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马的舞步与文学的味道
——刘正权小小说印象
黄叶斌
一
如一道闪电,在21世纪的中国文坛上,在小小说的文学园地里,在乡土作家的平台上,横空出世一匹“黑马”——它健硕黝黑的身躯释放着驰骋千里的能量,聪慧而敏锐的眼睛彰显着洞悉世俗的灵光,踏浪凌云的蹄音宣泄着青春的活力,飞舞灵动的尾巴张扬着横扫万物的气势;它年轻而又老成持重,悠娴而又狂放不羁;它的舞步于小心翼翼中流露出“舍我其谁”的霸气——既有惊鸿一瞥的艳丽,也有鱼翔浅底的潇洒;它似乎是文字的最佳舞伴,在平平仄仄的字符中揣摩、配合、适应之,又挑选、使用、驾驭之,最后以小说的利剑开拓文学的疆域,以形象的力量揭示文化的内涵,以感染的魅力吸引观众的喝彩……
它是一匹脱颖而出的黑马,一匹诞生于历史文化名城钟祥的黑马——青年作家刘正权!
二
正权兄是笔者多年的老朋友,也是忘年交之一。十多年前,因工作关系,曾感受过他钟情于缪斯蓬勃丰满的诗情,艳羡他年轻心灵捕捉历史脉搏和现代生活瞬间情感的笔力,因而他的诗作也屡次在各种报刊发表或获奖,并加入省作协。后来,他为生计而于2003年转型改写小小说,结果如井喷一般每年竟刊发百余篇,更惊讶于他以农民儿子初中学历的身份跻身于全国小小说创作新锐青年作家之行列。
人们有理由对他刮目相看,这匹黑马是怎样攀登上小小说创作的文学高峰的呢?黑马的舞步有着怎样的风采与神韵呢?
诗意的亮相——文化与市场的嫁接,影响广泛。文学创作既是正权的业余爱好,也是他的职业,更是他的事业。作为乡土作家群的一员,他没有固定薪水与相关待遇;作为70后的现代青年,他有充沛的激情、敏感的大脑和不服输的劲头,于是,他自然就选择了做一名本土专业作家。这样做,也许是一种无奈之举,既要以写作的姿态奉养家人维持小康水平(用作者的话说,就是“用一支笔讨伐生活”),又要借助文学确立人生定位与价值,在历史文化的土壤里培育出小小说之奇葩,寻找一种精神家园的守望点与文学式样的突破口。事实证明,小小说创作与市场的对接有许多便利的优势: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广大受众,面对着多媒体多元文化的冲击、诱导和选择,大多无暇无意无趣去花费时间精力啃中长篇小说,因而以消遣消闲快餐文化为主体特征和价值取向的世俗文化生态,也就使小小说这一文学体裁具有一定的生存基础和市场前景。其消费群体大都以中小学生和社会职业青年人为主要对象,正权的作品内容也就大都以校园文化和青春文学为独特视角取材立意,以其针对性、生活性、典型性的特点将文化与市场进行了成功地无缝对接和相互融合,并在近几年有近百次作品入选《时文选萃》《天下阅读》《百年经典》《最时文》《中学生年度珍藏》《一世珍藏》《感动农民》《感动学生》《成长》《读品悟》等各种畅销系列丛书及多种年度选本。其个人的博客点击率也攀上新高,数十家文学报刊约稿不断,其小小说文集《再笨一点多好啊》在书店畅销,每年几次全国小小说创作研讨会上都有他的声音——其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可观的经济效益,为作者在文坛诗意地亮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优雅的蜕变——故事与小说的杂交,风格创新。众所周知,从文学的特质来看,故事以情节讲述为主,小说以人物形象刻画见长。作者深谙此道,有意识地将这两者交汇、杂糅,如水与黏土的相互渗透,经过艺术的构思和制作烧炼,最后创造出一个别样的陶器来。他的故事中有小说的城府,小说里有故事的机智,对其作品很难给出单一准确的判断或定位,是对传统写作方式的颠覆与突破。