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与爱丽丝影评
花与爱丽丝影评精选(一):
《花与爱丽丝》
两个女孩之间的故事。
女孩多的地方是非多,这是我到了大学才领悟到的一件事,以前上的理科班没怎样感觉。但是一个女孩无论她多么孤傲、多么特立独行、多么不被常人肯定,她也总有那么几个好朋友。两个女孩之间的故事是最交心的。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在大三的寒假,很有意思,是跟我的好朋友一块看的,高中时的同桌,关系很好很好的朋友。
看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想起以前一齐上学、一齐回家、一齐玩的情景,涌起一片怀念之情,有点欣喜、有些感伤。看着电影中的自己,身边坐着那个从前打打闹闹的闺密,体验此刻自己身上发生着的种种变化。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女孩陪我一齐度过,有些友情渐行渐远,有些却永远在记忆之中,弥足珍贵。[由www.telnote.cn整理]
我们不再花痴似的跑去篮球场看男生打篮球,不再去新天地或者加贝一楼拍大头贴,不再疯了般的骑着自行车在夜晚的大马路上嬉闹。我想起了高中母校,校门打开,进去是教学楼、车棚、运动场、阅览室……军训、运动会、一二九、红五月……
岩井俊二的电影总能给人带来温暖的感觉,我不断在其中寻找自己的影子,想起最多的是匆匆而过的高中三年。而后,在彻夜长谈中梳理那三年中的友情、懵懂的、淡淡的暧昧之情。电影中,两个女孩喜欢上了同个男生,花为了感情而撒了谎,说不上恨自私,也许感情是无关友情的,感情不能被友情左右,更何况那个时候的花和爱丽丝还都是中学生。
那个深夜,我想了很多很多,我没有勇气对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来。因为明白即使说出来了,也是徒然,既然懵懂的感情已经远去,我又何必去打破此刻维持得好好的友情呢?我们没有同时喜欢上一个男生,是那个男生先对我表现出的好感,而我并非厌恶他,娟出于一个小女生受冷落的心态,有一次很认真地对我说:“我不要牵你的手,你跟他每一天打打闹闹的。”我很在意这样的一句看似无心的话,之后我真的不怎样跟那个男生说话了,每次他说什么都是拒绝,当然他也明白点个中原委,还说不用管她怎样想什么的,但我都充耳不闻了。
呵呵,傻的可爱吧,要是放到此刻,也许我会坚持自我了。心中要有一杆秤,去衡量友情跟感情的分量。但我还是要祝福生命中曾今错过的和没有好好珍惜坚持下去的人,祝你们都找到自己的幸福,爱自己、爱对方。
祭奠自己的懵懂和幼稚,我们都需要蜕变,都在蜕变,下一次看《花与爱丽丝》相信会是不一样的情绪吧,不管怎样,永远不变的是我们的友情。
花与爱丽丝影评精选(二):
说起来我看《花与爱丽丝》的过程,有点可笑,打开上半集看到只有1小时06分,便自顾地以为这个片子只有这么长而已,以为又是岩井俊二的风格,就像《四月物语》。直到我看完上半集,以为看到结束,也没有疑惑怎样少了字幕。就是这样了,我看了半部电影,还很心满意足地认为这是个不错的故事,有着不错的结局。
和宿舍人探讨起这部片子,听到“他第二次晕了以后”,我开始疑惑,最初还固执了一下,然后恍然。再隔了一个星期以后,我才又翻出下半集看到真正的结局。这下半集看得我并不很痛快,有点为了看而看的意思,在我看来,真正的结局似乎俗套了。
