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人生解读

老子《道德经》中有味的章句

发布时间:2022-05-09 04:06:31

  老子(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又名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汉族,楚国苦县(今河南周口鹿邑县)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

  《道德经》是老子所作的哲学著作,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座高峰,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统计,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全篇81章,其中上篇37章为《道篇》,下篇44章为《德篇》,总字数5284个。其文为语录体,句式整齐,大致押韵。

  老子自己在第七十章中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我将其文看来看去,觉得有些章句确实易知易行,有些却古奥难懂。对《道德经》的解说,自古至今众说纷纭。有的认为老子是神仙,他的一字一句都有极深刻玄妙的含义,他的小国寡民是人类社会最美好的社会,是将来人类的归宿。有的认为老子消极落后,反社会潮流,代表没落贵族,小国寡民是倒退到原始社会去,他主张愚民,等等。我是这样看老子:

  二千五百多年前,老子写下《道德经》。

  八十一章五千言,而今解说众纷纭。

  见仁见智寻常事,学浅学深各有情。

  老子亦圣亦凡人,莫要迷信奉为神。

  反复读《道德经》,不敢说有多大收获,但是觉得其中很有些有味的章句。读出点味道,也算是我的所得了吧。

  我觉得《道德经》第十一章最有趣:“三十辐共一毂(音古),当其无,有车之用。抟(音团)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趣的是老子看事物眼光最独到。我们看车子、盛东西的器皿,房子,都是整体来看的,没有特别注意那空虚的部分。他却分成“有”和“无”两部分,“有”是实物,如车子的辐和毂等部件,器皿的陶瓷实体部分,房子的四边墙体等。“无”,指虚空。他说车子能载人,是因为轮毂中空的地方可以转轴;碗或茶盅等器皿,中间是空的,故可装盛东西。房子里面是空的,开了窗户,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住人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们的作用。

  老子善于观察和思考,行文最会用生动的例举法来说明道理。本章,他用生活中最常见的三个例子,生动通俗地说明“有”和“无”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告诉人们,“有”“无”配合,才有用,不能忽视“无”的作用。

  由此,我联想到我们看文章一行行很清楚,其实空白处,如天地,字距,行距,很有其作用,如果没有空白,我们就无法看清文字。至于画画,书法,留白就是一门艺术了。

  现在“断舍离””成为时尚新词,且已成为一种现代生活的理念。其意思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迷恋”。这正符合老子的生活智慧:清除些没用的“有”,留出些宽松“无”,让你的箱柜有些空当,你的心灵更清净些。少些负累,生活更轻松愉快。

  再来看看《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当时处在春秋各诸侯争霸的社会,战争频仍,人民生活痛苦,“小国寡民”就是老子对当时现实的不满,提出治理混乱社会的妙招。他希望国家小,人口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不去使用,使人民重视生命而不向远方旅游、迁移。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无所使用;虽然有铠甲兵器,却不用来对阵作战。人民回到结绳记事的古朴生活,吃得好,穿得美,住得安,风俗纯。邻国之间可以互相望见,鸡鸣狗叫互相听得见,但是国与国之间的人从不串联,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晋代陶渊明的“世外桃园”,是老子“小国寡民”的生动注解,陶渊明是受到老子启发而描绘了一个美妙的“世外桃源”,现在还是人们向往不已的社会:没有战争、没有赋税、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烦嚣,纷扰,安静和平,真是所谓现代有些人追求的“岁月静好”,“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子愿望虽好,陶渊明理想虽美,却不合时代潮流,“小国寡民”思想只是一种空想,春秋时候是这样,晋朝也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虽然他们厌恶残酷的斗争、同情人民,希望解除人民的痛苦,让人民过上“小国寡民”幸福美好的生活,但是这是不能实现的。所以老子也非神仙,同样受着时代和认识的局限。

  老子讲究辩证法,主张“怀素抱朴”,推崇人与自然的和谐,反对腐败与奢侈,这在今天仍有重要意义。《道德经》中很多智慧和哲思的名句,至今常被人们引用,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将欲取之,必故与之。”等。习近平就曾引用《老子》“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告诫广大党员干部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又曾在2008年的中央党校进修班开学典礼上,用“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提醒党员干部要谨防“贪欲”之害。所以,读读《道德经》,反复体会一些名句的意思,是有益的。

  下面是我喜欢的《道德经》中几个名句,给我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启迪,读来很有味。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第二章)

  老子总是从对待关系中看事物: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它们的关系都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比如:世上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难易就是相互转化的。又比如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各人各有长处,不要小看人哦。

  再看老子多么善于观察总结,他以他的学识和辩证眼光仔细观察社会、生活、事物,将其共有的特点类聚,然后一一例举,来说明恒常的道理,虽然他没有详细论证,是语录式的,但是例子通俗,生动、具体,所以一看就明白他说的道理,而且好有说服力啊。

  2、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第九章)

  有钱有权,富贵荣华,骄奢淫逸,居功自傲,不知及时而退,高高在上,必自取其咎,身败名裂。老子两千多年前所讲道理,现在还好新鲜。

  现在有的人炫耀富贵权势,摇头摆尾,得意洋洋,在老子看来是在自招祸端,只有功成而退,低调自处,顺应“天道”,符合自然人情。

  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老子连用六个否定句,告诫:脚尖站着,虽有一时之高,但决不会持久;跨大步行走,虽有一时之快,但是走不了多久必定要停下来;不能顺其自然而急于求成,其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的;自以为是,自我炫耀,自我矜持,在有道者看来,像剩饭剩菜、像赘瘤,令人作呕,你会适得其反。

  老子诚恳辩证地教人如何自处,做有道之人,不做令人作呕的人。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第三十三章)

  知人知己,才是有智慧的,战胜别人有力,而战胜自己才算意志坚强,只有“自胜者”,才是真正的强者。内心追求的是道,心灵充实,就是富有。那些守着万贯家财心灵空虚者,谈不上富有。老子告诉人们:人生当自知、自胜、自强、知足。

  5、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

  老子的“道常无为”是说大道永远顺任自然,有序、有规律,“无不为”是说(宇宙间)没什么事不是按“道”运行的,即“道”存在万事万物之中,遵循其规律而发展变化,这句话讲“道”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有人认为老子提倡“无为”,是什么都不要去做,是消极的东西。其实老子的“无为”,不是不干什么事,而是强调干什么事,都要依从事物的规律去办,不可违规妄为。所以认识“道”,守住“道”,按自然法则办事,可以修德,即老子强调的“上德”,无私、无欲、无争、守柔、贵弱、谦恭、纯真、诚信、公平、正义、仁慈等,人人有此“上德”,社会自然淳朴安定;可以养生,顺其自然,身心谐和,百邪不侵,自然健康长寿;可以治国,“无为” 而治,不言而教,百姓乐从,天下安定太平,繁荣富强。

  所以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是为人做事的最高原则了。要积极去按照“道”,即规律办事,“无为”不乱作妄为,就会“无不为”,干什么都会成功。

  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第六十四章)

  这句话从哲学上来讲,是微观与宏观的辩证。他说,任何小事的累积都会使大事发生。合抱粗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嫩芽;九层的高台,是由一筐土一筐土堆筑起来的;千里远的行程,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老子列举三个具体事例,说明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求质变而不注重量的积累是不切实际的。

  人们做事,常常快要成功了却不能坚持,“功败垂成”,如果始终抱有开始做事时的热情,那就没有做不成的事了,老子说办事要“慎终如始”即善始善终。这确实是生活的大智慧。

  老子《道德经》博大精深,以上只是我的一点点感悟。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