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模仿犯》的影评10篇

发布时间:2022-04-18 05:51:19

  《模仿犯》是一部由森田芳光执导,中居正广 / 木村佳乃 / 津田宽治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模仿犯》影评(一):Nakai-San

  純爲了破鑼嗓大叔,雖然整部都很沉悶,雖然大叔過了40分鐘才姍姍出現,雖然電影年代久遠以至於畫面效果不佳,但是大叔的魅力著實可圈可點,還驚現好嫩好後生的甜甜,另外,對宫部美雪的作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模仿犯》影评(二):原著是满厚的两本书,作者是厉害的作者

  电影方面,因为比较短所以很难完全表现出书里的东西.我看的那个版本居然是粤语配音的,失去了领略原音的乐趣.中居的表演还是不错的~结局作的和原著比较贴,安啦,我也只能说这么多.

  总而言之,值得一看的.

  《模仿犯》影评(三):原来老头你真的美貌过的

  2小时的电影完全囊括不了小说的精华,于是只能作为老头的NC粉来欣赏。其实导演是想讽刺一下无处不在的传媒力量的吧,但镜头这么恍恍惚惚的,情节这么不顺畅的,也看不出啥名堂呀。还有浩美跟PEACE的2SHOT真的太惊悚了,明明帅一点的是浩美吧,老头的美貌不需要这么衬托呐~中居在媒体上的镜头感超好,PEACE上节目就应该是这种感觉吧,私下揣测中居是因此入选卡司的吧~中居外貌的惊艳感盖过演技,是说有山崎爷爷在,你也盖不过的是吧

  《模仿犯》影评(四):电影其实也没很差,现在很期待模仿犯续集《乐园》的电影

  和明的妹妹还有那些不知情的观众才会像浩美那样当网川是好人,网川好人面孔加上演技,网川做演员觉得拿奥斯卡了

  为啥傻乎乎的和明却有识人的眼光,可惜就是胆子太小了,最终也没能站出来揭发,小说里的和明我好像记得是胖乎乎的,电影变瘦了。

  昭二为啥不能获救呢,明明续集乐园里昭二没死的,还好好跟滋子生活,电影版昭二和滋子互动太少了

  模仿犯应该拍摄电视剧的,书里好多的东西都没弄出来,只是提炼了精华而已,哎。。。为啥白夜行和幻夜就出电视剧呢

  《模仿犯》影评(五):也许原作印象太深刻了

  感觉导演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一些细节的地方,而且还弄巧成拙,吃力不讨好。

  演员的选取,形象关基本的是过了,但是除了有马老爷爷,其他演员都演技生疏,甚至做作。尤其是浩美,首先觉得形象略欠气质,有点猥琐,而且显老,不像原作中那个可以骗得大把大把年轻貌美姑娘的芳心的英气勃发的阳光青年。和明也不够胖不够老实。明美虽是配角,但也是最失败的一个选角,美貌就不论了,哪有富家小姐娇滴滴的味道!

  事件出场顺序的改变,势必要删除一些原作的气氛铺垫。

  原作中最宏大的一处气势描写,就是浩美与明美到一处建筑废墟,浩美被十几年来的那个噩梦所牵缠,失去理智杀了明美和不巧经过的舞衣这处场景居然由浩美和明美一次口角轻易地取而代之,实在令人失望。

  还有像警方先前怀疑的田川,过分美型不说,他在理发店上厕所时正好有马接到罪犯电话才遭警方强烈怀疑这一过程并未交待清楚,若是没有读过原作,恐怕会觉得莫名。

  其他方面,导演总是想搞点小创新,以不至于将推理剧拍得过分枯燥,字幕的运用还是可以的,音乐就纯粹在乱用了,电子乐也有,钢琴抒情曲也有,整个电影的配乐没有一个统一的主题和节奏。

