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文化随笔

带着阳光看孩子教育随笔

发布时间:2022-05-08 22:05:01

  客观地观察、记录孩子的行为表现,是教师了解孩子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必须拥有的专业能力。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做得还不够。翻开教师写的观察记录,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表述:“萌萌是个特别乖巧懂事的女孩子……”“辰辰是个调皮的孩子,合作意识薄弱,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这种印象化、贴标签式的描述反映出教师对儿童缺乏客观、深入的观察和了解,对儿童的分析和评价比较主观,这显然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因此,我想通过与教师们共同学习和探讨,引导他们逐步改变这种做法。

  带着阳光看孩子教育随笔

  不愿做操的小薇

  在一次园本培训活动中,我与教师们分享了小薇的故事:“小薇是我以前班上的一个女孩,她在幼儿园从来不做操。从小班开始一直到中班,我几乎没有看到过小薇做操的样子。这不仅让我很困惑,也让家长很着急。”

  讲述到这里,我问教师们:“你们怎么看这个问题?你们觉得小薇为什么不做操?”

  教师们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小薇是一个胆小、内向、害羞的孩子,不善于在群体中表现自己。另一种是认为小薇可能是因为动作发展不协调,导致她不够自信,所以不愿意做操。

  对教师们的猜测,我不置可否,继续讲小薇的故事:“有一天,小薇妈妈找到我:‘老师,我想借一下幼儿园的早操音带,小薇说这音乐很好听,要做操给我看。’第二天,我问小薇妈妈:‘小薇在家做操了吗?她做得怎么样?’小薇妈妈高兴地告诉我:‘小薇不仅做操了,而且做得很不错!’小薇妈妈还将女儿在家做操的视频播放给我看。视频中的小薇兴奋地招呼着妈妈、爸爸、爷爷:‘快来看我做操呀!’然后神情愉悦地站在客厅里,伴随着音乐声,一招一式做得可认真了。”

  讲完后,我问教师们:“现在你们怎么看小薇?”

  Z老师:小薇能向妈妈要早操音带,说明她是喜欢做操的,所以不能简单判定她是一个不爱做操的孩子。

  H老师:小薇虽然很少在幼儿园做操,但她愿意做给家人看,而且表躺艮大方,这说明她并不内向、胆小。

  G老师:小薇在幼儿园不做操,却喜欢在家做,这个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可能另有原因。

  我说:“大家都说得非常好,那么前面大家为什么会认为小薇是一个‘胆小’‘不自信’的孩子呢?”大家纷纷表示是根据我前面“小薇在幼儿园从来不做操”的结论推断出来的。见大家已经有所觉悟,我接着说:“是的,我在还没有深入、细致地观察、了解小薇的情况下就下了她从来不做操的结论,从而推断她是胆小、不自信的孩子,这就是凭个人经验、主观判断给孩子贴标签的行为。不可否认,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这种行为并不少见。”听了我的话,教师们很有共鸣,纷纷回忆起自己也曾给孩子贴上“喜欢打人”“不愿与人交往”“自我中心”等标签的案例。

  我趁机把教师们写的观察记录分发给大家,要求大家梳理一下自己在观察记录文本中经常会出现哪些主观性的字眼。经过梳理,大家果然发现在自己的观察记录中“你是一个……的人”“我觉得”“我认为”等主观性语词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在这次研讨活动中。教师们意识到自己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已习惯于给孩子贴标签,而这种下意识的贴标签行为往往会让自己对儿童的行为细节视而不见,从而蒙蔽了深入观察儿童的眼睛,这显然不利于儿童的发展。

  爱当服务员的果果

  经过前期研讨及平日的渗透,教师们虽然已认识到深入、细致地观察儿童对了解儿童及指导儿童行为的重要性,但要真正落实到行动中还有一个过程。一天,我读到了这样一则教师的观察记录:“果果是我们大班的一个女孩,一个学期快要过去了,她自始至终选择在‘宝贝体验营’里的烘焙坊做一名服务员。对此,家长很担忧:这孩子怎么这么固执地想当一名服务员,这选择也太单一了吧!教师也很困惑:这不是严重的偏区现象吗?其他区域活动她不是都玩不到了吗?教师是否需要介入给予适当的指导?”看完这则记录,我觉得这是引导教师深入、细致地观察儿童的契机。于是,我来到大一班,问那位教师有没有观察过果果在烘焙坊里都做了些什么,那位教师表示没顾上。于是,我建议他们班的三位教师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持续观察果果在烘焙坊里的具体表现并记录下来。以下是他们记录的几个镜头。

  镜头1:游戏一开始,果果便有条不紊地安排着自己的工作。她先走到活动室门口,用手比划成喇叭状,大声招揽着顾客:“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快来买好吃的点心了!”

