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教会》影评10篇

发布时间:2022-04-24 05:58:19

  《教会》是一部由罗兰·约菲执导,杰瑞米·艾恩斯 / 罗伯特·德尼罗 / 连姆·尼森主演的一部冒险 / 剧情 / 历史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教会》影评(一):不过是浑水里走一遭,最后铺平身子晒晒太阳。

  是因为Jeremy Irons才看的这部电影。

  觉得片子里的印第安人很无奈。丛林里悠然自得的生活比生生套上的莫名信仰好多了。

  救自己是天经地义。救别人弄不好便是力不从心。

  幸存下来的人还是除去了衣裳没入丛林。

  尘归尘,土归土。

  绕了一个圈子。不是我的翅膀你给了我我也无法飞翔。

  《教会》影评(二):电影的摄影与细节安排实在粗糙和随意

  中国官方的近代史总将外国传教士视为刺探中国国情的特务和别有用心的异族,官方也难有还原真实情况的著述,可能比较引人瞩目的还是偷取敦煌文物的那些坏人,依稀记得这里面是有外国传教士的。

  罗大叔显然习惯了饰演黑帮老大,对于从良的匪兵,表演还是僵硬,没有主角那么从容。

  电影的摄影与细节安排实在粗糙和随意。被激流冲下瀑布的士兵,一看就是假人;当然,我不希望这是真人扮演,但是实在是太假了……

  《教会》影评(三):看《教会》

  《教会》,我喜欢看电影,喜欢看让我感触又远离生活的电影。这是一个史诗宗教传奇片,杰瑞米.艾恩斯与罗伯特.德尼洛出演,对于杰瑞米.艾恩斯我有种特殊的爱,在我心目中他的忧伤、软弱、无奈以及绝望都和我非常近。罗伯特.德尼洛自然不用说了,这两人在一部片子里真是爽。这依然是一个让人极其无奈的故事,一个巨大的悲怆的故事。影片的后四分之一,两个主角就没有台词了,直到一个死掉,另一个也死掉。这个片子有点像前年小汤演的《武士》,但更好看。

  《教会》影评(四):The Mission

  罗兰.约菲导演的史诗式宗教冒险片,两位男主角形象虽有点典型化,内容也有点庞杂,但映象十分壮观,某些场面的摄影美得让人窒息,杰瑞米.艾恩斯与罗伯特.德尼洛的对手戏也精彩可观。剧情描述十八世纪时,西班牙教士嘉比尔奉派到南美洲丛林为瓜拉尼族人建立教会。他碰到了奴隶贩子罗多萨,带着这个因为杀了弟弟而深感内疚的汉子一起前往目的地修行赎罪。当他们的传教任务稍具规模时,葡萄牙与西班牙政府却因为殖民地冲突而在当地发生战争屠杀,结局十分悲怆。

  《教会》影评(五):莫里科内的配乐

  美国杂志《电影原声》曾予以这样评价:“这部配乐作品之于莫里科内,如同尼罗.诺塔之于《教父》,都是20世纪最重要的电影旋律。”无疑,此片气势磅礴的摄影与莫里科内优美的管乐演奏,为电影留下不朽的印记。莫里科内这次巧用双簧管,以这种充实、圆满、美丽却又脆弱的配器比喻为传教士,电影中一曲Gabriel’s Oboe,正好以音乐象征宗教、贵气与文化,表现剧中的传教士如何把西方文化思想带入部族。此外,当中还不乏民族色彩浓郁的配器,以音乐加强电影里部落的地理质感。

  ——《必要的静默》P84

  《教会》影评(六):不要问为什么

  我其实真的不想说为什么,因为我知道上帝没有责任回答,而且我如此短浅,甚至不知道我自己在做什么,公义良心又是什么?红衣主教说我要凭着良心做,然后他撤除了教会,他的良心告诉他:你已经死了,但他们永活着。教士们用自己的方式来维护神的旨意,不管他们的方法是不是神喜悦的,但他们的心,都是为神的做的,绝不是为了自己。无论他们用什么方式在死,他们的肉体终究死去了,但我相信红衣主教的领受:他们永活着,活在天父的爱里。他们还有机会忏悔,因为他们有信,就足够了,因为我们早已经和耶稣一起钉死在了十字架上,现在的肉体活着,是因信神的儿子而活,那死又有什么呢?我看着他们四个人的慨然赴死,泪流满面,因为我看到了神的荣耀,赞美主。愿他们安息在神的怀里,看着我们在这样的末世,继续死出个样子来!

