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旅美散记(十五)
临写《唐怀仁集圣教序》,学王(羲之)字,每天2小时,坚持了6年多,自觉有些功力,作品可以示人,去年去日本,向几位文化老人曾经试着赠送过几幅,很受欢迎的。今年去美国旅游,私下议就一项“传播行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到美国的行动――我将我的18张书法作品,分装于18只信封,在信封上贴上印有中英文“中国书法·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到美国”的小纸片,计划每到一个城市无偿赠送给当地的文化老人或喜爱中国文化的宾(餐)馆。另外,还录了我自己拉的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每天1小时,也已坚持了8年),列入我的“传播行动”的内容,也一并拿到美国去作一次民间展示与交流。
那天,乘美国国内航班DL3060(一架仅80座的小飞机),从底特律飞到布法罗,一小时行程,我们夫妇俩的机座是20C、20D,最后一排,靠窗,登机坐停后,发现前排一老美(估计40多岁)正低头画画,已构成的画面是中国一支传统的“龙纹柱”,与北京奥运火炬类似,上面的盘龙栩栩如生……呀,他懂中国文化,他该是我设计中的第一位书法赠送对象了!连忙从背包里拿出一只信封来,站起身,双手递到他的面前,他接了去,小心地抽出内容,展开来细细地看过一会,复又递回,我指指信封上的两行英文,再用手指指他,意思是送他的,他会心地笑了,也站起身来连声说:“Thankyou,Thankyon!”(谢谢,谢谢)。啊,第一次“传播”,我成功了!
我以为,第一次“传播”成功在于找对了对象,第二次却找错了。那是在纽约市曼哈顿中央公园的林荫道上,两边椅子上坐满了休憩的游人,其中夹杂着各类艺人,有杂耍逗乐的,有替人画肖像的……在第五大道的名牌店里看“晕”了精品的我们,也来到中央公园找位置坐了下来。早上出发时,我就在包里放了两封“书法”,此刻正是“传播”的良机:我看见旁边是一位看报的老者,向他点头打了个无声的招呼,笑笑,转手送上一封“书法”,他没看就往自己的一大堆报纸内一插。看完报,他起身将报纸丢入一只垃圾桶内,坐在旁边的老伴眼尖,见他把书法也一并丢了,连忙过去从那堆报纸内拾回了信封。拍了拍尘土,抽出书法展了开来,刚好有一位给人画像的画家过来驻步欣赏,老伴见有人喜爱,自作主张送给了他,一问,画家原是中国山东过去的移民,10多年了。
中间的“传播”过程,恕不赘述。就说说最后一幅作品的归宿。到旧金山,就是美国本土的最后一站了。走进“五福楼”(餐馆),看见墙上挂着“万事如意”四个大字,字不怎么好,装裱却讲究,篇幅也不小……推想这家餐馆的老板定是一位中国书法爱好者,我便与老伴商量,留下的最后一幅字就赠送给这家餐馆吧。老伴上前问了那位头发雪白正在端菜的男服务生(后来知道他是这家餐馆的二老板),当老板接去“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的横幅时,满脸挂笑,连说:“Thankyou,Thankyon!”
“传播中国文化到美国”的另一个内容是我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我也只说其中一次。那是在华盛顿飞往拉斯维加斯的飞机上(天上有7个钟头的飞行),旁边坐的是一个美国青年学生,我们各自的耳朵上都插着耳塞,听各自的音乐,看他一边听音乐一边看书(头顶有一路光射在书上),有滋有味,也不知过去多少时间,我见他退下耳塞,我也跟着退下,用手做了个两人对调的动作,他摇摇头,表示不同意。我执意将我的耳塞送到他的耳边,他才勉强听了起来,听过一会,他将耳塞塞紧了,一边听,一边还晃起脑袋来……一曲听完,又听一曲,他竟树起大拇指:“Verygood!Verygood!”(很好,很好!)
我的“传播行动”(跟美国人交流),有成功,有失败,成功里有失败,失败里也有成功,最终,当然是成功多于失败。问题是我的口语不行,常常不能达意,影响了传播交流的深入。事后我想,一直来,我们缺少跟美国人的主动接触(尤其是民间),中美人民产生的各种偏见,就是因为沟通太少。许多普通美国人,不知道我们关注的是什么,我们的价值是什么,我们的困惑是什么……他们对中国人真的了解很少,也不是他们不愿意了解我们。其实,我们不比人差,我们不能老是将自己定位于小学生,需要学习学习再学习,中国人是有能力向外传输观念的。我的“传播行动”就是证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