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心引力影评
地心引力影评精选(一):
作为影迷,多看映前新闻不必须是件乐事,有时候会生出不必要的疑问来。
比如《地心引力》在互联影库上顶着一个大大的“科幻”标签,大堆北美影评人用“科幻巨制”之类的词语来形容它,更不断拿《2001:太空漫游》作比。
但另一边又不断有消息称,宇航员、科学家纷纷盛赞该片的细节逼真到位,几无破绽。
不禁要问,这怎样“幻”的起来呢?
当然,看过影片就不存在这个疑问。先不谈宇航方面的细节,故事是个灾难片架构,如同大家熟悉的《彗星撞地球》和《后天》,都是用一场的巨变(或将至的巨变)做契机,引发关注个体求生的情节。[由www.telnote.cn整理]
这两部作品,由于时间设定在当下,社会景象描画自现实,观众会自然假设科技面貌都是写实的,单其灾难前提之巨大和虚拟,已足够将影片定性为科幻片。
《地心引力》与这两片的状况相同,历史上当然没有发生过同类事件,属于虚构灾难,从严重程度看,现实里要是捅了这种篓子,地球上空会变成一个大雷区,咱们几十年内都别想上太空了,影响之大不亚于《彗星》和《后天》,所以这一炸炸出个“科幻”的标签,委实绰绰有余。
那么排除几段“碎片风暴”,其余部分是否从科幻脱变现实主义冒险?也不是。笔者的观点是,一部影片如果将全部场景放在太空,它想不科幻都难。
试拿一个极稀罕的反例《阿波罗13号》来说明。这部影片为什么没被冠以科幻呢?有人说,那是因为真人真事。嗯,有必须道理,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当时该事件有无数新闻媒体实时关注,留下了超多的影像资料,全球数以千万计的观众目睹过全程。整个遇险和逃生过程,以及该过程中的所有科学细节,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普及。换言之,阿波罗13号脱险事件,在公众眼中已经失去了神秘性。
而神秘性,正是一部科幻片务必具备的成分。
科幻片中总得有那么些让我们无法明白的东西,大到《星际迷航》的曲速引擎,小到《永无止境》的脑力药丸,你没法从现实的科技成果来推断他们的原理,只明白一旦科技发达了,就是能制造出那些牛逼玩意。任何科幻片都少不了这些牛逼玩意,数量多少而已。
而没有哪个地方,比广阔无垠、人迹罕至的太空,更适合这些牛逼玩意扎堆存在。《地心引力》从多个侧面展示了这个我们无法亲临的地带,那里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互动状态,最基本的运动、饮食、睡眠、呼吸法则,都无法照搬任何地面上的经验。
在一部非幻想作品里,导演没法随心所欲,比如拍开枪没打死人,他得解释没打中要害,或穿了避弹衣,否则观众就会根据生活经验提出质疑。但在《地心引力》中,导演能够制定几乎一切游戏规则,他说风暴90分钟一次,他说降落的动力能够当推进用,他说天宫飞船能够“一键返航”,你(当然不包括数量稀少的技术宅们)没法辨别真假,情绪上处在跟看《星际迷航》雷同的“你说啥咱就信啥呗”的状态。但和曲速引擎等奇观不同的是,他的解释能够和常识、和现有的科技水准勾连起来。
我能想象,等本片再热映几天,网络论坛上会充斥理性派的讨论,切磋各种惊险设定的科学考,或辩论不合常规之处。
我一贯赞成给科幻片挑刺,然而对《地心引力》,从对照现实的层面展开验证,自然不失一贯趣味,但若将漏洞作为给影片扣分的标志,则显得过分强求。
且不说卡隆本人也并不避讳,坦诚那里那里为了戏剧性,忽视了物理真实。本片毕竟只是商业娱乐片。科幻片多采纳科学推荐,能摆脱“雷人”的范畴,促进娱乐性上升,但娱乐性到达临界值后,又会趋于下降,此时再增加严谨度,就是吃力不讨好了(当然拍科教片另当别论)。
