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菊豆影评

发布时间:2022-06-14 02:03:58
菊豆影评

  菊豆影评精选(一):

  封建压迫与人性的冲突——评《菊豆》人物形象

  每个人都是个性的,每个人的思想更是独一无二的。但是在相同的制度压迫下命运.结局却又可能是相同的。

  电影《菊豆》中每个人性格都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结局却是悲哀的。影片就20年代山区的一个染坊内发生的一系列与封建压迫抗争.妥协并最终走向杯具的故事反映了封建压迫与人性发生冲突时不同性格的人面临不同的命运,深刻揭示了封建压迫对人性的毒害。

  剧中杨氏家族是这个封建压迫制度的操控者,他们掌握着杨氏家族的一切封建事务,甚至起名字的事情都得家族长辈聚在一齐商量,杨金山在被天百淹死后出殡时杨氏家族的一个长辈连用了四个“照祖上的老规矩”该怎样办,这足以说明在那里封建制度是如此之深。在杨金山出殡时在杨氏家族操控下严格按照祖上老规矩办了丧事,这一切都是封建制度压迫下的产物。

  如果杨氏家族是一个封建压迫的符号,杨金山就是这个封建制度下的典型的代表人物,所有的封建压迫思想在他身上都得以体现。他为了给杨家传宗接代娶过三个女人,仅仅是为了给杨家传下后代,在菊豆怀孕前每一天晚上他会打骂折腾菊豆,并说了最能体现他封建思想的话就是“生了儿子我给你做牛想做马,不听话就抽你”。这一切都体现了他思想的典型化,最终难逃悲惨的命运,被淹死在生前剥削他人的染池内,[由www.telnote.cn整理]

  菊豆在封建环境压迫下是一个敢于反抗的人,她在剧中处处体现了对现实以及对封建压迫的反抗。在菊豆发现天青偷窥自己是就明白天青喜欢自己,只是天青不敢冲破这封建重围,最终还是菊豆帮忙天青冲破这制度,菊豆生下天白后主动告诉了杨金山孩子是天青的,天青是不敢这样做的,她多次提出要和天青逃离那里,不在受这封建压迫,还萌生毒死杨金山的念头,这一切都显示出菊豆是一个不甘于受封建制度压迫,敢于冲破封建世俗,寻找自己天性的,对封建压迫无所畏惧,期望得到自己人性解放的人,这一切都是青天以及其他人所不具有的。

  天青是一个从小被杨金山养大的孤儿,他在杨金山的教养下已经被他人的封建思想所压制,不敢冲破束缚,在菊豆的帮忙下才敢于向菊豆表达自己,将近四十岁的人没有老婆也不敢向杨金山提出来,只是默默在染坊中干活,默默理解这压迫。菊豆多次劝他代自己和孩子走,逃离这个满是封建世俗和制度压迫的地方,天青始终没有做出来,他在村中也不敢公开他和菊豆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他害怕,没有真正突破这封建制度,仍旧是被这封建制度所压迫,天青就是一个在封建世俗下不敢突破束缚,始终被封建思想所压制的人。

  杨天白虽然是天青的儿子,但他却是一个封建思想的继承者,也能够说是杨金山的继承者。他心中充满了一个孩子所不该具有的思想,充满了对人性的束缚,不愿理解外界的自由而是努力去维护所谓的封建制度和压迫。它能够为了一句话拿刀去追人,菊豆告诉他事实真相后他仍然用自己内心所谓的封建制度将其拒之心门之外,这一切最终使其亲手杀死自己亲生父亲。这一切都不是偶然,在封建压迫下发生这一切都是必然的。就像影片中整个外部环境是冷色调,屋子内是暖色调,尽管屋内是对封建世俗压迫的反抗,对人性的追求,然而在整个冷色调也就是整个大的外部环境封建礼教以及压迫,在这样的环境下想冲破束缚也是很难的,最终可能会被封建礼教所吞噬,人性最终还是无法得到解放。

  剧中不论是杨氏家族.杨金山个人还是菊豆.杨天青和杨天白,都是在封建制度下的被压迫者,尽管有人试图冲破束缚,但是在整体的大的封建压迫下人性想得到解放是困难的,最终可能会难逃悲惨命运。

