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流言霏霏诗作《震痛(组诗)》
诗友流言霏霏,对这个ID是再熟悉不过了,他和蒙尘一样,都是诗歌版的顶梁柱,我也曾经多次评论过他的诗歌作品,他的诗歌作品与蒙尘的诗歌作品一样,都讲求语言的精练。不同的是,蒙尘的诗歌作品比较硬,深邃,有独创性,颇富哲理性,耐人寻味;而流言霏霏的诗歌作品则精美,婉丽,或清新淡雅,或色彩斑斓,他的作品大都犹如一副“江南春,蒙蒙雨,粉红的桃花满天飞”的水彩画。
一直以来流言霏霏在诗歌创作中都非常注重诗歌语言的“炼”,我也曾经在评论他的诗歌时说到过,“炼字”,顾名思义,就是把落足点放在“炼”上。“炼字”,“字”是诗歌作品中最小的单位,要选好每个字,不轻易滥用一个字。“炼字”的目的就是让每个字都具有张力。著名诗人艾青有句这样的话:“每个字,应该是诗人一次脉搏的跳动。”诗歌评论家吕进也有句这样的话:“一个字,就是一座富矿,就是一个无底的深渊。”具有张力的,是不容易获得的,一旦获得,便是财富。“炼字”,是为提炼诗意服务的。只有在精练的字、词、句里面,才能提炼出精妙的诗意来。一堆苍白浮躁的文字,如同得了水肿病的人,毫无美感可言。
诗歌注重“炼字”我是非常赞成的,但今天我读到的流言霏霏诗友为地震灾区创作的《震痛》组诗则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此次他的诗歌语言则注重口语化,在这点上我个人想给流言霏霏诗友打高分,除了诗歌作品原因之外,最重要的是看到了他的创作态度改变,因为他给我的感觉一直都是一成不变的印象,那就是诗歌观念的问题。
当然,在这里我不是推广一定要用口语去写诗,我个人的观点是只要能表达自己当时的写作情绪,至于用什么诗歌语言则是次要的,最重要的就是感觉要到位。我十几岁开始写诗,这二十多年来写过几千首诗歌,几乎什么味道的诗歌都尝试过,当然有些诗歌被一些诗友拿来做笑料进行讽刺,但在我看来其实这些诗友不是讽刺我求风,而是他们在自我嘲弄。
读他这组《震痛》诗,我从中感受到了一种速度,也正如此次我们军民一起救灾的速度:“快!快!快!/我不想再向雨水求情/这些冷箭沾满死亡的气息/分明是在另一片天空下/与我的同胞相遇……//快!快!快!/我不想以“蜀道难”为由/将长安的一轮明月/草草安顿于盛唐的屋檐下/我不想通过泪水浸泡的方式/再一次为灾难立碑/我更不想/一场雨,就这样继续下着……快!快!快!/我能忍受剧痛,哪怕乱箭穿心/我能继续上路,哪怕‘西出阳关无故人’/岂能容忍你的悲伤/越来越揪心”(《我不想》)。
另外几首诗歌读起来犹如喃喃细语随着李白的古风刮进我们的眼帘,“天亮了/我和诗依然被水围困/就像汶川/陷入黑夜,那么深/那么久/找不到可以抵达的捷径……”(《天亮了》)、“……它更适合怀念/就像昨天,我把目光/从一座空城收回/却收不回咒语/怎么收也收不回/五月的琵琶上/泣血的手指/我不说它是悲歌/只因为/穿耳而过的风/吹倒了苍白的语言”(《离歌》)、“……我无法说服黑,背叛灾难/在你的回眸里学会怜爱/成为烛光的一部分/好让那么多伤疼/轻盈地远离母亲和孩子……”(《逝川,我想对你说》)。
附:流言霏霏诗作《震痛(组诗)》
《我不想》
快!快!快!
我不想再向雨水求情
这些冷箭沾满死亡的气息
分明是在另一片天空下
与我的同胞相遇
正在一个个白色的废墟上
漫灌期盼
正和一个个孤独的灵魂
挤在一起
却无法取暖
快!快!快!
我不想以“蜀道难”为由
将长安的一轮明月
草草安顿于盛唐的屋檐下
我不想通过泪水浸泡的方式
再一次为灾难立碑
我更不想
一场雨,就这样继续下着
神情凝重
却无法安身立命
快!快!快!
我能忍受剧痛,哪怕乱箭穿心
我能继续上路,哪怕“西出阳关无故人”
岂能容忍你的悲伤
越来越揪心
《天亮了》
天亮了
我和诗依然被水围困
就像汶川
陷入黑夜,那么深
那么久
找不到可以抵达的捷径
然而,我只需要
一秒钟,一点光
就可以把幸福放回原处
就像三年前
羌族姑娘在镜头前的微笑
如今
愈发美的心疼
《离歌》
这歌
与哀乐无关
只是速度稍微缓慢了一些
情感稍微丰富了一些
它适合离别
就像一步三回头的北川人
有那么多的不舍
他们蘸着月光
打开它
怎么爱也爱不够
它更适合怀念
就像昨天,我把目光
从一座空城收回
却收不回咒语
怎么收也收不回
五月的琵琶上
泣血的手指
我不说它是悲歌
只因为
穿耳而过的风
吹倒了苍白的语言
《逝川,我想对你说》
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
——李白《古风》
我承认
五月十二日十四时二十八分
属于你澎湃的一部分
可我不想再和你谈论激情
因为无情与无义
因为脆弱与渺小
因为我颤抖的十指,在昼在夜
把忧伤放在高高的祭坛
却无法致残苦难
无法拦截骤然刮起的刺骨的风
漫无边际地围堵花朵
无法呵
我无法说服黑,背叛灾难
在你的回眸里学会怜爱
成为烛光的一部分
好让那么多伤疼
轻盈地远离母亲和孩子
真的,我不想再和你谈论激情了
我承认
我失口说出的一些恨,有你
纷纷落下的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