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南京大屠杀》经典影评10篇

发布时间:2022-04-13 06:29:49

  《南京大屠杀》是一部由吴子牛执导,秦汉 / 早乙女爱 / 刘若英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南京大屠杀》影评(一):本来能成为佳作

  “敢操我们大日本帝国的女人?!”

  本来能成为佳作,由运动展开故事进而交代背景,回环的叙述结构很好,几个工整的线索非常地道。

  场景素材也令人震撼,尤其被俘国军早日军骗杀的大场景,然而来龙去脉交代的不够清晰,假若不清楚这段历史的人可能就或疑惑,怎么国军就心甘情愿被日军坑杀了呢?直让观众着急片中国军“白死了”

  而最大的败笔就是存在一个严重的价值观错误,夫妻之爱绝对超越什么“国家”、“民族”的界定,而片中却做了颠倒,似乎什么“民族大义”让丈夫足以冷漠妻子,在此做文章毫无美感,这是不能让人接受的。

  最后后半段过于晦暗,似乎成了B级片的展示,只有嘶嚎而不明就里,人道主义灾难甚而罪恶并非就一定如此处理,描述受难者的被毁坏不如将恶者的残狞供上靶台。

  《南京大屠杀》影评(二):关于 南京南京一片中表达 的个人本位主义的合法恐惧权

  其实大家应该看看这个片子要表达什么

  个人觉得,本片表达了,在危机时刻 作为自然人本题的 不勇气权,与投降权,拒绝牺牲权,和本能得恐惧权。

  我们都没有经历过战争,就像我们也没有亲身经历的去年的地震,而我们接受的教育与舆论又主流得要求我们去牺牲 去付出。

  作为自然人,要我去履行责任,那么我必须得有履行责任的能力。

  而我们是不是忽视了自然人是不是当时具有履行责任的能力呢?

  觉得日本的侵略行为是有罪的,但是普通士兵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处于什么的状态呢?

  日本军部也有宣传机构,士兵也被洗脑的。 在我们的宣传电影中,我们的抗日武装都是英勇得不怕死的。

  只要拿刺刀冲锋,日本人就纷纷被杀得狼狈。

  其实,很多日本士兵比我们更不怕死。而且在抗战期间近身搏斗中,除了当时的“大刀队”,我们 根本没有任何优势。

  两国都有宣传机构,基层的士兵,未必是有罪的。或者说主要责任不在士兵。

  那么这个士兵就有他的基本的权利(同情,恐惧,)

  我觉得这个片子基本上还是突破以往对抗战题材电影的主流的

  至少,陆川导演敢说出一些真实的东西,也顶着很多传统道德的压力

  《南京大屠杀》影评(三):关于 南京南京

  其实大家应该看看这个片子要表达什么

  个人觉得,本片表达了,在危机时刻 作为自然人本题的 不勇气权,与投降权,拒绝牺牲权,和本能得恐惧权。

  我们都没有经历过战争,就像我们也没有亲身经历的去年的地震,而我们接受的教育与舆论又主流得要求我们去牺牲 去付出。

  作为自然人,要我去履行责任,那么我必须得有履行责任的能力。

  而我们是不是忽视了自然人是不是当时具有履行责任的能力呢?

  觉得日本的侵略行为是有罪的,但是普通士兵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处于什么的状态呢?

  日本军部也有宣传机构,士兵也被洗脑的。 在我们的宣传电影中,我们的抗日武装都是英勇得不怕死的。

  只要拿刺刀冲锋,日本人就纷纷被杀得狼狈。

  其实,很多日本士兵比我们更不怕死。而且在抗战期间近身搏斗中,除了当时的“大刀队”,我们 根本没有任何优势。

  两国都有宣传机构,基层的士兵,未必是有罪的。或者说主要责任不在士兵。

  那么这个士兵就有他的基本的权利(同情,恐惧,)

  我觉得这个片子基本上还是突破以往对抗战题材电影的主流的

  至少,陆川导演敢说出一些真实的东西,也顶着很多传统道德的压力

  《南京大屠杀》影评(四):关于电影的记忆

  大概是小学三四年级,全校组织去看这部电影,好像那时候是全国性活动,单位组织,学校组织,然后回来写感想。于是乎一行人浩浩荡荡从小学门口出发去兴庆公园对面的电影院。结果电影对于我们这些小学生来说,几乎完全看不懂;还记得电影里面有日军冲进外国领馆界强奸中国妇女的镜头,其实说是强奸镜头,只有妇女被脱光衣服的背影四处逃窜而已,和现在比实在小巫见大巫。三四年级的学生懂个球,大家看见哧溜溜的脊背就笑场了。校长很生气,于是乎回到学校立马全校在操场集合开大会,他一个人在台上声情并茂的说了很长时间,台词大多记不清了,只有一句印象深刻,大概是说:“我们大人们,很多人都留着眼泪在看。”校长的演讲很有感染力,台下开始大规模的失声痛哭,想象一下一个300来人的学校全体师生站在土操场上声泪俱下接受爱国教育的场景,很盛大。