  兴许是原作印象太深刻的缘故,不觉得电影很成功,况且,本来就不是很喜欢原作,电影,只能说更失败了。

  《模仿犯》影评(六):其实已经很努力了

  不得不说,导演其实已经很努力了。至少在努力表现原著那种又细节又没悬念又重心理的感觉。可是,这实在是一项太困难的任务了。原著的长度都快赶上一部金庸小说了,还不是雪山飞狐那种短的,里面大量描写了一堆和案情无关的细节和心理,比如某受害人的同学在受害人失踪后做了一个噩梦,围绕这个同学在心里斗争要不要把这个噩梦告诉别人,自己该不该做这样的噩梦都能些出一章来,还有和明的妹妹由美子在相亲前去换衣服做头发可是自己在心里斗争不想去相亲这样的情节也能叽叽歪歪写出一章来。还能说什么呢,实在太细了,已经细到让人生厌了。原本挺有悬念的故事被这样描写出来已经拖沓的悬念全无了。当然,原著作为一部小说来说是细腻而优秀,但关键是作为侦探小说而言太失格了。

  原著看了多一半实在看不下去了,于是找来电影想看看主要情节。看完之后,一点没有被提前揭示谜底而错过了什么精彩的失望,果然自己早猜到了。这部电影可惜在虽然改动了些细节(那么长的小说拍成电影这样的处理一点不意外),却没有跳出原著的感觉,一直努力在表现原著,于是就变成了演第一部上用半个小时,演第一部下用半个小时演第二部用一个小时,这样无聊的平均主义。其实这个故事还算很有魅力的,如果导演在叙事方面大胆变换一下原作顺序,掐掉无用的枝叶保留主干,并且剪辑的时候简洁一点的话还是可以更好看的。

  里面的表演还是不错的,山崎努的老人很到位,中居的坏蛋也很不错,连田口同学都说的过去。可惜导演自己擅自加了很多虐待女性的摇晃镜头,大概是为了吸引男性观众吧,完全画蛇添足。还有导演莫名其妙的加了两个主犯N多场吃东西的镜头,就更莫名其妙了,想表现更深层次的心理或者什么么,除了占时间,真没起到什么作用。

  《模仿犯》影评(七):这年头意识流都被用烂了

  这部东西,我是先买的小说。这买之前还特意搜了一下,全都是好评,各种各样的销售第一,盛名啊。

  不过小学馆两本厚厚的砖真是让人不敢直视,所以一看有电影,就立刻给自己来个爽快的剧透了。

  没想到看完后,只有一个感想就是:这就是排行榜第一!?

  整部片子低沉的色调,时不时来个诡异的镜头切换,时常出现的美女卖肉镜头,实在是无法相信这是一部写了整5本,厚得能砸死人的书应该呈现的姿态。

  说它是CULT片吧,作者都要抱着这五本书呜呜呜地在角落里哭了。

  如果说作品影视化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估计看完这部片子之后,模仿犯这作品是绝对卖不出去了。

  事实上看完这电影,我真的想退货= =

  不完整的叙事手法,莫名其妙的杀人,不明所以的长篇大论,配合着演员们时刻都像在办丧事的脸孔,生命中的123分宝贵的时间就这样流逝了…

  我强烈怀疑导演是不是没有完整看过这部小说,竟然能改编得如此扭曲,古川鞠子这个坚强的女性(到第二部中段为止)会说出「杀了我也没关系,请不要告诉我爷爷我要去哪里」--说得好像这之后好像之后她要去做什么不道德的色色的事一样(还害我看书期间一直期待她到底要去干嘛)。

  而记者前畑滋子在电影里就一直哭丧着脸,哭丧着脸照顾真一,哭丧着脸送丈夫手表,估计是一开始就知道她老公要挂了吧= =

  故事改编得乱七八糟。

  在对故事绝望之后,这电影的唯一乐趣就是演员们了囧。

  中居正广原来是如此的美貌啊,举手投足间充满着美男子的魅力;而伊东美咲的咲我依旧不知道中文的拼法,但她一出来我就浮现了花瓶美人的念头。多年过去了,依旧是没什么演技的脸孔;小池荣子的胸一直那么大,整个人都是费洛蒙,连被人按着脸贴到车窗,都会留下性感的唇印;山崎老头子还挺适合这个角色的。