但似乎又不能说的那么决绝,如果我根本没把之前的“结局”当结局,或许我会认可导演预定给我的结局;但此刻,我的确是把它当结局了,那才是我理解了的,而不是别的,这样导致的结果便是:下半集并非下半集,它是另一部电影。这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把我局限了,容不得后者,更无法使其居上。
说说我所认可的结局。斑驳,恍惚,晕倒,还有未知,分不清现实与梦境的色彩完全能够充当一个结束。从电影的逻辑上,也有其合理性,第二次晕倒明显是电影的一个逆转,无论是从情节还是情绪上都说得通。真正的故事从第一次晕倒开始,一个身材和性格都略显单薄的男生,被动地生活在两个女孩编造的回忆中。像我们都认为的那样,第二次晕倒会使人的记忆恢复,即使是在这个虚幻的失忆故事中,男生确实恢复了他应有的记忆。但他并未坚决地离开,他留恋,因为他爱上了艾利斯(喜欢这样的译法,让人想起地理老师说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女朋友的名字)。我有一种设想,打一开始他就明白失忆的谎话,但他不愿离开,他愿意成为男主角,无论女主角是汉娜,还是艾利斯,他不是木头,打从一开始,他就有感情,对哪个都有。直到有一天,他们纷纷觉察到其中两个的心逐渐偏离最初,这个谎言便无法再继续。情绪上,上半集因为谎言,一切都完美,是轻盈的,每个都有自己的想幸福;下半集,谎言拆穿了,愁绪开始爬上三个年轻人的脸庞,沉默、谈判、战斗,有一种抹不开化不掉的怨。
当我把第二次晕倒当做结尾的时候,就一向在想,接下来的会是什么,我心里期望这个谎言不要结束,直到它成为真的,不是说,谎话说得多了就成真的了吗?我期盼聪明的汉娜和艾利斯给学长一个更美的谎言,将这场恶作剧淋漓尽致,我忽略了男主人公的想法,我认为他完全就应受两个姑娘的摆布,谁让两个姑娘才是真正的主角?()导演显然没有像我这般“绝情地”对待那个男孩,所以这结局就俗了。我的理论是,很多事情即使那样真真假假,没什么对不对得起谁,也许我们就一辈子生活在谎言之中,可能是他人的阿谀,可能是自我的逃避,我们便不自己觉得将自己置身于主观认为真实的谎言之中,为什么说主观认为?因为我们无法生活得客观,不管是你看别人,还是别人看你,又或者是自我审视。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根本无法确定什么是发生过的,什么是你在某个瞬间的臆想,什么又是你听来的故事,没有人记录你的生活,除非你是楚门,但你想那样吗?
说了这么多,我无非就是想表达自己对于“第二次晕倒”作为结局的认可,那么明媚的阳光,那么鬼魅的景象,那么惊异的表情,那么诡异的晕倒,那么妖娆走来的艾利斯,那么惊慌跑来的汉娜……醒来,意味着什么,会发生什么?交给观众。我主张导演不要给我一个完整的故事,就应给我续写的空间,这样我才能对导演想表达的有更深的理解,也才能有超出导演的理解。还是余华那句话:读者看到的东西既有作者意识到的,也有作者没有意识到的,读者便是在这个时后站出来说话的。
我想说话来着!
貌似宿舍有好几个人表达过最近喜欢看日本电影了,我的同感在两年前已经存在。就我看过的里面,我喜欢那种雾气一样的渲染,蒙蒙的,尘封的记忆一样,确实,这些电影里总有回忆里淡淡的忧伤,然而结束却是默默的释然,就像雾气的消散。紧之后,是太阳的洗礼。
愈发对日本这个国家感兴趣,它很多元,能够很迷幻,但又不只是诡秘;能够很纯朴,但又不只是乡土;能够很朴素,但又不只是传统;能够很情色,但又不只是AV。
花与爱丽丝影评精选(三):
《花与爱丽丝》——一齐来数第六天
看岩井俊二的电影,像是在读一首印象派的诗歌,他阅读的过程令你脑海中产生了无尽的联想和感触,或是沉浸在叶脉明晰的少时、或是打旋于波谲雾漫的内在漩涡,那个草木皆兵动荡不安的年纪,一举一动都有惊天动地的危险。只有去而不返的青涩沉默,才能恰到好处的化解雨季危机。像是花背对着宫本雅志最后道出真相时的哭泣,还好有他木讷迷惑的沉默同行。