  接下来是各班回教室分班讨论,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的老师在台上问了一个问题,说为什么我们打了败仗,让南京失陷了?全班都好像很沉默,然后我举手发言,说是因为装备差,老师很奇怪问为什么?我说电影一开场的枪战镜头,有一个战士身上捆着炸药包,从城楼上跳下炸日军进城的坦克,结果坦克被炸了以后竟然还能开,这差距实在太大了。说完以后我很是得意,觉得自己火眼晶晶,这种细节问题都能答得上来。老师于是带着比我更得意的神情说,不对。我说那是为啥?老师说是因为国民党反动派腐败消极抗战,我问老师这咋从电影里面看出来?老师更加得意的说,里面有一个镜头,一个光头(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指蒋某某)和一个外国人说话,旁边有一个当官的在一旁听他们说话,然后外国人说我们认为南京守不住了,你们应该迁都。听完这话那个一旁的当官的就黯然退场了,老师说他是干什么去了?他是听完这话就从南京逃跑了,你说有这样的领导,战争能赢么?

  于是全班天真无邪的孩子们一起“哦~~~~~”了好长好长时间,佩服老师就是老师。刚才在操场上哭的稀里哗啦的同学们,一个个都显出了笑容,觉得自己又长了知识。

  我小学三四年级的大多数事情,到现在都已经忘得一塌糊涂了,但是这场全校规模的电影,直到今天我都印象深刻:从校门口出发去影院时的兴奋,观影时的茫然,校长的讲话,老师的教导,全都历历在目。

  今天看到有人讲为什么我们这几年的大片都要和抗战有关,又想起这部电影,写下这些。

  《南京大屠杀》影评(五):以后作为中国人该怎样

  很多人都说对于南京大屠杀应该放下仇恨,铭记历史,在我看其实不然,历史一定铭记,仇恨更不该忘记,我们中国人应当自强,到了空前强大时。一定打到日本去来个东京大屠杀,一血前耻.有些人会问我,这样不和日本军国主义禽兽没区别了吗,那我问你,杀人法律上该不该偿命,国家与人其实是一样的,日本人二战杀我同胞3500万人,而日本人在中国战场只死了45万人,这里是多么大的血海深仇啊!我们要找法官制裁这个杀人恶魔。可是。没有法官,在国际社会强者才是法官,强者才是王道,如同二战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就给了他两颗原子弹,直到现在美国’在日本还有“作恶”特权,好比日本杀了美国一人,美国反杀日本10人,为什么,因为美国强啊!中国当年不反侵略日本是因为实在没有能力了,现在呢,日本还是活的好好的,又为什么?还是强大,但好在中国也不是好欺负的了,只是不够强大。日本人并没有因为南京大屠杀受到什么影响,国际上更尊重日本人,所以日本人厚脸皮不承认南京大屠杀,韩国慰安妇,却看似傻乎乎和美国道歉,安倍可真不是什么好人,他是想让中国韩国人知道,他只向强大者道歉,多么气人啊!

  我们也不必过于生气,既然日本人瞧不起我们,那我们就强大给他们看看!如果每个中国人都努力,总有一天,我们会让日本人跪着向我们道歉!不!不是道歉!是求饶!我们还不接受,会割下日本人的鼻子展示给世界看!你信不信,不仅没人指责你,世界的国家都想着依附于中国,想为日本人打抱不平?(假设中国有空前的实力)就让你和日本人一样!世界人民都会敬畏中国人!现在之所以不声张是中国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总不能一个大国的领导整天唧唧歪歪说要杀日本人吧?所以中国人当自强,否则反之,日本人,美国人,,,,,,他们一起来屠杀中国人,还要叫中国人奴隶,弱者永远没有话语权,而当今中国社会,无论是地铁里,火车上,公园,学校,甚至是公共厕所里,全都是一个奇妙的东西,你们能猜到是什么吗?没错,手机。要知道日本人可是全抱着本书看的,’这是我们和日本人的差距我们要虚心学习,这些手机让我联想到2个世纪前的鸦片,还是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真是不寒而栗,真为中国人担忧。

