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问》影评精选10篇
《审问》是一部由赖斯扎德·布加斯基执导,克里斯提娜·杨达 / 安德烈·查度夫 / 扬努斯·加约斯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审问》影评(一):恐怖与荒唐
quot;82年拍摄,90年公映",怎么会有如此的剧情介绍,呵呵.
这是一部禁片,斯大林时代的恐怖与荒唐,"信仰"与人性的丑恶,和赤色政治对人权的蔑视
《审问》影评(二):审问
托尼娅(克里斯提娜·杨达 Krystyna Janda 饰)觉得,再也没有什么事情能比丈夫康斯坦丁(奥尔基尔德·鲁卡斯瑟维克茨 Olgierd Lukaszewicz 饰)的四处沾花惹草更糟糕的了,但很快托尼娅便明白,事实并不是如此。原来,在一次买醉消愁时,托尼娅酩酊大醉,醒来后的她发现自己被关进了监狱,而当局囚禁她的罪名不是别的,竟然是叛国。
《审问》影评(三):坚持就是一种力量
一个让你坐立不安的电影,本人对波兰的历史和苏联时期波兰和苏联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明白,也对所谓的PARTY的暴政没有太多的怨言,你生活在这个时代,生活在这个制度下,就要遵守这个规则
单单就从电影本身来说,82年拍摄,90年公演,这个是个传奇,与所谓的大环境有关。但是电影里面时刻闪耀的人性的光芒,在这个黑暗的时代显得尤为的耀眼。
冬妮娅在无止尽的折磨和审问之后,依然就抱着这个是我的私人的事件,没有必要对你们说什么,世界可能背板你,但是我不想背板世界,没有人会例外,在奥斯维辛对一方的忠诚,就是对另一方的背叛。无所谓的忠诚,她也是被自己的牢友出卖,被自己在狱中最亲密的伙伴出卖,她仍旧是坚持自己的观点,虽然她知道自己的坚持是孤独的,没有人会在她身边的。
就是这种坚持,让她在一次次的经历了牢狱之苦,永无止尽的审问,水牢的折磨,还有非人的待遇,可笑的是牢狱的一场戏,让她看清楚了当局的无赖,而让她更加有勇气来证实自己的坚守。
就是这种坚持,让她在面对审问者的咆哮之后,让他明白自己的所做所为也是一个纳粹的走卒。也是在从事一项纳粹的事情。让他自己得到恶劣深刻的反思。也帮助她在牢中一次次的保全冬妮娅。
就是这种坚持,让她能在孤独的时候赢得了一个人的理解,正是这份理解让她能看到了外面的阳光,看到了自己的孩子还有在家的丈夫。
坚持就是一种力量,让你走下去的力量,也许会孤独,走下去,你就是胜利的。
《审问》影评(四):当自由与爱来临,一切的黑暗又算得了什么?·
本片极其适合对社会主义抱有偏词的广大愤青们观看,因为电影里表现出来的东西就像是一个响亮的耳光,扇在了社会主义政府的身上:那种肉体的折磨和精神上的镇压,无辜的受害者,残忍的牢头...
但是看完电影,发现电影里要表达的不仅仅是这种对社会的讽刺。豆瓣的热评也显得过于激进。难道就没有人被主角那种自由的信念和对爱的追求所折服吗?