尽管全片洋溢着日式独有的清新味道,但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却是花在道出真相时勉力忍住哭声与宫本雅志告别时的场景。明明下一秒就要崩溃,还要压抑住酸疼的鼻子和紧缩的喉咙,留意翼翼试图不被对方发现自己的难过。少女的倔强和隐忍掩藏在她因痛哭而扭曲的面庞中,美丽不再,徒留满腮的眼泪。她在和她最喜欢的人告别,男孩永远不懂女孩说再见时背后的挽留。然而要再次拾起享受阳光雨露的情绪,唯尊严和骄傲不可辜负。
影片一向处于形散而神不散的游离思绪中,少女怀春的遐想、闲来无事的奔跑、莫名其妙的慌张、不谙世事的逞强等等都将年轻时被放大的情绪呈现到观众面前,让人觉得,像是在听着朋友说着“不许告诉别人”的悄悄话,那些秘密在你心里生了根发了芽,因为这个秘密而让故事中的所有人都被涂鸦上了独特的色彩。那个男孩子,头顶总是顶着一蓬乌云,时而有阳光倾洒;那朵花,头上总飘着一枚蘑菇,时刻要为自己的谎言战斗;那个爱丽丝,被迫拉进了一段梦幻般的经历后,吻了她的兔子。这是一想起来就忍不住发笑的年少,得意又苦恼。
那朵花,以前孤僻又落寞的开在阳台的一角,被同学们谣传成了“学校怪谈”,直到有一天,勇敢的爱丽丝敲开了魔幻世界的大门,将她带到纷呈的世界,从屋里开到屋外,慢慢延伸到热闹的街道。花的和服上也开满了花,白底红花的鲜艳正是这个年纪不可多得的明媚。和闺蜜在一齐的时候胆子总是格外的大,不仅仅因为快乐有人分享、疯狂有人作伴,更重要的是,悲伤有人拥抱。那朵花盛开之际变成了水管工马里奥,从她关于爱的谎言传奇开始,她就务必为了这颗蘑菇奋斗。
那朵爱丽丝,骄傲又健康的独舞在社会的浊流中,她的世界就是她的童话王国,一个又一个面试和为了工作不断鼓起勇气与信心的经历就是诡异奇特的童话规则。她从懵懂胆小,到愿意为了一次面试自制舞鞋不惜走光也要跳完一支舞;她从听从闺蜜的号令,到想要为了自己的幸福赌一次。种种蜕变,都让爱丽丝这个主角更为灵动。她已经当了太久懂事的单亲家庭的优秀女孩儿,看到她能够在海边和花厮打发泄其实很是欣慰。就像那枚失而复得的纸牌,从另一个角度看,她早已和带她进入童话世界的兔子接了吻。
宫本雅志,给人的印象就像角雕,除了完美的侧脸,剩下359°全是死角。同样是沉默寡言、喜好读书、呆萌腼腆的邻家少年郎,《情书》里的柏原崇创造了一个神话,而扮演宫本雅志的郭智博却像永远睡不醒,这种梦游状态赋予他的神秘气质或许才是吸引少女的核心关键。宫本雅志的优柔寡断是令三个人都很受伤的问题所在,或许这就是男性根深蒂固的精明所在,永远能够做出更正确的选取,被爱丽丝放下后决定选取对自己更好的花,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女性总是搞不懂男性的思维——理性大于感性。
因为谎言而创造恋爱回忆的三人行本身就像是复活了的童话,在虚假和真实中谨慎思考着幸福的模样让人忍俊不禁,连残酷也要流溢出花香的味道。在真假难辨的乱樱世间,跳上一出芭蕾,朗诵一首小诗,喜欢上那个微微低头的影子,继而忘了暴雨中的压力。
据说有一种人,没有第六天,因为他们用手数过了五天后因为太贪心不肯张开手再数第六天。你是我的第六天,我只有放开手才能数到,然后用你听不懂的语言说出,我爱你,再见。
花与爱丽丝影评精选(四):
