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你的谱吧
童老师专程送来双杰哥哥的新作《中国家谱藏谈》,翻开扉页,就看见双杰哥哥工整的题着:望能博遐姐一乐。
嘿,这你们就不明白了吧,他叫我姐,而我称他为哥哥。其实称双杰为哥哥是叶子的原创,别以为他就比我大,其实那和年龄无关。
收到书的时候我说:啊呀,新书啊,还是双杰哥哥的,真好!可惜我不懂这个。童老师说,不懂也没关系的,读着读着说不定就懂了呢!我以为然。于是在每天午后的时间里,一点点地啃着这本书,不懂也得装懂,而且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点也没有囫囵吞枣的成分,我老老实实地啃,啃着啃着发现也啃出点滋味来了。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的书面记载。用作者学术的语言表达“家谱是宗法社会中同宗共祖的血亲集团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籍。”从我的理解来看,这至少包含以下几层意思:家谱的主体必须是同一个血清集团之内,也就是同一个祖宗繁衍下来的子子孙孙;家谱的记载是以表谱的形式,所谓表谱就是汇集某一方面的资料,用简单的文字或准确的数据,以表格、谱系、编年等形式反映历史人物、事件、年代的工具书,我的理解就是,家谱上的内容必定是简明扼要的,以最少的文字包含最大的信息量;记载的内容主要包括家族世系和事迹,家族世系好比是一棵大树,树上分了几个杈,每个杈上有发了几个枝,几个枝上又抽出几个桠,长了几多芽。这个比喻可能有点不恰当,可是以我的水平,也确实想不到还有啥比喻能比大树更通俗易懂的。而记载的事迹就好比是树上的果,而且肯定得挑选那上好的果实,那些不成熟的酸的烂的就只好去掉了。那可是一个家族的门面呢,谁愿意把那些烂果子酸果子给别人吃啊!那不是坍自己的台么!所以,我对家谱的理解就是:一个家族的家谱资料应该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世界上不可能有一模一样的两个家族。其最大的特色,应该是平民性和广泛性,既然每个家族都可以有家谱,那么这两个特点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本书的开头作者有一个引言,引言的第一部分,对家谱的各种称法、概念、内容、体例、分类、起源、发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通过这部分的介绍可以使不熟悉家谱的人对这个事物有了大体的印象。第二部分介绍的是明清两代修谱的盛况,由于商业性修谱行为的介入,修谱质量出现也良莠不齐的现象,但是总体上说,家谱对正史的补正也不可小视。第三部分介绍的是家谱的数量及历代的收藏情况。第四部分介绍的是本书的写作重点是以收藏、鉴赏为主,以及作者收藏的目的、特色等。用一个外行人的眼光来看,如果去掉第四部分关于本书的写作重点,那就是一篇完整论述家谱的学术论文。它的价值和地位不是我这个外行人所能下结论的。
作者收藏的家谱分几个系列:以姓氏来划分,有单一姓氏家谱、稀姓家谱、合姓家谱、复姓家谱。以家谱的制作手段来分,有彩绘家谱、写本家谱、活字本家谱、红印本家谱、红纸印本家谱。以修谱的年代划分:有清乾隆以前的家谱、建国初期家谱、新修家谱(指上世界八十年代后修的家谱)。按照民族分,有少数民族家谱。按地域分:有地域性家谱。作者还收藏了皇室家谱和红色名人家谱。最有意思的是,作者在目录里有一个叫“边缘家谱”的名称,仔细读了内容之后,我的理解这是作者收藏的一些非常特殊的家谱。
我在读完全书之后,发现这一部分竟然是我最喜欢的,可能就是因为其特殊性才引起了我的猎奇心理。人其实都是有好奇心的。那么就让我忽略其他的内容,就看看这“边缘家谱”倒底边缘在哪里,特殊在哪里吧!
