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文化随笔

清淡中藏着浓烈

发布时间:2024-02-28 15:59:40

  文章是以一种淡淡酒香的姿态铺张开的。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叫宁乡的女子。从开始,她就失去了家人,还有家乡。塑造人物的悲惨命运,这是各路作者常用的方法,并不为奇。而且失去亲人的主角被某路高手拣去收为徒弟的手法也并不少见。但是自古就没有什么情节雷同的说法,功力自在作者笔下。

  时间很快推移,故事的男主角渐渐浮出水面。私认为这句话形容得又妙又险:“宁乡跟在那人身后,便注意到他非常的瘦,深蓝色的长衫穿在身上便如同竹竿撑起般,随风摇动。”初读此句不甚在意,转念一想又觉得不对。妙在形容瘦之微妙精准,险在差点让我以为闹鬼,联想到此人莫非已死或者将死之类的。再往后看,看到结尾才知是作者的伏笔。

  凡是中国人很少有没听过这两种酒的,前者名震西南,后者驰名苏浙,但看过《竹叶青》才知晓两者最大不同:竹叶青早先较烈,至二十年时烈性难当,登峰造极,而后烈消清起,五十年后反而变得醇厚浓香,入口清淡,后劲却更足;女儿红三五年时清淡,二三十年时已浓烈得很了,以后烈性不减。“树犹如此,人何以堪。”酒何尝不如是?

  竹叶青天下名酒,却没有茅台的贵气,清烈逼人,真如初出茅庐的少年侠士——“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在世俗中凭一腔热血奋进。过了二十年后呢?人已中年,貌似稳重,但只要这时仍坚持侠客之业的,反而有了更坚定的理想,不过那些更易招致失败的锋芒渐敛。五十岁时,廉颇将老矣,虽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志,但“伏枥”之态难改。老的更可能是心,或许不称为老,而称睿智——赏评一生得失,观达世间常道。当悟透一生所求,必感不枉此生;当惊觉时光空逝,必悔当年少时。文中殷师兄想必正如竹叶青,少年时轰轰烈烈,中年时武功虽失,心怀阔达如故,至死当为含笑吧!

  女儿红相比之下就更有地方特色,初时清淡,犹如豆蔻少女——沐晨光璨华,悦清风拂面,享受时光不识愁,纵初尝情味,亦觉甜蜜温馨,甚难刻骨。至二三十年之时,人已露风情于风霜,尝爱恨之艰辛,不仅风情浓烈非前可比,心之志向想必选定。日后或搏击长空,或安居濡沫,或沉思世间玄奥,总之此时志向往往如磐石难移,言辞内心豪情反而“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酒性入心矣。正如女主角宁乡,少时懵懂快乐,欣然把酒言欢;年纪见长后志向已定,热血不畏艰险,千里行刺败类;之后接任掌门,沉稳寡言而心中行事已定终生。

  两种酒有两种味道,但不知为何,总觉得与女儿红相比,竹叶青更有意境。文中的女主人公不知是何领悟?也许正如侠友所言:“喝竹叶青的时候,她是女儿红;而喝女儿红的时候,她的心境却是竹叶青的。”

  通观全篇,文字淡静,于烽火硝烟下,描写一段宁静致远的感情,但清淡中藏着浓烈,好比一壶竹叶青。作者极力为读者营造一种清静淡雅的气氛,绿竹林,竹叶青,互相暗示着一种深远却极难喜悦的氛围。悲苦之言易好,欢娱之言难工。虽有淡薄温暖,却总被血色背景遮掩,这便是文章幽幽清香的来源了吧。看此文正如喝一口五十年竹叶青,温甜醇厚,余韵绵长,底下滋味百转千回,却要看用怎样的心思去品。窃以为,情之动人,恰在含而不露,欲说还休,语迟休问之间。

  若说缺陷便是开头过渡稍感不足。

  “从今以后,你叫宁乡,是衡山剑派第八代弟子。你要永远记着今日的仇,金人一日不驱除,百姓便一日不得安宁。”

  这句话之后,便是直接跳到了后面的剧情,突兀了些。若是稍微描写女主的心理或是其他,便感觉自然些。说到心理,这篇文章便极少见心理描写,以直白和叙事取胜。或许我这个建议有些多余。

  另外,我把踏雪的其他短篇与《竹》做一小小对比,发现一个共通的特点。那就是在结尾的处理上,几乎都是一种以侧面写心境的手法。不论是《大漠孤烟直》的草原夕色,《雨中行》的日出,还是这篇《竹叶青》的萧萧风声,都是以柔情动人的一面。其实作者还可以尝试一下那种力道厚重的描写。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