岩井俊二是一位风格独帜的青春片导演。这是我看的他的第三部电影,前两部<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和<梦旅人>都很深刻,但又都太沉重和压抑。倒是这部<花与爱丽丝>有种闲庭信步的感觉,不那么刻意用力,看得人很舒服。岩井俊二是细腻的,这份细腻甚至超过了一些女性导演,慢慢地由表及里渗进你的心里。两个女孩之间的青春故事,如果没有这份细腻支撑,不可能拍出新意。电影的画面很美,构图讲究,有些甚至是岩井俊二一向都喜欢和坚持使用的表现手法,如用大片开阔的蓝天做人物的背景,如总是略带朦胧、微醺的光照处理。
故事讲了两个女孩与一个男孩之间的青春感情故事。花与爱丽丝虽性格各异,却是形影不离的好友,她们同时喜欢上了一位呆板木讷的男孩。一次偶然事件的发生,花为了能与男孩接近,编造了一个巨大的谎言(之所以说巨大,是因为谎言有一个,随之而来的就会有一百个),渐渐地,爱丽丝也被纳入了这个谎言体系里。之后就是三角恋情惯有的A爱B,而B却爱C的套路。在这个谎言游戏中,爱丽丝一向在权衡感情与友情的利害冲突,雨中在花家门口与花的闲谈是一种试探。而三个人在海滩上拾扑克牌的那场戏将这种三角关系的冲突推到了顶点。红桃“A”就像是花的那个谎言,当分明是男孩捡到了它,而爱丽丝却学花撒谎说自已捡到了,并说赢了的条件就是要花让出男孩时,夕照中的三人心理微妙而复杂。捡到红桃“A”的男孩彻底明白了真相,此时的爱丽丝选取退出这场三角恋情。花也最后明白男孩真正爱的是爱丽丝,决定放手。最终,两个女孩和好如初。
两个多小时的电影,闲笔不断,如爱丽丝与父亲吃饭逛公园拾手机的戏,如爱丽丝去试镜的戏,还有跳芭蕾拍照的戏,都看起来和故事主干没什么很大关系。但是,除了稍给人散淡感外,倒也不让人生厌,流淌着一种青春期女孩才有的轻盈、懵懂和淡淡愁绪。在这部电影里,岩井俊二编了一个很“新奇”的故事,甚至说“离奇”可能更恰当,而他看似散淡的讲述和演员本色自然的表演很好地冲淡了那份“奇”,只给人留下“新”的印象。唯一让我感到不解的是临近结尾爱丽丝的那场面试,不停地给广末凉子打电话的镜头,还让苍井优穿着一对纸杯大秀芭蕾。这样的戏如果放在海滩冲突戏之前的话可能会更好,但是岩井俊二将它放在临近结尾处,实在不明白他的真正用意何在。
苍井优的外表是我很喜欢那类,青春可人,清纯淡爽,“薄纱般的气质”(忘了是谁这么形容她的,借用一下)。她的表演很本色,但也不着痕迹,松驰自然,比堀北真希强(日本本色青春女星很多,论表演,堀北真希实在是气场比较弱的,她那么受欢迎,只能说她很有观众缘)。铃木杏的那场大特写的哭戏演得不错,把那种想放手不忍放手却又不得不放手的心理演出来了。相对于两个女孩的表演,男孩过于寡白,但是也是囿于这个主角本身太平面苍白,没有多少可发挥的空间。男演员在这部电影里当了一回花瓶,而且是一个不像花瓶的花瓶。
一路看来,觉得岩井俊二是个相当有才华的人,在这部电影里,制片、编剧、导演、音乐他一手独揽,而且都还做得不错,但他离“大师”级别还是差了那么几个台阶。究竟还要走多远呢,那就交给时间去验证吧。
花与爱丽丝影评精选(五):
单纯的彩色——看《花与爱丽丝》
我是高三时初涉“岩世界”的。在图书馆里把一本本身不厚的小说,分成好几天才看完。之后饶有兴致的看了同名电影。就是把那部《情书》,带我进入了岩井俊二的文艺世界。但我这天不从《情书》说起。
就从《花与爱丽丝》说起吧。
耳边还是蝙蝠侠的原声带。关掉!花,爱丽丝······
从影片刚开头我就喜欢上了这种气氛。花和爱丽丝,两个正如名字般天真灿烂的女孩子,一路走着,镜头跟着她们,忽走忽跑,窜梭在宁静的空气里,仿佛火车的喧嚣和人来人往飘扬起的尘埃都不会干扰到她们。
整部片子继续了岩井俊二在《情书》、《四月物语》中的单纯,宁静。剧情就不一一罗列了。像视频网站上简单地说“三角恋”,我说这太低级了,太侮辱岩井俊二了。首先,《花与爱丽丝》是部喜剧。至少我觉得很搞笑。但这种搞笑,决不是无厘头,或滑稽。这种搞笑,似乎能让人从心底里被单纯感动。花与爱丽丝的“恶作剧”弄假成真,收获的是真正的爱与成熟。
