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逆光》观后感精选10篇

发布时间:2022-06-18 17:43:37

  《逆光》是一部由丁荫楠执导,郭凯敏 / 吴玉华 / 刘信义主演的一部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逆光》观后感(一):今天太阳又和昨天不一样

  对于导演的拍摄技术,演员的演技我无法评价。

  单看故事里年轻人所散发出来的朝气,深深感触着我。看着他们在图书馆一起交流学习,工厂里认真干活,再看看自己,觉得就缺少这股劲。

  很庆幸能看到这部电影。

  《逆光》观后感(二):逆光中的回忆

  非常好看的一部电影,满眼都是70,80年代的上海。太有意思了……

  故事结构,镜头都不错,可以说是当时一部有代表性的描写7,80年代年轻人的电影。关键最后还有十六铺的渡船的镜头。太值得怀念了……

  《逆光》观后感(三):这样纯真的理想再也没有咯

  82年的《逆光》,让我又开始重新思索:关于理想关于信仰!

  那诗一样的旁白,充满正能量的台词,用现在的流行词汇形容,可谓“做作”、“肉麻”,但我真的感动,而且丝毫不敢轻视和嘲笑这种做作与肉麻,因为它们都是真诚的!现在的社会如此轻浮和逐利,当你从80年代的电影中看到,对理想的表达居然可以如此的真诚和纯洁,不能不感动!

  电影名取得不错,很符合电影本身的主题。片中男主的理想就是努力要让人们摆脱愚昧、无知,不再让悲剧重演。我这样来理解:十年动乱结束才几年,无知愚昧仍是社会主流,男主代表的是极少数已有深刻觉悟的人,他们的心灵已摆脱黑暗,照耀在阳光下,从阳光中向黑暗走去,并努力要把身后的阳光撒播得更远,所以,从黑暗里看过去,男主是逆光的。

  《逆光》观后感(四):《逆光》观后感

  散文式的手法,诗一样的画面。虽然一些片段在今天看来有些过于天真,甚至是傻乎乎而可笑的,但饱含着那个大转折的年代人们的思考,疑问,好奇,忧虑和对未来的憧憬。

  有些人从愚昧中走了出来,有些人则掉进了钱眼里。

  我虽然不是那个年月的人,可是看的出来这片子在当时一定能使观众产生极大的共鸣,影片里那些看似非常出戏的台词和旁白,我看正是说出了当时人们 想说却不知道怎么说的话。虽然这些话并没有给出什么答案,但至少鼓舞了人们,使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幸运的是,如男主角所说的那样,如今果真有一个富强的祖国出现在这繁华而喧闹的地球上了

  可是,我想我们至今应该还是没有找到答案的,这样的片子,恐怕不久之后还会出现,在新的时代再次展开对金钱和爱情,物质和文明的大讨论。

  《逆光》观后感(五):理想主义蓬勃的年代

  时代变化很快,无疑。在同样的土地上,那个时代这么快就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地方很多,在这里记一下,免得忘了。昨天电视换到CCTV6,正是廖星明帮人写情书的时候,他妹妹正在讽刺他,就这么看到了剧终。

  那个时代人们对知识有着普遍的渴求,一是已有的知识少,二新知识很多,人们去书本中寻找知识。热爱知识的青年们在图书馆读书。廖星明白天工厂干活,晚上做科普写作,可见“赛先生”开始起步。看外国电视和电影,开始接触外面的世界,开始追求专属于青年人的东西,大量地接收着新思想。工厂开大会,大家发言,在台下可以,也敢于站起来大声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在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上争辩对与错,敢于表达自己的追求。

  他们用情书来表达对心上人的喜爱,他们谈恋爱比较自由,约会女孩子可以直接上前拦住她的自行车,问“今晚可以跟我去看电影吗?”。当然,听话懂事的孩子还是乐于得到父母的支持,听取他们的意见。

