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火烧摩天楼》经典影评10篇

发布时间:2022-04-13 08:25:28

  《火烧摩天楼》是一部由约翰·吉勒明执导,史蒂夫·麦奎因 / 保罗·纽曼 / 威廉·霍尔登主演的一部动作 / 惊悚 / 灾难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火烧摩天楼》影评(一):火烧摩天楼——给男人看的灾难巨片!

  经典灾难片《火烧摩天楼》,85分!此片被誉为影史第三大灾难片,而且巨星云集,场面宏大,史诗感颇足!相比灾难题材第一“神片”《泰坦尼克号》,咱更中意这座火烤火燎的“摩天楼”!影片的剪辑、摄影都拿了当年的奥斯卡奖,看后感觉确实有些道理,尤其摄影,其中造诣堪称牛逼!不过,电影的剧情稍显冗长,前半段铺垫过足,节奏不免拖沓,有些遗憾!

  《火烧摩天楼》影评(二):惊悚

  妈呀!真的特别吓人,啊啊啊啊啊啊啊,我到现在还有阴影,怎么这么啊啊啊啊啊啊啊,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觉得很不可思议,中间怎么会从那个地方跳出来一个人,卧槽!真的是骚操作,外国电影真的不能多看,心理素质要强,啊啊啊啊啊啊啊我要睡不着觉了。还有万恶的男主,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睡不着觉了怎么办?

  《火烧摩天楼》影评(三):The Towering Inferno

  建筑设计师道格(保罗?纽曼 Paul Newman 饰)在自己设计的旧金山摩天大楼竣工之际,希望抛开工作,开始计划已久的远行,然而此时,主仓库传来了报警信号,在大楼指挥中心哈里协助下,道格查明保险终端柜没有绝缘保护,而整栋大楼的电路都远没有达到自己的设计要求。大楼建筑商邓肯和女婿罗杰为了节省建筑成本,降低了大楼防火规格。邓肯和一班各界名流齐聚于135层的舞厅庆祝大楼落成,电路系统不堪负荷终于引发明火,道格和前来灭火的消防队长迈克(史蒂夫?麦奎因 Steve McQueen 饰)力劝邓肯疏散人群。消防设施不完善的摩天楼火势很快难以控制,道格、哈里以及迈克的消防队员们各尽所能救援人群,但汹涌的大火,似乎要吞噬一切……?豆瓣

  《火烧摩天楼》影评(四):烈火英雄

  灾难片,不对我的胃口,觉得冗长乏味,前期的铺垫太长且完全看不出是灾难片的样子,还很无趣,意外但并不惊喜。

  或许是因为最近要做消防题材的电影,看了很多相关电影,但直到这一部,两个消防员冒着生命危险,伤口去搜救那一刻,我才有点领悟到了消防员的伟大。

  熊熊大火,那就是燃烧着的地狱。往外跑去逃生,才是一个人求生的本能。消防,本身就是一个违反人类以及所有有意识的物种的本能的工作。因为他们去往的是第一线,是最危险的地方,是有可能有去无回的人间炼狱,那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还有融入骨血的责任。

  量变到质变,需要一个过程,那一刻才达成,才有所领悟。

  真的,觉得他们很伟大。

  但凡优秀的至少打动人心的作品,无不是真情流露,有真正的情感在里头。

  而作为一个作品的创作者,如果他自己创作的时候都没有那种感情,没有感动自己,不认同他的主角,如何去打动观众?

  我想,我认同了这一群特殊的人,红门战士。

  《火烧摩天楼》影评(五):语录

  这种摩天大楼将遍布全国,你来设计,我来盖。

  “情况有多糟糕?”

  “这要看你的想象力有多好。”

  你要是在爸爸的大楼里做了手脚,就叫上帝去救你吧。

  我想要的,只是我当初想要嫁的那个人。

  “答应我一件事。”

  “什么事?”

  “我开始不珍惜你的话,你就要开始采取行动。”

  政治家不喜欢惊喜。

  “你相不相信命运?”

  “所有的好事我都相信。”

  如果这是由电线引起的,那么任何地方都可能起火!

  天呐,是摩天大楼!但愿着火的是第一层。

  “你参加过高楼灭火吗?”

  “是的。”

  “有那么困难吗?”

  “就像在烟囱里灭火。”

  你们明明知道对七层楼以上的火灾我们没有把握,可你们还是能盖多高就盖多高。

  我一直认为这栋楼不会着火。

  消防队长:在火灾现场,我的级别高于任何人。

  楼里起火了,如果这跟你有半点关系,我就把你活活吊死,吊死两次!