  《模仿犯》影评(八):模仿犯

  昨天下午安静的看完了这部评价很高的片子。是几年前的片子,那时的中居很年轻(感觉上)。还在里面发现了kat-tun的田口,以及伊东关美,主演里还有《クロサギ》的老头子-山崎努老先生。都是演技派的,所以感觉很好。

  影片被定义为恐怖片,其实一点都不恐怖。不是我自夸是骨灰级的恐怖片迷,只是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智商高的罪犯如何玩弄媒体与大众,还有山崎努所饰演的正义的化身……看惯了《UTABAN》里搞笑的中居,忽然看他饰演的杀人犯,说实话视觉上能接受,感情上还是不能接受。就像吴宗宪唱情歌就是一种罪过,怎么都搭配不上的感觉。

  《模仿犯》是宫部美幸的作品,很难想象是出自一个温柔女性的笔下。影片从一开始就公布了杀人凶手,精彩就在就算知道是是谁杀的,也能吸引你看下去。看中居如何阐述:用理性杀人。在他看来杀人是件艺术。以至于最后在他家挖出了他母亲的尸体……

  话说回来为什么我会对这种片子感兴趣?或者更确切的说对恐怖片感兴趣?不知道哎~就像中居所饰演的浩一所说的:每个人在心里都有罪,都在潜意识里扮演过杀人犯的角色。也许我是个很黑暗的人,借着片子来抒发某些情绪吧。

  还是归结到影片上来,影片整个是以现在为基点,穿插着过去进行的。结尾是仓卒了点,仅凭山崎回忆起在案发前看过中居一眼,就断定他是幕后黑手,于是线索一层层被拨开……

  让我想到了香港的警匪片。要么就是让人束手无策,毫无线索可言。可是转眼之间,线索接踵而来,案子在几秒中之内就搞定了,然后是凶手的痛哭流涕,如此芸芸……

  记得看的最精彩的一部犯罪悬疑片是《七宗罪》。故事紧凑,凶手残忍,做法新鲜,让人为之一振。当然还有《沉默的羔羊》。一个变态的剥皮大王,一个聪明绝顶的食人博士。果然经典无人取代。中国大陆的犯罪恐怖电影就不用提了,基本毫无新鲜感,做作不用说,还有牛头不对马嘴之类,大都顶着“抄水平”发挥。

  总之,《模仿犯》还是值得一看的,比起看言情来好多了。还是不喜欢看爱情片,不是因为俗,而是因为俊男美女就来气。下一个目标决定看《记忆碎片》了,听说前面是让人迷迷糊糊,晃晃悠悠,不清不楚,差不多要骂死导演的祖宗十八代外加祖宗的祖宗的十八代时,结局忽然揭晓,有十分惊艳之感。

  那让我在这个闷热的暑假惊艳一下吧!

  《模仿犯》影评(九):满满都是爱

  这一部《模仿犯》曾经无数次在书店擦肩,在图书馆碰面,可是我都没有拿起并且阅读,因为对于推理小说,只能说说看了太多江户川乱步后,我发现其实对于推理、犯罪小说,我的兴趣真的不是那么大,因为总是有匪夷所思的情节,离自己的生活太远。

  看了电影《模仿犯》,我觉得导演可以把这么大部头的书压缩成为这样的故事,并且用了一个不真实的处理方式,更多感觉就像是寓言,关于爱的寓言。

  (以下涉及剧透,大量剧透)

  首先说说结局:

