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英国病人影评

发布时间:2022-05-31 04:56:02
英国病人影评

  英国病人影评精选(一):

  《英国病人》的原著小说以前获得英语世界的最高荣誉——布克奖,虽然在阅读同样获得布克奖的《隐之书》时,为它徒有其表的声誉感到遗憾,但却不得不承认《英国病人》的卓越。这是一部十分细腻的诗化小说,随处可见动人心弦的抒情,极富感染力。在明格拉准备将其转化为电影的时候,招致了很多人的怀疑,认为这是一项不可完成的工作,但是明格拉却做到了,而且做得如此之好,以至于观阅了无数部经典影片之后,我仍然要固执地认为《英国病人》的伟大难有媲美。那么电影和小说有什么不同呢?其中的优劣又在哪里?

  首先是结构,电影和小说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小说的结构是散点式的,在汉娜、加纳、基普和艾玛殊同置于古老别墅这一的情节下,每个人物轮流出场,回忆往事抒发情绪,没有一个人物占压倒性优势而成为中心,从这个好处上来说,《英国病人》的书名并不是十分确切。明格拉改变了这一叙事策略,可能因为三个小时的电影无法展现那么多人的内心,也可能他确实捕获到了关键性的东西,让艾玛殊的回忆占据了电影的大部分篇幅,并且添加了不少小说中没有的细节,我认为这样的策略是有效的。即使在小说中,我们纵观全书,认为最富有感染力的故事依然是艾玛殊和嘉芙莲之间的,在翁达杰把超多的笔墨花费在琐碎的抒情上时,艾玛殊的回忆显得尤为突出。但翁达杰并不在乎这一点,直到全书的百分之五十才让最能打动读者的故事缓缓地流出。这一结构上的不同,导致了主题倾向的根本差异,能够说翁达杰想要表达更多的是回忆,经历战争之后的创伤性记忆,虽然战争结束了,它们依然像梦魇缠绕着你的余生。明格拉显然不认同这一点,他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艾玛殊的故事上,也就是说把主题的重心偏向了对于国籍的探讨,看战争中的个人是怎样被国籍所淹没,又是怎样被这一靠不住的标签所遗弃。虽然从某种好处上来说,不同的主题之间是没

  有优劣之分的,但是创伤性记忆成为大部分战争体裁的电影和小说最热衷的主题时,明格拉的睿智便显示出来了,他沿着翁达杰踩了几脚却没有走下去的道路独自前行。这是电影和小说在宏观策略上的差异,然后指针向前滑动,对准了更加微观的差异。

  如果结构上的差异导致了小说中某些的情节被隐去,那么加纳的故事便是在小说和电影之中同时出现,又互相矛盾的一个范例。大卫·加纳(卡拉瓦焦)在小说和电影中出场截然不同,小说里的加纳是汉娜的叔叔,和她们一家过从甚密,在一家医院里听到了汉娜的状况于是来找她。然而在电影里,汉娜和加纳成了偶然相识的陌生人。明格拉给加纳安排的出场令人印象深刻,驱逐乌鸦的汉娜看到加纳在铁栏外,加纳带来了鸡蛋,本来想用鸡蛋耍一个诡计的他,由于无法灵巧地抓住,导致鸡蛋掉落在泥地上。一个看似很平静细节,把加纳失去拇指的痛苦一瞬间刻画得淋漓尽致,并且表达得那么自然毫不做作。关于两个加纳的不同之处还包括他们跟艾玛殊的关系,在小说中,这层关系远不如电影中那么深刻。小说中的加纳作为一个小偷兼盟军的谍报人员而存在,他的主要经历是偷取照片时被抓住,并被砍去了两个拇指,这是他变得消极沉沦的主要诱因。加纳作为间谍跟踪过艾玛殊,并且在那幢别墅里认出了他。在电影里,这种单纯的关系被抹去了,加纳失去拇指能够说是拜艾玛殊所赐,艾玛殊为了履行对嘉芙莲许下的诺言,把地图给了德军以换取石油,由于艾玛殊的行为托布鲁克被德军攻陷,加纳也在德军的审问下被砍去了拇指。失去了拇指的加纳一

  向在疯狂的复仇,他日日夜夜想找出那个出卖了盟军的叛徒,最后他嗅着痕迹找到了艾玛殊,他的仇人。但是在倾听了艾玛殊的回忆之后,他却无法痛下杀手,他明白了艾玛殊和自己一样,只但是是被碾压在战争机器下的一根稻草。这是电影取胜的一笔。[由www.telnote.cn整理]

  然后是来自印度的工兵基普,一开始我们会以为翁达杰想把基普塑造成这样的形象,虽然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深受白人主子的剥削,但是仍旧不妨碍作为锡克族人的基普与作为英国贵族的瑟福克成为朋友,并深深地怀念他。这显然是白人的幻觉,隐去了印度被迫参加二战的事实,隐去了东印度公司的暴行,隐去了印巴分治时的200多万冤魂。在这么深刻的仇恨之下,翁达杰仿佛只愿意描述田园诗般的主仆关系。唯一对英国人的敌视来自基普的哥哥,他拒绝为英国打仗,被关进了监狱,基普顺天应人没有走上哥哥的老路,并且和英国人成了朋友。基普是正面人物,基普的哥哥因为拒绝了英国而变成反面人物。翁达杰描述道,基普的哥哥在厌恶英国主子的同时,对日本人在东南亚的屠杀行为视而不见。我无不愤怒地想到,也许翁达杰时刻想证明国籍荒谬性,以及对拥有强烈民族意识的人的蔑视,但他就应明白一点,反思民族主义的荒谬性并不是从受压迫的民族开始,而是从德国、英国、俄国、美国,这样的所谓世界强国,只有他们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狭隘,才会停止抽在弱小民族身上的皮鞭。让一个正在承受鞭打的人反思他对持鞭者的仇恨,这是尤其荒谬的逻辑。然后我们的目光转向电影,我们似乎看到了明格拉的努力,他把基普对英国人的幻