  你有没有问过我,开支200万是怎么省下来的?

  我知道我该怎么办,喝个大醉!

  你不卑鄙,只是不够成功。

  如果你要削减成本,干嘛不减掉几层楼?

  害死人的人该叫什么?

  “我们还有多长时间?”

  “鲍布,我也不知道。”

  “见鬼!这楼不是你盖的吗?”

  我们可以把楼顶上的蓄水池炸开,那里面有一百万加仑水,足以把大火扑灭。

  今晚我们很幸运,死了不到200人。总有一天,火将使成千上万人丧命。我还将在延续的火苗中往外抬尸,直到有人问我该怎样盖楼。

  《火烧摩天楼》影评(六):如果死亡将至

  假如你知道,你设计的大楼质量存在问题。你会如何?

  假如你知道,你举办的大型宴会正下方,发生一场不可预计的火灾,你怎么办?

  假如你刚跟爱人缠绵完,就发现屋外早已浓烟密布,你们早已被大火困在高楼中,而且电话无法接通。你,又会如何?

  假如楼道中的煤气将走廊炸毁,而你只能顺着残存的栏杆往下慢慢地爬到安全的楼层。往下看,是望不到底的楼层。你,会如何?

  假如你好不容易获得逃生的名额,走上天台却看到降落的直升机着火,坐唯一的观光电梯逃生时又被火舌咬断了几乎所有钢筋,看着电梯里的人滚下110层楼的高度,你会如何?

  假如,要你从135层楼的高度坐没有太多安全措施的缆车到对面的大楼,你,敢不敢?

  假如,假如……假如的这一切,发生在1976年拍摄的《火烧摩天楼》。

  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那一年,就有人告诉我们,豆腐渣工程可能发生的悲剧。所以片尾,建筑商才说,不要再让相同的悲剧发生了。

  得出一些生存指南:

  1 住酒店之前,还是先把所有的安全通道都摸透一下吧。不要大难临头找不到逃生的方向;

  2 先走的人,不一定活得下来;留下来的人,不一定就会死。这一点,从抢电梯、乘观光梯还是坐缆车这三种逃生手段都可以得出结论。

  3 发生火灾,一定要想尽办法告诉别人自己还困在火海里,具体的位置在哪里。方便别人救援。

  4 组织大型聚会,一定要准备足够的安保力量和医护人员。你完全不能预料有什么突发情况。

  无论如何,女性总是在灾难中受到庇护。这也算是男权社会里的一点回报吧。电影总是如此,英雄活了下来,自私的人遭到报应。但是现实不是电影。我们完全无法通过进度条预计灾难什么时候结束,也或许,你辛辛苦苦地当英雄,却早早地离去了。各种可能都会发生。我们只能希望,天灾人祸少一点,机智勇敢的人多一些。

  看电影的时候,我会想,假如我是其中的人物怎么办。

  我只有一个要求——如果要死,请让我以舒服一点的方法死去。

  生命无常,珍惜此刻!

  《火烧摩天楼》影评(七):《火烧摩天楼(The Towering Inferno)》:“豆腐渣工程”引起的惨案(All Time Box TOP 054)

  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3/09/the-towering-infernoall-time-box-top-054.html

  火烧摩天楼 The Towering Inferno (1974)

  火烧摩天楼 The Towering Inferno (1974)

  本片是北美历史票房榜的第54部。

  电影讲述一幢摩天大楼失火前后发生的故事。电影故事不复杂,主要讲述的是消防队员救灾与救人的故事,以下是维基百科的剧情介绍:

  位于美国旧金山的一栋高138层摩天大楼为世界上最高的大楼,由于涉及偷工减料,电路及防火系统不及标准而使整大楼〔81楼以上〕陷入火海。虽然大楼的建筑师一早已发现大楼有问题,以及相关设计被修改,但业主及电机工程师坚称大楼并没有问题,坚持大楼开幕仪式及派对继续举行。在开幕仪式中,大楼的灯光全部亮上,这使大楼因电线负荷过重而令81楼储藏室的火势加剧。业主在消防队队长的压力下被迫通知宾客大楼发生火警,并知会宾客以电梯离开。大楼的建筑师与消防队队长担负起救出他们的任务,并以79楼作为指挥室。他们使用了各种方法,包括吊车及直升机(最后失事在天台堕毁),但都失败。由于81楼火源早已失控,再加上风势强劲以及差劣的防火系统,令灌救工作非常困难,最后一发不可收拾,整大楼陷入火海,294名的宾客被困在135楼的宴会厅。正当宾客生存机会渺茫时,结构工程师及建筑师决定将大楼的水缸炸毁使大火瞬间扑熄,流出的大量水使大火最终扑熄。建筑师事后表示不清楚大楼的最终处置,他只认为大楼会被废置,作为对世人及偷工减料者的警惕……。