  《二》

  铁屋子的寓言和文化困境

  一铁屋子的寓言

  与其说这是一部对传统文化和旧伦理所对峙与抗衡的电影,不如说这是一部关于铁屋子的黑色寓言的电影。

  电影在整体结构与故事叙事方面与《红高粱》是如出一辙的,都是一个漂亮的女性由于某种权势的压迫或诱惑嫁给一个封建阶级中具有高端权力的人,并且这个人身体上具有某种巨大缺陷,在《红高粱》中是一个麻风病人李大头,在《菊豆》中是一个性无能杨金山。这种残疾缺陷的设置是为了让电影中的弱者产生一种对秩序的反抗动力,这种行动的整个实施过程便是这两部电影的核,也就是瑞士语言学转型奠基人索绪尔所说的含蓄能指(Connotation),这种能指的设置也是为了让弱势群体具有勾连的机会,在《红高粱》中,“我爷爷”与九儿是结合与对抗就是由于对秩序顶端的李大头的家财万贯与麻风病感到不服气,对这种由于财产的不平等产生的婚姻霸权和性分配的不平等的不服气;在《菊豆》中也差不多,都是一个弱势群体所勾结起来对权力重新调换的想象。尤其是在《菊豆》中,这种想象始终没有兑换。

  杨天青对于杨金山是一种变相的父子关系,他从小便被杨金山收养,但如同下人一般看待,并且由于杨金山的反对他始终没有婚配的权力;杨青天对于他的亲身儿子却丧失了一种真实关系,被迫叫自己的亲儿子“好兄弟”,这也是一种变相的父子关系,这种身份的变相认同也是象征着一种难以打破的秩序,最终,这场寓言最后实现,那就是杨天青变相地杀死了杨金山,杨天青的儿子杀死了杨天青,并且死于同一地点,这就是铁屋子的寓言,对高端势力和秩序的反抗只是一场虚无主义式的想象。被边缘化认同的人似乎无法打破铁屋子,也无法撕开诅咒。

  在张艺谋看来,杨天青是一个有贼心而无贼胆的人,其实电影所展示出的却不然,杨天青始终具有“弑父”的冲动,或者说是具有一种重新建立权力分配系统的冲动,他不杀杨金山是因为怕被杨家长辈所痛恨和排挤,怕因此失去更多,所以他和“婶子”一齐等待他的死亡,他和“婶子”挡馆的那场戏更是说明了他的深谋远虑---哭得和真的似的。

  所以说,杨天青与“婶儿”的感情,在我看来不是纯的,他不带“婶儿”远走他乡其实就是因为他更渴望得到染坊和得到杨金山一样的权力,渴望得到正式婚姻和合法儿女的权力,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对拥有高端权力的想象和顶地膜拜,也就是拉康的镜像理论所说的:他恋其实就是自恋。他渴望的或许并非幸福,而是渴望得到获得幸福的权力,得到获得儿子的权力,如果不是这样,他不会因为管自己的儿子叫“好兄弟”而到嚎嚎大哭的程度,不会因为亲身儿子管杨天青叫“爹”而到颓然悲哀的地步。因为这是他早就该预料到的。他的预谋不是杀死杨金山,而是看着杨金山死去。

  铁屋子的寓言就是反抗秩序的人,未必是想要推翻秩序,而是想要置换自己与秩序顶端人的位置,就像大多数政变者未必是想要施行新的、更利于人民的政策,而是继续独裁统治。这与《红高粱》的所展示出的真实好处相同,地位的更换是依靠暴力取得的,然而它依旧按照旧秩序的方式方法垂直统治下面的阶层。

  二文化困境和虚无主义

  从《红高粱》到《菊豆》,再到《大红灯笼高高挂》,都是一种对困境的发泄与必然的无奈,是一种虚无主义式的借古讽今。在伟大作品《一个和八个》(张军钊导演,张艺谋摄影)被禁,更伟大的作品《黄土地》(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摄影)由于曲高和寡而导致的资金缺失之后,张艺谋理解了欧洲艺术电影商的赞助,并开始了对自身文化困境的暗喻与讨伐。本身在那个时期,中国就开始了根源文学热潮和文化反思热潮(《菊豆》就是根据根源文学小说家刘恒的《伏羲伏羲》改编的),再加上张艺谋自身困境和无助,就出现了这部黑色寓言三部曲。虽然《红高粱》中他试图展现的(也被欧洲评委所认为的)是人性的张扬和血性,其实内在暗涌的却是一种对权力堡垒的向往,《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也同样如此。

