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文化随笔

客家围屋,如何走向世界

发布时间:2023-04-11 16:14:00

  客家人历史、文化、智慧于一体的客家围屋走向世界,是赣南客家人的共同心愿,他们正为之而不懈努力。

  红薯粉制成砖块砌成假墙

  围屋防守功能匠心独具

  “龙南就是一个客家围屋博物馆,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到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一直致力于客家围屋研究的江西龙南县文联副主席赖建青说。

  赖建青告诉笔者,龙南客家围屋造型以方形为主,在主房四周以高墙增强防御性,围屋大部分是砖石结构。围屋的功能主要是防守和生活实用,主房高墙的四角建有炮楼,围墙和炮楼上开有许多枪眼炮洞,可交叉射击形成抵御外敌入侵的火力网。围屋的大门都设有木栅门、厚木门,有的还在上面钉有铁皮,大门内用大木杠或铁棍为闩,异常坚固。

  围屋除了具有很强的防御功能,坚守功能也匠心独具。为使坚守在围内的人不断粮断水,大部分围屋内都挖有水井,储备足够的粮食。杨村燕翼围用红薯粉制成砖块状,在围内高楼上砌成假墙,还将食用粉刷在墙上,一旦围屋被长时间围困,即可将这些特殊储备的粮食取来应急。据介绍,以这种特殊方式储藏的粮食可供围内人食用半年以上。

  在众多的围屋当中,关西新围是客家方形民居最杰出的代表,也是赣南现存客家围屋中面积最大的一座。走进围屋处处皆有学问,建筑、雕刻、绘画有机融合,哲学、美学、文学融为一体。杨村燕翼围是赣南客家围屋中最高的一座,是惟一一座四层的围屋,其主要特点是将所有房屋都依四面高墙建于高墙上,围中间本应是主房的位置却是一大空坪,别有一番风味。在龙南,每座围屋都有一段历史,每座围屋都独具特色。

  370座“土围子”唤醒记忆

  一篇文章让围屋扬名

  “近两年来,每年到龙南参观客家围屋的游客达到20多万人,客家围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谈起以“客家围屋”为龙头的客家风情旅游,龙南县旅游局负责人笑着说道。过去龙南的客家围屋一直养在深闺不为人所知,当地人叫做“土围子”。上世纪80年代中期,龙南县文化部门开始对全县的围屋进行普查,发现全县有370多座围屋,但保存完好的较少,许多围屋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

  说起客家围屋的宣传,龙南县教文局副局长廖志诚说,最早对围屋进行宣传推介的当属赖建青。1993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客家频道播出赖建青撰写的《神奇的客家围屋》一文,引起了中央、省、市媒体的注意。2004年11月,第19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赣州召开,龙南关西客家围作为此次世客会指定参观点,在关西新围内外大摆千人客家宴,款待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属乡亲到龙南寻根谒祖。龙南的客家围屋引起世人的关注,慕名前来的海内外游客越来越多。

  大多数围屋仍“养在深闺”

  走向世界还需多方努力

  龙南县文化馆具体负责围屋工作的同志谈起客家围屋的保护感慨万分。2001年,关西围和燕翼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为更好地保护龙南客家围屋,该县积极配合上级部门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但因诸多原因都没有成功。

  谈起龙南客家围屋的保护,廖志诚告诉笔者,龙南县正在加大围屋的保护力度。对确定为保护单位的民居、围屋予以公布,建立记录档案,制定保护措施;对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按计划分阶段对有代表性的客家民居、围屋进行维修等。虽然对围屋的保护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据介绍,目前,得到保护、开发、利用的围屋只有关西围、燕翼围、乌石围等少数几座,大部分围屋仍是养在深闺不为人所知。同时,赣南客家民居作为一种建筑形态,自明晚期产生后到民国初年便消失了,由于保护维修资金的投入不足,一些因年久失修而濒危倒塌的客家民居得不到及时的保护维修而逐渐消失。要让客家围屋走向世界,还须对全县的围屋进行整合、开发,让海内外游客领略更多各具特色的客家民居的风采。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