《地心引力》尊重物理世界的规律,也时不时“剧情需要”叛逆一下子。卡隆的强悍之处在于,他对科学事实的重塑,恰好将娱乐性推上了临界峰值,绝大部分观众能够觉察到精益求精的态度,欣赏自圆其说的硬科幻事实,又没有过犹不及,坠入只供谢耳朵一族欣赏的死硬境界。
相比本片一切技术成就,我认为这份手术切割般的分寸感,才是卡隆最见功力的地方。
拍科幻片有点像炼金,无数电影人尝试着调配科技真实这个成分,但只有卡隆弄对了配比(他甚至比库布里克还成功,当年《2001》还被众人骂闷),炼出了一锅24K的闪亮纯金。
地心引力影评精选(二):
《地心引力》影评
如果说上一部我极力推荐去电影院IMAX厅观看的影片是《少年派》的话,那么《地心引力》绝对是另一部只有在电影院里才能最直观地理解画面震撼的影片。开场的13分钟的长镜头能够说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导演阿方索卡隆的功力。这位技术狂人并没有把这个无穷大的宇宙空间拍摄得冷冰冰的,相反,自带气氛调节功能的乔治克鲁尼和另一位俄国口音的移民小伙伴把整个故事的开篇气氛活跃得十分热闹。技术流的导演往往忽视影片的感情元素的话,至少这一次,这位阿拉伯裔导演把我们生存的这颗蔚蓝星球拍摄的爱意无限。
《地心引力》中所展现的广袤宇宙并不像《少年派》中的海洋那样色彩斑斓,海洋世界随着昼夜交替,会变化着无穷的色彩。但宇宙中永恒的主题就是静谧与黑暗。当周围太安静的时候,人往往容易陷入思索。但无论多么激烈的大脑活动都会在这无尽的真空中归于平静。
回头来看整部电影的剧情主线,但是又是鲁滨逊漂流式的故事而已。桑德拉布洛克所扮演的宇航员是太空灾难的幸存者,而她需要做的就是从宇宙回归地球。导演并没有故作高深地给我们设置许多玩味情节,而是简单粗暴地营造了一个未知又无助的太空世界。我们的女主角行差踏错一步就可能粉身碎骨,观众们也提心吊胆地在这个真实无比的绝境当中同女主角一齐去发现期望。
未知、黑暗,无边无际又静得吓人的宇宙空间原本就能给人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近在咫尺又远在天边的地球上星星点点的礼貌之火此时也是恍如隔世一般,头顶上虽是几十亿的人,但此时此刻,能帮忙自己逃出生天的只有自己。于是乎,破釜沉舟之后才能激发出最大的潜能,女主角闪转腾挪,大闹天宫之后,最后搭上回到地球的末班车。
或许几十年之后,我们的后代会有人重新翻看这部引起广大反响的影片,在感叹影片中航天技术落后导致宇航员生命都无法保证的同时,是不是会想到恰恰如同片中一般,这一位位不计生死的人类航天英雄为人类的探索之路迈出了第一步。
这世人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终有一日,这条路会熙熙攘攘,行人摩肩接踵,但有几个人还会记得父辈们当初披荆斩棘的身影。
地心引力影评精选(三):
《地心引力》讲述了在空间站工作的宇航员马特·科沃斯基(乔治·克鲁尼饰)以及航空新手赖安·斯通(桑德拉·布洛克饰)在出舱工作时,飞船与空间站发生爆炸,同行丧生,两个人是如何在缺氧、失重、与外界丧失联系的状况下回到地球的故事。
电影一开始我就彻底被电影的技术层面所折服了;摄影,音剪以及混音无懈可击,那长焦摄影,那给力视觉冲击,都给人带来极端享受。在外太空看地球日出真是太美了!在工资成本日益高涨的这天,影片这方面基本做到了极致,就用了2个人,真是省到家了。但是满太空垃圾,宇航员在太空中的喷气背包,太空人流泪的情形虽然很假,但很震撼。
这个片能够作为为国庆献礼的吗?作为一个弘扬民族主旋律,讴歌新时代中国航天技术,其充分肯定了我国现阶段航天技术成果,用一个美国娘们的逃生之路的形式,展露了我天宫号航天站的高质量,极其简易的操作性。多次出现的神舟,展现日益强大的中国航天事业和愈来愈热的中国航天。不管你是美国的航天飞机还是俄罗斯的航天站,将来都不如我们的天宫号。
影片在暗示我们,做人也要脚踏实地,失去重力也会让你变得轻飘飘,人变得轻飘就极可能走向黑暗。
这影片要是在4D电影院看的话那就太刺激了!
