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思想钩沉

萧瑀事略(3)

发布时间:2022-09-22 13:39:07

  由于萧瑀的个性使然,加之贞观时期非常宽松的政治环境与李世民超常的容人之量,在整个贞观时代,他的官宦生涯四起四落,几乎一次比一次更受重用,李世民最终也没有把他抛弃。可以说,萧瑀正好赶上了那个时代,赶上了那个皇帝对耿直之臣另眼相看、网开一面的黄金时代,这是萧瑀的幸运,也是大唐的幸运。

  因为封德彝玩弄政治手腕,加之萧瑀令人头痛的耿直性格,使李世民决定再提拔一些有能力的大臣参预政事,于是房玄龄、杜如晦便走入了宰相的高位。封德彝一看机会来了,马上给房、杜搞好关系,挑拨他们与萧瑀之间的矛盾,使他们逐渐的疏远了萧瑀,与他关系密切起来。这样就把萧瑀孤立了,议事时他的建议往往遭到他们的集体反对,这使萧瑀非常的愤怒,心中的不平越来越多,终于他无法再忍受了,一怒之下向李世民上了奏折,告了他们一状,言语激烈,还使用了粗话。李世民一看他竟然在封事里骂娘,很是恼怒,一气之下,把他赶回了家,免去了一切职务。

  但很快,李世民意识到了自己处理这件事的不妥,马上就再次起用他为太子少师,接着又官复原职、仍然是尚书左仆射,实封六百户。显然,李世民之所以罢免了他,只不过是想借此给他一个教训而已,凡事不要太急躁,应该有个宰相的样子。李世民曾经问萧瑀:“我想让子孙长久、社稷永安,应该怎么做呢?”萧瑀答道:“三代之所以国运长久,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封建诸侯,以为磐石之固。秦并吞了六国废弃了这种办法,设置了守令,结果二世就灭亡了。汉代分王子弟,享国四百年。魏晋又废弃了,结果他们的政权走马灯似的不断更换。这就是封建的好处啊。”李世民采纳了他的建议,开始准备分封诸王了。

  事实上,什么制度都不能走到极致。秦代中央集权空前的加强,皇帝的权力空前的强大,皇家子弟的势力太小了,一旦皇帝有事,出现了祸患,没有一个可以与地方大员抗衡的力量,庞大帝国,旦夕灭亡;刘邦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建国后大肆封王,又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使诸侯王的势力恶性增长,中央集权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其结果就是直接导致了七国之乱,大伤了汉帝国的元气。不知道萧瑀在让李世民封建的对话中是否谈到了这个问题,但从后来李世民的做法中可以看到,他还是考虑到这些因素的,没有让任何一方的势力恶性膨胀,注意了各种力量的制约与平衡。

  萧瑀的第二次被罢,又是因为一次骂架。在威严的朝堂上,他竟然对另一个叫陈叔达的大臣大骂粗口,“声色甚厉”,李世民都劝阻不了,被弹劾“不敬”、“御前不恭”,就地免官。这一次他搞的太不像话了,让李世民也丢了面子,让他呆在家里凉了一年,之后才授予他为晋州都督。隔年再次被调往京城,授左光禄大夫兼领御史大夫,享受与宰相参预朝政(事实上也行宰相之职)的待遇,又成了实权派。

  在他的传记中,这样说他的性格:“论议明辨,然不能容人短”。也就是说他辩论起问题来,非常清楚、有条理;但是却不能容纳别人的短处。因此,每当他在朝堂上滔滔不绝的说明一些问题时,房玄龄等大臣都插不上嘴,辩论也辨不过他,他们心里知道他说的也对,但因为反感他的这个人,所以,他提出的好建议,大多都没有被采用。这就更使得萧瑀心情非常不好,对房玄龄他们的看法越来越糟糕,认为他们在故意搞小圈子、排挤他,致使他们之间矛盾越来越大。因为他是御史大夫,有弹劾朝臣的权力,因此当他发现房玄龄、魏征、温彦博有小过失的时候,他就上纲上线、严加弹劾他们。这就是他没有政治远见的地方,他弹劾的都是李世民的智囊团里的核心人物,后果可想而知,李世民不但没有处罚房、魏、温,反而以小题大做的失职行为罢免了他的御史大夫,改为太子少傅,取消了他参预政事的权力。这是他的第三次被罢。

  李世民心里很清楚,萧瑀的被罢免都不是因为什么大问题,他总是在一些小问题上栽跟头,犯一些很弱智的错误,太耿直了,处理事情不会拐弯儿,总是直不楞腾,爱得罪人。因此,他每一次被罢后,过不久总又会被再次任用。贞观六年,他被授予特进、行太常卿,八年,为河南道巡省大使,九年,又官复原职,参预政事(宰相)。

  08-06-04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