  想抹去,使他为英国人卖命的同时清醒地吼道:“无论我读得多慢,好像都在暗示印度最好由英国人来统治。”但是我们错了,走得更远的是翁达杰,随着原子弹在广岛和长崎的爆炸,基普的心理也崩溃了,他没有办法应对瑟福克爵士的光环而漠视以他为代表的白人给亚洲民族造成的伤。基普冲进房间把枪对准艾玛殊:“你们和之后的美国人改变了我们。用你们传教的规矩,而印度的土兵像英雄一样捐弃他们的生命,所以他们能够被‘漂白’。你们像蟋蟀一样好战。你们怎样能愚弄我们做这些事?在这儿……听听你的人民都干了些什么。”“美国人,法国人,我才不管呢。当你开始向棕色人种的世界投弹的时候,你就是个英国人,你们曾有比利时的利奥波德国王,而此刻你们有美国的杜鲁门。你们全是从英国人那儿学来的。”基普不明白他在这个陌生的国度里做什么,自大好斗的白人挑起战争,他却不得不为压迫着自己族类的人流血卖命。这不仅仅仅是工兵基普的愤怒,也是白人翁达杰的忏悔。在应对深重的罪孽和无数冤魂时,你可能觉得忏悔和反思都没有好处的,但那是黑暗世界里透过的一丝微光,没有这一丝微光世界便是纯然的黑暗,只能在永恒的屠杀中沉沦,那也是撒旦宣告胜利的时刻。我们总能期望更完美的一天到来,那是因为人类中

  的沉思者,他们固执地把脸扭向一边,审视人类的罪孽并且不断地发出警告。在基普的故事中,小说压倒了电影。

  之后是艾玛殊的故事,这也是明格拉的主要着力点。翁达杰创造了艾玛殊和嘉芙莲的故事,却似乎没有意识到其中蕴含的巨大力量。艾玛殊的故事在小说中草草结束,没有像基普的故事一样出现令人印象深刻的高潮。在艾玛殊的回忆里,翁达杰将很大一部分笔墨花费在了马多克斯身上,显然是较为失败的叙事策略,它削减了嘉芙莲这条线索的力量,却没有在马多克斯的故事里展现,最后落得两条线索都平庸无奇。在小说中,我们能够受到强烈感染的是艾玛殊和嘉芙莲之间细腻的心理活动,他们彼此吸引又心怀不安,基夫顿的形象越完美,伦理作为鸿沟横在他们之间便越痛苦。明格拉的叙事策略是,把所有的力量倾注在电影的最后半个小时,受了重伤的嘉芙莲躺在山洞里,艾玛殊承诺他必须会回来。但是艾玛殊的名字引起了英国人的怀疑,他无法证明自己的国籍,在被英国人囚禁又设计逃跑之后,艾玛殊和英国的敌人德军进行了交易。他把测绘的地图交给德军,导致了之后托布鲁克的失陷。作为奥地利人的艾玛殊,被英国人囚禁,和德国人交易,让英国控制的城市陷落,最后又来到了意大利变成了英国病人。于是战争荒谬的本质便展露了出来,人类为了国籍而彼此交战,又被国籍所抛弃,这一让无数人为之崇拜和牺牲标签,其实质是虚无,没有任

  何价值和好处。我们崇拜它便如同豢养一头猛兽,日夜喂给它血肉,最终的命运却是成为它的食物。在影片结束的时刻,汉娜读着嘉芙莲的遗言:“我们的国家是实实在在的,并不是画在地图上,用强人的姓名命运的那种。我明白你会回来,把我抱起迎风屹立。我已经别无所求,只期望我们一齐漫步天国,带上一些朋友,去一个没有地图的乐土。”

  最后说一说对《英国病人》的总体看法吧。在题材的划分中,人们总倾向于把《英国病人》列入感情的范畴,显然只看到艾玛殊和嘉芙莲的缠绵,而没有看到艾玛殊抱着死去的嘉芙莲迎风屹立时的悲怆。明格拉或者说翁达杰真正想告诉我们的是,在强者操控的时代变迁中,普通人只能在肮脏的历史齿轮下被碾碎成粉,成为强者们谋取利益、个人实现的牺牲品。而我们作为普通人,唯一的期望便是认识到自己的命运,在风起云涌的时代浪潮中持续独立思考的潜力。无论是希特勒还是东条英机,他们的力量之所以强大,并不在于他们个人是多么的无坚不摧,而是他们操控群众无意识的潜力。每一个有自我意识,懂得反思的人都是他们最大的敌人。而作为时代炮灰我们,有什么理由为独裁者去卖命,又被他们制造的机器压成齑粉呢?最后我们会注意到,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故意隐藏了汉娜选取和艾玛殊待在一齐时必然会发生的难堪。艾玛殊已经丧失了行动潜力,这就是说在没有特殊器械的帮忙下,艾玛殊的排泄将是一件十分棘手的事。如果翁达杰是一位诗意小说家,擅长用低沉的声音讲述战争给心灵带来的创伤,那么明格拉无视艾玛殊务必排泄这一事实是完全没有道理的,我相信他绝对不至于没有看到这一点。仅仅为了使电影唯美,而降低思想上

  的冲击力是得不偿失,因为战争不仅仅仅是对心灵的创伤不仅仅仅是死亡还包括肉体创伤带来的严重残疾,以及肉体残疾反馈给心灵的创伤。试想艾玛殊这样的人,如果置于为排泄而苦恼的境地是多么巨大的反差,艾玛殊之前的形象越迷人,这一反差就越强烈。战争是最深刻的异化,任何美化战争的举动,哪怕如明格拉和翁达杰,只是悄悄的隐去了大便也会陷入昆德拉所说的媚俗,更会陷入齐泽克所说的境地,我们的任何松懈都会导致黑暗世界里的大便以更加猛烈的姿态袭击现实。