  最后,同胞们要努力啊!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南京大屠杀》影评(六):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中国的外交,从张謇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到遣唐使来到中国,一步一步发展达到宋朝海上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再从宋末战乱到明清闭关锁国,一步一步从高处往下走直到庚子赔款国将不国!以1840年为界,1840年之前是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浩荡辉煌,1840年之后是列强铁蹄踏华夏的漫漫屈辱。这是中国外交的昨天,辉煌也好屈辱也罢都已经过去,然而,于史册而言却一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天的中国外交是什么样子的呢?有人说由于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国际事务的处理上越来越有发言权,这是不错的!也有人说,中国现在的外交不过是用资金堆积起来的与非洲弱小国家的外交。我却觉得中国的外交是对时代对发展的一种顺应,并期待着由顺应潮流转变为主导时代发展的角色。“在长达数百年的海禁以及闭关锁国之中,相对于西方如火如荼的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扩大海外市场,中国的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却陷入了数个世纪的停滞不前。”中国近代的外交政策告诉我们,时代在发展,固步自封的下场只会是落后,而落后的代价就是挨打,就是列强铁蹄的践踏,就是失去一个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在此,我想说一句题外话,在不久前的12月12号,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公祭日这个连雨丝都是悲伤的日子里,我看到一条又一条的:勿忘国耻,警钟长鸣!我高二时读张纯如的《南京暴行》,彼时我才知道,是张纯如完成了《南京暴行》一书后,欧美的许多人才知道,原来二战时的日本还做过这样疯狂可怕的事。有人说,日本的极右势力比例非常低,低到可以忽略不计。那么请给我一个解释——为什么至今为止,没有一届日本政府敢于公开承认南京大屠杀?为什么在张纯如的《南京暴行》引起轰动后,日本驻美大使居然敢公然在报纸上发表声明说南京大屠杀是骗局,是谎言?为什么《南京暴行》一书,即使在张纯如死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一家日文出版社出过《南京暴行》的日文版?为什么,日本首相年年都要去参拜靖国神社? 我们有责去了解去铭记那些刻在中华民族骨子里的痛苦与耻辱、经验与教训,带着这些来努力今朝的事业,历史还在继续被书写,现在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可能是未来的历史!

  然而中国的外交状况仍旧不是那么乐观的,目前中国的地缘环境是相当恶劣的,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海洋冲突会是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这就更加需要科技与资金的支撑。除此之外文化软实力的外交也占比越来越重。中国外交的明天掌握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你,准备好了吗?

  《南京大屠杀》影评(七):谁能保证南京大屠杀不会第二次发生!?

  看电影很少流泪,因为看过的形形色色影片太多了。这部电影到最后,我实在忍不住哭了。

  相比陆川的《南京!南京!》和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这部电影更加贴近当时的真实情况。刘若英,秦汉这些人是主角,但又不像是主角,主角更像是南京城那些无辜的百姓生灵和那些没有人性的日本士兵。这三部电影在揭露了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屠杀的同时,又都存在着缺陷——《南京!南京!》这部影片拍摄的角度就有问题,选取的是一个日本人的视野,陆川或许想表达的是南京大屠杀不止是给中国人带来了灾难,也给日本人带来了痛苦,中国人死的是肉体,日本人死的是灵魂,但是拍来拍去,却反而给日本人体现出了人性的一面。《金陵十三钗》,改编过后要比原著更好更合情理,但是我不是很喜欢里面女孩子唱日本歌曲那一段,日本歌曲的旋律也不应该时时回荡在片中,固然这是一个好听的旋律,但是毕竟是异国的、侵略者的价值观。而这部《南京1937》,同样地存在缺点,我不知道为什么导演要在其中安排一个日本女人的角色,是为了反映日本人也有好人?但是一个中国男人,娶了一个日本女人,而之后这一家深陷恐怖之城南京,这毕竟是万分之一,甚至是十万分之一的几率,只是个体,不是典型,他们的遭遇不能代表南京城几十万人的遭遇,日本女人也不能代表所有的非日本军人。

  网上经常有人说,”日本人有好人,也有坏人“,”侵略中国的是日本军人,又不是日本百姓“,”日本人上一代的罪行,凭什么让下一代承担责任“。 我不得不说,这样的观点,均由日本雇佣的水军散布,为了模糊中国人对日本人的仇恨,为了抹平这段历史。当我还不知道这些时,我也时常对日本人采取一种宽容和饶恕的态度,当我知道即使是现在和平年代,日本人还雇佣大批水军在网上丑化中国,篡改历史,我更加的痛恨日本人。

  我觉得姜文对日本的评价很正确:

  —— “面对恶人,我们不能无端地报以善良。”

  ——“日本对中国的态度始终没有变过,只是我们没有深入地认识到这一层,所以才一会儿看着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一会儿看着又是军国主义的复活,这是我们需要反省的。”

  ——“在与日本人特别是日本年轻人的交往过程中我发现,日本右翼分子、反华势力、否认战争罪行的大有人在,并不像我们常说的那样是一小撮,只不过在那里上蹿下跳的是一小撮。”

  —— “另一个不好的倾向是∶我们有些文艺作品经常替日本人向中国人谢罪。 而事实上不肯谢罪的日本人是一大撮,我们为什么总要用那一小撮谢罪的日本人来麻醉和满足自己呢?”

