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观念一样的说法的人生哲理
发布时间:2022-02-23 23:57:11
《圣经》上有这样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奉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两部脍炙人口的著作,所谈论的都是弱肉强食的社会现实,只是老子在道出现实之前,先诠释了“天道”追求的境界。两种说法,孰优孰劣,纯因文化特点、思想观念、道德标准不同而略有差异。但对现实的观察,也就是敏锐程度是相同的,观点是相通的,这大概就是殊途同归吧?
季羡林老先生说:“东方文化的特点是综合,讲求天人合一。”老子是宣扬与世无争、恬澹生活的代表性人物,主张用“道”平衡万事万物,拾遗补缺,和平共处。追求的是最理想的境界。
季老还说:“西方的思维方式、西方文化的特点是分析,是以征服自然为目的”。西方文化信奉的是强者、勇士,是弱肉强食的现实社会的具体再现。
意中以为,如果用雪中送炭来形容东方文化,那西方文化就是锦上添花了;如果东方文化是扶人上马,实施的是帮扶策略;那西方文化就是送上一程,好上加好。东方文化注重从头培养,帮人起步;西方文化看重成就,使强者更强;东方文化过于理想化,西方文化更具现实性。
意中本意不是想承继季老“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暨二十一世纪是以东方文化之综合济西方文化之分析的学说。只是偶然读到《圣经》的这句话,与自己最喜欢的《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功成不处进行比较而产生了些许想法。假如季老的预料能得以实现,那已是意中米寿之年的事了,如此意中幸甚,中国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