  英国病人影评精选(二):

  有一种电影,它能让你回味并且思考生存的好处与感情的真谛,它的斑驳光影能封存在记忆里永远不会褪色;有一种感情,他能把生命中以前失去的美丽转化为一卷无影无形的胶片珍藏在心中,如酒一般越存越醇。有一部叫《英国病人》的影片,它让我们在流畅大气的影象里见证了烽火年代的点滴印记。当这些承载着情感与回忆的胶片在闪烁的记录中被复活时,感情与人性的完美得到了最完美的呈现,并让我们在这段超越了国界与道德的战火感情中,享受到心灵回归自我的宁静,品味到生存与命运的变幻莫测,并带着永远无法企及的感情梦幻奔向永恒。

  影片《英国病人》改编自著名作家迈克尔·翁达吉曾获普立兹等各项文学奖的同名感情巨著。小说讲述了两个哀宛感人的感情故事,虽然两段故事的结局完全不同,却又意想不到的纠葛在一齐。并把感情这个人类永恒的主题放置在残酷的战火年代,悲叹出命运与情感的无常,构成一部关于爱、关于人性的史诗画卷。如果说作家迈克尔·翁达吉用挥洒的笔触描绘出一幅烽火岁月的人性浮雕,那么英国著名导演安东尼·明格拉则用深沉细腻的光影释放出感情的光辉,并用时空交错的手法展现出心灵渴望超越的深层意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名在沙漠中意外坠机导致全身烧伤的男子被救起,身处意大利的加拿大籍护士在荒废的修道院中看养了他。这名如迷一般的英国病人开始每一天向善良的护士诉说一段迷样的感情故事。这段感情将两个生命紧紧的连接在一齐,超越了信仰与伦理,冲破了国界与道德。似乎世间的一切在这样的感情面前都是苍白而软弱的,但这份执着的爱却在残酷的现实下也如玻璃玫瑰一样脆弱的不堪一击。然而,难以控制的战火却毁灭了英国病人和他的恋人,他们死于战争,更死于感情,死于难以控制的“拥有和被拥有”。为了感情挺而走险的欧洲贵族,擅离职守的英军护士,内心充满矛盾的锡克族士兵,被砍掉两根手指的双重

  间谍,这些受到战争重创的人们都有一种超越的渴望。这种渴望潜藏在被制约、被规范了的人性底层,就犹如那被掩埋在荒漠之中的古老壁画。

  在回忆与现实互相交错的时空下,影片中的所有人都成为了战争的受害者,他们在人性,国界与战争的面前都显得是那么软弱与渺小。虽然他们自身的爱是具有毁灭性的,但却无法与战争所带来的灾难相比。也许在战火中脆弱的生命只有超越战争,回归到爱,回归人性才能得到心灵的平静。于是,英国病人的感情在影片中被演化为某种符号,象征着个体在战争中的精神创伤,传递着关于忘却与记忆、伤痛与疯狂、精神与欲望的种种信息。身受战争重创的人们,渴想着用爱来呵护与滋润自身;“英国病人”,就成为了一种走向礼貌的人性象征。而战争在影片当中,就如同那漫漫大漠,蛮野又空秃,凌人而酷吏,宛若是一抹罪恶的荒沙。

  或许乱世中无法把握的感情,都透着一种悲凉,因战争失落的情感也让人无奈。而在战火中演绎的感情故事,蕴涵了太多的深情与无奈。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感情只有在乱世中才显得夺目和珍贵,战争也只有在感情的叹息面前才显得既残酷又无力。影片中的英国病人在应对死亡时是无悔的,正象他的情人临死时在日记中写到的那样:我们虽死,但却饱含着爱与经历。他们在生活上、情感上的纠葛与冲突全来源于自我身心的迷惘与彷徨。经历战火的洗劫后,英国病人也似乎只能生活在对往事的回忆当中,期望能从思索中重新找回人生的方向,逃避着思想与情感的痛苦与折磨,也许他那颗充满遗憾的心灵永远也找不到心灵在战争后的归宿与宁静。当道德的大厦倒塌后,当信仰的天平失去指针后,这些从战争暴力的漩涡中幸存下来的人,将要受着比战争本身还要沉痛的创痛。

  这部耗资仅两千七百万美元的《英国病人》一举获得了第69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电影配乐等9项大奖。评论界更是对这部由英、美、法多个国家参与制作的电影格外珍爱,盛赞它是一部“多年不见的佳作”,是自《日瓦戈医生》以来最浪漫的史诗片,堪与《阿拉伯的劳伦斯》相媲美。一位欧洲的评论家甚至把它看作是对经典文学进行改编的一座新里程碑,并让银幕重新回到到产生《乱世佳人》、《永垂不朽》等电影的黄金时代。而影片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功,也让导演安东尼·明格拉,彻底成为了继英国著名电影大师大卫·里恩之后,又一位善于驾御浪漫史诗的国际型大导演。

  作为独立制作的一个颠峰,《英国病人》不但在找寻着电影史上的诗意传统,也充满着对精神自救的无限隐喻。作为影像的财富,《英国病人》给世界影坛留下了简约而凝重的一笔;作为历史的记忆,《英国病人》更让我们缅怀着那些散落在时间深处的感情故事。也许这个世界上能存留于人们记忆之中的惟有战争与感情,前者带来无法忘却的痛苦,后者带来不可磨灭的幸福。而战争中的感情,就宛如生长在痛苦悬崖之上的小小幸福,总能为人吟唱。