  ——“我很反对那些伪人道主义的作品,就是非要体现出日本人也是爹生父母养的不可——要清楚,他们是日本的爹、日本的娘养的。”

  对,日本人也是爹娘养的,但是你别忘了,那是日本的爹、日本的娘养的!!!

  善良,就是中国人最大的优点和弱点。有时因为善良,会显得有些懦弱,更助涨了侵略者嚣张的气焰。 想一想,如果回到1937年的南京,你就是生活在南京城的一名百姓,日本人会因为你的善良和慈悲而放你和家人一命吗?或者,当时光飞速,若真的有一天,第二次南京大屠杀再次发生,就发生在你身上,日本人会因为你曾经在网络上为他们大声辩解、对他们大发仁慈而饶你不死吗?

  所以,永远不要做可笑的东郭先生。

  没有人保证第二次屠杀不会再发生。

  永远记得划清界限,人是人,兽是兽。

  张纯如说:忘记屠杀就意味着第二次屠杀。 所以,请我们记得,哪怕只是简单的记得,南京大屠杀发生在1937年12月13日到1938年2月。南京大屠杀死难的无辜百姓和放下武器的军人的数量,不是简单的30万,而是将近40万。就在本片的结尾,给出了有据可查的数据:34万。我在一份材料上看过,实际的死亡人数不少于37万,这些仅仅是有据可查的。 试想,还有多少没有被统计的。

  推荐大家看看严歌苓的小说《金陵十三钗》,哈金的《南京安魂曲》,崔永元策划的《我的抗战》,《1944:松山战役笔记》。请铭记那些为抗战献出生命与热血的战士!

  最后,

  愿逝者安息!!!

  《南京大屠杀》影评(八):那隔海遙望的兩國

  今天看見一些帖子,内容大概是“日本各大連鎖便利店,都設置了四川地震捐款箱”,“坂東玉三郎將近日在北京出演<牡丹亭>之全部報酬捐獻給四川災區”,“中國已同意日本向四川派出緊急救援隊”云云……

  一時間,面對中國和日本這兩個情仇糾纏的國家,我忽然很想落淚。

  記得初中看劉若英演的<南京>,從此便恨死了日本人,咬牙切齒的告訴自己莫要忘記民族的仇恨,我們要刻苦,我們要強大,縂有一天我們的國家要再一次像榜樣與高山一樣矗立在日本的面前,傲然宣誓我們的威嚴。

  記得高中的時候,語文老師在課上意氣風發的宣講抗日戰爭的歷史,她的一句“不知道爲什麽,我們中國人的記性不太好,半個世紀還不到,很多人就已經把我們慘死的同胞忘記了”,讓在座的我們對日情緒又高漲起來,那些本來對日本改觀些的念頭又立即被壓制了下去。

  再後來日本學生到我校友好交流,大概就是分成小組N人對N人的帶他們參觀校園,最後在下午通過兩國“友誼接力比賽”結束全部行程。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參觀與交流中大家都很友善,但在最後接力賽的時候我們忽然都瘋了……好像把體育比賽當成了當初的戰爭一樣,拼命的高喊中國加油……而我一轉身看見那些日本的學生們只是很平靜的注視著賽場,眼中有光卻不動聲色。就在那一刻我也忽然安靜了。

  11屆了,他們每年接力都輸。或許是已經不抱任何希望了吧。可爲什麽相反的我們還要這麽激動呢。

  初中開始,在成人們的熏陶之下,遠離著那些“企圖用精神荼毒我們”的日本漫畫和日本電影,並且對談論的人嗤之以鼻。

  高中以後雖然不再苛求別人的興趣,卻更加堅定了自己疏離日本的決心。每當看到類似“中日友好”宣言的時候總是告誡自己,莫要被同化,歷史不能忘……

  再後來,那些曾經的莫大憤恨被高考的壓力所漸漸覆蓋。又在許久之後,看了宮崎駿的諸多動畫,對<千與千尋>留下了深刻記憶,由衷的讚嘆這位日本動畫大師能力的同時,逐漸接觸到關於久石讓、三池崇史、宗次郎、乙一……又在之後,不經意的看了一部電影,名叫<陰陽師>,從此對日本的印象忽然有了天翻地覆般的變化……一時間狂言、太鼓、坂東玉三郎、東明流、和歌、雅樂……太宰治、夢枕貘、岡本綺堂等名詞在腦海中扎下烙印。

