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进学解》
?《进学解》以问答形式抒发不遇之感,是模拟东方朔《答客难》和扬雄《解嘲》的形式,假设了一场师生的对话;《进学解》意谓对增进学问,品行问题的辨析。文章借国子监先生与弟子的对话,抒发了作者长期不受重用,反遭贬斥的不满情绪,也暗寓着韩愈对当时执政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不明的讽刺。
《进学解》在结构方面分为“先生训示”、“生徒驳诘”与“先生答问”三个部份。第一部分“先生训示”,大意谓方今圣主贤臣,励精图治,注意选拔和造就人才。故诸生只须在“业”和“行”两方面刻苦努力,便不愁不被录用,无须担忧用人部门的不明不公。作者先提出一个观点:“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对学子提出“业精”“行成”的“进学”标准。这是韩愈对于“学”的问题长期体察、思考所形成的真知灼见,以此勉励弟子进学,希望世人进学。接着称颂政治清明,“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有司选拔任用公正,选取贤能而去不肖,“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对英才的教化得法,“爬罗剔抉,刮垢磨光”。指出人才可以尽展其能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所以.只怕自己不成才,而不怕有司不明、不公,勉励诸生“进学“。
第二部分“生徒驳诘”,写学生对国子先生所提出的“进学”主张表示怀疑,连用“先生之于儒”;“先生之于文”;“先生之于为人”的三层叠问,指出了先生在“为学”、“于儒”、“为文”及“为人”四方面皆有所成绩,但在政治上还是不免动辄得咎,屡遭贬谪。先生为学非常勤勉,六经诸子无不熟读精研,叙事之文必记其要略,论说之文必究其深义,夜以继日,孜孜不倦;次说先生批判佛、老,力挽狂澜,大有功于儒道;再说先生博取先秦西汉诸家文字之长,故此先生之文章也十分精妙,可以媲美前人;最后说先生敢作敢为,通晓治道,为人处事,可谓有成。这四个方面,一、三相当于“业”,二、四相当于“行”。先生的“业”、“行”均很有成就,却遭际坎坷,则业精行成又有何用呢?通过学生的这些质询,作者含蓄地讽刺身居高位的权贵不辨贤愚,以发泄自己大才小用的牢骚和愤慨。
第三部分“先生答问”,写国子先生回答学生的疑问,进一步申论自己的进学主张。先以工匠、医师为喻,说明工匠使不同才料都能派上各自的用场,做到物尽其用;医师收集不同的药物,用它们治疗不同的疾病,做到药施其宜。以此来说明“宰相之方”在于用人治国,量才录用,贤明公正的人都得选用,。次说孟轲、荀况乃圣人之徒,尚且不遇于世。以孟轲、荀况的不幸遭遇来衬托自己,充满对两位大儒生前遭遇的同情,也包含着对世道的愤慨。最后说若还不知足,不自量力,岂不等于是要求宰相以小材充大用吗?这里说自己“学虽勤而不繇其统”,显然不是韩愈的由衷之言,实际上是反语泄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是说自己动辄遭受诽谤,而同时却名声益彰。这就更有讽刺意味了。
《进学解》是韩愈写的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不平则鸣”的散文。本文结构严谨,首尾呼应。首段写出进学的主张,次段对进学的意见进行发挥,在末段中加以总结,使全篇成为有机的组合。《进学解》虽然篇幅很短,但内容极为丰富。用对话形式,以自嘲为夸,以反语为讽刺,对当时社会的庸俗腐败,表现了一个有理想的士大夫在黑暗现实中不能妥协的精神。文中通过学生之口,形象地突出了自己学习、捍卫儒道以及从事文章写作的努力与成就,有力地衬托了遭遇的不平;而针锋相对的解释,表面心平气和,字里行间却充满了郁勃的感情,也反映了对社会的批评。用精辟的语句说出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语,凝聚着作者治学、修德的经验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