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文化随笔

文学风貌与时代氛围(四)

发布时间:2023-10-31 23:18:07

  五、纯情词的消遣娱乐功能及避世功效

  为什么以婉约创作风格为主的纯情词在宋代占主导地位呢?一则大概和平日久,人心思安,唯美文学更符合民众的心理习惯,更能取悦于读者。二则词从产生时候起就注重摹写花前月下,把女性作为主要审美对象,极力描摹女子的风韵仪态,突破了一般诗不能很好表达男女爱情的藩篱,使表现女性题材的词得到空前的发展。甚至可以说词是最富有女性纯情美的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三是词具有较强的休闲消遣娱乐功能,词的产生本身就是“应歌而生”,与音乐密不可分,十分适合“餐饮娱乐”。宋代茶坊酒肆十分兴盛。《水浒传》中有好几处相关的场面: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为谁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为的就是在渭州潘家酒楼靠卖唱小曲儿糊口的小子女金翠莲;宋江怒杀阎婆惜,而这个阎婆惜会唱诸般耍令,偏山东郓城人不喜风流宴乐;江州琵琶亭酒筵上,黑旋风怒伤卖唱女(17)。婉约艳科词就被广泛地流唱于这些茶坊酒肆之中,要不然,怎会有“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这种说法呢?大概宋人特别懂得怎样享受生命吧。也许有许多艳科词本身就是文人们精神享受的结果。四是不能排除一部份词作者有意回避现实,远离时政。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手段,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部份词作家采取了明哲保身的价值取向,对时政漠不关心、处事态度“圆熟”“无可无不可”(18),形成了专写纯情词的文学风格。不得不说,文学是某个时代精神领域中的一个敏感部份。每逢政治思想战线上发生较大的争论和运动时,文学战线往往不可避免地成为争论的焦点或运动的中心。唐代王叔文的古文运动、近代史上的新文化运动以及欧洲的文艺复兴等都是明显的例子。

  六、文学是人们释放各类情感的空间,文学就是情学

  不论是香艳柔媚的婉约词还是雄浑壮观的豪放词,所有词作家们的灵感、冲动、激情都生动而真实的展现在其创作热情中。没有写作的欲望,没有创作的冲动,就不能落笔弄出新东西来,文学是激情的产物。文学是有情的。没有对人民、对生活、对事业、对家庭、对朋友、对恋人丰富而热烈的感情,就不能有创作的冲动,就不能有鲜明的爱憎,最终不可能有千古绝唱的问世。宋词题材及创作风格的不同,正是词作家们的经历不同,对客观现实的理解不同,以及作家的艺术修养、个性、趣味爱好的各不相同。无情的人绝对做不了作家。无论创作对象是直接刻画人物,还是描写山川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见解和感情诸因素,都带有一定的感情倾向。从这个角度说,文学就是情学。

  历史是无情的。历史总要随着岁月的蹉跎而日渐消逝,历史留给人们心灵上的欢乐和悲伤总会逐渐淡漠下去。但是有文学这一台色彩缤纷的“录像机”,通过这部“录像机”,我们可以了解千百年前的过去,了解一个时代千百万人民的精神面貌,了解那时人民的欢乐与痛苦。文学作品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真实而生动的记载,文学是一面不能泯灭的折射历史真相的镜子。通过《荷马史诗》,后世的人们就能更好地认识迈锡尼文明、更好地了解古代希腊的社会图景。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形象地描绘了19世纪俄国的社会现实,列宁高度称颂他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看三国演义、看水浒书籍,看着看着,心里就会渐渐地变得亮堂起来——哦!原来那时候是这样子的嗦……突然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和历史专著相比较,文学反映的历史人物事件更加生动形象,更加的有血有肉,更喜闻乐见更易于让人接受。尽管和历史的真实会有一些出入。《易中天品三国》里面把历史人物的形象归纳成三类: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感觉上,后两种形象似乎相互更加接近些。

  宋词,就给我们折射出了有宋一代人们的精神面貌,丰富的思想感情,淳朴的风土人情,柔美的女性人物形象等等。词作家们对生活的感受,鲜明的爱憎,真挚深厚而细腻的感情,以及他们的思想立场和观点,也都在他们的创作结晶中保存下来。没有这些优美的作品,后世的人们就很难这么形象的认识他们,很难这么清晰地认识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和思想状态。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优美的文学作品流传于世,应该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那个民族的历史也因此而只能是模糊的、粗糙的,不可捉摸的。

  七、文学风貌与时代氛围的特殊关系

  文学来源于生活,直接或间接含蓄地反映生活,是生活的延续和再现。文学或多或少地触及时代的一些矛盾,反映出特定的时代背景。优秀的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优秀的作品则是时代的一面镜子,作品中反映的一切,也都是时代氛围在作家心灵上的感受和反映。时代氛围是作家进行文学创作的社会基础,并影响作品的风格流派及艺术特色;文学作品用艺术的形式生动形象的反映一个时代,并作用于那个时代。文学对时代的影响是深刻的,而且,文学本身就是构成时代氛围的一种要素。文学风貌与时代氛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但力不对称。时代氛围是大背景,决定文学风貌;文学风貌反映时代氛围,并作用之。 (全文完)

  (17)见《水滸传》(一百回本)第三回.二十一回.三十八回

  (18)“圆熟”“无可无不可”本是林语堂《吾国与吾民》一书中对近代国民性格特点的一个描述,我这里借用一下这个说法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