  我開始思考,日本真的有那麽坏麽?我開始翻閲日本的著作,開始去了解日本的歷史……然後我發現一件事,在他們的書籍中,作者們大多很謙遜大方的承認他們的歷史文化很多源于中國的文化遷移,比如夢枕貘借書中安倍晴明之口說“不僅是那酒來自大唐,像陰陽朮的教義也由大唐而來,就連那樹(指的是菊花樹)也是”……倒是中國的學者們縂是喜歡在書中一遍遍的強調日本的文化來源于中國,讀著不禁讓人有些自慚形穢。

  文化這東西,不就是在相容相通之中更加絢爛奪目麽。一起創造著同個本源而出現不同的瑰麗景象,不是很美好的一件事麽。比起韓國人在課堂上說李時珍是韓國人,這樣大方的款款相論更讓人爽快,不是麽。

  我忽然閒很不明白,爲何兄弟姐妹閒擁有同樣的父母,卻可以心無城府的相親相愛。而流著相似文化血液的中國和日本,卻非要像水與火般不可相容?

  於是此時想起高中語文老師的話,便覺得又是另一番情景了。記得革命時期總是學生起義多,想必也都是歷代老師慫恿的吧,只可惜學生們不是每次都是被正義利用的。但更可憐的是老師也有老師,老師的老師還是有老師,實在不知到底是要在哪一代才能將那仇恨淹沒。

  或許,也是我偏激了吧。是我不堅定了。是我就這麽被迷了心智。但我仍舊已經不能回頭了。

  時常,我會想起電影<郁達夫傳奇>。那裏面有個中國人在日本求學,娶了位日本女子,二人租住在一隅十平米左右的舊屋内,女子很傳統,總是一身和服並且輕盈緩步,她一心照料丈夫並且為他懷了孩子。然後那一年,中日戰爭爆發了,男子懷著遠大的報復毅然決心回國抗日,於是收拾行李離開那閒屋子。故事的最後如何我忘記了。我只記得儅那中國男人走的時候,那女人背著剛出生的孩子在後面碎步追隨他,他不回頭,只是疾步的行走。她也不説話,只是小步的跟著……直到距離越來越遠,她和孩子的身影終于在他的視線中不見了。

  我記得那一刻,樹上的櫻花瓣有如哭訴般飄落下來。

  有時我只是想,也許不能怪誰吧,祖上的善惡,是留給我們的宿命。

  我只是希望在我活著的時候,能迎到兩人再度擁抱的那一刻……

  《南京大屠杀》影评(九):真正的中日关系是这样的,为什么总是有人要自欺欺人呢

  多年来,某些中国人在谈到中日关系的时候,总要重复一下中日友好的调子。然而,历史与现实非常明确地证明,中日友好的提法是缺乏事实根据的自欺之谈。

  历史上,几百年来日本称臣于中国,中国人毫无保留地传授文化与技术,特别是在唐朝,日本人多次派人到中国求学,中国也有鉴真东渡等,向落后的日本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从明朝开始,则是日本人对中国不断侵略、破坏,不断残杀中国人的历史。中国强盛时,日本人是中国人的门生;中国衰弱时,中国人却沦为日本人的刀下鬼。中日之间过去没有过友好,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违背事实提出中日友好的虚幻概念只能是误国误民。

  日本对中国的狼子野心早在盛唐时即已显露无疑。唐太宗时朝鲜内乱,中国应新罗之请以宗主国身份平乱。唐高宗龙翔三年(公元六六三),日本以援助百济为名,出动舟师数百,占领锦江口。唐朝不得不谴刘仁轨领兵击之,『仁轨遇倭兵于白江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一千二百多年后的甲午战争与这一幕何其相似,同样是朝鲜内乱,中国以宗主国身份平乱,然后日本乘机寻衅。然而,强弱易势,甲午之战的结果是日本吞并朝鲜、屠城旅顺、割取台湾、牟获暴利,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限的痛苦和灾难,给日本人民带来巨大的欢乐和利益。

  显然,日本在唐代对中国的尊重不过是他们崇拜强权的特性的表现。当时的日本尚处于近乎蒙昧的时代,无论在文化技术和国力上都远远落后于大唐。于是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制造工艺、建筑美术、典章制度等等,并仿照中文草书偏旁等而造成日文,使日本开始走出原始时代,摆脱落后荒蛮。日本人的向唐朝称臣的目的,无非是要通过引进文化来改善他们蒙昧落后的状态。当时日皇告诫其使者:『言语必和,礼意必笃,毋生嫌疑,毋为诡激』。而中国人对看似“柔顺”的日本人不加防备,没有识别倭人的伪装。