女主角一直相信自己是无辜的,所以她没有背叛自己的朋友,即使那戴眼镜戴的共产党员奉劝她最好一切听从组织的安排。其实那个共产党员的存在本身就是为了反面衬托主角的存在的,同样是无意间的”背叛“,那个戴眼镜的共产党员还在冠冕堂皇的骗自己,让自己屈服,好像这样真的能像她自己所想象的那样,会给自己的后代留下一个美丽的世界。
而女主角当然不会被其所动,因为她有她在牢里的依靠——米拉。她们互相安慰(其实大多数时候,都是米拉在安慰女主),于是她们相爱了,在监狱里那场甜蜜的吻戏感动了好久。可惜好梦终究会有苏醒的那一天,原来米拉也是女主情人的情人,而且到了最后,米拉签了字,让人又好笑又悲伤的签了字。
但是这样,貌似女主角唯一的精神寄托已经崩塌,可是女主角仍谈固执地像一块石头,无论是肉体上的折磨还是精神上的恐吓都没有改变她的意志。她还是坚持了下来。
后来她”终于遇见“了那个善良的审判官,他去过集中营,可能联想自身,不免对女主产生同情,后来又被女主的信念所打动,于是乎:他,爱上了她。他处处帮助她,数次救她于危难。终于:她也爱上了他。这段可能可笑的让人流泪的爱情就这样诞生在了这个畸形的社会里的畸形的监狱的两个”畸形“的人之间。后来他们还有了孩子,女主一度觉得他想抛弃她们,为了他自己的名声?前途?可是他最后的自杀表明了他的心里还是看重这段感情的。
最后,女主成功拖死斯大林,成功拖垮苏联....自由的意志终于战胜了邪恶。
导演起名《审判》,何尝不是在审判这个社会,和处在这个社会的我们。
说说比较喜欢的几个情节:
1.女主刚开始那癫狂的状态和迅速的转变(发现老公有出轨的嫌疑时痛哭流涕),这种表现方式让我想起了库里斯图卡的《地下》。
2.女主和米拉抱头痛哭,随后的吻戏。两个可怜人的爱情,可能产生于相互的安慰,或是相互的同情。
3.女主在不经意间撞破了审判官的诡计时放声大笑,笑得如此的刺耳,却又如此的动人。
4.女主和善良的审判官在医院里那段揪心的”表白“,直到戳破了一切的隔阂,有情人终成眷属,可是又让人对这段爱情的未来感到无比的绝望。
《审问》影评(五):审问:制度与人性
波兰影片《审问》(英文名:Interrogation,波兰语名Przersluchanie)的背景本身就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隐喻。影片于1982年拍摄完成,但被禁播,直到1990年苏东解体之后才获准公映。影片中故事开始于1951年的波兰。时值十月革命胜利34周年,到处是一片欢声笑语、歌舞升平。著名歌舞演员托尼娅在表演完性感的节目之后,因与丈夫赌气,和另两位男士去酒吧喝酒、跳舞。可是当她醒来,却发现自己身陷囹圄……
她犯了什么罪?为什么要关起来?这是什么监狱?为什么如此阴森恐怖,犯人不能和外界有丝毫的接触?我们和托尼娅怀着同样的疑问。原来,和她曾经有过暧昧关系的官员被怀疑私通外国,她也受到怀疑;监狱警察要托尼娅认罪并要她指控那个官员也有罪。监狱警察用尽了各种手段对她进行审问:不让她睡觉、脱光衣服羞辱她,将她关进水牢,以死相威胁……托尼娅却是越来越坚强,与监狱警察抗争,不肯认罪。她的想法很简单:我没有做过的事为什么要我承认?对于别人没有做的事情,我不能做伪证。大家在一起只是因为是朋友,没有你们所说的那么多目的。
显然,托尼娅的生活一直是远离政治的,单纯而快乐,虽然她并没有什么高尚的情操,只是凭着简单、基本的道德信念看待这个世界;也正是因为如此,她的感情都是自然的流露,在她看来,为了强加莫须有的政治罪名而进行的一切活动都是矫情和做作。所以,在监狱警察大谈辉煌的政治口号:“我们的制度才刚刚建成,我们的事业还处于初级阶段,敌人从事各种活动妄图颠覆我们。这个时候必须要把个人利益、个人情感抛开,是会有个人的牺牲。”她一针见血地指出:“你们和盖世太保没什么两样!”但是,他们还以为自己是英雄呢!
多么熟悉的言论啊!多么熟悉的语境啊!当政治被抽空成为一个口号,与实体内容相剥离,转向抽象而虚无的意象,继而丧失了自我反思的能力,就会走向癫狂。所以,他们看不到迫害,看不到无辜人的受难,看不到人性的扭曲,反而固执地认为他们在为他们的“事业”而献身。从某种意义上讲,监狱警察并不是坏人,他们只是在坚守自己的确信,他们的确信使得他们用这种程式化的模式思考。
正如马尔库赛所说,现代政治人都是单向度的人。政治,意味着某种程度的人性的压抑,但我们不能没有政治。现代,每个人都是经过规训的政治公民,生活在国家这一政治屋顶之下。问题在于,哪里是政治的界限?是不是要剥离掉亲情、友情、爱情这些人类的基本感情需求?瓦解掉人类诸如诚实基本的道德观?摧毁掉同情、怜悯等人性之善?暂且不去谈从逮捕到审问过程中的种种程序不正义。因为程序正义只能出现在某种价值完全树立之后。当一个国家反对它的人民,当人民被追求政治正确、意识形态的狂热排挤到最边缘,连生命、安全都受到威胁甚至摧残时,这样的国家还是正当的吗?