作者生长在农村,生活于城镇,每到农忙季节还要返回家乡耕作流汗,这使得其作品中文化的脐带一头连着泥土的气息和青草的芳香,故事叙述与人物塑造鲜活生动,给人亲切、质朴、平实的感受,为“底层写作”提供了一种范本;一头连着现代文明的绚丽和诱惑,思想情感与表现手法又具有时尚的元素和新潮的尝试,给人以感性、新奇、大胆的感受,为现代人的阅读取向和审美追求提供了一个方向。因此,作者的创新意识与阅读效果成正比,并受到报刊编辑和读者的关注与青睐:《古今故事报》已数次为作者开辟专栏,《小说选刊》让他的《细腰》和《关怀》登上了中国作协的大雅之堂,上百篇小小说被众多刊物转载或推介,每年都有作品荣选年度全国小说选本。
惊艳的演绎——数量与质量的比拚,成果卓著。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这是哲学的一般原理,也是作家由稚嫩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正权以他的勤奋、智慧和执着,每年创作小小说近200篇,发表或转载的也有200篇次以上。据他介绍,平均2天创作一篇,有时灵感如泉涌,一个早晨可写出2篇文稿来。他的创作过程如孵鸡一般,每天下午花费3个多小时泡在市图书馆读书思考做笔记,上午和晚上则在网上构思写作,或与文友交流,也曾用半年时间读完他人的小小说藏书。这种酝酿的过程,实则是将生活阅历、读书心得、观察感触、思想火花作为写作的基本元素,以某个故事中的人或情节作为小小说的切入点布局谋篇,从而在较短时间内草就几乎文不加点的文章来。正权在文坛是以“快手”出名的,即构思快、写作快、发表快,他曾在2个月内写出30多篇寄出去。这一方面说明他的写作素材储备丰富,另一方面也说明他的创作素质具有一定潜能。他的写作才华,不仅仅来源于他的聪慧、勤勉,更是来自于他对平实生活的热爱,对时代本质的把握,对人生底蕴的感悟,对人性诡谲的剖析,对精神救赎的反思,由此,他的作品质量也就在惊艳的演绎中自然跃升到一定的高度。
三
文学的味道是什么呢?传统的定义已分别从教化功能、历史价值等方面对其进行了阐释。笔者以为,文学味道因作者对作品的“烹调”技艺差异而带给读者不同的品味和感受,同时,读者的个人喜好和文学修养、鉴赏水平也会对其作品的味道评价产生不同的结论。因此,对同一作品见仁见智,决定了该作品的认同程度和价值定位。简言之,文学的味道中,应有时代特质和社会体温,应有人类精神脉搏的映照,应有百姓心理暗流的探求,应有真善美对抗战胜假恶丑的悲壮,应有人生、人格、人性中展示出的困惑与顿悟的五味杂陈。当然,也可以什么味道也没有,就是一种情怀或情味的宣泄,一种记忆或痕迹的复印,一种心灵或精神的寄托,一种兴趣或爱好的把玩。刘正权的小小说系列给读者什么味道呢?解读其文本内容,笔者感受到三种滋味萦绕其间。
生活积淀的咖啡味,回味中的苦涩。作品是生活的馈赠,这话一点不假。刘正权曾把乡村比喻为“生母”,把城市比为“后娘”。他的生长与成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乡村“乳汁”的喂养,因而他的作品中有很多内容是关于乡村情结的描述,是对父老乡亲生存现状的人文关怀,是对草根阶层精神饥渴挣扎的诉求。被入选《小说选刊》的《细腰》,以一个会吃肉不长肉瘦得“木柴棒”模样的细腰“幺爸”形象,折射出我国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饥荒年代给百姓带来的悲剧后果和痛苦记忆;同时,又以作为酒店经理的“细腰”却要求住医院抽脂减肥的对比反差,表达出一种具有讽刺意味的喜剧效果。《排骨煨藕》,曾被十多家报刊选本转载,故事情节平凡而平淡,但所流露出的人间亲情却绵长而温馨。为了满足孙子想吃排骨煨藕的欲望,爹在寒冬腊月用自搓的稻草绳缠绑住腿脚下塘挖藕,结果落下风湿顽症。