  二战后,日本对美国千依百顺,连天皇也每天早晨起来就去给麦克阿瑟鞠躬行礼,获得美国的信任,以从中国和亚洲掠夺的资金购买设备和获取先进的技术,如汽车、电器、半导体等。一旦感到羽翼丰满, 就开始看不起美国人,把美国的工程技术和管理水平说得一无是处。然而,美国在计算机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把日本远远抛在后面,而南朝鲜等生产的随机存取芯片也侵蚀了日本的市场占有,这无疑是给那个狂妄无知的日本总裁打了一计耳光,他曾狂言日本的一兆位的存取芯片能打破美苏的战略平衡,殊不知日本不过是在做计算机里最简单重复的一个部件而已。而现在,日本人在藐视中国人之余,又对美国人毕恭毕敬了,连声说他不反美国,他最佩服美国人。在日本人这种对强者的伪装的恭敬面前,善良的中国人看不到日本人的目的,而把他们当做了谦卑好学的朋友。中国人确实是重情义的民族。但是日本是如何回报中 国人的善良与帮助呢?

  以唐朝之强势,日本人吃了败仗之后自然不敢明目张胆地侵犯,而且他们表面上还对中国非常恭敬,不时派人朝贡,领取赏赐。但一旦中国势弱,日本立刻变了态度。

  宋朝抑兵太甚,版图收缩,于是日本便不再朝见中国天子,只是从中国引进历法、医药、印刷等技术。

  到 明朝时,更有日本民众自发组成团队到中国沿海行杀人越货之事。明史记载倭人『载方物戎器,出没海滨,得间则张其而肆侵略,不得则陈其方物而称朝贡。』开始时,他们还假装是入贡使者,一有机会则杀掠而去,没机会就呈上土产换取赏赐。明太祖洪武二年四月,倭寇数次侵掠苏州、崇明,杀掠居民,劫夺货财。此后倭患 连年不断。到明成祖时,其规模越来越大,大的寇群多达万人,小的数百人,据点深入沿海各省,到处为害,已形成一股极为残暴的海盗武装,其所侵犯的地方,无不杀个鸡犬不留。成祖三十四年,柘林一带倭寇犯乍浦、海宁,攻陷崇德,转掠西塘、双林、乌镇、菱湖诸镇,杭城数十里外流血成川,巡抚李天龙束手无 策』....。成祖四十一年春,『倭陷福建永宁卫,大掠数日而去。复攻永宁城,破之,大杀城中军民,焚毁几尽』。总计沿海倭寇肆虐达七十八年之久,明朝耗费国库巨额经费,经戚继光等与之苦战多年,才告平息。而倭寇屠杀中国居民十多万,抢劫财产难以计数,更从此开始为非作歹,肆意妄行。

  明万历年间,也就是甲午战争之前三百年,丰臣秀吉出兵攻占朝鲜,意欲以朝鲜为基地,一举征服中国。丰臣秀吉的计划包括:占领中国后定都北京,将朝鲜王移至日本,巩固中国的统治之后,即向印度进军。这一计划的主旨就是将日本举国从岛屿上迁移到大陆,也就是日本后来的所谓大陆政策。在丰臣秀吉时代,日本的国力当然不足以完成这一设想,而且其计划也尚处于不成熟的阶段。明朝李如松出兵朝鲜与倭兵恶斗,终于迫使日军撤退。丰臣秀吉的美梦虽然破灭,却鼓舞了后来的日本人。此后,日本的战略家们便开始不断研究和制订灭亡中国的周密计划。

  一 九二七年,田中义一的占满蒙、灭中国的详细计划可以说是集日本人三百年研究之大成,其对中国的资源人文的了解程度与其用心之险恶、计划之周密,任何有思想的中国人看了都会出一身冷汗。缺乏危机感的中国人却似乎并未把日本的威胁放在心上,使一直在暗中窥视等待时机的日本人终于找到机会,刚从西洋学会了制造枪炮,便立刻拿中国人开刀。

  一八九四年日本诱清朝出兵朝鲜,后借保护侨民等为由,向中国不宣而战,攻城掠地,奸淫杀戮,逼迫清庭割地赔款。此后日本人更是对中国人大开杀戮,所过之处无不杀光、枪光、烧光,男人脖子被当做比试刀锋的试验品,女人被日本人任意奸淫然后开肠破肚,儿童成了日本人刺刀上的玩物......世界上有哪个民族像日本一样如此残忍?