该受审问的是托尼娅吗?还是迫害她的制度?制度与人性在阴森可怖的监狱中较量。监狱警官少尉的自杀,似乎是一种忏悔,对托尼娅、对那些受迫害的人们,同时也是在他对自己的信仰产生怀疑之后,对制度的控诉。
这就是影片《审问》提出的拷问:你生活在什么制度里?你生活在什么国家里?
《审问》影评(六):《审问》铁幕背后淋漓的人血(转载于故人)
《审问》铁幕背后淋漓的人血
kavkalu
题记:
你生活在什么制度里?你生活在什么样的国家里?
――――影片台词
在波兰铁幕时期,托妮娅是歌舞团一位歌舞演员,同在剧团的丈夫康斯坦丁在外寻花问柳让她伤心不已,为此,她和崇拜者去酒吧借酒消愁,忧伤让她喝得大醉,等到她醒来发现自己被关进了拘留所,她以为关几天就没事了,不料,当局却指控她犯了里通外国的罪名,并且和反对派勾结在一起,为了让她服罪,监狱主管少校想出了种种卑鄙的方式逼她就范,在一次次疲劳战和心理战里托妮娅到了崩溃的边缘,可是,托妮娅自始至终表明自己的无罪和无辜,在这个过程里,监狱里的一名少尉从开始的刻板的专政者到逐渐审视他所看见的一切,他开始同情的托尼娅的遭遇并经常在暗中帮助她,最后甚至和她发生了关系,她在狱中生下了一个孩子,少尉因为让女犯怀孕和他对于铁幕本身的恐惧不得不选择了自杀,而托妮娅因为当局找不到她的犯罪证据而无罪释放,当她走到阳光下的大街上,她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去孤儿院找回自己的孩子……
这是一部波兰电影人反思铁幕时期的现实主义影片,影片诞生于1982年却因为题材敏感遭到当时波兰政府的禁演,1990年当它出现在戛纳电影节时引起了轰动,电影以冷峻的写实主义手法描写了专制年代发生的人性灾难,著名女演员克蕾丝蒂娜·扬达演活了一个饱受冤狱、情绪已经歇斯底里的无辜女人,影片开始醉酒的戏和刚入监狱的狂躁表现得极为出彩,几段监狱里癫狂的戏非常杰出,为此她赢得第四十四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
导演揭露了那个不堪年代波兰人民的真实生活境遇,他们在身体和精神上遭受着双重创伤,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充满了对于粉刷太平的讽刺,在女演员声情并茂演唱着赞美的歌,而肥猪的出现搅乱了一切,这个来源于生活的画面却是讽刺着专制的蛮力。拘留所里狭小空间的走动、横行的老鼠,令人恐惧的水牢和各种折磨,通过这些我们看到了发生在特殊年代的人道主义悲剧,托妮娅从刚进监狱滔滔不绝表白自己的清白到最后的沉默将一个人在失去自由时的软弱到坚定如铁的过程层次清晰地表现了出来。在充满绝望的监狱里,她们从最初的哭泣到后来的达观导演以这样的变化表现心态的转变,并以女犯在狱窗上种小麦的诗意镜头寓意生命存在,从绿油油的小麦幼苗充满对自由的春天期待和希望到难友枪杀后的枯萎,这样加大了对暴行的控诉力度。导演对于本片的节奏控制得非常好,开始的圆舞曲的曼妙和监狱里的恐怖氛围对比强烈。对于审判者导演总是以逆光和侧光的阴影来表现他们的阴险、毒辣,为了他们臆想里的特务组织罗织罪名、伤害无辜,大量的特写镜头表现了双方的交锋时的眼神和形体,演员准确把握了人物情绪,将荒谬的罪名以神圣化姿态出现具有极强的讽刺意义。导演刻画了大时代里每个人的选择,托妮娅和狱友的交谈里观众明白了阶级斗争扩大化造成的恶果,个人在时代的漩涡里无奈沉浮,有些人为了苟活而诬陷,有些人因为酷刑而屈打成招,也有些人是因为对于政权的信任而承认有罪。监狱成了人性的试金石。在执政者内部一些人开始反思,男主角少尉从严厉的执政者到同情犯人的转变表明了80年代波兰电影人开始反思个体责任的开始,对于他的转变导演交待得十分清楚,在托妮娅受到非人待遇时他看不惯发生的人间悲剧折断了铅笔,这是一个人良知苏醒的标志。这部极其压抑的电影导演还是给了一个希望结局,当托妮娅走出监狱来到孤儿院认领女儿的时候她竟然已经不认识自己的孩子,而他们回到家走上楼梯时孩子呼唤父亲场景令人心碎。
这部电影是一部警世的力作,它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人类某种丑陋的存在。
2006年3月6日 星期一 下午12时49分 云间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审问》影评(七):《审问》铁幕背后淋漓的人血
题记:
你生活在什么制度里?你生活在什么样的国家里?
