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阿浪的远方》观后感精选10篇

发布时间:2022-04-23 07:47:42

  《阿浪的远方》是一部由宋媚执导,周子龙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浪的远方》观后感(一):阿浪的远方

  远方不仅仅是诗,也有眼前的现实。难得的是主人公在现实与诗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影片前部分是情怀,中间出了个现实的插曲,最后用成果说话!想支教想实现人生价值,心里只有诗,有梦还不够,还要有对抗现实的才华,有面对生活的当担、勇气,有对孩子们的爱和责任,有对文化的理解和传承!看完真的很感动,特别是最后的声律启蒙,全程眼泪不住。遇到这样的老师,是孩子们一生的幸运!更希望我们的教育理念,真的不要仅仅是教会孩子理论知识,认识世界,更希望能教孩子们懂得用心感受文化,感受事物的美。

  《阿浪的远方》观后感(二):为梦想,努力都将不负余生

  一座大山,一所小学,一位老校长,一名老师,十六个孩子,原生态秀丽的风景,韵味十足的诗歌,光是脑补一下这画面就已经陶醉于这诗意人生场景中了,而片名《阿浪的远方》本身,也直接让人感受到仿佛来自田野的自然芬芳。

  影片中韵味十足的古诗词,总是让人心旷神怡。从课堂上传出朗朗的读诗声,飘荡于幽静的大山中,将诗的意境展现的淋漓尽致。壮美悠扬的侗族大歌也给影片增添了很多精彩,而加入古诗词韵律的《声律启蒙》以侗族大歌的形式传唱出来,更是惊艳了我,全新改编的歌曲如若天籁,为影片增分不少。

  这部电影还很现实,它接近于我们的生活。李阿浪其貌不扬,普普通通,有点“轴”又有点“拧”,甚至有点“一根筋”,典型的“憨人”形象,但他也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他愿意放下一切,为了心中那份执着,敢不顾一切、只身一人远赴他乡,寻求他的梦想所在。当看到影片高潮部分,山中遇暴雨的那场戏,阿浪与孩子们一起齐声歌唱《赤壁怀古》时,不禁为之感动,眼眶湿润。实现梦想的过程虽然充满艰难险阻,但《阿浪的远方》让我们相信,只要是为了梦想,所有的努力都将不负余生。

  《阿浪的远方》观后感(三):追梦赤子心

  电影中的主角阿浪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旁人看来他是有些痴傻的,但是仔细斟酌起来,在现实生活中像阿浪这样的人正是缺乏的。执着、坚持、倔强,是他的特点,也是他的优点,他就像是一个涉世未深,一腔热血的少年,眼里只有理想。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是如今颇为流行的一句话,我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其实可以在电影中找到答案。阿浪的理想是诗词,而对于诗词的热爱就是他的初心,其实说到理想,它平凡到每个人都拥有,可是它又奢侈到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实现。毕竟理想这个概念实在是太虚幻甚至有些遥不可及,以至于在追逐的路上许多人逐渐开始认清现实的残酷和命运左右的无奈之后,最终还是以放弃作为结束。但是阿浪不一样,他让我看到一个质朴、天真、纯粹的追梦赤子初心不改的模样,无论出走多远,他依旧是出发时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

  其实在看影片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会突然开始播放《追梦赤子心》的BGM,有一句歌词好像正是为阿浪量身定做的,“用力活着用力爱哪怕肝脑涂地,不求任何人满意只要对得起自己,关于理想我从来没选择放弃,即使在灰头土脸的日子里”。一直很喜欢这一段歌词,也十分惊喜能在阿浪的身上看到关于这段文字的真实写照。

  我在上下班的路上经常观察周围的人,大多的人都面无表情,在地铁里跟着车厢摇晃或闭眼或凝神,像是一具具没有灵魂的傀儡,任现实和生活宰割和剥削。其实很多人的内心曾经也有过熊熊燃烧的理想,也曾是眼底清澈,满腔热血,只是这些都早已消失殆尽。

  然而相比之下阿浪是幸运的,他能够为自己做选择为自己而活,阿浪也是勇敢的,他活得自由而肆意,其实就算是极不切实际的理想即便是没有实际权力作为后盾,但一样可以让人产生最大无畏的胆气,毕竟怀有大希望者的力量可以有最荒谬的来源:一个口号,一句话或是一枚徽章。

  《阿浪的远方》观后感(四):演员是底蕴

  看完电影,真的被李阿浪执着的古诗词梦想所感动,为了实现他的教诗梦想,他甚至放弃了一切,毅然决然的走进大山任教,这份“放得下”的勇气就不是一般人所具备的。现在太多人空喊着“梦想”的口号,实际不愿意为这个梦想付出哪怕一点点努力,对比之下,就会更加觉得阿浪的“憨人”性格可爱。

  但是除此之外,最让我惊艳的是孩子们的表演,完全没有违和感,自然纯真,若不是看弹幕说孩子都是当地村民,我真的以为这是一群小戏骨!每个人物的人设都被塑造的很好,刘二球淳厚老实,小花叛逆却又成熟,吴富贵的可爱呆萌……相信导演也是下了大功夫的。