从情感因素上看,电影融合了感情、亲情、友情。在爱丽丝与爸爸的章节里,足让人感动。为下文的伏笔在这章节中甚多。如中文“我爱你”、红心A等。在情节上前后呼应,让观众情感起伏跌宕,会有和主人公在事件发生的同时产生与主人公相近的情感。这是岩井俊二的**锏。善于捕捉细节,抓住观众心理变化,使观众真正投入到电影中去。比如,在之后,爱丽丝看见宫本雅志的那张红心A时情绪,作为观众,我能联想到父亲与爱丽丝见面的情节,还有花、爱丽丝、宫本三人在海滩的情节,又会随爱丽丝回忆到小时候和父亲在海滩的情节,等等等等。
整部电影以花与爱丽丝两条线索同时进行,没有单调地只叙述感情情节,加入芭蕾舞、相声等情节使电影有血有肉。而且不知是片源问题,还是导演故意,看出去的画面,就像蒙着一层芭蕾舞裙边,朦朦胧胧,也别有一番风味。当然最令人回味的也就是篇末爱丽丝的芭蕾舞片段了。从当时的音乐,气氛,神态,动作上看,能够体会到太多复杂感情。每一个年龄段的人看岩井俊二的作品,都会有不同感受,成熟程度不同,感情的丰富程度也就不同。所以有同学看完《情书》后,我问他感受,他说,淡是淡了点,但不像其他电影看过就好了,这部片子还能够多看几遍。岩井俊二的其他电影也是如此。
音乐上看,这部片子的音乐是岩井俊二自己的作品。正如他们说的那样,“这可能是史上最单纯的电影原声,简单到只有管弦这样简单的配乐;然而这也可能是史上最动人的电影原声,因为它与影片的默契度是如此和谐美妙。此碟全由钢琴与管弦乐构成,灵跳清新,一气呵成,涓涓小溪最终汇成爱意洪流”。是的,《花与爱丽丝》情节上就较其他几部简单,感情也不如《情书》般复杂,但往往简单的东西让人费心。
张艺谋说过,小片压力小,能让导演在细节上琢磨。但比较《情书》、《四月物语》、或是《花与爱丽丝》和《山楂树之恋》的话,很明显,《山楂树之恋》在人物塑造上不够,缺乏厚度,让人物显得像纸片,情节上也较杂,条理不够。反观岩井俊二的这几部电影,情节收放自如,疏密有致。密时,让人心紧张;疏时,你且随它镜头在那个不知名的地方,小憩,你本不急,就略作歇息。
从视觉效果上看,正如多数人所称道的,芭蕾的那段,如德加的画。岩井俊二借影片中芭蕾舞班里的摄影爱好者的手,经营位置,巧设光线。能够说再现了德加在他那些代表作中画面,但有不同。这是从一个本身学芭蕾的女生的角度,捕捉同学的精彩瞬间。所以,只是形象上与德加相近,情感上完全不同,所以姓“岩井”,不姓“德加”。但话说回来,岩井俊二的作品,从来不乏印象主义色彩。在《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小林武史超多运用德彪西风格的音乐,将一切懵懂和叛逆,在印象主义音乐的中和下无比自然,痛减为痒,苦化为涩。而这部《花与爱丽丝》中从美术上下手,吸取印象派大师埃德加·德加的芭蕾主题作品中的营养,使影片在芭蕾的章节中,显得梦幻朦胧,似乎远离尘嚣,友情在这时也不断加深,再之后情节的不断发展中,芭蕾片段显得愈为重要。个性是近结尾的那段,使全片升华到全新的高度,一切杂念仿佛突然无力,当爱丽丝穿着纸杯做的舞鞋翩翩时,全场的那种肃穆,我们只能想象着屏蔽背景音乐,那时你会觉得,之前那些琐事顿时简单化了,一切有种“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豁然开朗。所以,导演没有必要在去补充结尾了,爱,难道不是最好的结尾吗?
岩井俊二从来没有让人失望。从《情书》到《花与爱丽丝》,我不止一次在小樽市钱函二钉目二十四番地逗留,还跑到所谓的“圆都通信”注册,听着莉莉周,但还没像星野那样。谢谢岩井俊二导演!谢谢!