  英国病人影评精选(三):

  《英国病人》影评:触不到的恋人

  《英国病人》影评:触不到的恋人本片改编自加拿大著名作家迈克尔翁达杰的同名小说。曾获69届奥斯卡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9项大奖,成为了影史上不朽的经典。

  二战即将结束的时候,一辆英国飞机沿着壮丽的沙漠,在夕阳里静静的划过空中。德军发现了,于是将飞机击落,机上的飞行员全身皮肤被烧毁,成了重伤,被飘过的阿拉伯人救活,送到了英军的军中。他忘记了自己是谁,在军中孤独的理解治疗,已经濒死的他,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煎熬着,因为人们对他一无所知,于是称其为“英国病人”。

  军中的护士汉娜因为战争已经失去了爱人和好友,心地善良的她看到这个全身烧伤的病人在旅途中饱受颠簸之苦,于是毅然决定将其安置在一个废弃的修道院里,并孤身留下来照顾他。

  宁静的修道院阻挡了外界的战火的喧嚣,时光静静流淌,一本病人随身携带的《历史》勾起了他往日无限的回忆。

  《英国病人》影评:触不到的恋人病人是匈牙利人艾玛殊伯爵,他跟随马铎进入撒哈拉科学考察的时候,结识了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的飞机师杰佛和其美丽的妻子嘉芙莲。他发现自己无法抵抗美丽而聪慧的嘉芙莲的魅力而深深爱上了这个有夫之妇,他跟踪她,留心她,追求她,最后在丈夫离开她单独去办事时也得到了嘉芙莲的芳心。

  然后,这段恋情从一开始就注定没有什么好的结局,嘉芙莲是有丈夫的,而她也同样深爱着自己的丈夫,于是她徘徊在两个男人之间难以抉择。天然的道德屏障注定了艾玛殊要以失败告终,嘉芙莲最终离开了艾玛殊,而他则继续独自留在沙漠里考察,怀着一颗破碎的心。

  杰佛也发现了两人的奸情,但是他一向隐忍着,一边是自己的挚友,一边是自己的妻子,最后在最后离开之前,他痛苦万分,架机来接艾玛殊的时候,他毅然开足马力冲了下去,艾玛殊及时发现躲开了,但是猛烈的冲击使得杰佛当场死亡,而飞机上的嘉芙莲也身受重伤。

  茫茫的大漠深处,没有人烟,艾玛殊抱着垂危的爱人狂奔,来到了考察的洞穴,他将她孤独的留在那里,回城去找援助。三天三夜的沙漠徒步,几乎摧毁了这个痴情的男人,但是回到城里的他,却因为名字奇怪被英军当做了德国人抓捕了起来。在关押的列车上,他好不容易逃了出来,焦急万分只想见到梦中的情人。于是,走投无路的他来到了德军的营地,交出了英国皇家地理协会测绘的机密地图,换来了德国的帮忙,驾机回到了洞穴,但是已经太晚了,嘉芙莲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

  悲恸不已的艾玛殊带着死去的爱人在夕阳里翱翔于天际,直到被德军的炮火击中……另一方面,德国得到了地图,于是就势如破竹的攻取了英军的几个要塞,英军损失惨重,明白了艾玛殊是间谍之后,其伯乐马铎吞枪自尽,而另一个会友则被英军认为是出卖者,切去了手指,报仇心切的他花费数年最之后到了这个修道院,但是听完艾玛殊的故事后,却深受感动,无法下手。

  在照顾艾玛殊的岁月里,善良的汉娜与印度的拆弹军官产生了恋情,他们的感情在战火的威胁下显得渺小而纯洁,一次次拆弹,汉娜都无比担心杯具重演,爱上自己的人都会死去,她也倍加珍惜两人相处的不长的时间。德国投降后,人们都在欢庆,而此时艾玛殊的故事也讲完了,最终,他选取死,去赎罪,也去追随自己触不到的恋人,汉娜理解了病人的痛苦,于是替他注射了过量的吗啡……

  汉娜最终离开了修道院,经历了如此多的故事,她已经成长了许多,内心无比平静,无比幸福……

  我很佩服导演驾驭故事的潜力,如此多的人物和故事,他能够有条不紊的展开,几条主线相互交织,几个不同主人公的感情互相阐述,绵绵不绝,时光交错,十分动人。感情、战火、友情、沙漠多个元素有机的结合在了一齐,气势磅礴而又细腻感人,跨越时光和地理的追忆,个人与社会的有机融合,一个病人对沧桑往事和凄美感情的回忆,绘就了这一副壮丽的爱与历史的长卷。

  艾玛殊、嘉芙莲和杰佛的三角恋,虽然违背了伦理道德的要求,但是在导演的表现下,也如此凄美动人。尤其费因斯的演出,他的双眼里那种天热的脆弱传神的刻画了这样一个痴情的男人,他跟踪她,和她讲幽默的故事,用自己的勇气与智慧打动她的芳心。尤其从飞机里抢救她出来的时候,他抱着她在苍凉的荒漠里奔跑,她白色的长裙随风飘舞,广袤荒芜的大漠和娇美俊秀的嘉芙莲构成的比较,太美了!他们不能在一齐,那是无法逾越的伦理道德的大山,短暂的厮守中,他问过她:你什么时候最快乐,什么时候最难过,她的回答都是此刻。一份痛苦的感情,同时扎伤了三个关系亲密的人。嘉芙莲在黑暗里等待爱人的归来,灯光慢慢耗尽,自己的期望也慢慢耗尽;杰佛无法抑制自己的妻子与挚友通奸,万般苦闷想要一撞了之;艾玛殊为了爱人苦苦奔走历经磨难,却只抓到一具早已冰冷的尸体……没有什么比上天把一份最珍贵的感情摆在你面前,你却无法享用,只能在痛苦中煎熬更加难受了。人世的准则和战火的现实实在太残酷了,在这些巨大沉重的山面前,谁也无法抗争,最终,只能变成美丽的故事和传说,留给后人回味。汉娜带着那本书离开的时候,正是她从病人的经历中找到了自己感情的感悟,她越发理解了爱的好处,所以,她毅然帮忙这个

