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文化随笔

四季幽思雨含情

发布时间:2023-05-21 14:50:07

  金风吹来,南方也慢慢进入了一个诗意的季节秋天,中秋过后,寒潮一次次袭来,已经很少有晴朗的天气,一半的天气都是烟雨蒙蒙,阴雨霏霏,既惹人愁思,又赋予山水草木以浓浓的诗意。这样的景致,不由得你不眺远山以抒怀,仰苍穹以排忧。情深深,雨蒙蒙,雨一旦入诗,便多半带了如画的情韵。

  情深深,雨蒙蒙,雨和其它的风物不同,往往是以背景出现在诗歌中,对主人公的情感起到渲染的作用。在《诗经?东山》中便有雨的布局:“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我东曰归,我心西悲。”主人公心有惆怅,欲以东归,怎奈蒙蒙细雨,影响了自己踏上归程。心中的愁绪便由这雨渲染得更加浓厚了。“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在《约客》一诗中也借黄梅雨、池塘蛙来渲染静寂的夜色,衬托主人公等客不至的一丝无聊。屈原的诗歌也是善于借助想象,为情感的抒发编织背景的,《九歌?山鬼》有这样的描绘:“雷填填兮雨冥冥,爰啾啾兮穴夜鸣。”有雷和雨的意象渲染,意境有显得深邃而凄婉,屈原那志不得伸的情怀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衬托。“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又是杜牧在游赏田园风光时,给自己那渴望自由自在生活的心思所布置的一种祥和宁静的雨景。

  情深深,雨蒙蒙,雨不仅是一种衬托人物和情感的背景,它也是一艘承载着情感的小舟,漂游在诗人们的心湖之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这首《竹枝词》所以后世称好,关键就在于它将“雨”采用双关的手法写活了,“晴”既是晴朗之景象,又是诗人内心的那份真情,这双关之意全由雨之有情而来,这雨好像深知人意,不将整个天空罩在雨中,要留着一半天空照亮那热恋中人的心灵。在离别人的眼中,这雨又装的是一腔留恋与不舍:“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诗佛王维送别元二出使西安,便用这首诗将对元二难舍的友情赋予那朝雨和青青柳色之上,雨也罢,柳也罢,都成了那友谊的化身。“残灯光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这病中所承受的风雨,哪里是什么风雨,它分明是自己与白居易的友情,是白居易遭遇贬谪对自己的震动,是对挚友命运的担忧。但是,雨到了伤心人的诗句之中,便全是一番凄凉的情致了。南唐后主李煜是个亡国之君,他眼中的雨便又充满了国破家亡的感伤:“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乌夜啼》)这早晚到来的风雨,并不是昔日的美景,而是那扑面而来的忧愁,滚滚来袭的悲伤。“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想当年,作为南唐皇帝的李煜天天在宫中吟诗作对,歌舞取乐,那是何等欢畅自在的生活,如今做了阶下囚,板上肉,远离莺歌燕舞的惨淡生活哪能不令他愁闷烦恼呢?那点点滴滴的秋雨不是挂在梧桐树上,也不是滴落在地上,而是凝结在心中汩汩愁水。

  情深深,雨蒙蒙,雨虽然多与愁情相连,与凄苦想生,但在豁达者的心中,却如浮尘烟云,甚至还可能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苏轼便是一个大气的文人,他心胸的豁达开朗在《定风波》中表现得尤其充分:“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在游览西湖胜景的时候,更是对雨称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饮湖上初晴后雨》)韩愈作为一个仕途顺达的朝廷官员,更是将雨当作了美好的事物:“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呈张十八员外》)一向忧国忧民的杜甫,也不爱对雨言愁,在明媚的春天,他也将雨当作美物:“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一场喜雨可以造福万民,心系国事的杜甫眼见它淅淅沥沥下在山野田川,岂能不喜?他对雨的这种赞美,大概源于汉乐府《长歌行》对春雨的歌颂:“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在伟人的笔下,雨甚至成为了一种磅礴而豪迈的革命气度:“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浪淘沙?北戴河》)开国领袖毛泽东恐怕算得承袭古词豪放风格的现代第一人,任凭大雨倾泻,他只将它看作是陪衬自己豪壮之气的壮观景象,也许就是自己那治国的滚滚才思。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一日时逢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他顿起击水之兴,不顾身边警卫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于风浪搏斗。上岸后意犹未尽,有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些豪情喷发的诗句。雨能成为词中的壮景,这和他功成国安的心境是分不开的。

  情深深,雨蒙蒙,雨因情而活,情因雨而浓。倘使你是一个多情善感的风雅之士,当你置身于诗意的秋雨之中,也不免要谣想古今,寄托一段对人事的思索,抒发一腔洋溢幸福的喜悦之情了。但是,现实的科技已经将地球变小,加以商业经济淡漠了人世真情,雨恐怕很难再有那古时的多情了。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