  后来又去看了花絮,里面还有提前接小演员进组培训的片段,果然好的表演不止需要演员的天赋,也需要时间得打磨,但其实在花絮中,我还关注到,小演员在初到剧组时的状态与杀青后的片段对比,很明智孩子们在完成拍摄后变得更自信,更敢于表达自己的情绪,我想这是这部电影对于社会来说最有意义的一件事了吧,它不止讲了一个故事,它还真真切切的给这些素人小演员一次面对镜头的机会,甚至可以说给了他们一个不一样的童年!而在片尾处,字幕组说影片得到了美丽中国支教项目的关注,呼吁大家关注山区教育,这直接在我这又刷了一波好感值,说自己有社会意义的剧组太多,但是没有自吹自擂,没有大肆宣传,安安静静做好事的剧组还是头一次见,真的很暖心,很治愈。

  真的很希望,以后这样的好电影能多拍出,不说所谓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就只说能够有唤醒越来越多“阿浪”这样的人走进山区、关注山区教育本身,也已经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了。

  《阿浪的远方》观后感(五):出发,便是远方

  这个电影是满满推荐我去看的,她只说了这是讲一个老师去山里支教,看哭了她,我应该也会喜欢。 那我就只带着对支教,对山区的念想,看完,有欢笑,有感动,最后细想还是有一点真实的触动。再看完第二遍,才敢写下这一篇文,结合个人经历的一点点想法,不求苟同,也接受意见。 关于剧情 一位向往诗和远方的老师,钟爱诗词,不喜欢在县城学校应试教育一般的教书,便申请去山区二郎山小学教书(诗)。当最纯净的灵魂(小朋友),遇上最纯粹的古诗爱好者(阿浪),当一心想着读高中,考大学的孩子,遇到只教古诗的老师,当城里的小伙子,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山村,遇到最淳朴的农家生活,故事便开始了…… 关于人物 阿浪。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在某县城当语文老师,不喜欢为了考试的教书,而唯独喜欢讲诗。为了自己喜欢的诗,或者说心中的诗和远方,勇敢地去往了山区教书(诗)。 王校长。当初插队来的二郎山,在这扎根便是五十年,一直陪着这小学和孩子们,到现在也一直操心着孩子们的上学问题。也算是这村里的一个leader,思想和眼光还是清晰和清楚。 王小花。喜欢诗词,喜欢唱歌,但却因为小时候父母离去的阴影,不愿去热爱自己喜欢的东西。性格有一点点小孩般的叛逆,却也着超越她这个年纪的成熟。 刘二蛋。一个懂事的孩子,一个典型的山村里朴实的孩子,勤劳,踏实,有礼貌。有着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关于诗和远方 对于诗和远方,我一直以来的态度是不刻意追求,但有些许向往。喜欢接触有趣的人和新鲜的事物,一直在路上,朝着远方。 电影中的阿浪,也算是像大多数年轻人的缩影。热爱心中的远方,也勇敢地在追寻。可是,现实总会让你有所改变,也会让你有不一样的收获。 阿浪的远方可能就是简单纯粹的教诗,让更多人喜欢诗词,具体点就是在一个学校,只教孩子们诗。因为他对诗词的热爱,他觉得孩子们对诗词的喜爱,这一切都是真实的,绝对比考试和试卷强多了。可是,当他到了二郎山,似乎并没有他想象的远方。由于一些矛盾冲突,他还是得按照教学大纲,教孩子们语数外等课程。这时候,他有点失落,这点失落,也改变了他的想法,或者说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责任。远方,就这样变成了“扫地王诗社”。一个社团活动,在之前的学校他也能搞的,与其说这是他在追求远方过程中的屈服,倒不如说这是他认识自己的责任,明白自己内心热爱的事物的开始。 我们大多数人也会经历这样的过程,远方,永远值得你出发,在哪里停下,在何时明白,那便是远方。 关于山区支教 阿浪最初想到去支教,第一个原因是,当下学校的教学安排他适应不了,他热爱诗,所以喜欢教学生诗,但学校只能给他教学大纲。所以他想逃离,想去远方,去教自己喜欢的诗。这样子的心态,也是少数年轻人才有的吧,我不说对与错,但至少很纯粹,也许他的想法也只有到二郎山,和这一群小孩儿在一起,才有有所实现,有所改变。 最纯净的灵魂,最需要的是陪伴。我一直以来对于支教这个事有一点向往,想去试试,可又不确定它的意义,纠结着便没有出发了。如果说,我只是作为名老师,在那个地方待一个两个月,上课,考试,改卷,然后离开,留下他们。就像电影里的王小花一般,他们并不开心。我听到过一个观点,如果你去山区支教,仅仅是短暂性的,那就完全没必要。确实,短时间内,你不能改变什么。不能改变,却可以唤醒。你可以像阿浪一样,有着自己热爱的事物,去影响他们,去唤醒最纯净的灵魂。你也可以只是短暂的陪伴,只是和孩子们讲讲外面的世界,多年之后,他们可能会记得,小时候有外面的大哥哥大姐姐来过,告诉了他们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关于淳朴的人们 在城市里,多的是霓虹灯,车水马龙,没有山村的清净,秀美。城市的人们,来来往往,互不相识,小山村的邻里老少,确是有说有笑,相伴多年。在电影中,二郎山的村民迎接李老师的盛宴,王校长把娃娃的花名册交给李老师的那种仪式感,都透露着里的一种淳朴的气息。阿浪也会喜欢这里,热情的人们,世外的桃源。 这样的人们过于淳朴,可能只有陶渊明的文中才有的。在电影当中,这些都是表现的淋漓尽致的,每次王校长和家长们的对话,阿浪去家访二蛋时,村民们为了小花一起过来找李老师时,雨天又一起出来寻找孩子们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总会为利而往,铜臭味便由此而生。也许是我经历过一些不好的事情,才会这样子想吧, 这样的王校长就是一个leader,也许就是这里拎得清的唯一一个人。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衬托,以其他村民的一点“愚昧”来衬托王校长的文化人的眼光,大局观。其他的家长们有什么事都能听王校长的一番话,就在小花的事情那里,王校长的一番话可谓瞬间点醒了一群人。这样淳朴的生活,这样淳朴的人们,可能都是因为有人一直的陪伴吧,但现实生活中不一定有。