  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病人前往天国与爱人相聚,自己则拿着他们爱的信物——《历史》前去珍惜自己完美的生活。

  《英国病人》影评:触不到的恋人杯具,就是对完美事物的毁灭。战争是这部电影最宏伟和广阔的背景。汉娜失去挚爱是杯具,所以之后多次她都难以应对新的感情,因为她害怕。而看着挚友与妻子苟合,杰佛也是杯具,两人的爱像一只荆棘冠套在了自己头上,他选取玉石俱焚。而最痛心的则是艾玛殊和嘉芙莲了,他因为名字而失去了她,无情的战争在伦理的困境上又撒了一把盐。明明得不到而失去的不算什么大杯具,明明能够得到只差一点点而彻底粉碎,那才是最大的痛苦,一个名字毁掉了两个人的生活,只是因为一场战争。躺在床上早已麻木的艾玛殊,尝到李子的时候,他发自内心的说这真甜美,如此多的无情与摧残,使得一个李子也变得如此甜蜜,那种痛苦,是我们难以想象的。这场电影,就是这样在甜美的生活慢慢撕裂,让伤口慢慢扩张,跨越时空,跨越记忆。

  汉娜在战火中失去了两个最亲密的人,她才选取孤独的留下来照顾病人,从某种好处上来说,就是自我的一个疗伤,在孤独里,她以为只要一门心思的照顾病人,就会渐渐忘却往事的痛楚,但是她发此刻孤独的时候,痛楚更加深了,只是她表面上故作镇静。所以,她把病床上的人当做了自己死去的挚爱,用心服侍。会有出现的时候,她的表现就很好的说明了自己对外人侵扰保密的不快。排雷兵出现的时候,她以前说过,在我印象里,你更加高大,当时她意乱神昏的时候,差点踩到地雷,被排雷兵救了,所以排雷兵成了她潜意识里的一种依靠,这为后面那个军官走入她的生活埋下了很好的伏笔,但是怎样去应对这段感情,则是从艾玛殊口中学到的。

  影片的背景音乐也十分壮美,那充满了神秘、哀伤、婉转、悠长的歌曲,极大的充实了影片的情感与代入感。还有对沙漠壮丽的表现,广袤、哀婉,金色的沙漠和碧蓝的天空构成的比较十分强烈,也许是劳伦斯以来对沙漠最美的表现。

  英国病人影评精选(四):

  不仅仅仅是感情电影

  美丽和伤害似乎总是共生,在一个故事中彼此纠缠,同样,影片中没有任何一个情节是“唯”美的。我认为,我们如果真的愿意倾听和理解这部电影,就不能只看自己期望看到的而故意无视导演明白地期望我们看到东西;也不就应对片中各主要元素所占的地位蛮不讲理地妄断。这部电影表达的是否是歌颂“唯美超越世俗”的感情,我倾向持否定态度,个中原因有很多,其中不仅仅在道德上最无法回避,也是导演用电影语言相当明确地传达给我的:Katherine和Almasy热恋是以背叛婚姻和友谊为基础的。

  在很多中文评论中对此都有这样的看法:感情至上,其他外在的批评和规则在真爱面前都要让路。我认为这个道德相对主义意味的观点和影片中所表现的细节矛盾,Katherine以前明显地表现并直接地表达:她爱自己的丈夫,并为她自己的不忠而感到不安痛苦。

  不可否认,从知识和品位上,Almasy比Katherine的丈夫跟她更接近;而且从他们见面的一刻起二人之间的吸引,对于电影观众来说就是一览无余的;沙漠景色震慑人心的美丽、风暴历险的离奇,如此浪漫的环境也让人很难怀疑他们不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但是——不管我们这些观众如何看待Katherine的婚姻(甚至还祈祷它的结束)——至少Katherine珍视,她在婚外恋情中的痛苦挣扎,绝不是单纯因为外部条件不允许她和Almasy在一齐,折磨她的是来自她自己心灵的悔恨和难舍相交织的复杂情绪,以及道义和乐趣的激烈矛盾——在这方面露天电影院那场戏里其实包含了不少信息,她的坐立不安惊惶的样貌,还有准备扭头离去时不慎撞在铁架上,都表现出她在一如既往的平静端庄下已经失去了我们最初见到她时的坦然、潇洒和平静。话说回来,Katherine是一个很难演绎的主角,因为她是一个十分聪明、举止优雅的女人,优雅不允许她把全部的感情表此刻脸上和言语上,而聪明又使得她完全有潜力巧妙地掩饰自己。所以虽然她心里的感情丰厚而汹涌,甚至是了她和Almasy的故事的起承转合的主要动力,我们想要捕捉她的想法,却也只能从偶尔的情感爆发和前后情绪微妙的变化中体会。不仅仅仅是婚姻,还有她的丈夫的感受,这从一个细节可略见一斑

  :在Almasy枕畔缱绻之际,在坠机受伤、以及被安置在山洞后,她总是不停地切切地询问Jeff,她的丈夫。虽然是出自歉疚,却也恰恰体现了K是重情重义,心地善良的。女人的美丽说到底在于“情痴”两个字,其他的诸如才华横溢、敏捷善感,都是锦上添花的品质,如果她仅仅是一个精灵似的存在,对自己青梅竹马的好朋友、深爱自己的丈夫都没有一点顾念之心,且眼里只有almasy和感情,她就不能算是一个太完美的女人,反而更接近一个冷血的黑寡妇了。K之所以美得令我动容,正是因为她在一个两难的感情漩涡里没有麻木过,良心和知觉一向在轮番拍打她,她为此而痛苦,这种痛苦向人们诉说着K心中两种最可爱的秉性--女孩子的单纯热情,母性的善良恩慈。