――――影片台词
[img]http://images-eu.amazon.com/images/P/B000AWKSPU.02.LZZZZZZZ.jpg[/img]
在波兰铁幕时期,托妮娅是歌舞团一位歌舞演员,同在剧团的丈夫康斯坦丁在外寻花问柳让她伤心不已,为此,她和崇拜者去酒吧借酒消愁,忧伤让她喝得大醉,等到她醒来发现自己被关进了拘留所,她以为关几天就没事了,不料,当局却指控她犯了里通外国的罪名,并且和反对派勾结在一起,为了让她服罪,监狱主管少校想出了种种卑鄙的方式逼她就范,在一次次疲劳战和心理战里托妮娅到了崩溃的边缘,可是,托妮娅自始至终表明自己的无罪和无辜,在这个过程里,监狱里的一名少尉从开始的刻板的专政者到逐渐审视他所看见的一切,他开始同情的托尼娅的遭遇并经常在暗中帮助她,最后甚至和她发生了关系,她在狱中生下了一个孩子,少尉因为让女犯怀孕和他对于铁幕本身的恐惧不得不选择了自杀,而托妮娅因为当局找不到她的犯罪证据而无罪释放,当她走到阳光下的大街上,她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去孤儿院找回自己的孩子……
这是一部波兰电影人反思铁幕时期的现实主义影片,影片诞生于1982年却因为题材敏感遭到当时波兰政府的禁演,1990年当它出现在戛纳电影节时引起了轰动,电影以冷峻的写实主义手法描写了专制年代发生的人性灾难,著名女演员克蕾丝蒂娜·扬达演活了一个饱受冤狱、情绪已经歇斯底里的无辜女人,影片开始醉酒的戏和刚入监狱的狂躁表现得极为出彩,几段监狱里癫狂的戏非常杰出,为此她赢得第四十四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
导演揭露了那个不堪年代波兰人民的真实生活境遇,他们在身体和精神上遭受着双重创伤,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充满了对于粉刷太平的讽刺,在女演员声情并茂演唱着赞美的歌,而肥猪的出现搅乱了一切,这个来源于生活的画面却是讽刺着专制的蛮力。拘留所里狭小空间的走动、横行的老鼠,令人恐惧的水牢和各种折磨,通过这些我们看到了发生在特殊年代的人道主义悲剧,托妮娅从刚进监狱滔滔不绝表白自己的清白到最后的沉默将一个人在失去自由时的软弱到坚定如铁的过程层次清晰地表现了出来。在充满绝望的监狱里,她们从最初的哭泣到后来的达观导演以这样的变化表现心态的转变,并以女犯在狱窗上种小麦的诗意镜头寓意生命存在,从绿油油的小麦幼苗充满对自由的春天期待和希望到难友枪杀后的枯萎,这样加大了对暴行的控诉力度。导演对于本片的节奏控制得非常好,开始的圆舞曲的曼妙和监狱里的恐怖氛围对比强烈。对于审判者导演总是以逆光和侧光的阴影来表现他们的阴险、毒辣,为了他们臆想里的特务组织罗织罪名、伤害无辜,大量的特写镜头表现了双方的交锋时的眼神和形体,演员准确把握了人物情绪,将荒谬的罪名以神圣化姿态出现具有极强的讽刺意义。导演刻画了大时代里每个人的选择,托妮娅和狱友的交谈里观众明白了阶级斗争扩大化造成的恶果,个人在时代的漩涡里无奈沉浮,有些人为了苟活而诬陷,有些人因为酷刑而屈打成招,也有些人是因为对于政权的信任而承认有罪。监狱成了人性的试金石。在执政者内部一些人开始反思,男主角少尉从严厉的执政者到同情犯人的转变表明了80年代波兰电影人开始反思个体责任的开始,对于他的转变导演交待得十分清楚,在托妮娅受到非人待遇时他看不惯发生的人间悲剧折断了铅笔,这是一个人良知苏醒的标志。这部极其压抑的电影导演还是给了一个希望结局,当托妮娅走出监狱来到孤儿院认领女儿的时候她竟然已经不认识自己的孩子,而他们回到家走上楼梯时孩子呼唤父亲场景令人心碎。
这部电影是一部警世的力作,它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人类某种丑陋的存在。
片名:《审问 (Przesluchanie)》 1982 波兰
导演:理察·布加斯基(Rsyzard Bugajski)
演员:克蕾丝蒂娜·扬达(Krystyna Janda)、阿格涅丝卡·霍兰 Agnieszka Holland
片长:112分钟
个人评价:艺术性10,欣赏性8(足以使你坐立不安的影片)
奖项:1990戛纳电影节最佳女主角,金棕榈提名
2006年3月6日 星期一 下午12时49分 云间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
邮箱: [email protected]
《审问》影评(八):《审问》鱼骨之二:时代洪流里,我们有无选择的能力?!(转载)
《审问》鱼骨之二:时代洪流里,我们有无选择的能力?!