  这是一部典型的灾难片,所以它的看点是我们这些二十一世纪观众已经看惯灾难片的人所熟悉的:特效、奇观、大场面、惊险场景、千钧一发等等,以及歌颂人性在死亡面前的坦然与无畏。因此,本片的剧情一点也没有让我有意外,统统被我猜到。当然,这并不能说本片不好看,毕竟每部灾难片都可以满足人类的一大陋习——幸灾乐祸,看着别人遭罪,这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啊……。

  本片票房很高,通过这部影片的制作就可以看出它大卖的原因,当然这也是它的最大看点。爆炸、火灾、直升机坠毁、空中飞人,还有那些奢侈的布景、人山人海的围观群众,这些都是电影中不多见的大场面。因此即使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但本片现在来看依然让人投入、让人感觉震撼!虽说本片不能称为经典,但它的大规模投入依然可以成为让它留名影史。总而言之,本片是七十年代好莱坞电影技术的杰作,制作团队很不简单。

  演员方面中规中矩。片中有台词的的演员大多都很有名气,只不过那是在四五十年前了。查过一些资料后知道,本片演员因为都很大牌,所以编剧为了不得罪他们还特意修改了剧本。这样的情形我还是第一次见到,不就是一部电影,至于吗?总之,本片演员巨星云集,但他们都过气了,而且他们的中文资料很少,所以我就不多说了。片中唯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Susan Blakely,长相比较甜美而且还很年轻,在这部电影中她算是一个美女了,但她现在也已经六十多了,美人迟暮啊。

  总结一下。这是一部很好的灾难片,虽然时间很长,但几乎没有尿点,值得一看。其实换句话来形容,本片基本上就等同于二十一世纪《2012》。

  usan Blakely

  usan Blakely

  序列:1140

  [火烧摩天楼].The.Towering.Inferno.1974.BluRay.720p.x264.DTS.DD20.DualAudio-MySiLU

  2013-09-21

  《火烧摩天楼》影评(八):三个女人一台戏,两个男人一幢楼

  我最讨厌大牌云集的电影,1 1在数学里等于2,对于表演而说却极可能等于一锅食之无味的面片儿汤。

  远的咱们就不说了,《见过大爷》您总看过吧,一堆单拎出来都不错的,对着镜头念上一段少得可怜的台词就打酱油了,有意思吗?

  当然也有制片人特别明白谁和谁放在一起能等于2的,例如监制了72年版《海神号遇险记》的Irwin Allen,没有他,我们可能永远没机会看到Steve McQueen和Paul Newman站在一起飙戏。

  如果说当年许多美国男孩的梦想是“长大后娶好莱坞甜心Natalie Wood为妻,一起住在贝弗利山上。”,女孩子发的少女梦里一定少不了这两个男人:一个嘴角带笑,一个眉头紧锁;一个温柔但果敢坚毅,一个硬朗却不冷冰冰;一个是好莱坞“五好丈夫”的典范,家里有了牛排就不去外面啃汉堡,一个有过三段婚姻,比起斯文地用刀叉吃牛排,更爱快餐店里的麻辣鸡腿堡;一个出了名的热衷慈善事业,为了捐更多的钱,用自己的大名创办了食品公司,一个绝不会为了好本子降低片酬,对和钱有关的一切都要求甚高,可私下里却一直默默资助着感化所,帮助小混混们改邪归正.....

  据说McQueen参演这部电影的要求只有一个,那就是台词的行数要和Newman一样多,害得编剧提前结束假期,赶回公司改剧本。我一直觉得,人总会和自己看得起的人较真,所以对于McQueen来说,重要的可能不是谁说的话多,而是和Newman站在相同高度的问题。这两个在当年的好莱坞可以呼风唤雨的男人,在这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一直比着谁更敬业,能不用替身就不用替身,然后一个脸部差点烧伤,一个扭了脚,累死累活终于拍完了这部今天看来仍旧不过时的灾难大片。

  我妈妈在McQueen扮演的消防队队长出场后才凑到电视前瞄了两眼,对于一直粉格里高利派克的母上大人,McQueen的脸实在帅得太非主流,但演到最后,她和我一样,都默默地在心里祈祷:队长你可不能牺牲啊!!!!!

  雷厉风行, 爱岗敬业,最重要的是关键时刻能抗事儿,这样的男人谁不爱呢?