  这本身就是一种虚无主义的处事态度,不追求改变与颠覆,而是蝇营狗苟地沉醉于权力堡垒顶端的想象之中--轿夫想做酒管家,下人想当染坊主人,小姨太想成大太太。而不是轿夫、下人、小姨太一齐想象炸平权力堡垒或者原离权力堡垒。

  菊豆影评精选(二):

  《菊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如今再看《菊豆》恍若隔世,老旧胶片的颗粒感仿佛这部90年的电影已经成为了文物,甚至影片所拍摄的那个故事也和这个时代脱节了,其实并不遥远,或许神州大地上依然有这样的乡村闭塞的存在,时代的翻天覆地一大后遗症便是健忘,一路奔跑等到回头时才发现一切都已是面目全非。

  中国电影资本和技术都已是今非昔比,动辄几个亿的投入换来的是更多个亿的票房和观众的骂声,精良的制作和华美的特效造不出好电影的品味。《菊豆》成为了如今中国电影人的好榜样,如今看来最粗糙的制作却造就了一部出色的电影,可见电影不是一种资本的累积,电影还是一种艺术的创作,喊了多少的走向世界,不仅仅足球越来越差,甚至连中国的电影也越来越闭门造车暗无天日,拿不出来像样儿的作品是艺术精神和品味的缺失,说白了电影终究是人来创作的,在一切向钱看的社会中,浮躁的情绪是理所应当的,胳膊拧但是大腿,赔本赚吆喝的买卖已经没有人做了,所以也就对电影艺术的追求在当下的中国权当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奢望吧,翻翻老电影或许能从中找到一些以前的认真,便是中国电影不可磨灭的财富。

  《菊豆》整部电影中那种粗狂和朴实的质感令人动容,剧情在一个家庭作坊中发生和发展,虽说是一种乱伦之恋,可已在情理之中,从老夫少妻的设置开始便不难看出李保田对于巩俐的欲罢不能,问题在于婶子和侄子的关系在农村家族式的社会关系中是无法逾越的一道屏障,这是封建观念和人性的对抗,其中导演明显的着力在于两者不可见人的情感,甚至突出父子关系上尴尬的错位,本片的人物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叔侄的争风吃醋,婶侄的乱伦恋情,父子的称兄道弟,辈分和名分在中国人的眼中就是脸面的象征,而《菊豆》这部电影重重的打了中国封建家族制的脸,毫不留情的控诉了这种扭曲的家族关系下扭曲的人性。

  片名《菊豆》是巩俐所饰演的主角之名,影片借此命名多少给人一种红颜祸水,始作俑者之感,将全部的职责推到一个女子身上是不公平的,虽然是影片大胆的将菊豆和天青关系的主动权交了个菊豆,但天青的懦弱和不敢负担还是造成杯具的直接原因,天青的犹豫和逆来顺受绝不是对叔叔或者儿子的委曲求全,天青真正惧怕的是家族的压力,“让人明白了,怕是会活不了了”,天青对菊豆念叨出自己的恐惧,他不是没想过动手杀了叔叔,也不是没想过离开这个地方,问题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叫他寸步难行,他的懦弱也被自己的儿子所唾弃。

  生死的轮回和相似作为了影片的结果,叔叔死在染缸中是天白的过失杀人,而天青死在了染缸中则是天白的故意杀人,两者的差异有一种悲怆的反讽,天白故意杀死了亲爹也是在中国传统所不能容忍的,但谁又明白呢,即便明白了谁有能说呢?从始至终的有苦难言酿成的杯具结局是无法避免的,合理的人性情感和中国社会的特殊环境在影片中造成的喜剧冲突是完美的,本片中有突破封建的意愿但更多的是无法逾越的禁锢,象征着中国社会步履维艰的发展道路。

  不明白从什么时候起,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成了一个流行词,可最后的结果的既不民族也不世界,其实不用费力去迎合什么,因为人性的全世界共通的,艺术的全世界共同的,就像《菊豆》所表达的无论是环境还是人物关系都是最中国的但是的了,却受到了外国人的关注,这才说明民族的就是世界,至于那些哗众取宠的假货,连中国人都骗不了,更别提骗老外了。

  菊豆影评精选(三):

  此时此刻,那鲜红的火苗,鲜艳的彩布仍在我眼前浮动,并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光环,刺激了我的眼球激发了我的思绪。