KavkaLu
题记:
自约伯与耶稣以来,西洋就不再有触及天人之际,而只有耶和华与撒旦之际了
――――胡兰成 《今生今世》
《审问》DVD的菜单音乐是一首无词的歌,这已经足够,而在段落菜单里可以听到的恐怖的水声。
为了主义还是为了残暴本性的自我满足,从德国国家社会主义的狂热到《西西里美丽传说》里庸妇的残暴,从古拉格群岛的哀嚎到波兰的大清洗,从哈哈整风到愈来愈狂热的运动,这已经不是某种主义承担的罪责了。
人首先是肉食动物他无可避免具有残暴的本性,升华是一生克制兽性的修行,不要相信善良是天性,肉食的残暴才是。不要相信拳击和格斗为了健身,那只是噬杀的本性的反映,不要相信爱情是灵魂的吸引,他首先是动物性的交配而已。
至于升华,他是生命一生扮演人的角色的需要。就像伟大的犹大为了成全卑鄙的耶稣承担不义的罪名。
我始终认为为了某种主义献身的人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偏执,90年代梁晓生有一段关于浦志高和江姐的话虽然偏激但是有理。恐惧死亡是人类的本性超越这种恐惧的力量我认为是信仰的附身和精神的失控,就像《审问》后半部里托妮娅已经处在一种极端里,从哈哈的历史里,林昭、张志新等人都是处于信仰和女性性别偏执里,她们已经异于常人,当人生不如死的时候,赴死与其说是一种勇气还不如说是寻求一种解脱,而对于专政者的心态而说,他们在逗蛐蛐般的残忍里得到人类作为动物本能的满足。
从水枪折磨场景里我们突然明白了狱友说得医院指的是什么?!当少校叼着烟对托妮娅滋水枪的时候,这是一种对立的人类情绪本能。克克蕾丝蒂娜?扬达(Krystyna Janda)是一个极其敬业的演员,有几场戏达到了人承担本能的极限。
在少校叼烟和滋水枪的镜头里有着男性世界霸权的暗示,同样也反正了男性世界的虚张声势。
从对于同类的问责和伤害、残忍里必然有一部分人因为人文反思而开始转变,成为同情者,再大的政治攻势都无法压服人民,真相只要是被扭曲的,它必然会大白天下。
这个过程非常惨烈,良知的觉醒和对于集团利益的效忠往往让这些没有泯灭的个体以自杀来结束生命。少尉在这样的两难里选择了自杀,这是必然的选择,从理性角度不可能出现的孩子无疑承当了希望者和明天的重担,这是另一层意义的超现实主义。
在极权里,苟活和陷诟其实都正常,唯一不可原谅的是当事态转机时个体的伪饰和否认,这就是为什么巴金受人尊敬的原因,活着在许多时候就像《芙蓉镇》里秦书田的话:像猪狗一样活下去。
牺牲是通向圣贤的道路,人性使然的贪生怕死我们真的很难指责,但是,生命至少应该在死前忏悔和记忆,这是面对未来的责任。
这部电影是我20余年观影历史里最打动我的影片,它几乎接近了人性崇高和卑微的两级,它不是个体的选择,而是承担,主动和被动的承担,它的意义是一种更加黑暗的精神囚笼,在圣徒的名义里把人性逼回自相残杀的境地,这是谁的错?