  最爱他上到顶楼疏散人群的那个片断。那么紧急的情况下还为了避免引起恐慌,在出电梯前脱下消防服,穿着便装去和负责人沟通。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举动,铁汉顿时柔情了,不像同类型影片里的其他人,一柔情就要救孩子,抱孩子,亲孩子。

  一个队员不敢从故障了的电梯顺绳索滑下来,“我一定会摔下去的!”

  “那你就第一个下去,省得摔下去时连累到我们。”他面目表情地回答道。

  后来他还顶着这张脸听上级下达和董存瑞的壮举类似的任务——带着炸药包去顶楼炸掉水塔。

  “那我怎么下来啊?”

  大家一阵沉默......

  “净说废话!”他抱怨完就出发了......

  要知道这个角色本来是Newman要演的,最后一刻才决定换过来。果然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McQueen最适合干的事儿就是顶着这张酷脸干最爷们的工作,而不是和情人在床上腻歪几分钟然后爬起来救小孩救大妈。

  回到电影本身。看它的时候邻国日本正在经历着比这部电影还要惨烈的大灾难。我时常在想,如果我处在那个情况下,能不能连电影里那个渣到极点的女婿还不如?

  还好每次消防教育的时候我都没打瞌睡,还好我住旅馆的时候会去留意安全出口的位置,还好我从未忘记在出门前拔掉充电器,因为我很清楚遇到大灾大难时(当然,最好这辈子都别让我遇到)我不会是个勇敢的人......

  最后为在日本地震海啸中的遇难者默哀,也希望那些核能源设施的设计者和建造者们能在争取利益的同时珍视生命,不要像电影里的这幢大楼一样,为了更高牺牲掉了200多条鲜活的生命......

  《火烧摩天楼》影评(九):火热不及水深

  天凉好个秋,短衣换长袖。只是长袖也没挡住早上起来连打几个喷嚏。其实打喷嚏与衣服增减无关,而是轻微哮喘底子的人在夏秋换季时所经常遭遇的困扰。但为什么几乎都是睡醒之后才打呢?有种说法是,人睡着之后五感之中应该继续保持工作状态的是:听、触、嗅。可实际有效的却只有听与触——所以才有别人摇醒你和噪音吵醒你。唯一失效是嗅觉。人真睡死了就什么味道都闻不到。无论是煤气泄漏花盗吹烟,或是能够刺激鼻腔粘膜的夜间转凉的空气。

  但本片中最早死于火灾的那对男女为何什么气味没嗅到?照理激情过后,兴奋难消,各种感官应该异常敏锐才对,怎么会迟钝到火烧客厅才有所警觉?所以只能理解为是导演让他俩非死不可。死的理由,在不排除好莱坞所惯用的道德惩戒(是否偷情懒得查证)的情况下,个人更趋向于:首先,为了渲染火灾之残酷无情,必须要有个把准大牌明星“出人意外”地早早出局。于是六七十年代好莱坞电影中的熟面孔罗伯特·瓦格纳不幸中选。再者,就涉及到下面要说的火灾与水患比较的第三点……

  水深火热,水火无情,赴汤蹈火,通常成语都是以水火并列的方式去形容。但仅就灾难电影而言,或更准确说是针对上世纪七十年代出品的两部代表性灾难电影《海神号历险》《火烧摩天楼》,显然是火热不及水深。

  1、淹水进度可以推测,火灾蔓延无法预期。

  火烧摩天轮想尽各种招数把火灾这一原本高度不确定性的东西,严控于类型叙事的阶段性困难之中。有些还算巧思,比如火自大楼中段向上烧起;有些就纯属刻意编排。比如出席顶楼舞会的那群人在电梯失效之后又不能走楼梯,因为“刚好”外面坍方水泥糊住了楼门。相比之下,海神号历险就简洁明了的多。只要根据船体结构,即可较为准确地推断出客船彻底倾覆的时间,哈克曼等一干人等只要赶在那个时间点之前到达船底(即翻转后的最上层)即可。

  2、水患可以自救,火灾只能被救。

  危机时刻神父哈克曼会问,“孩子,你会游泳吗?” 纽曼却不可能问,“孩子,你能趟火吗?”因为潜水或许还能保命,浴火就只有想法去重生了。较之水患,人类在面对火灾时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太多油然而发的应对手段,而这种被动性也势必局限到电影的叙事空间。

  3、群戏无法展开。

  正是由于当事人难以自救,本片开场所罗列的豪华明星阵容也就无法派上用场。纽曼、霍顿、唐纳薇、张伯伦、迟暮的阿斯泰尔、徐娘半老的詹妮弗琼斯,经常出演大反派的罗伯特·沃恩,以及后来杀妻的辛普森……这里面除了纽曼、琼斯领着两个小孩在影片中段借助楼梯断裂制造了一段还算不错的惊悚悬念之外,其余各位都成了打酱油的。影片后半程几乎是史蒂夫·麦克昆的独角戏。如此失重格局之下,你再返回头去看罗伯特·瓦格纳的早早挂点,也就实在没啥可惜了。或许就这样霍顿唐纳薇还要嫌他抢戏呢。毕竟通片只有他欲火焚身完了遇火焚身,连烧两次!

