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需要振兴
诗歌需要振兴
——对当前诗歌的管见
多年前,我曾在《西安日报》副刊参加过“中国的新诗歌怎么了?”的专题讨论。那时,我对当今诗歌的朦胧、晦涩、欧化、洋化、贵族化、小众化、私化等倾向,发表过自己的一些浅见。认为新诗要发展,必须走民族化群众化的路子,即在民歌和古典诗歌的基础上发展新诗。倡导大众化的新诗风。力戒朦胧晦涩、矫柔造作、语言艰涩、病语连篇、故作高深、平庸浅薄、无病呻吟的倾向。赋予诗歌以正宗、规范的使命。但,一种报刊,一次有限范围的讨论是不能解决也不可能解决这些倾向性问题的。作为一个新诗的关注者和爱好者,我仍然觉得有必要为新诗正名,为新诗呐喊!
在诸类文学品类中,诗歌是一种高级精神文学形式。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不可低估。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需要诗呢?是它能在茶余酒后使我们开心吗?是它能为我们讲述一些有趣的故事吗?是它能在花前月下和我们促膝谈心吗?是它能填补一些人精神的空虚吗?不!我以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时代里,诗歌有其自己不同的特殊使命。在革命战争年代,诗歌是时代的战鼓,前进的号角,是投枪和匕首。它可以振奋人的精神,鼓舞人的斗志,坚定人的意志。在和平建设时代,它歌颂美好的生活,宣扬健康的爱情,揭示生活的真理,鞭打社会的丑恶,给人以哲理的思维,鼓舞人们永远前进向上。真正的诗人是革命的旗手,是人类灵魂智慧的开拓者。真正的诗,是心灵的火焰、是跃动的岩浆、是战斗的利器、是生活的镜子、是火中的凤凰……。因此,时代需要诗、生活需要诗、人民需要诗,更需要为他们呐喊的诗人。
诗是文学中的精品,有较严格的韵律,能诵能唱。用字十分规范简练,遣词用句特别精当,议论特别精辟,文字往往很少很少,而所蕴涵的哲理却很深很深。就像一颗成熟的橄榄,虽然很小,味道却甜绵幽长。
诗是为人民大众写的,为人民大众看的,所以首先要求诗的语言不能艰涩难懂,必须让人看得懂、品出味儿,只有看得懂,品出味儿,才能深解其意。才能在读者心灵中产生共鸣。达到启发教育的目的。直白浅薄算不得好诗,而语言艰涩,朦胧晦涩(这里不包括朦胧诗)像圣经和天书一样难懂的梵语一般的诗就更不是好诗了。这样的诗很难在读者心中留下印象。当前,我们看到有些诗,晦涩怪异,索解困难,让人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甚至完全不懂,反复琢磨,百思不得其解。犹如夜间行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高一脚,低一脚,总是坷坷绊绊,跌跌撞撞,读起来实在让人受罪。有的诗是分行的散文,诗句生僻,病句满篇,肢解汉语,扭曲汉语。读这样的诗,实在让人受罪,实在是一种精神折磨。
当前,诗歌其所以受到冷落?其一、真正的民族化大众化的诗风被丢掉了,诗的神圣使命被歪曲了。个人情调、卿卿我我、男男女女、贵族化、洋化、欧化、小资化的诗风充斥诗坛。缺乏诗的格式和韵律,缺乏民族化气息,装腔作势、故作高深、无病呻吟、有的诗甚至低级下流,给人以淫秽的感官刺激。浮躁与媚俗成为一些诗人的病态心理。这些诗读起来很是乏味,导致读者疏离、冷淡、排斥,从而失去了大批受众。二是诗歌失掉了应有的启蒙教育与普及的作用。与人民大众的生活、战斗、事业距离甚远。人们从中得不到应有的警示、启迪和鼓舞,受不到应有的教益。谁愿意花去宝贵的时间去琢磨去猜谜呢?三是社会舆论导向没有给诗歌发展创造生存发展的空间。一些宣传媒体,如刊物、报纸、电视、宣传文化部门,给予诗歌的园地和重视程度越来越少。低估和轻视了当代诗歌和当代诗人的社会价值。大量的版面中,诗歌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品和小摆设,有的报刊常年不发诗歌作品。编辑们选稿对象往往偏向于个人取向,忽视了人民大众的需要和对民族化、大众化新诗和古典诗歌的提倡、和培养。且作者面比较狭窄,过来过去就那么几个人。写诗成了少数人的专利。因而群众化的诗歌热潮也就很难形成起来。可以说,诗歌园地几乎荒芜,甚至消亡。很少受到诗人、读者、特别是文学理论工作者的关注。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我们古都西安更是古代诗歌的热土。从古至今,脍炙人口的优秀诗歌浩如烟海,诗圣、诗仙、优秀诗人名家辈出,像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屈原,当代的郭沫若、艾青、郭小川、贺敬之、徐志摩等。他们用自己辉煌的篇章,鼓舞着几代、几十代甚至几百代人,为我们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精神食粮。就诗歌品种而言,有律诗、绝句、元曲、宋词,又有元明散曲小令。既有陕北的“信天游”、青海的“花儿”还有我国东南地区的吴歌……。这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炎黄子孙的骄傲,也是全世界的骄傲。
诗歌如何振兴?是一个大而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各界坚持不懈共同努力。这里我只能仅仅地寄望于有志开拓民族化大众化新诗的诗人们,严格把握诗歌创作的原则,准确掌握诗的特点和写作技巧,规范汉语语法,维护诗的声誉。以真实的感情与真诚结伴,向虚假挑战。跳出个人狭隘的小圈子,抒发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人民大众之情。将近一百年前,大学者胡适在倡导新白话文时就提出:新诗首先必须言之有物,在形式上不拘泥于古人,遣词用句上严格遵守汉语语法,内容上必须有感而发,不得无病呻吟。语言必须出新,拼弃陈词滥调,虽不严格要求对仗,但必须押韵,达到音词铿锵,节奏明快。这些最基本的要求,是我们现今诗人们所必须遵循的。希望诗人们努力从我国丰富的古典诗歌和民歌中吸取营养,紧贴时代、紧贴现实,深入实地,深入生活,密切关心国家的兴衰治乱和人民的喜怒哀乐。像蜜蜂一样,在生活中采撷诗的蜜糖,像春蚕咀嚼桑叶一样去咀嚼生活的滋味,吐出鲜亮的真丝(诗)。让诗歌园地重新成为一片青葱丰茂的绿洲。
2007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