当它发生在整个人类社会,从西方到东方,我们不要过多相信我们理性和文明,伊拉克的虐囚,关塔那摩的丑闻以及某些极权国家至今的酷刑都明确告诉我们人类文明之路任重而道远。
真理和良知都是少数人掌握的,人类总体还是盲目的,中国哲学的无极是存在之本,然而,人类大多数还是停留在杀人好看的境界。
这是地球的悲剧,这些话或许极端了一些,然而,当我们的社会看到盗贼比良民还要嚣张,光天化日即便抢劫都无人挺身而出,我们能说奥斯维辛不会重演?正义是有生死位代价的!(哈哈,『一共525个哈哈』)
苟且偷生是大多数人现世的选择,我们沉默,我们自我阉割。少尉和托妮娅在审讯室的对话有着现实意义,只要有着极权,有着人类等级这些事件会经常以各种面目出现。
那段灌尿的场景触目惊心,这一切并不遥远,也在继续。
老妖坛子上有位说我的悲悯是无限上纲,中国某些人的卑鄙就在于对于文字语义的断章取义,对于这种主,我嗤之以鼻,我清晰记得我们曾经把游街、抄家和虐杀当成乐子,我们也听得“人血馒头好吃”的喳喳声,当我们的欢乐必须建立在别人死亡上的时候,良知必须选择,这是道义,不是律法,这是每个人的选择。
说一句莫明的话:太平盛世,普天同庆。什么可以眼见空乏的起哄,鞭炮!就像哈哈对于烟草的暧昧是一样的道理。
少尉在灌尿一场戏里的觉醒是良知的发现,在历史上有着很多单个事件里因为怀疑发生而转变,这让人看到人类的希望。
假枪毙同样发生在各种主义的狂热里,人类良知之路还很漫长,至少巴金的话已经随着他的死亡而表面终极了。斯大林死了,但是,这是最后吗?
我始终认为这不是主义的错误,这是人的本性问题,这种本性是动物性的问题。
2006年2月3日 星期五 05时41分28秒
卡夫卡·陆 KavkaLu 云间雨中
《审问》影评(九):《审问》鱼骨之二:时代洪流里,我们有无选择的能力?!
题记:
自约伯与耶稣以来,西洋就不再有触及天人之际,而只有耶和华与撒旦之际了
――――胡兰成 《今生今世》
《审问》DVD的菜单音乐是一首无词的歌,这已经足够,而在段落菜单里可以听到的恐怖的水声。
为了主义还是为了残暴本性的自我满足,从德国国家社会主义的狂热到《西西里美丽传说》里庸妇的残暴,从古拉格群岛的哀嚎到波兰的大清洗,从哈哈整风到愈来愈狂热的运动,这已经不是某种主义承担的罪责了。
人首先是肉食动物他无可避免具有残暴的本性,升华是一生克制兽性的修行,不要相信善良是天性,肉食的残暴才是。不要相信拳击和格斗为了健身,那只是噬杀的本性的反映,不要相信爱情是灵魂的吸引,他首先是动物性的交配而已。
至于升华,他是生命一生扮演人的角色的需要。就像伟大的犹大为了成全卑鄙的耶稣承担不义的罪名。
我始终认为为了某种主义献身的人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偏执,90年代梁晓生有一段关于浦志高和江姐的话虽然偏激但是有理。恐惧死亡是人类的本性超越这种恐惧的力量我认为是信仰的附身和精神的失控,就像《审问》后半部里托妮娅已经处在一种极端里,从哈哈的历史里,林昭、张志新等人都是处于信仰和女性性别偏执里,她们已经异于常人,当人生不如死的时候,赴死与其说是一种勇气还不如说是寻求一种解脱,而对于专政者的心态而说,他们在逗蛐蛐般的残忍里得到人类作为动物本能的满足。
从水枪折磨场景里我们突然明白了狱友说得医院指的是什么?!当少校叼着烟对托妮娅滋水枪的时候,这是一种对立的人类情绪本能。克克蕾丝蒂娜?扬达(Krystyna Janda)是一个极其敬业的演员,有几场戏达到了人承担本能的极限。
在少校叼烟和滋水枪的镜头里有着男性世界霸权的暗示,同样也反正了男性世界的虚张声势。
从对于同类的问责和伤害、残忍里必然有一部分人因为人文反思而开始转变,成为同情者,再大的政治攻势都无法压服人民,真相只要是被扭曲的,它必然会大白天下。
这个过程非常惨烈,良知的觉醒和对于集团利益的效忠往往让这些没有泯灭的个体以自杀来结束生命。少尉在这样的两难里选择了自杀,这是必然的选择,从理性角度不可能出现的孩子无疑承当了希望者和明天的重担,这是另一层意义的超现实主义。
在极权里,苟活和陷诟其实都正常,唯一不可原谅的是当事态转机时个体的伪饰和否认,这就是为什么巴金受人尊敬的原因,活着在许多时候就像《芙蓉镇》里秦书田的话:像猪狗一样活下去。
牺牲是通向圣贤的道路,人性使然的贪生怕死我们真的很难指责,但是,生命至少应该在死前忏悔和记忆,这是面对未来的责任。
这部电影是我20余年观影历史里最打动我的影片,它几乎接近了人性崇高和卑微的两级,它不是个体的选择,而是承担,主动和被动的承担,它的意义是一种更加黑暗的精神囚笼,在圣徒的名义里把人性逼回自相残杀的境地,这是谁的错?