  相比之下,海神号历险的角色弧线就比较完整饱满。整个逃生过程中无论大牌龙套成人小孩,大家都能在不同的阶段性困难中展现出自身的价值:神父基恩哈克曼是贯彻全片的绝对核心没错,但他也必须接受刚刚辞世的欧内斯特·博格宁对于逃生路线主导权的挑战;之前因过胖而疑似累赘的雪莉·温特斯危机时刻大爆发,靠着潜泳绝技挽救了神父也挽救了整个团队。虽然角色最终付出生命代价,但雪莉却凭此角收获了一座奥奖金人……总之群戏模式持续而突出的存在,使海神号有了更多机会去展示更为丰富的人性:冷静、决断、竞争、怯懦、嫉妒、牺牲。而火烧摩天轮在被消防队接手之后,就只剩下了技术型细节(如何灭火救人),以及两样完全可以预期到的:麦克昆的无比英勇与张伯伦的极端自私。

  4、环境差异影响故事的可信度。

  海神号历险发生在茫茫大海之中。所以救援飞机船队迟迟未至很容易就找到了合理借口。火烧摩天轮却存在幸福的烦恼:耸立于都会中心,周遭都是建筑与人,基础设施完善,救生手段丰富。所以你单单设定一个半楼起火持续上烧的初始布局就远远不够了。你还必须提前预判到观众们可能根据常识或经验所提出的其他预备方案。应该说,这一点本片导演还尽量兼顾到了。只是答案的有些草率,不够令人信服。比如上面提到的水泥糊门,以及风太大直升机无法降落因此无法实施顶楼营救。

  个人特别想针对“旁楼挂索”式逃生方式说几句。为什么非要用一次一人低效到死的座椅?你就不能用比绳子稍粗可产生一定摩擦又不至严重影响滑动的铁管套住,然后将逃生者的手固定在管子外,沿绳子斜度快速滑下?如果是怕末速太快冲力太大,可以加厚垫缓冲吗!当然,影响这种方式的客观因素也的确很多。比如着火点需刚好超过旁边的楼顶;但又不能超过太多,否则滑下就相当于是半个自由落体。

  5、“反向”结局。

  火的对立元素是水,反之亦然。浇灭摩天楼大火的终极手段是炸开顶楼的水箱,达到海神号底层的最后一道障碍是冒着掉落火海的生命危险悬空转动转盘打开舱门。前者总体可谓欢喜收场,后者却制造了一个悲剧英雄。境界就不一样。

  《火烧摩天楼》影评(十):七十年代的恐慌

  138层的世界第一高楼在旧金山落成,不想在顶楼的竣工庆典开始后不久即因电力系统短路引发火灾,火势很快失控——原来建筑商邓肯及其女婿出于虚荣心不肯降低楼层高度,偷偷修改了建筑师道格的方案,为了节省成本宁可偷工减料,造就了一栋豆腐渣工程。楼内民众危在旦夕,儒雅的道格和英勇的消防队长迈克及其队员们勇挑大梁,连续救下多条性命。当被工程师告知唯有炸开顶楼水箱才能拯救顶楼宾客时,已经降落到地面的迈克义无反顾地回到楼顶,哪怕结局很有可能是死亡……