  片子的主体场景以灰色调的高墙方院为主,街道深邃狭小,整体给人以相当压抑的感觉,使人想到了—禁锢与牢笼。而女主人公菊豆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但她身上所散发出来的色彩却和这个大色调显得格格不入。作为一个女人,一个被封建礼教禁锢压迫的女人,却依然能够活的鲜活动人,她从不屈服于自己的命运,更不怕金山的淫威。她就象一只被裹在坚硬厚茧里展翅欲飞的蝴蝶,无时无刻不在为飞出

  那个牢笼而努力。

  最主要的道具应数那个染布的大木机子吧,条条框框沉重的构架,其上却有着轻柔飘逸凌空飞舞的彩布,一动一静,一柔一木,一暗一亮,真是相得益彰。它更是男女主人公感情历程的见证者,菊豆更是生于此死于此。她对天青不仅仅仅只是单纯的爱,没出壳之前的蝴蝶是柔弱的,它需要外界的帮忙,她大胆主动的勾引天青实则是把他当作了自己的救世主,视为自己新生的开始,她不止一次的对他说“带我走吧”。但直到最后,或许她才明白,这个男人根本不可能带她飞,因为他已被人剪掉了翅膀,木头永远是木头,就算那布再漂亮,他也不可能去和他一块飞舞的。()最终,菊豆还是被吞噬了,她所渲染的彩色的布连同那支撑布的木头也一并葬身火海。

  再就是那个水池,它和菊豆的儿子—天白密切相关。在片子的末尾,天白最终担起了封建礼教的审判着,导演了弑父的杯具。于是,这个水池吞噬了两条生命,还有一个是被儿时的天白所误杀的,他名誉上的父亲—金山。两个都不曾想会被自己儿字杀死的生时仇人,却不想会死在同一个地方,实在是一个讽刺。这点很好的突出了天白的心性,他是菊豆和天青在违背封建道德的状况下,在不为人知的黑暗里孕育出的一颗畸形的种子,是一个先天性的畸形儿,天白的悲哀把菊豆的杯具推向了更深化。

  还有那个通向菊豆卧室的楼梯,也呈现着前后照应,有始有终的作用,很有意思。开始时,某晚,菊豆被金山虐待,天青欲救她不成而用刀砍在了楼梯上发泄。最后,当天白的木棍朝天青头上敲下去的那一刻,在楼梯上爬滚的菊豆却也无能为力。这个楼梯是不是暗含着造成二人杯具摆放在二人之间的不可越迂的世俗观念呢!

  再说从光影来看,有两点让我深有感触。其一,只要有菊豆出现的地方和那些布的周围,运用了超多的以橘黄色为主的明亮光线,除了能突出菊豆的性格和她的心性之外,还与冰冷深沉的房屋建筑构成鲜明的比较。其二,金山残废后,菊豆和天青过起了真实的二人世界,无所顾及的在郊外洗布谈笑,看起来那么的美满幸福。这时的光线明媚,周围的景色也是那么的赏心悦目,与前面的冷灰调子构成鲜明的比较,让观众的心也跟着放松起来。

  总之,一部好的片子是很值得细细品味和学习的,菊豆不仅仅让我更进一步了解了前辈们的功力,更让我对影视美术有了更新的认识,最大的收获就是渐渐懂得了场景,光影与剧情是怎样紧密结合的,用自己的话说,即“物兮,情所依,情兮,物所现”。

  菊豆影评精选(四):

  昨晚看了老谋子的《菊豆》,还是很佩服那个很会讲故事的张导演,同时也想起了同样农村题材的《秋菊打官司》和《红高粱》,我个人认为,这些影片带给人们的视觉震撼,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能够超过最近他的几部大手笔作品。

  《菊豆》这部影片主要描述了一个中国农村普通的染坊家庭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而引起的一系列家庭杯具。先从一家之主杨老头新买的媳妇菊豆被杨老头虐待凌辱开始,杨老头的养子天青看在眼中却对美丽的婶子深深吸引,最后趁杨老头外出的机会偷吃禁果,菊豆怀孕。一心想要儿子传宗接代却苦于无法生育的杨老头看到媳妇怀孕,满心欢喜,最后得知孩子并不是自己的,备受打击。一连串的杯具由那里激发,酿造了以后顺理成章的家庭杯具。

