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敢与不敢的人生哲理
有一天,子路问孔子:“您和我,谁比较适合带兵打仗?”孔子指着自己答:“我适合。”子路反问道:“您不是常说我很勇敢吗?”孔子说:“可我不仅勇敢,而且还勇于不敢呀!”孔子的“勇于不敢”,它的深层含义就是人心中要有所敬畏,敬畏良心、敬畏天理、敬畏法度,不可越线。
南北朝时期,北齐有段时间由奸臣和士开独揽朝政。此人沉迷于声色犬马,众官员便投其所好,趁机为自己的子弟们谋求一官半职,于是许多无才德的官宦子弟得以在京城当官。但也有一个叫崔劼的大臣例外,他把两个儿子都派往外地任职。崔劼的弟弟愤怒地质问他:“你的两个儿子如此杰出,为何不谋求让他们在中央担任要职?”崔劼答道:“当今的京城鱼龙混杂,我的两个儿子都是单纯求实之人,我可不敢把他们留在京城。倒不如让他们离开,到条件不好但很清静的地方施展自己的才华。”弟弟仍不依不饶,指责崔劼是个迂腐的人。但崔劼不改初衷。几年后,和士开倒台并被诛杀,那些无才无德的官宦子弟有的被革职,有的被法办。但崔劼的两个儿子由于在外政绩卓著,得到了重用。
崔劼“不敢”将儿子留在京城谋求权势,体现了一种坚守本心、本色的处世原则,这种原则看似“迂腐”,但得到了最好的回报——两个儿子终得以重用。看来,不敢违背做人原则,是成就人生的大智慧。《道德经》曰:“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意思是:一个人无所顾忌,则充满凶险,有所顾忌,则稳妥灵活。事实上,古往今来,成大事者,都是有所“敢”有所“不敢”的。
《明史·杂俎》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朱元璋向大臣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最快活?众人各抒己见,都不能令朱元璋满意,这时,一名叫万钢的官员奏道:心中有法度的人最快活。朱元璋听后,连声叫好。心中有法度,不敢乱来,与怯弱是不同的,它不是畏首畏尾,不是胆小怕事,而是深谋远虑,审时度势。它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是人生的一种大境界。
什么是勇敢?一位作家这样说:所谓勇敢,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迎战不应该害怕的东西;二是敬畏应该害怕的东西。一个人面对假恶丑有不惧心、对真善美有敬畏心,这才是真正的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