当它发生在整个人类社会,从西方到东方,我们不要过多相信我们理性和文明,伊拉克的虐囚,关塔那摩的丑闻以及某些极权国家至今的酷刑都明确告诉我们人类文明之路任重而道远。
真理和良知都是少数人掌握的,人类总体还是盲目的,中国哲学的无极是存在之本,然而,人类大多数还是停留在杀人好看的境界。
这是地球的悲剧,这些话或许极端了一些,然而,当我们的社会看到盗贼比良民还要嚣张,光天化日即便抢劫都无人挺身而出,我们能说奥斯维辛不会重演?正义是有生死位代价的!(哈哈,『一共525个哈哈』)
苟且偷生是大多数人现世的选择,我们沉默,我们自我阉割。少尉和托妮娅在审讯室的对话有着现实意义,只要有着极权,有着人类等级这些事件会经常以各种面目出现。
那段灌尿的场景触目惊心,这一切并不遥远,也在继续。
老妖坛子上有位说我的悲悯是无限上纲,中国某些人的卑鄙就在于对于文字语义的断章取义,对于这种主,我嗤之以鼻,我清晰记得我们曾经把游街、抄家和虐杀当成乐子,我们也听得“人血馒头好吃”的喳喳声,当我们的欢乐必须建立在别人死亡上的时候,良知必须选择,这是道义,不是律法,这是每个人的选择。
说一句莫明的话:太平盛世,普天同庆。什么可以眼见空乏的起哄,鞭炮!就像哈哈对于烟草的暧昧是一样的道理。
少尉在灌尿一场戏里的觉醒是良知的发现,在历史上有着很多单个事件里因为怀疑发生而转变,这让人看到人类的希望。
假枪毙同样发生在各种主义的狂热里,人类良知之路还很漫长,至少巴金的话已经随着他的死亡而表面终极了。斯大林死了,但是,这是最后吗?
我始终认为这不是主义的错误,这是人的本性问题,这种本性是动物性的问题。
【附录:影片资料】
片名:《审问 (Przesluchanie)》1982波兰(被禁8年于1990参加戛纳电影节)
导演:理察·布加斯基(Rsyzard Bugajski)
演员:克蕾丝蒂娜·扬达(Krystyna Janda)、阿格涅丝卡·霍兰 Agnieszka Holland
片长:112分钟
奖项:1990戛纳电影节最佳女主角,金棕榈提名
2006年2月3日 星期五 05时41分28秒
卡夫卡·陆 KavkaLu 云间雨中
《审问》影评(十):《审问》鱼骨之一:欧洲的底线,拷问良知的勇气(转载于故人)
《审问》鱼骨之一:欧洲的底线,拷问良知的勇气
kavkalu
这一种状态贯穿了20世纪,它发生在那句关于奥斯维辛纳粹集中营名言之后,
它是被狂热的理想主义掩盖的私我的龌龊和人性丑陋,清洗往往来自于精神信仰的黑洞以及对于人类理想的矫枉过正。
――――卡夫卡·陆 KavkaLu
但是,即便如此,欧洲有着它的底线,这个女人饱受苦难而没有人间蒸发,这是个体的侥幸,还是波兰和古拉格的不同。
这是阉人时代的展示,在狂欢和醉酒之后灵魂被铁幕必然的刺痛
个人的感受在没有地方辩解的大时代里,这些人的命运如此相同,是理想错了,还是因为这些辜负了主义的党务工作者自己的问题。
人类的不信任和对于神道的盲目迷信贯串着文明的历史,酷刑只是为了让反对者和异见者不再说话,不要指责他们,他们更加软弱。
他们不敢正视现实,他们对于别人的内在恐惧让他们在存在的残酷里异化成“暴徒”
那个苦命的女人总是让我想到我们的世界,这样的问题,西方同样存在,对于贝当政府的清洗、麦卡西主义和肃清内奸(二战后西方的选择)这些是主义的纯正还是狭私报复,我们真的无法判断。
亡灵不说话。
相似的细节才是最大的恐怖,西方(两面的西方都已经忏悔),而我们的忏悔迷失在老人死去后更多假意的花圈里。
我们处在悬崖边上,因为我们没有宗教,我们永远不会用手枪结束自己的卑微和龌龊,我们微笑,我们在杀人和被杀时同样微笑。
我害怕!