  即便只看Katherine和Almasy二人之间,最完美的似乎还是他们成为情人之前的那一段时光,谨慎又充满了小聪明,含蓄的示好,得到抗拒后婉转的嗔怒,给人一种纯真好像初恋似的感觉。但是之后,他们的关系就被嫉妒、狭隘、自私、纵欲不断侵蚀。在宴会上的相互刺伤,在圣诞节带有报复性的占有,流露出爱恨相生的错杂情绪,记得有人以前很精辟地说,感情是一场战争,没有经历过情欲的人就很难体会。那在沙漠上空飞翔的,灵肉交织、不计后果的恋爱,天生孕育着某种命运,狠狠地刺伤了Jeff,重重地摔下Katherine,无情地烤炙煎熬了Almasy的心。在那里争论谁对谁错永远不会有结论,每个美丽柔弱的人身上都被戴了重枷,而尤以K受到的折磨最多,也许因为她是女人。

  也是在梦幻般美妙与阴间般残忍的交织下,两个故事线索在分别地推进(这两个故事的不同步处理真的很有诗意,假如真的做成两边“齐头并进”的话就意蕴尽失)从前Almasy害怕占有和被占有,喜欢自由地流浪;却在katherine死后不惜自杀和假装失忆以防别人分享和打扰他爱的回忆,他和自己的回忆互相占有了,无法释怀的心只能困守在残破的躯壳中。而Hana执意自己一人留在废弃的修道院护理Almasy,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只想“一个人”孤独地呆着,既是好友亲人丧生的悲痛一时难以恢复,也是害怕再与别人有纠葛,害怕自己是不是真的命带诅咒。两个想要独处的人,在一处离世的碉堡,但一切却在悄悄地转变:李子的滋味调动起他的退化知觉,Hana跳房子的声音让他联想起沙漠上听过的阿拉伯鼓点和那个读故事的Katherine,他大胆地向前迈步——让Hana来读相同的故事,因为虽然Hana需要他指导才念对故事里的人名,但足以帮他开始在更真实的好处上寻回爱人的和痕迹;

  Hana也在和Almasy的不仅仅是护理的相濡以沫中开始认识博览群书的他,思维敏捷幽默的他,而不只是一名时日无多的可怜的失忆的病人。拆弹排雷小队的队长锡克族印度人Kip和他的英国白人下属的来到彻底结束了他们的“隐居生活”,而两人竟不约而同对此暗暗欢迎。Kip给Hana带来了浪漫完美的感情,成了Almasy高级幽默的谈话的好伙伴。Hana向Almasy吐露自己对Kip倾慕之情那个场景,弥漫着脉脉亲情的味道,很容易让人想到《这个杀手不太冷》里Leon和Martilta坐在餐桌边闲聊的感觉。两部电影的确有点相像:都是两个寻求休克的心灵,却一同复苏了的故事。

  如果一部电影的资料只是主角在回忆,也就是一个绝望的人讲一个已经结束的故事。这样的故事除了腐烂以外还能有什么结局呢?恐怕还没有讲完我就要作呕了。但《英国病人》不是一部死气沉沉的电影,它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并且呈渐强的趋势,在影片的结尾,Hana对着小女孩微微一笑然后镜头越拉越快,直到上面散落了跳动阳光时到达了顶峰。

  其实Hana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生命力的放射源,气质中有一点乡土,有军人的顽强自立,同时不乏女儿家心灵手巧的小趣味,她以前半自嘲地说自己文化程度不高;这和Almasy的博览群书学贯古今、语带玄机的才情四溢刚好构成了搞笑的对照。hana剥李子、开垦小菜园,想尽各种办法赶走来捣乱的鸟、边咝咝地吸气边用水管里流出的山泉水洗澡、搬来散落的经典修楼梯……那里没有什么精致的才华,但却诉说着她天性里那种完美质朴的智慧,它能够安慰焦灼、惶惑和愤怒的心。用北京话来说,Hana可能算是个不太着调的女孩,她在Kip检查炸弹时仍然嘻嘻哈哈说着不好笑的笑话并被自己逗得前仰后合;她不去好奇Almasy向她讲什么深奥的历史学,只是把自己剥好的李子果肉递到他嘴里,短暂的停顿后Almasy开启疤痕覆盖的嘴唇说:很有李子味的一枚李子。Almasy是这样的病人:烧毁了全身大部分皮肤,内脏器官损坏严重,可能真的像他自己说的像一块烤焦的面包,感受潜力已经极弱和极不可靠了,李子的天然清新滋味在这时可谓是一种恩惠,虽然微小,足以提醒一个人自己和世界一齐活着。

  结果Almasy发现,他的记忆不仅仅没有因为和人分享而磨灭,反而自己头脑中的Katherine愈发鲜活了。当他把Katherine的日记交给Hana时,即是毫无保留地邀请她参观他的回忆。此刻,心灵敞开的他最后不再被什么东西占有了,这时候他才是真的做好了准备,能够飞到他挚爱的所在。而在影片最后,K在她的日记里描述的天堂,是一片没有隐瞒和羞愧的自由之地,包裹k的一袭白练被风高高吹起,仿佛是一双安慰的翅膀,扶起她焦灼疲惫的灵魂,也抚慰了我们。