  (一) 不可信赖的现代文明

  20世纪70年代,华纳兄弟和20世纪福克斯分别买下了同为讲述摩天大楼失火记的小说《The Tower》和《The Glass Inferno》,后来由于担心题材撞车影响票房,两家公司破例决定携手合作,以相当于今天的一亿多元的投资,造就了阵容上前无古人的大制作《火烧摩天楼》,倘若只挑一部电影来概述七十年代好莱坞的明星格局,它应该是最合适的选择。此前为投拍《海神号》不惜举债的制片人伊尔温艾伦一反大制作普遍采用小卡司的传统,动用浑身解数以确保熠熠星光闪遍每一帧胶片,就连跑龙套的黑人保安都是当时尚未杀妻的橄榄球巨星O.J.辛普森。尽管如今人们很难想象这种火大无脑的消防片竟然能上大银幕,不过当年的院线却是截然不同的面貌。由于六七十年代浓厚的政治气息,尚未被视觉轰炸和庸俗营销洗脑的观众普遍青睐《邦尼与克莱德》这类富有反叛精神的低成本制作,导致大片纷纷遭遇滑铁卢,好莱坞的秩序由此重新洗牌。大公司惶惶不可终日,直到1970年改编自阿瑟黑利畅销小说的灾难片《国际机场》大获成功,他们才看到了些许希望——许是弥漫在几大片厂内部的焦虑气氛特别适合拍摄这类电影,灾难片如雨后春笋一样占领了全国院线,《火烧摩天楼》则是其中商业战绩最为卓越的一部。影片最终收获了十倍于成本的票房,至今仍是史上最卖座的五十部电影之一。

  然而本片之所以如此轰动,除了成熟的商业运作之外,很大程度上在于准确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与恐怖片一样,“恐惧”亦是灾难片永恒的母题,不同之处在于恐怖片的恐惧对象是有实体的怪物(如吸血鬼),灾难片则恐惧着造就怪物的本源(对应过来就是鼠疫)。当今的灾难片大多以环保为主题,讲述人类对生态的破坏所招致的毁灭性天灾;而《火烧摩天楼》等七十年代的现实主义作品则基本围绕人祸,而且都是原本不该发生的人祸,这种现象投射出了当时大众的担忧,即对日新月异的科技所抱有的不信任——科技给了人力量,使得原本弱小的人类能够突破自身条件的限制,也有能力掀起惊天动地的风浪;到了《火烧摩天楼》的时代,面目狰狞的失控科技早已不再满足于像以往那样仅仅化身为变异虫类或者敌方的原子弹自外部入侵,它们反客为主,成为了无法排除电路系统故障的摩天大楼——现代社会本身就摇摇欲坠、危机四伏。

  因此在《火烧摩天楼》中,两位拯救众生的男主角——建筑师与消防队长,一起站在了“科技”的对立面。电影从一开始就强调道格热爱野外探险、对都市不甚留恋,年轻时还徒手与黑熊搏斗,而且在整个救援过程中他都没有使用任何专业建筑知识(对这栋已经濒临倒塌、到处爆炸的大楼来说,建筑知识的用处已经不大了),全是依靠极强健的体魄、敢担当的态度与大无畏的勇气,换言之在广大观众心目中,比起以科技制服科技,伟男子气魄才是更可靠的。影片中为数不多的几个展现人与大火正面交锋的场景,落于道格出生入死为绝望的母亲救出两个深陷火场的孩子一段戏,其中他对小男孩说“她们(母亲与妹妹)是你的责任了”,闻听此言后小男孩那写满崇拜与向往的神情,似可代表编导对“顶梁柱”一词的理解。

  银幕上的消防队长与建筑师亦敌亦友,银幕下的纽曼与麦奎因也是互不相让——1969年,原定要出演《虎豹小霸王》的麦奎因正是由于片方拒绝在演员表上将他的名字列在纽曼之前,愤而解除了合同。《火烧摩天楼》中麦奎因不改初衷,要求与纽曼片酬相同、戏份相同、台词的行数也要相同(逼得休假中的编剧赶回公司彻夜改剧本),而且要排在演员表第一行。公司只好采取折衷政策,把纽曼标在右上方、把麦奎因标在左下方,这样从右往左读就是纽曼排第一、从左往右读就是麦奎因排第一,虽然实际效果是纽曼的名字最先跃入视野。

  与两位充满阳刚气的大英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向迈克提出炸水箱建议的工程师则满口术语、体质羸弱,他在临近结尾时才登场,并且对自己的结论没有把握,与其说是在行使老本行“驾驭科技”,倒不如说是小心摸索着如何安抚猛兽。同时,包括议员、市长等诸多达官贵人在内的顶楼宾客们,则在外形上或弱不禁风、或脑满肠肥,在态度上或坐以待毙、或贪生怕死,可见他们一方面代表了“不可靠”,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民众对政府缺乏信赖的心态。

