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美国大学图书馆随笔
百闻不如一见。美国的大学是真正意义上的没有大门和围墙的大学,以我所临时居住的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OSU)为例,该校既没有铜墙铁壁的围墙,也没有戒备森严的大门,更不用说看到国内大学所雇用的大批保安人员。外来人员与车辆随便进入校园无人查问,外来车辆可以停泊到学校车库中的“访客”(visitors)的位置。为什么美国大学这样可自由出入?探其究竟,其实,大学就是社会的一部分。
来美国之前,只听说哈佛大学图书馆凌晨四点还是灯火通明,不少学生还在挑灯夜战。今天得知和我同住一栋楼、来自浙江的一位女同学昨晚通宵都是在大学图书馆度过的,虽然被这种忘我学习的精神感动,但我还是善意提醒那位同学:学习诚可贵,健康价更高。
美国大学图书馆除设计有大小不一的多功能学生自习室之外,另一个特点就是在馆内摆放不少的扫描仪和复印机包括电脑等,扫描仪是免费的,扫描和复印都是自助式的(DIY),还在多处设置有直饮水设备,这样才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
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功能在日益扩大,它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书报库存与流通之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图书馆成为各类电子数据库聚集地。来到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汤姆逊图书馆 (Thompson Library)一看,才发现美国的大学图书馆与国内图书馆还有一大差别,这就是留出了更多的空间,开辟了适应各类形式和大小不一的学习室,好温馨,真喜欢。
去过该图书馆无数次,今天中午终于在图书馆一楼的快餐店享用了午餐,一杯咖啡$1.85 ,一个夹心沙拉面包$3.99。我看中的不是东西多好吃,饮品多好喝,在意的是边捧着一杯咖啡,口啃一个面包,边观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的这种体验。因为在国内及在日本大学都未曾有过在图书馆就餐的体验。以人为本,体现在细节。
近日,网闻上海在举办书展,便联想到国内的图书馆。国内的有些图书馆占地面积本不大,但为了营利的目的,遂将图书馆的某些场室租借给营利性的培训机构搞出国培训等。在我国,无论是政府的图书馆,还是各地大学的图书馆,没有办理相关证件是无法进入的。在我常去的几间美国大学图书馆,尽管是暑假期间,每天早上7:30开门至后半夜(有的馆是24小时开放),行人可随便进出,不需任何证件,可以阅览与使用数据库等。这让我想起了曾经去过的大学图书馆,也是不需任何证件可自由进出的。
在美国的50多天中,游览了纽约、芝加哥、洛杉矶等城市,我没有看到像国内那样多奢华的酒楼、K歌厅、夜总会、桑拿中心、洗脚屋,看到更多的是美术馆、图书馆和体育馆。这让我记起了若干年前经济学家高希均先生在所呼吁的,要多建图书馆和少开酒馆的倡议。在因为,不也应是这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