  那里面有几对明显的矛盾不得不提,杨老头苦于无人传宗接代的抑郁暴躁性情和被“孩子”叫爹后喜上眉梢的快乐神情、封建守旧懦弱怕事的天青和美丽开放敢做敢言的菊豆、孩子的真正父亲天青对儿子的百般呵护和孩子长大后对生父的百般仇恨等等。这些矛盾虽然是导演安排如此,然而每一处都自然纯朴,顺其自然,故事的每个结局都是注定的,都是必然会发生的。

  另外片中加大力度描述了几个反映封建思想的细节部分,比如传宗接代的思想、生辰八字取名的场景、葬礼的七七四十九次拦棺、害人的妇女守节规矩、危险的土法避孕粉末、村民传来传去的风言风语等,当时由于这些电影在国内外均有上映,有很多老外受张导的影响认为如今的中国人民全部都是这个样貌,所以很多人对导演怀疑痛骂,认为他拍的影片只反映中国的落后一面,实在丢中国人的脸面。其实他们并不明白,中国的很多地方,正是这个样貌,中国的九亿农民中的很大一部分包括他们的子孙后代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着。

  菊豆影评精选(五):

  我一向不喜欢描绘悲情人生的影视剧,因为它带来的是如此沉重的绝望,可看完《菊豆》却仍然要为它拍手称道,我觉得那才是张艺谋最适合的题材,无论《菊豆》还是《活着》亦是《大红灯笼高高挂》,他能把封建传统对人性迫害透过故事的演绎描绘得深入人心,甚至令人觉得就像鲁迅先生当年的小说一样精彩,那样的作品才衬得上他大师的身份,而不像如今只迷失在浓墨重彩的颜色漩涡中。

  光看片名或是海报,我就能猜得出电影那种凄惨的基调,在那个封建礼教吃人的社会,整个村庄都被愚昧的传统思想所统治,女人的任务就是传宗接代,能争取的所谓幸福也必将逐步瓦解在那层层叠叠的庭院高墙。影片中的人都充满怨恨,归根结底还是社会思想本身的腐朽,剧情设计也充满讽刺,不得不佩服张艺谋对此类题材的理解与把握之深透。摄影出身的缘故,张艺谋电影的画面一向很出众,本片中也有白墙黑瓦的建筑村落,高挂天井的大片绸缎,有压抑有释放。而表演上,巩俐、李保田等人的表现也没的说。

  其实,很期望张艺谋能再回归以往的那些曾得心应手的题材,但是在声色世界的商业利益面前,受创作题材限制的影响,我们暂时还是唯有一声叹息。

  菊豆影评精选(六):

  电影有许多值得回味的片段,我拣几个来说说。

  1、偷看。光棍天青对年轻貌美的婶子菊豆动了心思,他透过破洞偷看菊豆光着身子洗澡。之后被菊豆无意中发现了这个秘密,但并未作声。菊豆有感于天青的体贴,她也渐渐注意这个年轻力壮的侄子。杨金山出远门,她站在回廊上偷看楼下的天青,脸火烧火燎的。

  2、红布。杨金山出门找药,天青和菊豆在染坊的水池旁温存。火红的布匹缓缓垂下,一个新生命正在孕育。天青死时,红布又垂下来盖在脸上,一个生命即将消逝。

  3、清清白白。菊豆生了个儿子,族人取名天白,与名义上是哥的天青并列,意为清清白白。

  4、哥或者爹。天青是天白的爹,但天白管金山叫爹。三岁寿宴上,乡亲们让天青给兄弟天白说吉祥话。天青哽咽哆嗦,无言以对。

  5、挡棺。金山被天青和菊豆照顾得无微不至,一幅父慈子孝的模样,背地里三人恨得要死。金山死后,天青和菊豆被理所当然的被安排挡棺。二人哭喊着扑向棺木,躺在地上压面而过,如此做足七七四十九回。

  6、水池。金山被天白无意中拖入水池,天白看着老爹在水池里扑腾不明所以,甚至觉得搞笑,他露出了片中唯一一个笑。天青是被天白主动拖入水池中,他脸色铁青,愤怒地敲打着自己的生父。

  7、火烧。金山发现两人乱伦,思忖之下要一把火烧死这俩玩意儿,自己也不想活了,后被菊豆发现。菊豆眼睁睁地看着儿子杀死父亲,心灰意冷之下,最后放火烧了杨家染坊。熊熊烈火烧去一切肮脏污秽,随风而逝。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