波兰导演理察·布加斯基(Rsyzard Bugajski)的1982年的作品《审问(Przesluchanie)》让我在中国新年的爆竹的欢闹里如坐针毡,全无睡意,我们同样在80年代反思过主义狂热的弊端,然而,最终,我们沉默,我们哈哈哈。
惨烈我们见过,我们就是在仇恨反动派的电影里长大的,我们儿时清晰人民内部矛盾的定义,然而,他们是我们的敌人吗?
人人自危,相互狗咬狗,何其相似的一幕,是人治的问题?还是敬畏的失去?
扩大化,为什么扩大化?
土改里因为失去土地而砍杀官员的农妇,有被株连的普通人,
倘若电影警察以自杀来对于整个时代的悲剧谢罪,我们在苏州的墓地可有那些专政者的忏悔,波兰电影人让她在狱中生下了孩子,她代表了新波兰的希望,她代表着生生不息的期待,而在苏州的山上,我们可有诚意告慰这位令人尊敬的女性,我们已经开始忏悔!!
每年莺飞草长,可是,没有听到他们的歉意,只是随着老人的离去看到《随想录》上正在结诟、霉变。
我们和海的对面那个没有忏悔的近邻是一样的德性,我们同样不会忏悔。
克蕾丝蒂娜·扬达(Krystyna Janda)是波兰伟大的演员,《靡菲斯特》、《铁人》里都有她杰出的演出,而此片里的恐惧感和歇斯底里入戏很深,很让人佩服。
在纪念哈哈革命34年的条幅下市井歌舞让我们更加接近人民的真实,而这样的真实让我诧异,我有种重叠的感觉,朋友说波兰是东欧巨变的第一站,我却在同龄成长里读出所有易帜背后的相同,他们都是宗教国家。
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很难真正意义上忏悔,他们如同斗鸡一样成王败寇。
影片里最让我犹如隔世的镜头是假枪毙的一场戏,但是,这场戏里我读到的却是欧洲的底线,即使在铁幕里还是要让你认罪画押,至少他们没有“莫须有”,这是宗教的原因还是国民性的原因?!
托妮娅从一个争风吃醋的弱女子到监狱里的不屈抗争的转变非常有意思,特别是她沉着地选择咬断静脉自杀的镜头让我们审视自己为了理想的纯净而对于无辜人士所做的一切,这种对于理想的“狂热”(我们姑且信之)造成的人道主义灾难是谁的责任?为什么这些国家有着相同令人窒息的极端终点。我们还有颂歌吗?!人民还能相信我们吗,我们是喝着人民的乳汁长大的,他们和我们怎么了,什么使得我们恐惧,什么使得我们用反对派对我们的手段去对付人民,当这样的事件浮现于历史的伤口,我们难道不应该忏悔?
一个不知忏悔和敬畏的民族是可怕的,达摩斯克之剑高悬。
在杜鲁门马戏团的场景里却有着历史的自嘲,哈哈的天空到底在铁幕的哪边?!
少尉的转变是波兰在铁幕之后对于人道主义的回归,忏悔是生命希望所在。
此刻,迎接财神的爆竹此起彼伏,绚丽的烟花点缀着 “太平盛世”漫长的夜色,当这些充满功利主义的行为结束以后,漆黑的夜色里充满了硫磺的焦糊味!
据中国政府网转引新华社消息称:大年初一,河南省林州市临淇镇已停产整顿的梨林花炮有限公司库房发生爆炸,导致附近的老君庙倒塌,共造成36人死亡,8人重伤。
每一位放炮仗的人可曾想过,你们震耳欲聋祈福的欢乐是建立在这些做鞭炮的农工生命代价上,这种陋习被哈哈重新恢复是极其恶劣的,倘若烟花经济的拉动是要以平民的血泪滋润,我们的良心和良知何在?!
不客气的讲,在这些充满死亡威胁的鞭炮厂没有进行安全改进的时候,所有放鞭炮的人就是潜在的刽子手!
夜更深了!
2006年2月2日 星期四 00时16分22秒
卡夫卡·陆 KavkaLu 写于农历正月初五的爆竹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