  而Kip也已经接到调遣,两个年轻人得告别了。再次应对着遥遥无期的再会,Hana没有躲避,没有前两次失去至爱时的大恸或木然。走进过Almasy的往事,走进过Kip的此刻,走过这段没有医生的治疗,她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支持她挥手看他的背影渐渐远去。在原地,Hana静默地尽情体味爱带来的心痛和失落,而当Almasy请求她为他注射过量止痛剂以求离世时她终没有忍住痛哭,但短暂的哭泣后,她在为Almasy最后的睡前朗读中平静下来。Katherine的日记读毕,看到他已经无声地离开了。这时我和Hana同时微笑了。

  《英国病人》的立意可谓深远,对生命的悲悯之情,绝不仅仅是两段感情故事那么简单。生命之美远比感情要丰富得多,影片告诉我们,即使是受伤的心灵,在一个受伤的时代、受伤的地点,也在互相扶持着进行自我和相互的疗治。

  这是一部让人看完会微笑的电影。

  英国病人影评精选(五):

  本片改编自加拿大著名作家迈克尔翁达杰的同名小说。曾获69届奥斯卡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9项大奖,成为了影史上不朽的经典。

  二战即将结束的时候,一辆英国飞机沿着壮丽的沙漠,在夕阳里静静的划过空中。德军发现了,于是将飞机击落,机上的飞行员全身皮肤被烧毁,成了重伤,被飘过的阿拉伯人救活,送到了英军的军中。他忘记了自己是谁,在军中孤独的理解治疗,已经濒死的他,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煎熬着,因为人们对他一无所知,于是称其为“英国病人”。

  军中的护士汉娜因为战争已经失去了爱人和好友,心地善良的她看到这个全身烧伤的病人在旅途中饱受颠簸之苦,于是毅然决定将其安置在一个废弃的修道院里,并孤身留下来照顾他。

  宁静的修道院阻挡了外界的战火的喧嚣,时光静静流淌,一本病人随身携带的《历史》勾起了他往日无限的回忆。

  病人是匈牙利人艾玛殊伯爵,他跟随马铎进入撒哈拉科学考察的时候,结识了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的飞机师杰佛和其美丽的妻子嘉芙莲。他发现自己无法抵抗美丽而聪慧的嘉芙莲的魅力而深深爱上了这个有夫之妇,他跟踪她,留心她,追求她,最后在丈夫离开她单独去办事时也得到了嘉芙莲的芳心。

  然后,这段恋情从一开始就注定没有什么好的结局,嘉芙莲是有丈夫的,而她也同样深爱着自己的丈夫,于是她徘徊在两个男人之间难以抉择。天然的道德屏障注定了艾玛殊要以失败告终,嘉芙莲最终离开了艾玛殊,而他则继续独自留在沙漠里考察,怀着一颗破碎的心。

  杰佛也发现了两人的奸情,但是他一向隐忍着,一边是自己的挚友,一边是自己的妻子,最后在最后离开之前,他痛苦万分,架机来接艾玛殊的时候,他毅然开足马力冲了下去,艾玛殊及时发现躲开了,但是猛烈的冲击使得杰佛当场死亡,而飞机上的嘉芙莲也身受重伤。

  茫茫的大漠深处,没有人烟,艾玛殊抱着垂危的爱人狂奔,来到了考察的洞穴,他将她孤独的留在那里,回城去找援助。三天三夜的沙漠徒步,几乎摧毁了这个痴情的男人,但是回到城里的他,却因为名字奇怪被英军当做了德国人抓捕了起来。在关押的列车上,他好不容易逃了出来,焦急万分只想见到梦中的情人。于是,走投无路的他来到了德军的营地,交出了英国皇家地理协会测绘的机密地图,换来了德国的帮忙,驾机回到了洞穴,但是已经太晚了,嘉芙莲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

  悲恸不已的艾玛殊带着死去的爱人在夕阳里翱翔于天际,直到被德军的炮火击中……另一方面,德国得到了地图,于是就势如破竹的攻取了英军的几个要塞,英军损失惨重,明白了艾玛殊是间谍之后,其伯乐马铎吞枪自尽,而另一个会友则被英军认为是出卖者,切去了手指,报仇心切的他花费数年最之后到了这个修道院,但是听完艾玛殊的故事后,却深受感动,无法下手。

  在照顾艾玛殊的岁月里,善良的汉娜与印度的拆弹军官产生了恋情,他们的感情在战火的威胁下显得渺小而纯洁,一次次拆弹,汉娜都无比担心杯具重演,爱上自己的人都会死去,她也倍加珍惜两人相处的不长的时间。德国投降后,人们都在欢庆,而此时艾玛殊的故事也讲完了,最终,他选取死,去赎罪,也去追随自己触不到的恋人,汉娜理解了病人的痛苦,于是替他注射了过量的吗啡……

  汉娜最终离开了修道院,经历了如此多的故事,她已经成长了许多,内心无比平静,无比幸福……

  我很佩服导演驾驭故事的潜力,如此多的人物和故事,他能够有条不紊的展开,几条主线相互交织,几个不同主人公的感情互相阐述,绵绵不绝,时光交错,十分动人。感情、战火、友情、沙漠多个元素有机的结合在了一齐,气势磅礴而又细腻感人,跨越时光和地理的追忆,个人与社会的有机融合,一个病人对沧桑往事和凄美感情的回忆,绘就了这一副壮丽的爱与历史的长卷。

