦往往孕育心灵和精神的力量;艰苦是志气的奶母;不幸是哺育高尚之人的好乳汁。”他既有对处于困苦之下的人民的同情,也有对自己不幸处境的反思,更有一种引领人民正确面对生活的责任精神。他旨在传达给我们这样一个事实: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逆境、曲折、困难,生活中面对穷困潦倒,世态炎凉,将会产生两种人:第一种是卑微的人,他们丑陋、自私、贪婪的本性再也无法隐藏;另一种人则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永保光明、善良、宽容的高尚情操。只要我们面对艰难险阻时,有正确的态度,有充分的自信,我们就能度过难关,看到光明。

  其三,雨果的时代是一个灰色的时代。社会的意识形态呈现出一种绝望,一种空虚。人生最难是什么?不是困难,不是痛苦,甚至不是死亡;人生最难是空虚。即使痛苦,心灵也还在为某件事而难受;死亡则是一了百了;惟有空虚,生命力还在,心灵却空空如也。雨果创作时有一种爱的心灵感受,这是一种博爱,他陶醉于其中,充实于其中,快乐与其中。《悲惨世界》充满了爱,也给空虚以彻底的驱赶。

  《悲惨世界》的艺术魅力正在于通过冉阿让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讴歌了人类中普照世界的博爱精神。这种精神的力量超越了阶级,超越了法律,是人性中最光辉灿烂的部分。正如雨果的名言: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人的胸怀怀着的是生命的归宿,也是《悲惨世界》天下人共享的爱的圣餐。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