  1. Peace的化为灰烬,其实是对于血肉模糊的场景的抽象性表达,真的是抽象性,不过我能够想想爆炸后到处都是血肉的感觉,而且很好的表明了了烦人的自我毁灭性,毁灭他人后最终毁灭自己!

  2. 然后就是那个婴儿,从现实的角度来说,一个婴儿放在箱子中,放在公园中,这样的情节有些扯淡,但是导演已经想要把这部电影当做寓言来拍摄了,所以放置婴儿未尝不可,所有人都需要有一个新生,需要新的开始。

  转过头来说说我认为的这部故事的脉络吧:

  我觉得这个故事里面满满都是爱:

  1. 因为缺少爱,所以会有变态;因为爱,所以会有冲动而做错事。杀人的浩一(peace)其实并不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变态,他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因为缺少爱,没有存在感,所以多么希望可以得到他人的认可以及关注,多么想要成为那不同的唯一和第一,等到大家以为结束的时候,还是要跳出来,因为啊,没有关注,孤独的他注定会死。因为爱,所以浩美会动手杀了那个对于由美子出言不逊的女子,并且开始了疯狂的诱拐杀人计划(后来才发现,其实浩美更加在乎的是和明,爱屋及乌啊。。。)。

  2. 因为缺少爱,所以会有少女们的被诱拐;因为爱,所以几个正面人物坚忍着开始新的生活。因为缺少爱,被诱拐的少女们有一些应当是心甘情愿的接受诱拐,并且让他人决定自己的生死,因为比较低层次的被爱,就是有人帮你安排一切,甚至生死,因为有时候或者更累更残酷。但是又因为爱,所以有马义男会欺骗自己的女儿,说孙女一切都好,在加拿大开始新的生活,而自己却独自承受巨大的痛苦,不能诉说。

  3. 因为缺少爱,所以极度渴望得到爱,会去找自己的偶像,并且干很多傻事情;因为爱,所以会新生嫉妒,自己得不到宁可毁灭。因为爱,所以和明看待浩美就像偶像,而浩美看浩一是一样的崇拜,甚至他们的感情超乎于偶像,是一种爱意了。但也正是爱,浩一会觉得原来浩美更加在意和明,那么就毁灭他,如果得不到,那就毁掉。

  所以里面的关系都可以用爱来表达,因为每个人都是渴望去爱别人,也渴望得到别人的爱。只是大家的方式都不一样,大家都选择了自己认为对的方式,走了下去。

  在这个感情线梳理好了以后,剧情其实就很简单了,暴力的杀人肢解等等不过是皮,这一切都是暗涌的感情冲动。

  满满都是爱,真是因为爱难得,而且大家感觉都缺少爱,所以才会有了这样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现代社会的悲剧。

  感慨很深,最后那个茶室的女招待被问到为什么没有被诱拐,她很平静的说道“他(浩美)说不喜欢我”。。。语气平静的好像是说,如果喜欢我,那么就算被诱拐也没有关系的,因为我也好想要有人喜欢我,有人爱我!

  爱的缺失,造就了模仿犯。爱的能力让我们有能力和勇气继续走下去!

  tw,剧情中很多基情泛滥的动作和对话,我是不是想多了。。。 :p

  《模仿犯》影评(十):《模仿犯》:电影是拙劣的模仿

  先看了小说,然后找来电影看。小说太精彩,内容也非常丰富,看电影的时候倒没有了什么牵挂,只想看看电影会做怎样的取舍和整合,以及态度是如何。

  《模仿犯》作为推理小说,并没有纠结在一般的线索和悬念的设置上。它的重心是放在人物的刻画上,事件的悬念或者说真相在过程中自然的被透露不需要读者费心,吸引人的是被事件牵涉由事件联系到一起的各种人物,他们如何在其中应对、变化、成长,如何互相影响,以及到最后解决自己的问题找到自己的方向。

