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安妮少女日记》经典影评10篇

发布时间:2022-06-18 07:33:20

  《安妮少女日记》是一部由乔治·史蒂文斯执导,米莉·佩金斯 / 约瑟夫·斯柴德克劳特 / 谢利·温特斯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安妮少女日记》影评(一):我呀是没有记错这是一部比较有名的电影而且现在都还非常有名

  我呀是没有记错这是一部比较有名的电影而且现在都还非常有名,之前看过一次可是时间很长了有些忘记了但是我还是要说没有个人眼中的世界都是不同的而且在不同的时间和事件发生时期看更是不同,这就是世界

  《安妮少女日记》影评(二):犹太人的精神力量真的很强大

  2016.1.15 看完了片长近3小时的《安妮日记》。8个人挤在一家工厂的阁楼里,吃的是3人量的配给食物;不能出门,每个工作日白天的10个小时必须保持安静,一动不动,连厕所和水龙头都不能用。外面一响起脚步声,他们就屏住呼吸、竖起耳朵;因为不能请医生上门,连病都不敢生。这种担惊受怕的日子,他们过了两年,却还要在如此非人的环境里看书、学习、做功课、保持文明礼仪、庆祝宗教节日,甚至产生文学和爱情,犹太人的精神力量真的很强大。

  《安妮少女日记》影评(三):驱逐人性,驱逐生命。

  如同几年前半夜行车到荒原地区,漆黑的夜里只剩下车灯照亮一方光明,没有人群、没有村落,漫无边际的黑夜将人笼罩其中。那一刻你会察觉人之于大自然是多么渺小的存在。

  而电影里的少女却是身处人群当中,而面对绝境。如同萨特的名言:他人即是地狱。异己的存在与蔑视人性的概念,将一群同类驱之逐之。人从来只有善恶之分,不能想见当天地崩塌,人世颠覆,地狱突如其来时,如何避开、如何面对、如何幸存。

  用纸笔写人生,她的人生都在方寸之间,性命也都悉数写在日记本上。不知道集中营有没有窗户,但唯有那本日记,承载着希望与温度,是豆蔻少女在监牢中唯一的窗户。一个娇嫩生命在黑暗中挣扎生存的景象,无疑带给观众最大的冲击。

  《安妮少女日记》影评(四):找一个比audrey 还漂亮的来演 anne frank?(内详!)

  ..。。。。。。。。。。。。。。。。。。。。。。。。。。。。。。

  ..。。。。。。。。。。。。。。。。。。。。。。。。。。。。。。

  ..。。。。。。。。。。。。。。。。。。。。。。。。。。。。。。

  ..。。。。。。。。。。。。。。。。。。。。。。。。。。。。。。

  ..。。。。。。。。。。。。。。。。。。。。。。。。。。。。。。

  ..。。。。。。。。。。。。。。。。。。。。。。。。。。。。。。

  ..。。。。。。。。。。。。。。。。。。。。。。。。。。。。。。

  ..。。。。。。。。。。。。。。。。。。。。。。。。。。。。。。

  ..。。。。。。。。。。。。。。。。。。。。。。。。。。。。。。

  ..。。。。。。。。。。。。。。。。。。。。。。。。。。。。。。

  ..。。。。。。。。。。。。。。。。。。。。。。。。。。。。。。

  ..。。。。。。。。。。。。。。。。。。。。。。。。。。。。。。

  不要争 ,这个结论国外赞同率 70%以上。。 在我看来类似的演员漂亮程度排名 应该是 (都算30岁之前)

  1 Millie Perkins

  2 16岁之前的 elizabeth taylor

  3 jean simmons

  4 16岁以后的 elizabeth taylor

  5 audrey hepburn

  现实中的anne 呢? 长的比较甜,可爱,但远没达到这种 惊艳,甚至性感的程度吧,主要是眼神。。据说 Millie Perkins是个模特。。。。

  最后奇怪作为牙医 anne家庭为什么不逃到国外?有能力的啊, 看了无出在非洲,知道黑非洲都有人去的。。 何况美国,瑞士,瑞典或者英国? 西班牙应该不行。 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等。