  比人更脆弱的是看似牢不可摧的科技造物——邓肯引以为豪的“最先进的消防设施”最先四分五裂;本可获救的少年因戴耳机听音乐而没能察觉危险,命丧火海;赶来救援的直升飞机坠毁于大作的狂风,飞行员亦壮烈牺牲;金碧辉煌的宴会厅沦为废墟一片,衣冠楚楚的宾客们不堪身份与地位的重负;扑灭大火的终极手段“炸水箱”,意味着摧毁大楼本身。建筑商邓肯和比他更贪得无厌的女婿忘记了造物主,对自然规律以及自身局限熟视无睹,拒绝原则却仰仗没有原则的科技,傲慢地为通天塔筑起了新的化身——一座摇摇欲坠的摩天楼;结果就是汹涌澎湃的熊熊烈火,只用了短短一瞬便将这栋傲慢的工业文明象征物点成了一捆通红的爆竹,以200条鲜活的生命为代价,造就了一出残忍却盛大的黑暗祭礼。人类总以为控制了技术,却反过来被技术控制;总相信自己充满理性,却总被贪婪与虚荣占了上风。

  (二)未能铺展的戏剧格局

  与其他灾难片一样,《火烧摩天楼》也非常注重群像的塑造,登场角色基本囊括社会各个阶层。以女性为例,戏份比较吃重的有三位,分别是建筑师的女友、由费唐娜薇饰演的杂志主编,由詹妮弗琼斯饰演的富有贵妇人米勒太太,以及拉姆齐市长夫人。编剧借助杂志主编,触及了职业女性如何平衡事业与感情的问题;独自抚养两个孩子、并为救他们而独闯火海的米勒太太象征了单身母亲的奉献与独立;市长夫人则与丈夫感情甚笃,是一位幸福的家庭女性,在很可能是生命最后关头的时刻,她最牵挂的就是留在家中的幼女。这些出身背景性格各不同的人们,因灾难而脱离了人的社会属性,变得与世隔绝、孤立无援,从而营造出全社会都处于危机中的步步紧逼之感,更警示着观众如此灾祸随时有可能降临在你我身上。可惜的是影片的细节不够充实、典型,使得所涉及的有关社会现象均流于表面。

  此外,影片后半段中全体角色都静待消防队长天神下凡,在生离死别之际依然保持淡定态度,导致灾难片中常见的嫉妒、自私、生死攸关时刻的舍生取义与背信弃义之择弱化了不少,戏剧性大大降低,沦为一出纯粹的视觉奇观,卖点变成了看着演员在空中吊来吊去。影片基本没有涉及对多数灾难片中的重头戏——自救,少数几次自救行动不仅方式单一(都是硬闯),亦均以失败告终:一对婚外热恋中的男女,幽会时因为担心被人发现拔掉了电话线,却在偷情过后惊愕地发现大火已经烧到了卧室门外面,于是男方为了不让情妇担心,骗她说没事并让她转过头,独自踏入火海求救,不想顷刻间就丢掉了性命,她也在惊恐万状中跳了楼。自救情节的匮乏,无疑是剧本的一大遗憾,无形中映衬了片中某位妇人在刚刚获救时的台词:“我们应该进行消防训练,可是根本没有人告诉我们该怎么做,而且我们去参加的消防训练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电影本应多给其他角色发挥空间,这样至少可以向观众介绍一些火灾逃生的方法,使这部商业大片来得更有意义一些。

  更遗憾的是,编剧尽管早已为人性冲突的爆发预留了足够空间,却随着故事的行进将先前的设定抛在了一边。全片相对比较丰满的人物,当属事故的罪魁祸首——邓肯和他的女婿。野心勃勃、自私自利的女婿是个倒插门,长期生活在岳父的阴影中,对深爱自己的妻子毫无感情。此君本可展现出更为阴险卑鄙的手段,可是他的行为在导演不温不火的处理下,显得不过是在别人都傻站着的情况下积极逃命罢了,不得不说是白白浪费了一张好牌。对邓肯本人的塑造要稍好一些,这个道貌岸然的建筑商把所有责任都推到女婿身上,仿佛全然忘记了正是他自己暗示手下宁可偷工减料也不要削减楼层高度,为了落成仪式的体面而打开了全楼的灯,并几次挂掉了火灾警报电话,坚称“不可能影响到我这里”;更离谱的是结尾处面对这栋吞噬了200条生命的魔鬼大楼的残骸,他依然绝口不提痛悔与负疚,反而抱住女儿说:“我所能做的,就是避免这种事再度发生!”真是一个绝妙的反讽。饰演邓肯的是当时业已过气的威廉-霍尔登,然而他称这个剧本为“糟糕透顶的陈词滥调”,“我的角色永远在打电话”,接下来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已经很多年没拿到这么高的片酬了。开机后,由于费唐娜薇没完没了地迟到,令全组人都苦不堪言,于是老前辈霍尔登自告奋勇,一把将她按到了隔音墙上:“你要是再敢这样,我就让你穿墙而过!”随后唐娜薇的准点率便有了很大提高。

