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大学生诗歌
中国诗歌自上世纪80年代迎来了一个高峰后,从90年代开始出现衰退,并一直持续到现在。诗歌被严重边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诗坛大背景之下,被誉为象牙塔的高校,其诗歌发展状况也日渐衰微,前景堪忧。我国曾自诩为诗的国度,诗歌作为中国文学之宗,而今却受尽冷落。越来越多的人感叹诗歌成了时代的缺席者,年轻人成了诗歌的缺席者。到底是诗歌远离了大众还是大众远离了诗歌?对此历来众说纷纭,论争不休。一边是小众诗人有气无力的坚持和捍卫,一边是大众社会冷嘲热讽式的轻视与疏离。不管这样的论争有无意义,诗歌被严重边缘化已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一、高校诗歌发展现状
(一)诗歌读写:“写诗的比读诗的还多”
“写诗的比读诗的还多”,这是近年对诗歌发展颇具讽刺意味的一评价。这句话形象地指出当今诗坛的两种境况:一是真正的诗人越来越少,好作品不多;二是读诗的人不多,甚至连写诗的也不读诗,不懂诗,缺乏基本的诗歌素养。有人经过调查,发现这个评价同样适用于当下高校诗歌发展的状况。
(二)诗歌质量:诗意的苍白和缺失
大学生创作的诗歌普遍质量较差,题材多局限于宣泄个人情感,无病呻吟、苍白无力的问题比较突出。诗的质感较差,创作的随意性成分很大,且有游戏文字的倾向。
(三)诗歌社团:反复无定的夭折与重生
高校诗歌社团向来命途多舛,诞生与夭折,夭折与重生,反复无定。纯粹的诗歌社团在高校内很难生存,在社团林立的校园里,95%以上的诗歌社团处于边缘地位。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对诗歌感兴趣的大学生越来越少,诗歌社团的规模多数在20人左右;二是学校对诗歌的发展并不热心,支持力度不足;三是诗歌的基础教育没抓好,人才匮乏。
(四)诗歌氛围:诗歌空气如此稀薄
在实用主义、享乐主义横行,文化发展朝向娱乐化休闲化的时代,在年轻人面前,诗歌的吸引力既比不过英语,也赶不上“超女”;诗刊诗报当然也敌不过装帧精美内容前卫的《城市画报》、《瑞丽》等时尚杂志。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高校诗歌读写队伍寡弱,诗作整体质量不高,缺乏有力支持和有效指导,没有形成良好的发展氛围,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二、探究高校诗歌衰微的因果关系
(一)来自高校诗歌外部的围剿
1、价值观的裂变,使诗歌的发展缺乏社会氛围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民众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裂变进一步加剧。实用主义和享乐主义开始被高奉为人生准则,人民大众仿佛都成了“理性主义者”,崇尚物质、技术和享乐的社会氛围逐渐浓厚起来。价值观的裂变,直接导致审美情趣的异化。而后者则为大众文化的迅速蔓延和扩张提供了很好的社会环境。流行歌曲、影视明星、日韩剧、好莱坞大片、时尚杂志等比诗歌更具吸引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过短暂繁荣的诗歌,从此被打入冷宫,鲜有人问津。
2、诗歌形象的矮化,加剧了读者对诗歌的疏离和排斥
(1)诗作整体质量不高。
在数量庞大的诗歌作品中,的确有一些较为出色的作品,但令人广为传诵的作品则十分稀缺。2007年11月于深圳大学举行的“大学谈诗”活动中,台湾杰出诗人洛夫谈到诗人和读者的关系疏远、诗歌被轻视等问题时直言不讳地指出其原委是“没有很多很好的诗歌产生”,“很多诗歌缺乏美感”。的确,大量的“猜谜诗”、“口水诗”充斥诗坛,既败坏读者的胃口,又影响诗歌的形象。这对诗歌自身的发展造成很大伤害。
(2)网络攻击,媒体贬损。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诗歌陷入困境以来,诗歌和诗人便成了调侃的对象,声誉下跌,形象受损。社会对诗歌的冷漠、诗歌自身存在的问题、社会对诗歌的负面评价等一一投射到象牙塔,搅动了原本平静的校园,驱散了高校的诗歌空气。这些影响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3、基础教育先天不足,是高校诗歌萎靡不振的重要原因
中学的诗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或决定了大学诗歌的发展,如果把大学诗人比作前锋的话,那么中学培养的就是影响这支队伍如何发展如何走向的后备军和接班人。但一直以来,诗歌教育在以升学为第一要务的中学阶段均处于极其边缘的位置,多年来未获重视。
首先是教材问题。再次是师资问题
(二)发生于高校诗歌内部的腹痛
1、缺乏指引,校园诗人徜徉在迷雾中
当下中国诗坛对高校诗歌的发展却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必要的扶助和合适的指引。目前大学生诗人所获得的指导大都是局部的、临时性的、馈赠式的,缺乏长效机制。高校诗歌的发展与中国诗坛严重脱节,沟通渠道十分有限,无非是邀请一些诗人进校园开会、设讲座,形式单一,时间有限,很难起到长期性的作用。
2、缺乏支持,诗歌社团举步维艰
高校诗歌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也要依赖于诗歌社团的推动。但高校对诗歌的发展并不热心,支持力度明显不足。学校的支持资金“根本无法维持社团的正常发展”,“很多时候,社团里的诗歌爱好者想出一本诗集都要自己掏腰包”。大多学校的资金都用于应付扩招所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对诗歌这些边缘的社团根本就无法顾及。
3、功利主义泛滥,严重挤压诗歌的生存空间
(1)以市场需求为转移的专业设置。
(2)以实用主义为导向的课程安排
(3)严峻就业形势下的考证热。
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与诗歌的精神是完全背离的。诗歌无法进入这个群体之中,这个群体也无法走进诗歌的殿堂。试想,就算是一个中文系的学生,当他既要修习中文课程,又要学英语和计算机,还得花大量时间来接受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还要考取五花八门的证书时,他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去读去写与就业相差十万八千里的诗歌?
三、高校诗歌未来发展方向
毫无疑问,21世纪初的汉语诗歌正面临转型的必需。由于长期躺在“观念”的祭坛上而远离了“诗学”本位的汉语诗歌,已经陷入了十分混乱、迷茫、危险的境地。现在,从诗学上辨清当前汉语诗歌转型的背景与方向,终结假想的敌对状态,承担收拾大众心灵残局的责任,修正诗人介入当下社会的姿态,发展全新的叙述策略,引领汉语诗歌从“观念祭坛”向“诗学本位”回归,并最终实现再塑现代汉语的理想,已经是摆在我们这一代诗人面前的最迫切的任务,也是我们这一代诗人真正崛起的标志和价值所在。
结语
我们发现高校诗歌走向衰微有着极其复杂的因素。既有来自诗歌发展自身的弊病,也有中国社会文化急剧转型下对严肃文学的巨大冲击;既有观念上的桎梏,也有体制上束缚。所以,这不仅是一个文化现象,也是一个社会现象。
高校是诗歌的摇篮,是中国诗歌的未来。大学教育迈向大众化,将来的诗人大都将经过大学的门槛,高校将成为诗人成长的必经路线。所以把好这个关很重要。
如何培养学生阅读新诗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如何应对社会对诗歌的排斥给高校诗歌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营造良好的高校诗歌发展氛围?所有这些问题均需引起关注,需要我们做出更多更深入的研究与探索,是一个长期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