  由上可见,说中日人民有过友好的历史完全是完全违背事实的。持这种说法的中国人的唯一根据是唐代日本留学生与一些中国学者的密切交往。然而,这种交往是由中国向日本单方向的文化和技术输出,日本留学生对其中国导师的尊重根本不能作为日本对中国友好的证明,只能证明中国人对日本的无私和善意。

  在唐朝以后的所有年代,日本人对中国一有机会就疯狂地侵略破坏、烧杀抢掠。

  日本对中国怀有的根深蒂固的恶意,日本人以恶意对待中国人,不是因为我们做了任何对不起日本的事,而正是因为我们教了日本人太多的东西。日本没有创造自己的文明,他们引进了中国文明作为其文化的根本。日本人要称霸世界,必须首先彻底打垮它的启蒙老师——中国,以摒除它固有的自卑心理。一旦消灭了中国,日本就 可以把自己标榜为世界文明的一支,成为世界的领导力量。这种心理,和那些武侠故事中不肖弟子艺成之后要杀害恩师是同样的。

  如 果我们作一个统计,考虑与中国人接触过的日本人对中国的态度,我们将看到,无论是日本军队还是日本平民,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对中国都是极端仇视的,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做危害中国人的事。在中国施行三光的日本兵当然不用说,那些控制中国矿山工厂的日本人用最残忍的方法折磨中国劳工,制造了数以百计的万 人坑,被劫持到日本的中国劳工也被日本人残酷迫害而大量死亡。当日军占领南京时,日本全国一片欢腾,当时的《东京日日新闻》上连载两日兵百人斩比赛的比分106:105的进度成了他们饭后的谈资....。

  在所有与中国人直接接触的日本人中,90%以上用了极端残忍的手法对付中国人,而其它没有直接接触中国人的日本人则赞同前者的作法。直到今天,日本人中间认为日本曾经侵略而不只是“进入”中国的有多大比例?认为日本应该向中国赔罪的又有几个?

  如果我们不以实证的态度回答这些问题,而是泛泛地认为任何地方好人总比坏人多,甚至凭空断言日本人中90%是好的,那就太不能汲取教训了。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思想方法和道德准则去估量别的民族,不能假定别的民族有着和我们类似的善恶观念,否则,日本的所有行为就会变得无法理解。每一个民族都有它特有的个性,我们应当从他们的行为总结出他们的“习性”,研究他们思维和行为的规律。

  实际上,在我们与日本接触过程中,日本人的行为方式显示出了惊人的一致性。一千多年以来,日本人使用的种种手段可以说是老一套,可我们总是上当,原因就是因为没有根据日本人的特点来揣测他们的用心。

  多 年来,很多反映日军侵略的电影都带这样一个套路:日军凶残,但总有一两个有良知的日本人不惜生命同情帮助中国人。这样拍的用意很明显,但是我们应该想一想、问一问,这种情节的构造有事实的根据吗?这种到处都有好心的日本人的现象可能发生吗?答案是完全与彻底的否定,绝对没有!在南京大屠杀的几个星期内, 没有证据显示有任何日本人救过任何中国人,倒是有一个德国人约翰?拉贝,实在不忍看日军的兽行,感于当地人民平日对他的友善,保护了很多人。在整个中日战争期间,没有任何记载证明有电影里那种浪漫的日本人救中国人的事情,倒是有不少中国百姓抚养战后被父母遗弃的日本弃婴的事迹。如果真有电影里那种善良日人,当年的保护人与被保护人今天岂不会成为新闻里大力宣传的对象?这些电影和类似文学作品起到的作用,就是在观众头脑中造成了一种假象,认为日本人其实跟中国人差不多,他们的暴行只不过是因为受了军国主义的灌输。显然,这种将一切归咎于军国主义的说法颠倒了因果。

  日本的残暴由来以久,从中国历史看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朝的倭寇,如果从日本本身的历史来看,嗜杀的血腥特质其实是其文化固有的一部份,军国主义的产生实际上是这种特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结果,而不是相反。

  在抗战期间,日本为了消磨中国人的斗志,鼓吹“东亚共荣圈”政策,一边对中国人大肆屠杀,一边大谈“中日亲善”,欺骗了不少人,也勾引了汪精卫等汉奸。

  现 在,如果我们自己大谈中日友好,自己捏着鼻子哄自己,不仅淡化了日本人的罪行,还麻痹了我们应有的警觉,实在是愚蠢之极。中日友好的说法从中国人嘴里说出来只能让日本人感到可笑,更加加深对中国人的轻视,受害者跟逍遥法外、否认罪行的凶手讲友谊,岂不可笑?

  当日本某某首相上台时,有些人总要赶忙发出贺电,称对方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其结果是,日本人越发轻视中国,其军国主义气焰更加嚣张。“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桥本龙太郎敢参拜靖国神社,胆敢在钓鱼岛周围陈列大批军舰,军国主义再次粉墨登场......难道不正是因为得到了中国长期以来委曲求全的态度的纵容?在中日建交前,日本尚未有人敢明目张胆地否认侵略,而七二年之后,日本修改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参拜靖国神社等种种事情就不断发生,这一切,与某些中国人发明、倡导所谓“中日友好”不无关系。

  每当日本政府高层人士发表“错误”言论,中国方面必然指责这是日本“少数”军国主义分子或是右翼分子在歪曲历史。然而,只有“少数”日本人是祸水的提法明显是一种主观腻断。如果日本人大多数是反对军国主义、承认侵略有罪的,那为什么在战后五十年里,他们没有选举出一个历史观不那么反动的政府呢?