  《安妮少女日记》影评(五):不一样的时代,不一样的体味

  2012年12月9日晚

  不一样的时代,不一样的体味。。。

  最初接触《安妮日记》是对此书的推荐,但却因缘并未读过。然而,这故事还是让我迷恋了。。。

  女主人公Annie Frank是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小女孩,因纳粹对犹太人的杀戮,她们一家在阁楼上偷生2年之久,却最终被纳粹发现。

  今天下午,我无意间发现了1959年版本的《安妮日记》,与之前看的09年版本的电影手法大有不同。我一直对黑白影像的老片子有种说不出的眷恋,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电影、80年代的英国电影,90年代的法国片子与香港片子有种偏爱。现在的电影如同现在的人一样,浮躁!电影太注重大荧屏当下的冲击感,对于追求画面的唯美与各种特效,也许这些本就属于灵魂越来越fade out的“科技”与“智能”的时代。

  然而,安妮日记这部电影两个版本,却是各有各的好。不一样的时代,不一样的感触,不一样的心情,不一样的诠释。不一样的诉说也给了我不一样的体味。

  表面上09年电影似乎更完整,从最初决定,如何迁进阁楼,到最后他们跟随纳粹离开阁楼,到这个日记的彻底的嘎然而止。只是,现代的电影节奏上更侧重镜头效果与细节展现,于是内容丰富性远不及59年bbc版本的,更不要说电影对事件本身与时代的理解,对压抑后的人性扭曲张力的展现。

  正因为理解,bbc版本的电影纳粹描述的镜头寥寥,并未直接展现残忍血腥;正因为理解,bbc版本的电影展现了女主角从最初那样一个活泼烂漫的花季少女,到最后眼睛闪烁着游离与悲哀;正因为理解,他们的争吵展现的不是09年版本的家长里短式的生活争吵,而是人性的冲突、爆发、隐忍与沮丧不同态度,看到的是压抑之后的性格开始扭曲甚至崩溃。

  不得不说,59年版本故事性更丰富,每个人的性格塑造情节更丰富,猫的角色对情节的推动加了很多份量。小偷的几次造访,每次戏剧冲突与张力都很强,这些都是比09年版本要更出色之处。唯有一点,是我喜欢09年版本的,便是其结尾。一个几分钟的长镜头,每个人从阁楼缓缓走下,每一段都用老式英式打字机的声音配合字幕介绍每个人悲惨的人生结局。这一段长镜头,赚足了我的眼泪,也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59年的版本被纳粹发现整个过程很短,也没有对其日记最终命运的交代,更没有展现其在最后时刻的绝望与无奈,而是Mr Frank仿佛知道一切逃不过,竟然纵容发出声响,给他的女儿和妻子最后的行李(与叙述日记亦不符),那当下,仿佛有种慷慨就义不回头的决心。。。大约还是理解。因为理解,所以不忍,不忍揭开残忍;因为理解,所以不忍,不忍诉说绝望的心情;因为理解,所以不忍,编剧大节省略了结局,本应细细展现的戏。编剧选择了Mr Frank回到故居,简单叙述每个人的结局,那样平静,那样平淡,不带一丝煽情。

  结局中,那些希望之鸽在阁楼上空盘旋,活着就有希望,陪伴着被59年版本强化和美化的甜蜜爱情,伴随着这一再出现的希望之鸽,希望给战后的人们更多阳光与希望吧。。。

  因为时代太近,那些伤痕还在,不忍心看着伤疤生疼,故而选择逃避。bbc版本的故事更值得回味,也减少了许多残忍。正如爱玲写的小说,都是血淋淋的直接拨开人性,小虱子的瘙痒,小说里小人物现实中那些劣根性那样深刻,却唯独对于多少恨,男女主角都用那样模糊的手法,不忍心多剥离,因为有自己的影子,不忍,这样留情,简直不爱玲。。。很多时候,还是太近,故而避开那些伤疤。09年的时候,编剧、导演与演员都已经很难再体会那个时代的痛苦,故而可以洒脱的在结尾上对悲剧不遗余力的渲染。

  一个时代,还是过去了,不属于那个时代,却执迷于那个时代的故事。。。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