  影片最大的亮点当属米勒太太的感情故事。她受到了一位骗子克莱本(由传奇舞王弗雷德-阿斯泰尔出演)的追求,克莱本却在两人相处的过程中对她产生了真感情。另一方面,米勒太太其实早就知道对方是个骗子,但她相信克莱本的本性并不坏——确实,当一个浑身着火的人冲进宴会厅时,一众达官贵人里,只有这位骗子冲上去帮他扑灭火苗。原本生存有望的米勒太太最后还是不幸身亡,只留下了一只由黑人保安队长救下的小猫,交付到克莱本手中,支撑起他今后的希望。电影上映不久后琼斯即宣告息影,她对能在职业生涯最后一部作品中与阿斯泰尔共舞表示“终生荣幸”。不过阿斯泰尔和琼斯并未在剧组中受到公正待遇,他们只分配到了远离拍摄中心的临时化妆间,在阿斯泰尔的坚持不懈地据理力争下才调整过来。更凄凉的是,早在1950年就获颁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位列AFI百大男演员第五位的阿斯泰尔正是因本片在75岁高龄时获得了他职业生涯中唯一的奥斯卡奖(最佳男配角),而这根本就不是一部歌舞片。

  (三)消防员的功勋

  《火烧摩天楼》的文戏由约翰-古勒米执导,动作场面则由艾伦本人负责,工程相当浩大,特技替身亦都是冒着生命危险上阵斗火。剧组按照1:1大小搭出了事发大厦中的五层(用以近景拍摄),大楼全景则由微缩模型制成,不过这个“微缩”模型本身就相当于一栋五层高的楼。工作人员还史无前例地准备了57套布景,不过至拍摄结束时,只有八套尚还基本完好。影片的重头戏发生地,即顶楼的观景台,耗资近30万美元,占地11,000平方英尺;环绕于其周边的旧金山璀璨夜景,其实是一张造价高昂的精美巨型幕布——它们最后都在电影的高潮“炸水箱”中被一百万加仑的汹涌巨流毁灭。对于大楼的设计与装潢,剧组亦毫不含糊,仅毕加索的真迹,片中就出现了四幅。

  本片成为话题巨作之后,全美各地纷纷开始排查高层建筑的安全隐患;此外电影真诚地歌颂了消防队员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有力地唤起了民众对这一职业的感激与尊重,可谓是起到了很强的正面作用。影片中有不少有力度的台词,如片中两位消防队员便说:“如果他们给我们设计衣服能像给运动员那样就好了,这衣服太重了。”“可是又没有人花钱来看我们表演。”而消防队长对建筑师说的那句“今晚我们很幸运,只死了不到200人,总有一天火将会使成千上万的人丧命,我还将从延续的火苗中往外抬尸,直到有人问我,该怎样盖楼……”今日听来,更为发人深省。史蒂夫麦奎因所塑造的那位雷厉风行、秉持“火灾现场我高于一切人”的迈克,则成为了史上最经典的消防队员形象之一;为了演好这部电影,他非常拼命——开拍之前的某日,他正于福克斯公司内向几位消防好手(也是本片的技术顾问)学习救火技巧,消防员们忽然接到了附近街区的失火警报。麦奎因瞒住妻子,二话不说也戴上消防面罩和他们一起冲了出去,协助完成救火,全程坚持在一线。当火势渐渐衰退后,一位消防员认出了他,瞠目结舌地大叫:“史蒂夫麦奎因救火!我老婆不会相信的!”麦奎因回答:“我老婆也不会。”《火烧摩天楼》杀青后,剧组中包括伊尔温艾伦在内的不少人都搬出了高层公寓,纽曼甚至再也不去看牙医了,因为该诊所设14楼。

  盛极必衰,席卷整个七十年代的灾难片狂潮渐渐落下了帷幕,被《星球大战》等更富幻想性的视觉大片所取代。如今重看这部影片,难免会感到特效已然过时、故事亦冗长乏味,但它仍有许多令人感动、促人怀念之处。七十年代还没有造价惊人的CG,特效也未曾喧宾夺主,社会风潮就是承担社会责任,大制作电影仍是剧情跌宕、人物立体的电影,尚未变成游乐场的项目。考虑到近年来我国频发的大规模火灾事故,主旋律的《火烧摩天楼》无疑是一部颇具教育意义的好电影,而且从对于我国饱受媚俗化困扰的电影市场来说,这或许是个既能引发社会反响、操作起来也不太困难的好题材。

  原载<看电影>经典礼拜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给我的支付宝打点捐赠:[email protected],支持贫穷少女自由创作……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