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文化随笔

文学风貌与时代氛围(三)

发布时间:2023-10-11 21:59:48

  四、不同创作风格的作品体现了作者迥异的感情和精神面貌

  文学作品中所抒发的感情有两大类。一类是着重表现作者个体的自我情感,诸如亲情恩怨,爱情悲欢等。我姑且为之命名为“微观感情”。婉约词注重的多是微观情感的摹写,即“颠弄风月,陶写性情”(13)。另一类是着重表现社会性的群体所共有的情感,即作者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社会时弊进行针砭而迸发出来的感情,诸如爱国主义、民族感情、忧国忧民之情等。笔者姑妄统称之为“宏观感情”。

  北宋时抒发宏观感情的文学作品的数量相对有限。范仲淹的边塞词《渔家傲》书写自己悲凉的政治怀抱,突破了吟咏风花雪月的界限,所作文章也富于政治内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充分体现了词人的创作理想和人生抱负。苏东坡才如江海,开宗立派,承前启后,其词着重表达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描绘雄浑壮观的景物,给词注入了强劲的生命力。与别的婉约词作者不同的是,他更关心国家命运,体贴人民的生活,密切关注时政。作家“留意身边,放眼世界”,眼光更开阔高远。“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苏轼深感北宋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写出了一篇文辞优美,明白畅达的政论性散文《教战守策》,提出了富国强兵之道。鲜为人知的是,苏轼在人口管理问题上也有一些精辟的见解。他认为人有生产者、消费者之分,不能单凭人口的多少来定国家的贫富,如果生产者少,消费者多,那么人多不仅无益于国家的富强,而且是个负担。他还认为,国家在人口管理问题上要“因人之情”“因时之势”将稠密地区的人口迁往人口稀疏的地区,靠迁移使人口密度得到调剂(14)。没有对国家命运前途的深切关注,没有对时政的深切思虑,要提出这些精辟的见解,是不可能的。

  也有些作品是用了婉约的创作风格来讽谏时事。如俞国宝的《风入松》:“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萧鼓,绿杨影里秋千。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取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一方面吟咏春游西湖的美景和动态,另一方面委婉含蓄地批评了南宋朝廷的腐化生活。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终究要反映出时代的某些烙印来。宋词是折射宋朝时代氛围的一面镜子。北宋词坛以婉约艳科词为主调,描写香风软雨、柔媚缠绵,基本上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人情感世界多么的丰富多彩!还有体现出来的注重享乐的社会风尚:豪门大宅处处灯酒渲沸,笙歌燕舞,诚如宋人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风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大概“香风软雨”就是构成宋朝时代氛围的一个社会基调吧。

  我们还可以从词作的另一个方面——田园词来了解宋人的精神面貌。词作家们从事文学创作的物质生产者是谁呢?毫无疑问,是劳苦大众。当时词坛主流却似乎有点远离这个群体。在宋代,反映农村劳动人民生活、描写农村风物人情的田园词出现得很晚,而且数量也非常少。触及田园生活且颇有成就的词作家恰好有豪放派的两位大家--苏、辛。苏轼在组词《浣溪沙》中写道:“蔌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词人被农村淳朴美好的生活感染,直觉自己也“元是此中人”,把自己这个一州之长(15)融入了农人们的生活天地。《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也唱出了“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一蕴于无奇之中的奇景。正因为两位大词人关心民生疾苦,体贴普通人的生活,他们赢得了人民的真挚爱戴。他们的生命必将在一代又一代人民的心中永远延续!如果那时的为政者都能似苏、辛那样关注民生疾苦,当时的老百姓日子定能过得“一天更比一天好”!婉约艳科词则似乎远离了普通劳苦大众的生活,不太关心农事和生产。这一点无法与豪放词相比。抒发宏观感情的豪放词,生命力远比艳科词旺盛。豪放词的情,发的是宏观情、忧国情、忧民情,也有纯情(16)。婉约词的情,发的是微观情,只有纯情。 (未完待续)

  ⒀张炎《词源》

  ⒁《人口管理实用词典》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⒂苏轼当时知徐州

  ⒃笔者认为,"亲情、友情与恋情"可概括起来称"纯情"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