地心引力影评精选(四):
《地心引力》:奔向光明的所在
在地球上方600公里的高空,温度在华氏 258度和-148度之间波动,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没有大气压力,没有氧气,生命无法在太空中存活。
电影一开始的长镜头十分美丽,蔚蓝色的地球几乎占据了整个视野,太空里一片寂静,只有对讲机里传来的行动任务指令,以及航天员科沃斯基絮絮叨叨的聊天,斯通博士正在重启通信卡,夏利弗在换电池模块,一切都进展顺利,飞行器稳稳的漂浮在太空中,宇航员们能够看见身后广阔的宇宙和面前令人心安的地球家园,可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见证这样的美景的。此时的科沃斯基也笑着说,“有一点你得承认,这景色太美了,美极了。”
但是可惜这种祥和的氛围并没有持续多久,宇航员们不得不从哈勃望远镜上紧急撤离,被导弹击中的卫星碎片引起了连锁反应,正高速朝宇航员所在的方向飞去,并且碎片波及到大多数卫星,宇航员与地面的通话随时有可能中断,很快的,宇航员的肉眼就已经能看到卫星碎片了。
不得不说,很少有灾难电影让我感觉这么无助,不管是《侏罗纪公园》,《狂蟒之灾》或者是《大白鲨》,它们都是在地球上,尽管它们很可怕,但是你明白脚踩着土地,背后必有一群并肩作战的人们。但是,在太空,一切都不同,没办法像在地球上一样扔掉一切负重狂奔,没办法脱离宇航服的保护,甚至没办法保证同伴时时刻刻和你在一齐,在地球上随时都能够营造出来一个狭小的空间来获得安全感,但是在太空里,不存在“狭小”这个词,它有的只是无限的广袤,无边的绝望,不分上下左右,难辨东南西北,四面八方都是无限延伸的虚空,只有那颗静静漂浮的星球能给与唯一的慰藉。恐惧来自于未知,浩渺太空里有太多无法预知的危险,就是站在地球上仰望星空,有时都会产生一种自卑感,更别说是在太空里,在璀璨的群星面前。
科沃斯基把自己和斯通连起来,在太空里漂浮着,看到美丽的日出,聊起斯通的家乡伊利诺伊州苏黎世湖,斯通想起地球上的自己可能此刻正听着收音机。当自己漂浮在太空中时,地球上会有人抬头想自己吗?
