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世俗评说

谈对数学教材的理解与运用

发布时间:2023-10-20 14:48:21

  本人担任小学数学教师虽然有20多年,但主要是使用六年制教材教学,使用西师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的时间不到4年,并且都是接触高段教材。因此,对“课标”和教科书的认识都非常有限,在把握“课标”和使用教科书上都十分肤浅,更谈不上有什么经验可以交流。在此,仅就自己在教学中对义务教育教科书的理解与使用,向领导和老师们作汇报,说得不对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

  首先,我把“课标”的要求理解为“四个转变”:一是教师为主转变成学生为主,学生成为学习和成长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内因”的作用;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学习和成长创造条件。二是以教为主转变成以学为主,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关系,老师的教学设计要站在学生角度进行,老师的教学实施要让学生作课堂活动的主角,要把大量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很多时候,可以让学生的学习需要引领着教师向前走。三是重教学结果转变成重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立体化要求学生重视学习过程,在经历知识构建与联系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经验以及积极的情感体验,实现各项素质全面发展。四是培养理论型人才转变成培养实践型人才,也就是要把培养“书呆子”变成培养“实干家”,让学习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由“数学生活化”向“生活数学化”发展,充分发挥数学课程的社会效能。

  其次,谈谈新旧教材的比较和使用教材时的处理办法。

  旧教材比较注重教学内容书本化、系统化,注重理论性与逻辑性;新教材则比较注重学习内容的自然、有趣和生活化,弹性大,教材在实际使用时有广泛的开发空间。可以说旧教材注重对知识系统的完整把握,新教材则注重对学习过程的全面感受。相比之下,当然新教材更适用于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但作为不断修改完善中的实验教材,不可避免存在着一些值得商讨的问题,我们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作妥善处理。

  我在教学中,常常将新旧教材结合起来考虑,采用新旧过渡性的方法来处理教学中的很多问题。

  一是适当调整“出场顺序”。新教材上有些学习内容编排的“出场顺序”不科学,教学时应作调整。如六(上)1单元“分数乘法”与3单元“分数除法”,从意义与方法来讲,对比起来学习都会提高学习效率,但教材编排时把2单元“圆”插在中间,待学生学习3单元时早已把1单元的知识搞忘了,增加了学习难度。我是把乘除法调到一起教学的。再如六(下)1单元“百分数意义”中“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安排在“百分数同分数、小数互化”之前,显然是不恰当的,教学时要作调整。

  二是适当变更教科书上编写不太科学的一些内容,将旧教材上好的东西用在新教材上。比如六(上)2单元“圆面积公式”推导时,将圆切拼成平行四边形,用“底乘高”的方法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与六(下)2单元“圆柱体积公式”推导时,将圆柱切拼成长方体(底面是圆拼成长方形)脱节。我教学“圆面积公式”推导时,就将“圆切拼成长方形”,使之与“圆柱切拼成长方体”联系在一起,便于教学。新教材不提倡学生对一些知识点的理论把握,但把握总比不知好,因此,我总是要强调每节课学习的知识点,把重要的内容板书出来,让学生读读、写写、记记。上期,我还专门指导学生编写了复习提纲。

  三是把作业设计作为备课的重点来考虑。作业不仅是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方式,也是学生消化知识、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以致全面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作业也是教学效果的重要反馈信息。

  新教材安排的练习,题目不多,综合性和生活性较强,这给教师每课时安排作业带来广阔的设计空间,很多时候都需要教师设计一些适应不同例题要求和适合不同程度学生训练的作业作补充。

  我习惯给学生布置三类作业:一类是课堂作业,主要是课堂活动题和教材上的练习题以及必须的与课堂例题同类的补充题,利用课堂时间完成,主要是课堂反馈;二类是课外作业,主要是教师围绕课堂学习内容设计的巩固性作业,要求学生利用校内课外时间(如午间、自习等)完成,主要是课外巩固;三类是家庭作业,主要是教辅资料上的练习或者教师准备的其他复习题,要求在家庭完成,主要是复习提高。当然不是每天都有三类作业,但每天至少有其中的两类作业。

  以上是自己对“课标”和“教材”的粗略理解以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对一些问题的不一定恰当的主观处理。不当之处,请领导和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

  2011年3月7日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