  一 九九六年的大选中,为了争取选票,日本自民党在其纲领中加上要求内阁成员应参拜靖国神社等条款,同时首相桥本亲去参拜战犯灵位。日本的执政党明知这一类行为必然会激起亚洲各国极大的愤慨,但为取得日本民众支持,不得不冒由此风险来表现他们的爱国。由此,日本的民意一目了然。

  战后,在美国的 包庇下,军国主义分子控制了日本政坛。随着日本经济势力的膨胀,军国主义已经卷土重来甚嚣尘上。他们不仅仅是否认侵略,他们把日本的侵略战争美化成解放亚洲的“圣战”。在他们看来,这样能给日本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战争当然是多多益善。承认侵略有罪,就意味著日本民族必须主动放弃征服中国乃至世界的“梦 想”,这对没有得到足够教训的日本人来说是不可能的。

  一九九四年八月,《朝日新闻》访问了包括首相在内的内阁大臣,提问他们对“大东亚战”的认识,结果十九人中,只有五人承认有过侵略,而五人中没有一人对侵略中国表示悔罪之意。美国在一九九五年九月二日,在珍珠港纪念日本投降,邀请日本首相参加,结果日本全国舆论大哗,认为是对日本的侮辱。明白了日本人对其侵略战争的这一认识,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他们不向中国道歉了。我们也可以预期,在未来的某个时候,日本皇军是还要对中国人行“善举”的。对此“恩德”,我们只有指望届时中国军队能“礼尚往来”,报日本之万一了。

  日本的年轻人,多数看不起中国人,而且视中国为敌人。据最近的民意调查,日本的大学生大部份认为中国是日本最大威胁,而极力向西方和亚洲散布中国威胁论的也正是军费开支为世界第二的日本人......

  而在中国方面,最近,《中国青年报》的调查表明,99.4%的中国青年认为须牢记日本的罪恶史,80%以上的人认为日本正走向军事化的威险道路,认为日本对亚洲及世界和平构成威胁。在对日本民族的性格的评估中,半数以上的人选择了残忍作为主要特征。

  今 天的中国人与日本人之间的交往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中日人民之间的敌意也随着互相了解的增加而深化。年轻的中国人比他们的长辈更加仇恨日本。原因非常简单,在更多的交往中,中国人才认识到仇视敌视中国的并不只是几个头号军国主义分子,而是整个日本民族。日本人非常清楚,日本跟中国接下了血仇,这种仇恨若 不加以消解,日本过不了安心日子。

  对日本来说,未来的发展道路只有两条。一是承认日本对中国和亚洲犯下的罪行,与军国主义划清界线,放弃其征服亚洲乃至世界的野心,争取亚洲人民的谅解;一是美化日本的罪恶,对下一代灌输军国主 义的“光荣”,以在未来适当时机全民发动、东山再起,以武力扫荡亚洲,将一切与日本有仇的民族斩草除根,建立“东亚共荣圈”。所有迹象表明,日本选择的是后一条路。这里的原因,一是日本固有的顽固;二是因为日本在二战中损失极小而获利极大,对亚洲进行彻底的掠夺与破坏,奠定了其日后繁荣的基础。而日本人,包括众多罪大恶极的战犯都没有受到惩罚。

  今 天的日本处处把自己当成亚洲在经济和文明方面的领袖,如果承认侵略有罪,就得像德国一样向受害国赔款,像德国一样向受害者认罪,就必须彻底放弃日本人优越、日本人应统治亚洲的“信念”,就会动摇日本社会经济和道德的根基。像日本这样的民族,如果没有受到沉重的教训是绝不可能自动反省的。

  从日本看来,打一次大东亚战能获得如此巨大的利益,又怎么能否定战争呢?既然日本不会承认侵略罪行,他就要考虑这个问题:怎样对付坚持要讨回公道的中国人?从这样的现实展望中日关系,我们看到的是一场生死搏杀。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

  中 日友好既没有历史的根据,也没有现实的基础。向中国人民宣传中日友好的观念,必然造成思想上的错误和混乱,导致人们思想麻醉、忽视对日本的警惕。用“中日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之类的不现实的想法来指导中日关系的发展,完全是作茧自缚。历史的教训使我们必须以最大的恶意揣测日本的用心,中国人民争取正义的事业 和日本军国主义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对立才是中日关系的主流与实质。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