撞上空间站的时候,连接绳断开,斯通的脚勾住了降落伞的绳索,一手拉着连接绳,试图把科沃斯基拽回来,此时的科沃斯基一旦脱开了连接绳,就会永远在太空中漂浮,看见太阳在地球的边缘升起又落下,直到氧气耗尽,成为太空垃圾。科沃斯基明白自己不会再有机会回到地球了,解下了连在自己身上的绳子,放手朝太空深处坠落。两个人各自调转方向,只靠着对讲机里的声音获得稍稍的安全感,
“告诉你个好消息,我要打破安纳托利的纪录了,而我创造的纪录估计很难再被打破了。”
“你就应看看恒河上的太阳,太美了。”
科沃斯基一向说着,直到不再有通信讯号。
在穿越大气层的时候,斯通坐在飞行器里绝望地说,“在我看来只会有两种结果,要么我带着一个传奇的故事平安地回到地球,要么在10分钟内化为灰烬。不管是哪种结果,我都坦然理解,无论结果怎样,这都是一次非凡的旅程。”
斯通最终还是坐在逃生舱里回到了地球,地球,多么完美的存在,斯通紧紧抓握着地下的泥土,百感交集,她仰头看着头上蔚蓝的天空,刚才还跟在她身后的飞行器碎片此刻全部在大气层里化成了耀眼的轨迹,她再也不用去担心那黑暗的,无限的深空了。斯通艰难的从地面站起来,好像婴儿刚刚学会走路那样,磅礴大气的配乐适时的响起,几乎让人热泪盈眶,此时的斯通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获得了新生。
《地心引力》是杰出的,由于是以太空为背景的故事,所以需要用到很多的特效,但是并不给人以虚假的感觉,反而更能让人身临其境。影片的中后部分基本上是一个演员的独角戏,但是丝毫没有给人以枯燥的感觉。其实我相当后悔没有在电影院里看这部电影,错过了在3D镜头下感受宇宙的机会。如果说特效或者表演对一部电影来说都是次要的话,那么最打动人心的其实是电影给人的震撼力,《地心引力》毫无疑问做到了这一点,至少对我来说是如此。因为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很多关于太空的回忆,并且在看完电影的瞬间深深感受到自己仍在地球上的幸运。
人类,在探索太空的路上走得太过艰辛,多少成功,多少失败,多少代价,多少理想,人类一步步向太空越走越远。从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在升空73秒后爆炸,到“旅行者一号”历经37年的飞行,飞出太阳系再也不会回来,我们获得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我们明白地球外面有一个无限美丽的宇宙,我们也明白地球外面有无限潜在的危险,但我们依然要继续前行,去探索一切未知的事物。
有一天,我们将会明白飞向太空是一次无比美妙的旅程,我们还会明白,一旦未来某天我们决定飞向太空不再回来时,将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就像许多人曾幻想的那样,星际旅行在遥远的将来或许将如远足一样普通,但在此刻,尚是一个美丽的绮想,请允许今时今日的我对美丽的星空抱有无限的幻想,并祝福几世纪后的人类能如愿以偿的飞向我们这一代人梦寐以求的宇宙。
如果有一天,能去到望远镜中所看见的星球,会是怎样样的一种感觉呢?
地心引力影评精选(五):
地心引力剧作结构分析与诗意阐释
开篇即用字幕的形式介绍了太空的环境,为影片故事的发生做了大环境上的铺垫。
然后是正常的空间站任务执勤,气氛平静祥和,颇有诗意。
用《故事》里的原理来解构本片,第一个激励事件出此刻10分钟左右,即为被击毁的俄罗斯卫星碎片引发了第一次空难。按照悉德·菲尔德的说法,那里也是影片的第一个情节点,影片的关键事件。
斯通博士(桑德拉·布洛克饰)和科沃斯基(乔治·克鲁尼饰)齐心协力回到了被卫星碎片摧毁的航天飞机,却发现飞机内人员无一生还。这一事件激励他们去寻找下一个目标——国际空间站。戏剧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求生的渴望,而银幕动作的进行则由他们的求生意志催生出来。
接下来的这个旅程则颇似公路片的景象,他们飘荡在外太空的求生路线上,透过互相的交流来安慰彼此的心灵。斯通博士濒临枯竭的氧气资源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另外一个威胁则来自太空里的漫漫长路。
斯通博士讲述了自己女儿意外失事的往事,这个事件让这个主角变得丰满起来。