  《教会》影评(七):《教会》

  非常喜欢的一部影片,从各方面可以说均趋于完美,特别是在那种自然环境下能拍摄出如此美而且不断给人惊喜的视觉镜头。

  政治、宗教、人性相互间的影响以及相互间的矛盾确实也是很多影片涉及过的,但是能将三者和谐的架构在一起,不是普通影片能完成的。对于西方宗教不甚了解,所以也只能是片面受到些冲击,但是影片对人性的关怀、中立的角度以及电影本身的艺术性使其不会在时间流逝中褪色。

  特别提到就是两位演员趋于完美的表演真的让人佩服,当然还有可以想象的拍摄环境的困难。

  终于在影片中感受到埃尼奥·莫里康内 Ennio Morricone的等待已久的配乐,绝对是他最完美的配乐之一。

  遗憾的是罗兰·约菲 Roland Joffé在之后的20年里都没有超越即便是达到这部影片水准的作品了。

  2007-12-10

  《教会》影评(八):宗教?世俗?

  【教会 the mission】1986

  看似枯燥的题目,宗教,但不是简单故事。电影由真实故事改编,发生在18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时期,在南美洲关于对当地土著民族是否信教以及当地教会的存亡问题。土著人的奴隶与宗教庇护;欧洲教会势力减弱和政府利益驱使,勾结;西班牙与葡萄牙土地争端;上帝的爱他在哪?相信上帝的人用生命维护的教会却被另外一个同样深信的人摧毁。如果土著人离开了教会,他们将面临奴隶。小女孩:“they wont go back to the forest, because the devil is there.”

  结局悲惨,甚至不敢看,真的也就没看,不喜欢壮阔的史诗电影命运注定悲惨的结局。

  电影镜头拍摄出了唯美的原始自然风光,前半部分电影画面除了音乐之外是安详的,音乐则在许多地方直接暗示了危险的来临。土著人赞美上帝的和声应该听听,天籁,心都融化。还可以感受他们独特的风俗民情,以及我们没有经历过的18世纪部分历史特征。

  《教会》影评(九):武力与宗教

  在我们人类看来,动物是比我们低等的生物。说到维护某某物种免于灭绝,也不过是进一步地显示出我们的强大。然而这种强大和优越的感觉并不仅仅是在人类对待其它生物物种时才会表现出来的,在我们人类的内部,一群人在对待另一群人的时候,也会表现出这样的感觉。持强凌弱,弱肉强食的事情,在人类的历史中是早有记载,并一直流传至今的。所不同的是,这种事情的形式变得越来越“文明”了。

  片中教会的代表在考虑了对自身势力发展的影响后,对代表武力的殖民势力的妥协,着实让我看到了人性的恶的一面,也看到了“教会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言人”的另一面。

  不由得,我思考着人性中的这份“恶”,是人类发展的原动力呢,还是人类的劣根性。而从循环发展的观点看,无论是上述的哪一种,最终似乎还是逃脱不了在不断积累、极度发展之后的骤然毁灭,如烟花升空绚丽绽放之后,消失无踪。

  《教会》影评(十):要不得的意识形态

  我不喜欢这部《教会》,可能是因为我非宗教人士,没有被所谓的“悲呛结局”感动,反而觉得,这很假。

  在火枪时代,要对丛林里的印第安人进行围剿,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险峻的山林,本就是易守难攻之地,更兼印第安人世代居住于此,对地形熟习。官军想要带着火枪,拖着笨重的大炮来剿灭他们,谈何容易。电影中的印第安人跟国产的抗日神剧中的日本鬼子有得一比,守在家里,等着官军千里跋涉,渡过险山恶水前来,一点也不懂得利用有利的地形,将官军在半路截杀,相比而言,台湾导演魏德圣的《赛德克?巴莱》就真实得多。

  有人说,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我对此表示怀疑。印第安人是在丛林里长大的,他们来自大自然,也热爱大自然,我相信他们也有自己的信仰,就像《荒野猎人》里的那个救了小李子的印第安人一样。然而,这部电影里的印第安人居然害怕丛林,会说“里面有让人害怕的东西”,跟常理不合。

  毫无疑问,这部电影的镜头很美,因为当地的自然风光确实美,可惜宗教意识过于强大,为了营造一段悲呛的宗教故事,不顾情节的合理性,生拉硬凑,有点儿煞风景。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