花与爱丽丝影评精选(六):
距离上一次看《花与爱丽丝》,已有近七年之隔,这期间,选片的指尖无数次从DVD盒两个女孩的封面上滑过,始终未曾有重温的心境和勇气,占据七年的印象,是间或的疯癫,是岩井不擅长的喜剧,还有苍井优一段幽长的独舞。或许回荡在山涧的呼唤与回应,和那充彻冷空气的白色雪地太让我难以释怀;或许在升格而缓落的细雨中,转动着的破旧红色雨伞给过我太多悸动;再或许是朦朦泛波的泳池池水和那句“holdmelikeafriend”给过我记忆的共鸣,种种的心结,让我害怕第二次去审度这部影片,带给肯定自己当初感受的机会。
原先是我复杂了,原先《花》与《爱丽丝》本就是两部影片。青春是一种通用的语言,把小的情愫放大到诚惶诚恐是每个人的故事,把诚惶诚恐悄悄掩埋在心底,细细的把他们分解成快乐,分解成猜忌与争吵,分解成绝交数次之后的开怀大笑,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几天前接到一个儿时玩伴的电话,哪怕数年没有过联络,哪怕以前有过种种埋怨,但几句调侃之后,是长达五十分钟的畅谈。电话之后,夫人问我,你们聊什么那么久,我回想,竟然想不起具体都聊过什么资料,我明白,不是我看懂了《花与爱丽丝》,而是我浅懂了青春与友谊。
岩井的每一处纯美都渗透着淡淡的忧伤,花不是那个神经兮兮哭笑写在脸上的花,是独自一人躲在花屋里被其他孩子视为怪女孩的花,是寂寞着单恋男孩却只能背对着心爱的人哭泣的花;爱丽丝不是那个充满自信脚踩着纸杯翩翩起舞的爱丽丝,也不是那个捏着鼻子向餐桌对面男孩表达歉意的爱丽丝,而是包裹着厚重的黑衣在风雨中摇曳的爱丽丝,是躲在车门后对着爸爸刻意用最不擅长的语言方式表达情感的爱丽丝,是经历过种种面试挫折后终获肯定,一人独坐在浴盆中喜泣却无人分享快乐的爱丽丝。如果不是爱丽丝的苍井优,不是娓娓道来的岩井俊二,不是镜头充满了呼吸感的莜田升,恐怕任何影片中出现长达五分钟的芭蕾独舞,都会显得冗长。
花与爱丽丝影评精选(七):
《花与爱丽丝》:属于我们的那个纯真年代的追忆
一向在纠结是不是放下时光的主力博客,自从上了班以后,每一天静下心来看看文章,写写博客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每一天看看肥皂剧、小电影的习惯倒是没变,顶多就是发几句微评。清明长假倒是赶上了空,整理了下思绪,最后提起笔来了。
翻了下自己的青春电影目录下,重温了当年岩井俊二的小清新之作《花与爱丽丝》。此刻看花与爱丽丝也不再觉得是单纯的感情故事了,已经没有了憧憬,没有了等待,没有了矫饰的忧愁和淡淡的忧伤。虽然刚成为社会人,但大学毕业后就赶脚离当年的青涩时光越来越远去,即使才过去了一年,但是工作和职责的重担令我不得不卸下青涩的脸庞,是不是当年的青春都已经结束?是不是我的心已经老了?
有时候赶脚大人们就应时常抱着这一份童心,即便是珍藏着校园的同学通讯册,或是记得同桌女孩的笑颜,或是留着递给暗恋女孩的小纸条。。。这便能使我们每一天疲惫不堪的神经得到片刻的休憩。
你忘记了吗,我们曾是恋人。
突然出现的大树,是初吻的地方。
如果真的是你失忆了,也许故事真的能够这样浪漫,
那真的是少女情怀的诗歌。
初次的表演,拘谨地假装就应有的从容。
再一次试镜,会害怕吗?
等待和失败,是不那么重要的青春必修课。
在大雨中自在地跳舞,和充满阳光的屋子跳舞,有什么不同吗?
如果没有朋友的飘过,谁会在乎你的青春。
真的必须要与感情有关才是圆满的青春吗。
也许此刻再也不会有少年的冲动和盲目,看过这样一个风轻云淡的故事,少女与偷偷关注的学长,海滩和一张红心A,阳光透过来白色的舞蹈服,多么值得羡慕和心动的青春啊!