经过一段平静的旅行,斯通博士和科沃斯基来到了国际空间站。但更为严峻的形势考验着他们,在惊心动魄的“着陆”后,斯通博士最后在科沃斯基飘向深太空前拯救了他。然而这根救命的绳子不能支撑两个人沉重的生命,所以一个重要的选取摆在了两个人的面前。要么斯通博士松手让科沃斯基飘向太空,这样自己就可能获得生存下去的机会,代价则是要付出科沃斯基的生命。这显然是电影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抉择之一,正是因为电影中的抉择,人物得以体现出他们的价值和好处。在那里,科沃斯基的自我牺牲式的选取着实让人动容,这场戏让两个人的人物形象变得更加立体,对于观众来说也更加深刻地认识了人物。
《地心引力》是一个小规模的故事,虽然其成本并不小。在这个单纯的逃生故事里,如何让人物处于不断的选取和拯救之中就成了故事创作者的重要任务。稍有不慎,影片则会让人觉得无聊而沉闷。《地心引力》的情节设计上是成功的。当观众认为主角获得了暂时的安全后,更大的危险却在迫近。这迫使主角做出负载更多价值的选取,这种递进关系是戏剧发展的本质。
斯通到达了国际空间站后,一场火灾让她处于更加艰难的位置。当她意识到自己的救火行为但是是杯水车薪的时候,她选取了离开空间站。那里涉及到了人性的某个方面,我们在面临问题是,总是先思考到保守的解决方式,当它不起作用时,我们才可能冒险选取更为困难但此时却是最佳选取的方式。
接连不断的灾难事故令主角处于绝境。我们之所以喜欢这个故事,是因为我们替换了片中人物,为他们担忧,同时期望他们能有个好的结局,这是我们的普遍心理。
一个好的灾难片可能绝不会在最后一刻之前让主人公获得安全,所以本片在不断地给主人公制造着麻烦。当她要离开这个即将爆炸的空间站时,逃逸飞船却不幸被降落伞绳缠住,那么问题则是我们的主人公如何解决。
这个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务必被思考,即我们在面临困难时会经历怎样的心路历程,这一切如能恰到好处地展此刻银幕上,那么它便是成功的。首先是想尽各种办法克服困难,如果失败,我们可能会寻求新的途径,这个过程考验着我们的精神,随时我们可能被困难击败,选取放下,然后将自己的生命断送。但是作为电影的主人公显然不能这样,他们务必以一个更加用心的姿态来面临这一切,作者能够让一些配角充当放下者的主角。但在本片中,这个方法是行不通的,因为主角只有两个,一个还已经被消灭了。
祸不单行,在斯通博士去除缠绕在飞船上的伞绳时,卫星碎片却风暴般向她袭来,她面临更危险的困难。还好是虚惊一场,这个大规模的毁灭场面有惊无险,斯通博士幸运逃生。偶然作为电影写作里的一个手法,它的运用不能泛滥,只能适可而止,否则我们只会觉得她太幸运了,简直有点失真。一旦观众这样认为,那么影片就流于虚假的境地,作者需要重新思考他的设计了。
按照不断为主角设置困难的原理,斯通博士在幸运逃离国际空间站爆炸后却遇到了更为尴尬的问题。这个飞船的燃料竟然耗尽,显然她将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她放下了。在经历了一个小时的挣扎后,我们的主角累了,她穷尽一切办法至此却不得不向命运妥协,能够理解。
接下来的这个段落用超现实的手法向我们进一步剖析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这是一个诗意的段落,我们看到了一个悬念,一个心理悬念,一个梦。这个梦极好地展示了她内心的活动,这比一切从主人公口中说出来的具有心理表白意味的话语更有说服力。画面就是一切,活动起来的影像比人物口中的话语更让人动容。
在这个梦中,我们的主人公获得了求生的方法,她内心的求生面化作科沃斯基的形象与她的消沉面做了一个温柔的搏斗,最终这一切以正面好处的胜利而告终。
这就应就是影片的第二个情节点,一个重要的激励事件,它将故事引导至结尾高潮,本片中则是斯通找到方法到达天宫最终回到地球母亲的怀抱。
影片中的卫星碎片作为最大对立面撒旦般的存在,它时刻威胁着主人公的生存。在这个最大的冲突之下有着数个小的冲突,而这些小冲突都是由最大的冲突造成的。最大的威胁负责让观众和主人公意识到危险警报一向未解除,让他们心理上紧张起来。而小威胁诸如火灾,太空漂流等则负责刺激观众和人物,这一切以合理而科学的程式组合起来就造就了一个优秀的科幻灾难片。
最后,在一场绚丽至极的飞船烟花表演后,我们的主人公安然回到了地球母亲的怀抱。这一刻,怎能不激动!这个结尾的段落无论从规模还是好处上都要超过之前的段落,这是肯定的,高潮务必要有高潮的样貌,否则观众不会感受到高潮的情感好处,理性和感性在这一刻绝对不能脱节。
当主人公从船体爬出来,像个婴儿一样慢慢在大地上站起来时,我们怎能不感慨!这个故事至此结束,它是否打动了你?
