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风貌与时代氛围(二)
二、时代影响文学,文学反映现实并作用之
文学作品无论呈何种样式,必定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些人的创作。而“人”作为构成地球生态系统最高级最特殊的物种⑸,必定生活于某一特定范围的时间、活动于一定范围的空间。文学作品是作为"人"的作家(6)的作品,世界上就不存在脱离于时间和空间之外的作家及作品。至多是作品的作者不可考,或作品有关资料不详。既然没有不食人间烟火的作家,那么作品必定受到作家生存的那个时间空间的限制、影响和约束,不能脱离于时代的窠臼,即时代影响文学。这种影响可能来自于多方面,有功利色彩的影响,如司马长卿的《子虚赋》《上林赋》;有政治方面的影响,如清代大兴文字狱,文言文盛行,作品尚险怪,晦涩难懂,《病梅馆记》就是一例;有社会习俗及人们的精神面貌对创作的影响,如魏晋齐梁间文风浮华绮丽、宋词多靡丽纤柔之作;还有来源于作家本人的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等。客观现实就是通过作家的辛勤劳动,在主客观因素的作用下、用文字做载体、艺术地融入到文学创作中,并通过文学作品反映出来。
文学反映现实,也深刻地作用于现实。文学家曹文轩在《三角地》自序中说:我将文学的使命凝结成一个清醒的意识: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如此使命,无疑是崇高的。事实上我们的文学先人从一开始就是这样来看待文学的-
-尽管他们并非都是自觉的。文学之所以被人们选择,作为一种精神形式,当初就是因为人们发现它能有利于人性的改造和进化。
鲁迅先生为了改变国民的精神面貌,为了提高国民的思想素质,毅然弃医从文,目的就在于借助文学这个艺术形式来医治人们的灵魂。
优秀的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⑺。
作家通过自己的艺术构思和文学创作,为人们在精神方面导航。一部流行的作品,读者成千上万,可以大大地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人们灵魂的触及何等广泛而深刻!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可以慰藉人们的心灵,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信仰,可以让人建立高雅的情趣、陶冶情操,可以催人奋进,积极进取。反之,则叫人精神颓废,意志消沉。鉴别好的作品与不好的作品,与流行时尚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呢?我认为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个问题。好的作品,或因其口味不适合大众要求、或因面目丑、或因话题严肃,就不一定能广泛流行;有的劣质作品,迎合人的腐化堕落的坏品性,投其所好,反而比一个好的作品流行得更快,风行得更广。往些年黄书流行得非常快,就是这样的例子。这时其破坏力就很大了。从这个角度说,编辑肩负的责任可就大了。一部作品的流行与否,主要取决于当时人们的价值取向、生活态度、社会习俗和精神面貌。不能仅仅凭一部作品的流行与否来判定其质量的优劣。要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只要是有实实在在的价值,只要是有生命力的东西,终将会得到大家的认可。一件作品如果长盛不衰,经得起漫漫岁月的考验,那自然是上乘之作,这勿容置疑。文学然,音乐亦然。
三、词的发展及宋词风貌
那么宋代的文学风貌又是怎样的呢?它反映出宋朝什么样的时代氛围呢?“文学”的范畴是很广泛的,这里仅从词这种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着手,且主要从题材、立意和风格等方面去考察。我们先从词的兴起来认识。词,发轫于隋代⑻。原是配合燕乐而创作的歌辞,是从民间生活的土壤中发芽的。词发展初期,作品题材广泛,词风朴素率直,情调健康爽朗。到了中唐,文人创作词渐成风气,只是词体制较为短小,大多是令词。到了晚唐五代,词已经相当成熟,出现了词史上第一位以词著称的大词人温庭筠,后来又陆续出现了许多“花间词”,他们多以歌咏男欢女爱离愁别恨为主要内容,以红楼翠阁、闺房帐帏为主要背景,以香艳浓丽、婉约缠绵为主要风格,对后来宋代词体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⑼。
随着词逐渐成为文人手中的娱乐工具,标志着词已经成为一种文学样式正式流行于文坛。晚唐五代词人多援齐梁宫体诗的题材技法,以女性关注心理,写闺阁氛围、情恋场景,体现了一种消遣娱乐功能,开启了曲子词娱人的传统,助长了晚唐五代王公贵族间灯酒喧沸、弦歌继夜,上下竞相奢华的风气。香艳柔软的靡靡之音成了词的主导风格(10)。其它题材也有怀古的、写征战的、写哀伤亡国之痛的、描写南国风土人情的,但这些题材不是词作的主流,也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没有形成大的影响。宋词的题材和风格与上述情形大体相仿。
北宋初叶,词作以令词为主,代表人物有晏殊晏几道父子和欧阳修等。词的体制和题材与《花间集》相近,词风清丽闲雅。之后柳永词的内容有了新的扩展,开始描写都市风光,抒发羁旅情怀。如《雨霖铃》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泪水打湿了双眼,谁也看不清!柳词流传极广,《避暑录话》载:“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苏轼在写婉约词的同时,在革新词体、开创词风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使词摆脱了“艳科”的范围,提高了词的品位和词的抒情功能。同样写情,其词也境界宏阔,气吞八方。周邦彦是北宋婉约词的集大成者(11)。生活在两宋之交的千古第一女词人李清照,其词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于运用白描法,显得格外清新自然。南宋初叶,抗金题材一度居词坛主导地位,但是随着抗金呼声日渐减弱,婉约词又逐渐居于上风。根据上述情况可以粗略地看出,宋词的主旋律是婉约词。歌咏的多是作者个人的爱恨情仇,感叹的多是帅歌靓女的怅惘忧思,注重的是“微观感情”的释放。
读上疆村民编选的《宋词三百首》(12),婉约词当在七层以上。这类词描写情感细腻真切,令人暇想,耐人寻味,让你愁肠百结,柔情似水,勾起你心底深处早已尘封的沧桑,大有“不解风情,枉活一生”之慨。人们常用手不释卷来形容看书全神贯注,读晏殊《木兰花》(绿扬芳草)、读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却屡屡释卷,欲罢不能,为何?喜爱之极,边看边想,边想边看。读古人的辞令,发今人之忧思。看琼瑶小说也有同感,直叫人怦然心动,荡气回肠,给人内心以强烈的震撼。 (未完待续)
注
⑸笔者的生物观
⑹为便于叙述,姑且把创作出了文学作品的所有作者都统称为“作家”
⑺《荒煤选集》第二卷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⑻一说兴起于唐代
⑼《唐诗宋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⑽《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⑾同(9)
⑿湖南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