《花与爱丽丝》,一部值得上班族们回味的文艺片,小清新中夹杂着纠结的情愫,每个人都以前拥有过。
来吧,青春。让我们一齐追忆那个年代的我和她。
花与爱丽丝影评精选(八):
遇见你,是最美丽的意外
行为和语言都有些古怪的小风最后道出了花与爱丽丝最初的关系,一个关于“花屋”的故事:花屋里住着一个小女孩,每一天都会从窗户往外看,但是她从不出门,大家都觉得很奇怪,有一天,这个小女孩来到了芭蕾舞教室,大家才明白,她也只是一个普通的乖小孩。
花就是这个以前自闭的小女孩,是爱丽丝邀请她学芭蕾,才使她接触到更多的人,变得开朗,才让她的青春更加绚丽多彩。
花在心里想对爱丽丝说的一句话必须是:遇见你,是我生命中最美丽的意外,不管我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我们都不能算是吵架了,你永远是我最重要的朋友,任何人都不能改变。
小风的话让爱丽丝明白了这一点,她心中似乎下了一个决定。这时画面划过那些天使般的芭蕾女孩的照片,定格在花与爱丽丝两人亲密的合影上。暗示着此前所有的嫉妒、怀疑、争抢都无关紧要了,最重要的是花与爱丽丝最纯最美的友情。
我认为小风的这段话是电影的一个转折,接下来的两个场景把电影带向高潮,分别见证了两个女孩的成长。
第一个场景是本要上台表演相声的花在后台,请学长宫本为自己系上和服的腰带。镜头在花的面部特写、相声表演现场、宫本与花之间相互转换。相声表演的夸张和卖力丝毫不能影响后台一对少男少女的坦诚对话;花的面部特写用了较长的镜头,她几次快要哭出来,又立刻艰难地平复情绪的痛苦表情,那些因此而断断续续的告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多么勇敢多么坚强的女孩;花与宫本的侧影镜头用了背光,幕布外的一大束柔和的光从缝隙中照黑暗,背对着宫本的花和低头给花系腰带的宫本构成一幅美丽温馨的画面。这时候宫本突然说,他全都明白了,他不怪她,不要总是她一个人决定所有的事情。观众欣然一笑,多么有爱的画面,多么纯洁的青春物语。
第二个场景是爱丽丝面试时跳的一段长达5分钟的芭蕾舞。我想爱丽丝打动摄影师的不仅仅是美妙的舞蹈,还有她的认真和执着。一句“能够让我好好的跳吗”,纸杯和胶带做成的舞鞋,这样一个单纯而聪颖的女孩谁都无法拒绝。
音乐响起,有了芭蕾舞鞋的爱丽丝就像走进了一个只有她一个人的世界,校服宽松的毛衣和短裙丝毫不会影响到她的表演。随着动人的音乐起伏,镜头不断切换爱丽丝的每一个动作,踮脚、旋转、跳跃,配合着柔和的光线,所有人都沉醉了。我反复看这一段芭蕾舞,反复听这一段音乐,由一开始的惊艳,到感动,最后在那里面看到了爱丽丝的成长。
爱丽丝是个坚强乐观的女孩,即使得不到已经离异了的父母的关爱,也很懂事地照顾家,照顾像个孩子一样的母亲。父亲爱她,却很久才能见一面,她只能把父亲的爱换另一种方式再现,海边的扑克牌,凉粉和两句中文,是爱丽丝对宫本的一点小计谋,也是她对父亲的回忆。吃凉粉那一幕,计谋暴露了,爱丽丝掩面而哭,不仅仅是对宫本的不舍,更多的是得不到父亲陪伴的委屈的宣泄。
但是哭过就能笑,跌倒就能爬起来正是爱丽丝的可爱之处。应对各种挫折,爱丽丝还是执着地跳完了那一支芭蕾,完成了一种破茧成蝶的美丽。
电影的最后是花与爱丽丝尽释前嫌,花得到了宫本的喜欢,爱丽丝最后登上了杂志封面,两个女孩又像电影开始那样和好如初,拎着的包都是一样的。我想电影最动人之处就是两个女孩成长中的坚强与勇敢,还有“花与爱丽丝”式美丽的友情。不管以前发生过什么,今后会怎样,遇见你,是我生命中最美丽的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