《边缘家谱》这部分内容中,作者引用了徐建华先生在《中国的家谱》中的一段话:“家谱类型中,更有一种专门记载本家族所有庶母的极为特殊的类型。”庶母,不就是二奶甚至三奶、四奶吗?封建社会,妾是没有任何地位的,通常不在收录家谱的范围之内。“明万历年间,金应宿修有六卷本的专门记录本家族各之庶母132人的庶母谱——珰溪家谱外戚篇》”,当我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真为那些二奶能嫁到珰溪金家感到荣幸啊!金家的妇女早在明朝就和男人平等了么!尽管那时候没有“三。八”节,幸福绝对不是毛毛雨,肯定属于倾盆大雨啊!有幸入谱,妇复何求?!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越发地想看看双杰哥哥手头上有哪些特殊的好玩的东西了。
之一:十二结义兄弟家谱——《圳上文联社谱》。
十二是个多么好的数字啊!1765年,江西万载县一秀才喻桂林等十二人义结金兰,结为异姓兄弟,创办“文联书院”,我真是佩服死这个喻秀才了,莫非他早就知道现在的“文学艺术联合会”就简称“文联”,也太先知先觉了吧?1825年的时候修的家谱,以十二兄弟的父辈为第一世,往后为各支世系,十二兄弟当仁不让是十二支。据作者考证,家谱共印十三部,各支系保存一部,多出一部就存放在“文联书院。”现今作者手上收藏六部。
文联书院,有点意思!
之二:和尚家谱——《南山宗谱》
作者在介绍《剡西张氏宗谱》的时候,在该谱的《凡录》中摘录这样一段话:“凡男子流于释道,绝先祖祀,大不孝也。图内削而不书,止附于父传下,曰某为僧为道,以警后人,使不惑于异端而为不孝之罪人也。”以我的理解,这段话的大意应该是这样的:男子凡是有出家为僧人或者道士的,这是绝祖宗的后,属于大不孝。所以家谱里面不予记载,仅仅是在他父亲的后面做个附录,写上某某人出家为僧或者出家做了道士,目的是警示后人,使后人不受异端邪说的鼓惑成为不孝之人。说彻底些,就是一旦出家为僧为道,就是被家族驱逐,不能列入家谱。那么由此说了和尚是不可能有家谱的。可是作者说《南山宗谱》是一部和尚的家谱,那么我们来看看这和尚家谱是怎么样的。
读过之后我才明白,和尚家谱其实就是历代和尚的师徒谱,所谓的世系,不是以血缘关系来决定的,这好象和家谱的定义有点矛盾。但是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既然家族已经不允许和尚们入谱,和尚们也不可能有后代,那只能把徒子徒孙当成自己的传人了,家谱不允许他们入谱,也只能自己动手了,于是就有了和尚家谱。我想这大概是和尚们在精神上自我安慰的一种表现吧!
之三:朱卷中的考生家谱
明清时期,为了防止在科考制度中考官辨笔迹作弊。参加乡试、会试的考生的试卷需经专门的人员用红笔誊写一次。誊稿就叫“朱卷”。由此看来,科考作弊是中国社会长期以来都存在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作弊手段只会越来越进步,每年高考的时候各地弄几个高考舞弊案件出来也不足为奇了。当然这是题外话。明清时期科举限士,也就是说各地中举的名额是有一定数额的,这就出现了冒移籍贯的考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高考移民。嘿,意外,高考移民竟然也是早在明清时期就有了。为了证明考生的籍贯,朱卷中附有世系图,也就是考生的籍贯、简历、家庭关系等等。
之四:挂在墙上的家谱——《傅氏家谱》
这个家谱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形式,人家的家谱无论内容怎么样的不同,可那形式总归是大同小异的。但是双杰先生竟然有一份挂在墙上的立轴家谱,是布质的,很大,有1880*883(单位毫米)。但是最大也记不了多少文字,毕竟这已经是固定了大小的。
之五:只记死人不记活人的家谱——《潭溪李氏牌位丁册祠记》
这份家谱我有点不以为然,我不是指作者的收藏价值,而是对这家谱里想要入谱的条件感到有点难以接受,人已经死了,想要到祠堂里摆上先人的牌位就得捐钱,不捐钱就进不了祠堂,也进不了这册家谱。我看这个家族修谱的人也太苛刻了点,太势利了点,真的有见钱眼开的味道。不说也罢。
尚有很多特殊的家谱,夜深了,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有缘者自去问双杰先生索书吧!闻说励双杰先生是我省家谱收藏者中的佼佼者,藏谱逾万册,经常上演“购谱时热血沸腾,回家一看存款四肢冰冷的”连续剧。他不仅仅收藏,还投入大量的精力搞学术研究,真的是万千宠爱集一生,心甘情愿把你寻啊!窃以为,双杰哥哥这一生是再也走不出这个谱了哦!
那就好好地摆你的谱吧,越大越排场!越排场谱当然也越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