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飞南北传佳讯
今人最崇敬展翅天空的雄鹰,因为它能翱翔天宇,这和人们渴望大展鸿图的心态相合,生活在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谁也不希望自己做一只小鸡,被老鹰吃掉。但是,那凶猛的鹰并不为古代文人所欣赏,因为它太绝情,太残忍了,文人墨客最喜欢的鸟是大雁,因为这大雁有着浓浓的诗意,或者是深深的恋情,或者是渺远的愁思,或者是意念中的希望。诗歌中有了它,总会多一层深远或是深沉的意境。
最早在诗经年代,大雁就已经成为诗歌中的一个特殊的意象,一个恋人的化身。“雝雝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诗经?邶风?匏》中的这只鸣雁,便不是一只飞禽了,而是那期待出嫁的少女,她从夜晚等到天明,天天等月月等,就是等待着自己的情郎早些来迎娶自己,希望他别到了冰封江河的时候才来接迎亲。《诗经?郑风?女曰鸡鸣》更有意思,将丈夫比作了野鸭子,将自己妻子比作了大雁:“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戈凫与雁。”女人骗丈夫说天亮了,丈夫说天还没亮,妻子让丈夫起身看外面,果然星星还挂在天上,于是乎二人像野鸭子和野鹅一样相互嬉戏。《诗经》的确很朴实啊,而大雁也跟了《诗经》多了一层意义。
后来的诗人仿佛受了诗经的影响,也都喜欢用大雁来寄托自己的恋情或者相思之意了。古时交通不发达,人们远离家园,往往需要长途跋涉,而一旦离开了自己的亲人,处身天涯海角,要想回去就多有不便了,这时候最需要的是那传递音讯的信使,可是信使也只能以快马传书,往往也需要至少一个月以上的时间,有的甚至要一年。文人毕竟是聪敏绝顶的人,便想到了以大雁南北迁徙来寄托那份浓浓的情义。“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唐朝诗人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就是这样来表达自己多洛阳亲友的思念的,身处天涯,乡书是很难盼到的,而自己所写的家书也只能拜托那归去洛阳的大雁传递了,希望大雁这一去能够催促自己的亲人赶紧给自己写信,告知家中情形。他乡为官的文士如此,在边塞戍守边防的将士又何尝不如此呢?“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张籍在《凉州词》词中写到边防将士眼见大雁低飞,便不由得想起家中妻儿来,这些将士们也许不如文士有想象力,不让大雁传书,还相信地上的坐骑,希望大漠骆驼或是来往的快马能将自己的音讯驮与亲人。这一种情肠范仲淹的《渔家傲》也写到了:“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飞去衡阳的大雁何以不留恋塞下的奇异风景呢?也许是因为它要把这千障包围的孤城中的男儿柔情,赶紧告诉那想念丈夫的少妇吧。只身在外的人想念家乡的亲友,家乡的亲友也会因为南来北往的大雁产生对离家的游子的思念。“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长安晚秋》)“雁孤飞,人独坐,看却一秋空过。”(冯延巳《更漏子》)那身处闺阁的思妇,原来也承受了难耐的寂寞,她们又何尝不时时思念着自己远在他乡的丈夫呢?只是那空中的大雁,恐怕也很难理解到她们内心深处的那份缱绻的情思。
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最喜欢将自己的闺愁托付大雁,她作为一个别于他人的女性,在描绘内心情感上具有更加细腻的特点,而大雁在她的笔下也多了一丝缠绵温柔。“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蝶恋花》)一个爱玩弄文墨的女性总免不了多愁善感,思念得多了,就想到写家书互致问候,有了大雁这个“航空快递”,即便相隔千山万水,也就不算得远了。大雁正因为可以作为信使,所以往往是那苦思中人的一种精神的寄托。“雪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相思情深,没有那冰雪的远方寄来的书信,只要大雁归来,明月朗照,心中也有一丝安慰。大雁是这样一种恋情的互通者,但也因此常常惹出那孤独者的忧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声声慢》)李清照作为女词人,她对大雁的描写,正好弥补了男词人所寄寓的大雁的意义空缺,在她的词中,大雁已经不仅仅是思乡者的仆人,更是闺中妇人表达盼望丈夫归来情思的知音。
由于大雁在诗词中有上述的特殊性功用,它也渐渐成了秋思秋愁的一个根源,它排阵秋空,啾啾低鸣的情形,往往将秋天赋予苍凉之感。“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秋风辞》)大汉皇帝刘彻何等威风,但在看到秋风飞白云,草黄唤雁归的景象时,也少不了发出声声长叹。皇帝尚且生悲,文士又岂能不感慨?一向奔放豪迈的大诗人李白,眼见朋友离去,大雁横空,也不由得饮酒狂啸:“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即便没有朋友离别,文人墨客置身寒江秋林,傍晚眼见大雁南去,也不禁要发出沉重的呻吟:“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王士祯《江上》)王实甫《西厢记》中对崔莺莺送张生赴京赶考一节中的唱词则借大雁南飞吟出了普通人的凄凉:“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雁飞南北,情思涌动,这似乎成了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情感定势,除了《诗经》时代中有那样一种形象的比喻以外,你再不会从后世文人对大雁的描写中看到一丝欢快的情调,即便那写诗文的人是何等积极豪迈的英豪。“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成二万。”(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红军长征的壮举,一旦以高天的飞雁作背景,不也平添了许多苍凉的韵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