  电影为了还原整个事件,动用了几乎所有小说里的主要人物,而这从一开始就成为电影的一大败笔。因为电影的篇幅当然是不够为每个出场人物都作解说和展示的,只有身份的一个表明或者有的只是露了一下脸,会给不熟悉小说的观众造成困惑,影响到影片的整体效果。小说中的精彩到了电影里反而成了拙笨之处,还不如多砍掉点枝叶,集中讲主线的好。

  举塚田真一这个人物做例子说一下。他在小说里也是很重要的一条线,在电影里基本被保留,出场也算多,发现断肢、与警察接触、与记者前烟滋子接触、与被害人家属也是受害人之一的有马义男接触,但却干瘪的很,不仅没体现出作用,还容易让观众忽略。电影介绍了他的背景,他是一起灭门凶杀案的幸存者,但删去了杀害他全家的凶杀的家属对他的纠缠(减弱了冲突感),更重要的是对他心理的描写剖析的缺乏,他的阴影、他作为“过来人”是如何看待案件中各方的以及他自己的心理重建的过程。他本身的单薄,使得他和其他人的接触、互动,也变的徒有其表,不见那种冲突和感染的火花。

  电影和小说放在一起说,当然是不公平的,但这也更说明电影要有自己的方向方式,而不是简单的从文字到影象的翻拍。要清楚各自特色的优缺点,合理运用。小说中的人物,描写的再详细也都给读者留着巨大的想象空间。而电影里,由于演员的样子造型和表演方式等,一开始就有一个基本定型的感觉给观众,稍不慎就会给观众距离感和浮夸的不真实感。

  电影当然也有自己影象的优势,比如画面直接的刺激。影片出现被害人不堪惨状的照片和影象就显得很突出,并且比起小说还增加了一段所谓的“杀人直播”。展现这些资料、并且播报整个事件的媒体(在电影中主要是电视),也顺理成章的成为电影表现的一个重点。媒体是公众生活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却不可避免的沦为凶手进行他计划的工具之一,媒体的尴尬身份和值得反思的地方更加突现。

  而作为媒体一部分的媒体人,影片中的代表人物记者前烟滋子,却有点从这种旋涡中脱俗出来。影片在她身上做的改动是让她的丈夫成为了被害者之一,这一改让她身上的冲突点也完全变了。原本她作报道的目的与实际效果的反差是影响她继续的重要因素,被改后就变成集中在自己是否坚强这一个点上;原本和丈夫之间是工作和生活的矛盾,这点在电影中是没有涉及的,丈夫的作用是造就滋子和凶手之间的直接联系。在滋子身上精简综合,虽然和小说对这个人物塑造的目的不尽相同,但对电影来说还是不错的。

  影片的重点是将罪犯做主线来讲述的。罪犯之一的栗桥浩美,他身上的复杂性被简化类型化,而变得有些可笑。当然这也可能是为了更突出另一名真正的幕后真凶纲川浩一,浩一是影片中描写最细致全面的一个人物,他的背景、关系、动机、行动、心态、目的都有涉及到,而且还增加了他和受害人代表有马义男更多的互动,这种互动在影片的最后达到高潮。而这个结尾也是小说和电影最大的不同所在。

  在小说中,浩一是真凶被其他人发现揭穿后,他还妄想着利用各种规则漏洞继续扮演他的角色。有马义男,这位坚强的老人,作为另一方的代表,不仅在破获真凶方面尽了全力,还看透直指凶手本质的幼稚和恶劣,自己也得到解脱。最后结尾,回归一种平静但已是物是人非,有一种感动在。

  而电影是真凶被揭穿后,直接就采取了一种夸张的自爆方式自我了断,并留下一个婴儿托有马老爷爷抚养。这种自我毁灭加新生的预设,是电影追求的高潮,即使特效很差爆炸的画面还是可以反复的慢镜播放,实在是做作且俗不可耐。

  电影《模仿犯》一面是通俗化戏剧性的考量,另一面却妄想继承小说的整个框架,结果是既不得原著的真谛,也不显自己的特色,拙劣的翻拍很失败。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