一家三代人相互疼爱、怜惜、关怀之情就这样在不经意的叙述中弥漫开来,使你不得不相信亲情的淳朴、真诚与伟大!《干爹的秋风》和《干娘的柳条》,这两文读后令人心酸与心痛。拜干爹或干娘,也许是民间的一种习俗,是没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而结成的亲戚,可能是为了祈求、保佑子女安康而拜认的长辈。而小说中“我”的干爹却是“打秋风”式的人物——指假借某种名义向人索取财物的“打架闹事偷鸡摸狗名声臭”、“一身匪气”的狠人。单身汉干爹为了我,每年送一件花袄子,分口粮时多要一份,直到与大队书记争夺一名初中快班生名额而误将其儿子投河淹死,干爹因此而被枪毙。干娘因没有子女认了“我”这个干儿子想引子,而亲娘在妒忌中也早逝。柳林边干娘为“我”和爹偷偷地缝补破衣裤,因“我”的淘气干娘用柳条抽打“我”的屁股。可惜,干娘回家遭受她男人毒打上吊自尽,亲爹就为干娘雕了一个木头人像。两文中的主人公都是悲剧人物,他们的死亡,是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祭奠,也是对社会底层人物性格复杂性的解析。其典型意义在于,人物的悲剧性为读者认识人性的另一面提供了一个标本,为主流社会的正统观点带来了一种质疑的思辨。还有一组反映亲情的小说,作者匠心独运,令人回味。如《五个南瓜窝子》,按照祖传规矩,大年三十团年饭后要按家里人数挖南瓜窝子,以祈求来年一家人幸福大团圆。在爹因病去世后,娘随“我”来城里居住,竟在阳台的小花盆中点种南瓜子。这种民间习俗也许是一种迷信,一种精神寄托,更是一种亲情的传承与弘扬。如《娘的结婚照》,娘在爹过世不到半年时,却提出要翻拍旧照片为时尚婚纱照,其目的原为娘死后要将结婚照放入寿木中去与爹相厮守。这种纯真朴实的情感,借助于“我”的误解与内疚的心理活动间接地表达出来,虽然有几分心酸的意味,但老人们那份执着、虔诚、忠贞、伟大的爱情坚守却感天动地,撼人心魄!又如《俺娘今天也生日》,菊花16岁在舅舅家的餐馆打工,一对母女进餐却是女儿为母亲生日用奖学金买桂花鱼。面对她们差钱的窘态,菊花了解情况后主动请吃并用自己的工资抵支,因为她想起了已去世亲娘的生日也是今天。这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爱,通过一个少女的情感演绎,得到了真实而细腻的再现。此外,作者的“清河笔记”人物系列,都是以家乡的人事为蓝本进行创作,既是对农民特定时代生存状态的历史追忆,也是为底层小人物的精神困惑与抗争留下可资借鉴的人文档案。他那信手拈来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总带有泥土的气息与青草的芳香,在灵魂的村庄里,作者立足于汉江大平原的舞台,为读者塑造了一群鲜活灵动而又令人悲悯同情的小人物众生相。这种略带苦涩的咖啡味,虽难以入口下咽,却给人提神惊醒之功效。
时代印记的泡菜味,品咂中的酸辣。关注青少年一代的成长与教育,揭示社会转型期教育体制、理念、方法诸方面的滞后、困顿与矛盾,表现市场经济大潮中教育者与被教育对象人生观价值观所受到的冲击、影响与嬗变,是作者小小说中主要题材与内容之一,也是该作品入选“最具中学生人气的微型小说名作选”的理由之一。不过,这类作品大都以中小学生的视觉为切入点,在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时,一般以观察生活、发现问题、提出疑惑为布局谋篇的基本线索和构思技巧,其切中时弊的力度与抚慰心灵的温度总给人一种品尝泡菜酸辣兼有的滋味。如《英雄》一文,作者借父子两人在不同背景下做出的壮举,对“英雄”的内涵给予了全新而含蓄的诠释。罗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