  艾玛殊、嘉芙莲和杰佛的三角恋,虽然违背了伦理道德的要求,但是在导演的表现下,也如此凄美动人。尤其费因斯的演出,他的双眼里那种天热的脆弱传神的刻画了这样一个痴情的男人,他跟踪她,和她讲幽默的故事,用自己的勇气与智慧打动她的芳心。尤其从飞机里抢救她出来的时候,他抱着她在苍凉的荒漠里奔跑,她白色的长裙随风飘舞,广袤荒芜的大漠和娇美俊秀的嘉芙莲构成的比较,太美了!他们不能在一齐,那是无法逾越的伦理道德的大山,短暂的厮守中,他问过她:你什么时候最快乐,什么时候最难过,她的回答都是此刻。一份痛苦的感情,同时扎伤了三个关系亲密的人。嘉芙莲在黑暗里等待爱人的归来,灯光慢慢耗尽,自己的期望也慢慢耗尽;杰佛无法抑制自己的妻子与挚友通奸,万般苦闷想要一撞了之;艾玛殊为了爱人苦苦奔走历经磨难,却只抓到一具早已冰冷的尸体……没有什么比上天把一份最珍贵的感情摆在你面前,你却无法享用,只能在痛苦中煎熬更加难受了。人世的准则和战火的现实实在太残酷了,在这些巨大沉重的山面前,谁也无法抗争,最终,只能变成美丽的故事和传说,留给后人回味。汉娜带着那本书离开的时候,正是她从病人的经历中找到了自己感情的感悟,她越发理解了爱的好处,所以,她毅然帮忙这个

  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病人前往天国与爱人相聚,自己则拿着他们爱的信物——《历史》前去珍惜自己完美的生活。

  杯具,就是对完美事物的毁灭。战争是这部电影最宏伟和广阔的背景。汉娜失去挚爱是杯具,所以之后多次她都难以应对新的感情,因为她害怕。而看着挚友与妻子苟合,杰佛也是杯具,两人的爱像一只荆棘冠套在了自己头上,他选取玉石俱焚。而最痛心的则是艾玛殊和嘉芙莲了,他因为名字而失去了她,无情的战争在伦理的困境上又撒了一把盐。明明得不到而失去的不算什么大杯具,明明能够得到只差一点点而彻底粉碎,那才是最大的痛苦,一个名字毁掉了两个人的生活,只是因为一场战争。躺在床上早已麻木的艾玛殊,尝到李子的时候,他发自内心的说这真甜美,如此多的无情与摧残,使得一个李子也变得如此甜蜜,那种痛苦,是我们难以想象的。这场电影,就是这样在甜美的生活慢慢撕裂,让伤口慢慢扩张,跨越时空,跨越记忆。

  汉娜在战火中失去了两个最亲密的人,她才选取孤独的留下来照顾病人,从某种好处上来说,就是自我的一个疗伤,在孤独里,她以为只要一门心思的照顾病人,就会渐渐忘却往事的痛楚,但是她发此刻孤独的时候,痛楚更加深了,只是她表面上故作镇静。所以,她把病床上的人当做了自己死去的挚爱,用心服侍。会有出现的时候,她的表现就很好的说明了自己对外人侵扰保密的不快。排雷兵出现的时候,她以前说过,在我印象里,你更加高大,当时她意乱神昏的时候,差点踩到地雷,被排雷兵救了,所以排雷兵成了她潜意识里的一种依靠,这为后面那个军官走入她的生活埋下了很好的伏笔,但是怎样去应对这段感情,则是从艾玛殊口中学到的。

  影片的背景音乐也十分壮美,那充满了神秘、哀伤、婉转、悠长的歌曲,极大的充实了影片的情感与代入感。还有对沙漠壮丽的表现,广袤、哀婉,金色的沙漠和碧蓝的天空构成的比较十分强烈,也许是劳伦斯以来对沙漠最美的表现。

  英国病人影评精选(六):

  《英国病人》影评

  他有一双深邃的眼睛,眼光能够直接渗透你的灵魂。他有高高的鼻梁,能够给你温暖的避风港湾。他有一双极赋灵感的手,能够测绘地图,更能够触摸你的孤独。

  她有一副迷人的面孔,能够让你忘记一切。她有天生的幽默感,让你乐意呆在她的身旁。她有从容淡定的眼神,若即若离,令人捉摸不定。

  他和她,相爱在战争年代。她为人妻子,能够爱上他已是不易,能抛开世俗的纲常,跟他在一齐,更需要勇气。昨日晚上和朋友聊天,说了一句话,“懂我已是难求,志同道合对我来说就算是半个完美”,剩下的那半个完美,我觉得就就应是他和她的这种爱之深和心底里的不离不弃。

  她因为爱他,引起了丈夫的嫉妒和恨,丈夫本想三个人同归于尽,结果自己先丢下了性命,留下了满是伤痕的妻子。她可爱,她想埋葬在自己家乡的花园里。但她死在了山洞里,灯光用完,应对无边无尽的黑暗,她在想些什么,是幸福还是不幸。如果她明白结果是这样的,是否还会让他去找医生。她死去的时候很安详,像是一个熟睡的婴儿。她是幸福的,有自己爱的人,也有爱自己的人,这在世间已是难求。

  他为了救她,把测绘的地图给了德国人,因为英国人不把他当做一个英国人,他只能投靠德国人,做的所有一切都只是为了爱她。他为了埋葬她,飞机坠毁,浑身烧伤,最后在医生的朗读声中走向天堂。医生朗读的是她在漆黑里留给他的话。他们死得都很安详,似乎他们来到世上就是为了这一场轰轰烈烈的感情。是感情夺走了他们的生命,但他们死而无憾。

  他们约定,互不占有,他最厌恶的是占有别人和被人占有。她最终占有了他,她活在他的整个心理。他也占有了她,她最后想到的就是和他高高兴兴的在一齐,还有很多好友。她这样的女子,世间少有。不是具有高大灵魂的人爱不起。

  也许感情就就应这样,轰轰烈烈,灿烂一时。此刻才明白能够拥有感情的人是多么的幸运,不管遇上多么大的风浪艰险,始终有一个灵魂在陪伴着你的灵魂。不会让你有对死亡的恐惧。从容应对死亡,试问世间有几人能够做到?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