《地心引力》在电影史的书写里会成为一部独一无二的电影而存在,它如此优美,如此简洁却又在关键点的描绘上如此真挚深刻而令人难忘,我爱这部电影。
地心引力影评精选(六):
自从一个“从天而降”的苹果砸醒了牛顿,世人得知地球上存在一种引力,将它周围的每个物体牢牢吸引在自己身上。平日里生活在这种引力作用下的人们早习以为常了。然而,作为离开地球母体的宇航员,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会有一种别样的体验。那种无根漂浮的状态,好似天空中的一粒尘埃,随波逐流。所以,地心引力的存在并不仅仅仅是简简单单物理上的一种力的作用,在生理和心理上,它都好似母体一样牢牢掌控着每一个地球的孩子——人类。
电影开篇便对宇宙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昼夜温差极大、无空气、无法传播声音,生命无法存活。作为孕育人类的母亲,地球上之所以能产生生命,这是个奇迹。它有适宜的温度、光照、水源、空气,最重要的是这个星体本身存在的重力,能够说它是生命的源头。
浩瀚的宇宙中,地球始终是宇航员们目光注视最多的星球。她是如此美丽,如此让人折服,并不是因为她的上空有多少炫目的装饰,而是她作为一个母亲所给人带来的安全感。在外太空漂浮的人,他们与母体的联系是信号的传输,是与地球上同事的聊天,在通讯时,他们感到安全,那是一种心理的慰藉。他们在作业时要在卫星上链接纽带,这甚至能够看作是婴儿的脐带。只有纽带存在,他们才能够生存下去。地球在他们的眼中是生命的代名词,是生存的唯一期望。当桑德拉饰演的女宇航员最后爬进国际空间站时,她不自觉放松的身体在太空舱中蜷缩成一个婴儿在母体中孕育的状态。或许这时她就是一个无助的婴儿,而这个在外太空“孕育”而生的孩子注定要经过一系列煎熬才会“出生”。身体上的生命完全的重新回归则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她经历了放下和重燃期望,最后到享受整个过程,能够说是心理重生的轨迹。桑德拉重回地球母亲怀抱的过程能够看作是一次重生。
地球母亲不仅仅仅是一种慰藉,更是力量的源泉。还记得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名为安泰的。他是海神波塞冬和地神盖娅的儿子,由于他的力量来源于大地母亲,所以只要他不离开大地,就力量无穷,所向披靡,一旦离开大地母亲,就变得不堪一击。在外太空中,自身没有办法产生任何力量,只能借助外力来推动自己前行。所以,当没有外力的时候,只能毫无作用的漂流。能够说,那里是一个吞噬力量的空间。然而,在外太空,却又是一个获得力量的地方。这力量来自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的地球。当乔治克鲁尼饰演的男宇航员牺牲自己把生存的机会让给桑德拉的时候,有一种力量注入了她的体内;当桑德拉在力回归地球的时候,她以前无力的生活状态被完全改变了,她开始能够坦然理解女儿的去世,开始享受这个非凡的旅程;当最终她匍匐在坚实的土地上,用手紧紧握着一抔泥土时,她重新获得了力量。这时,镜头中的她摇摇晃晃的站起来,迈出了重回地球的第一步。这一步虽然没有阿波罗的月球行走让人激动,却更令人感动。这时的她高高的占据了整个镜头,傲然站立着,这是一个人重获力量的新生。
或许长久以来的所以然让人类低估了地球的价值,期望透过《地心引力》能够让更多的人重新估量这份礼物:甘于默默奉献的地球母亲值得我们重新认识、去尊重、去敬仰。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抬头望向天空时,会向往那样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然而,外太空并不是我们的家,也不是一个安全的所在。要明白,我们的头能够扬起,能够遥望远方的前提是,我们的脚踩在坚实的土地上,是它支撑着我们每一次看似平凡却足够伟大的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