  《阿浪的远方》观后感(六):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百无聊赖点开的一部电影,本来没有抱什么希望。果然一开始确实不怎么滴,男主蹩脚的普通话,演员不怎么熟练的演技,有点故意而为的情节,中途让我停下好几次观看。但是从阿浪到二郎山支教,刘二蛋(彼时还未改名)划着船接老师,从裤兜里掏出一团米让阿浪吃时,我莫名的想要一直看下去,总感觉山里的故事会挺有趣。

  故事很简单,甚至有些老套。一个对诗词有很深执念的年轻教师去一个老少边穷乡村小学支教的故事。男主是一个广东人(就能解释他的口音为什么那么奇怪),应该是名牌学校的高材生,沉浸在唐诗宋词元曲的世界里,不想也不愿意面对现实社会,他以为诗词应该是每个中国人都爱的,所以他被原先的教学单位委婉请退,他主动请缨去一个更加偏远的小学教学。老校长怕他打退堂鼓对他的鼓励,和家长们的热烈欢迎,以及孩子们渴求的眼神让他以为自己的抱负在二郎山小学就可以施展开了。但是现实很骨感,家长们的热情是因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阿浪能教好孩子们,让他们走出小山村。老校长也以教学大纲来打击阿浪,学生们也开始公开反对他,阿浪一度消沉。但是现实怎么可能轻而易举的打败一个充满激情活力的人,阿浪成立扫地王诗社,不浪费孩子们课堂时间,但是依然可以培养孩子们对诗词的乐趣。不得不承认,能传承下来被人们反复咏唱的诗词是有它们独特魅力的,在阿浪和孩子们的诗词对话中,我都忍不住想要买上诗词文选好好看上几遍。

  故事的主题围绕弘扬传统古诗词和关注偏远山村的教育,虽然后者近年来不断被人提起,但大多数人也仅仅局限于在网络上点击阅读,然后唏嘘不已个几分钟,随后就抛之脑后。真正去做实事的人少之又少,这部电影虽然鼓励的意味不那么明显但是确实打动了我,它没有一味的展现山村学校的条件有多差,那得学生有多么的可怜,反而影片在表现山村的时候,镜头抓拍的都是山村的美与和谐。刘二球的爸爸为了省路费三年没有回过家,但是阿浪去家访的时候,镜头语言并没有让我们感受到他家是有多困难,目不识丁的妈妈照顾老年痴呆的奶奶,孝顺,知书达礼,这些传统美德在几个镜头中间就已经让观众感受到了。剧里孩子们不断读起的诗句,对观众的影响真的挺大的,编剧也是个讲究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经典的诗词,恰当的场景,小小的人儿,真诚的咏唱,很棒,喜欢这种感觉。可能会有人觉得王小花在山上雨地里说出诗词很矫情,但是孩子就是孩子啊,他们接触的是什么就能影响他们整个人啊。这部剧确实有部不成熟的地方,但是我觉得至少比那些靠抠图,大尺度博人眼球的电影好太多了。

  影片最后孩子们唱《声律启蒙》的时候,我真的被感动哭了。很早就听过赵照唱的,也是古香古色的,古琴,琵琶,萧,木鱼,还有“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这些引人浮想联翩的优美诗词,这次听孩子们的觉得更有感觉。和阿浪一样的热泪盈眶,觉得我就是阿浪,辛苦没有白费,终于有人懂得,一切都值了。最后的结尾也很温馨,彩蛋也挺有意思的。总之,这是一部不错的国产电影。

带孩子们出去感受大自然啦小小的二郎山小学美丽恬静的小山村诗社成立了但是入社的孩子就这几个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