  镜头2:果果端着烘焙好的美食华芙饼送到小顾客面前,轻声地说“请慢用”,并细心地收走桌上的书和那张点餐的小卡片。等客人吃完,她又麻利地收走客人用过的餐盘,并将垃圾分类放进垃圾桶里。

  镜头3:果果向来到烘焙坊的小朋友鞠躬表示欢迎,还对靠近烘焙操作台的小朋友说:“走远一点,这里很危险!”小朋友吃完离去时,她还有礼貌地说:“再见!欢迎下次光临!”

  镜头4:今天的服务员工作结束了,果果一脸的满足。在整理好桌椅后,她把其他三个服务员召集在一起,总结了今天的活动情况,这让我们看到了她作为小领袖的风范。

  通过以上的记录,大家看到果果在烘焙坊里不但很快乐,而且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锻炼,获得了成长。

  学期结束后,教师对我说:“现在果果已经成长为烘焙坊里的金牌服务员了。她熟练地打理着店里的一切事务,我为她高兴,同时也为自己没有盲目地介入指导而庆幸。家长看到孩子在游戏中表现得那么出色,也消除了顾虑。”

  后来,在我的鼓励下,教师将果果的故事及自己的感想写成教育案例发到幼儿园网站与大家分享,很多教师看后觉得受益匪浅。

  爱黏人的小佑子

  一天,小班的A老师向我诉苦,说班上有一男孩叫小佑子.已整整四个星期过去了,别的孩子都已顺利度过入园焦虑期,唯独小佑子像一块牛皮糖见一个黏一个。班级老师实在没招了。

  听了A老师的诉说,我想有类似困惑的教师不在少数,因为每班总有几个像小佑子这样行为“出众”的孩子。我决定以小佑子为切入点引领教师以积极的心态去看待这些孩子。于是,我建议A老师再仔细观察一下小佑子在班里的表现,以便进一步探讨。

  在后来的一次教研活动中,A老师向大家介绍了小佑子的表现:他像一块牛皮糖经常黏着老师,老师走到哪,他就跟到哪。有时又像祥林嫂一般反复说一句话:“妈妈,来接我!”最让人担忧的是他经常游离于活动之外。然而小佑子特别有礼貌,见到认识的人都会问好,见到给过他安慰的人总是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小佑子的记忆力特别好,能记住他见过的所有老师。想妈妈的时候,他会主动找老师寻求安慰……

  听完A老师的介绍,我对大家说:“A老师不仅观察到了小佑子黏人的具体表现,还观察到了他行为表现中积极的一面,这点非常重要。”接着,我给教师们讲述了“阳性赋意"的含义及意义,然后向教师们抛出问题:“如果用阳性赋意的理念去看待小佑子的黏人行为,你能解读出其中的积极意义吗?”经过一番思考,教师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说:“小佑子总是黏妈妈,说明他对妈妈有深厚的感情。”有的说:“小佑子见一个黏一个,认识了不少老师,这有助于他积累人际交往的经验。”有的说:“小佑子爱黏人,说明他能主动寻求成人的帮助,这也是一种能力。”……

  听了大家的解读,A老师兴奋地说:“采用阳性赋意的方法让我们看到了小佑子的黏人行为有那么多积极的意义,现在我对小佑子的黏人行为不那么焦虑了。”最后,我说:“每个班上都会有像小佑子这样行为‘出众’的孩子,会让我们很焦虑、很困惑。从现在起,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阳性赋意。一个月以后,我们再来交流、分享。我相信大家会有很大改变。”

  果然,一个月后,教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面是教师们的体会。

  了老师:我以前总是急着想要通过介入指导改变孩子一些‘出众’的行为,有时候会因在短期内收不到效果而心力交瘁,着急上火。现在,我会积极看待孩子的‘出众’行为.耐心等待契机,给予适宜的指导。

  Z老师:我班上有一个被诊断出有自闭倾向的孩子,以前我会为班上有一个特殊的孩子而烦恼,现在我认为正是他激发了班上其他孩子的爱心。

  G老师:以前,我觉得淘气的孩子总是惹事,忍不住批评制止,现在,我发现孩子的淘气反映出他对世界的好奇、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于是我对孩子淘气的行为不那么纠结了,并会根据当时的情境分析判断,不再盲目批评,还对他们多了一份欣赏。没想到这样反而让这些孩子的行为有了较大的改进。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通过不断学习和探讨,教师们逐渐改变了根据主观判断随便给孩子贴标签的行为,试着阳性赋意,带着阳光的心态看待孩子,进行了跟踪观察,积累了大量的观察资料。如今,他们正带着“我是阳光儿童发现者”的信念,行走在了解儿童、发现儿童的道路上。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