  健美、健康的青年人,他们还有自己的良师益友——苏平和茵茵表姐。那个时代的美女帅哥,是货真价实的。廖星明健壮的胳膊,在灯下挥汗阅读和写作;苏平坐在轮椅上打球,介绍雷诺阿的画作,鼓励星明去追求爱情。茵茵表姐向茵茵谈论幸福,家访教育小孩子。

  那个年代的时尚与流行——刚刚开始多样化的穿着:姑娘素雅的裙子,微卷的刘海和长发;小伙子修长的直裤,波浪发型。

  台词:诗与哲理。今天的太阳和昨天不一样。。。人们把理想、追求、事业挂在嘴边,拿来交流、讨论——这跟今天人们谈论基金股市、娱乐八卦和房子等一样平常。

  许多生活场景、城市建筑和风貌,充满浓厚的时代特色:大国有企业工厂、电影院外的人群、公交车上、西餐厅、商店、星明家的老屋子和街坊邻居、SONY的电子商店、电冰箱的霓虹灯广告。买冰棍招待客人——化了重买——多么有意思!

  电影音乐不错,优美抓人。

  这些理想、追求、时代责任感、抱负以及现实生活(具有普通工人和市民身份的年轻人)和年轻人对知识的渴求,让我想起当初看路遥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同样火热的青春,火热的时代。

  我真是个怀旧的人,我向往那个时代。1982年,我刚1岁。

  《逆光》观后感(六):经典的艺术,时代的晴雨表

  逆光,逆光而照,这是一种时尚,是时髦,暗黑的脸庞被认为是一种美的时尚(吐吐槽,我们现在还有谁发到朋友圈的照片没有用美图秀一下呢?);可是,逆光逆光,是不是也正是这部作品所要传达的,更要在这个时代大潮流当中,逆过来在思考一些问题呢?

  看过几遍了,每次感受很深。真正经典的艺术作品,它一定是时代最敏锐的晴雨表。80年代初的时候,在整个社会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都赞美着改开的时候,都张开怀抱拥抱这个世界的时候。这部作品却用它的独特视角把作品的隐忧展现出来。影片最后的公交车一幕很有意思,“要中国的老人给外国的青年人让座,我们不让!”,“怪不得别人瞧不起我们”,“首先我们得看得起自己”。很有意思的一个镜头,外国不是最讲平等吗?什么才是平等?在这结束末尾,我觉得作品是表达了自己的担忧的。而这几十年的事实也恰恰完全的证实了这一点。

  影片中有几个点我觉得挺有意思的。

  影片开头,借着苏平的口吻,采用倒序的手法,这是写作的技巧,用在影视作品当中,很有意思,和结尾遥相呼应。同时,也是借用了《伤逝》的叙述方式,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苏平也在叙述着他的悲哀,但那是他的悔恨吗?可是故事的主人公,却与之恰恰是相反的角色和结局。

  湿漉漉的巷道,暗灰色的房屋,一切似乎都是在旧的时代,可是随着而来的,是新旧两个时代的交替,是两种思想的交锋,是两种人物的命运鲜明对比,是物质、还是精神?

  面对爱情!青年都向往她,迷恋她,渴望她,并试图去争取她。借着爱情,也问出一个一直以来都争执很大的问题,精神还是物质?to be or not to be,这是一个问题?星明和小琴,两种不同的抉择,也将会是两种不同的人生道路,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究竟何者会更幸福?借着茵茵表姐的遭遇,这个问题在影片中是回答了的。

  影片之后茵茵和星明生活究竟怎样?这个留待我们去思考。鲁迅讲,爱情是需要实时更新生长创造的。爱情之花如何浇灌下去?这个问题也正是他俩需要共同去面对的。

  这里我还想到美国大片里面的爱情视角了,爱情至上,这是外国大片的唯一主旋律。在他们的爱情世界里,是没有生活的,是没有任何物质上的忧虑的。这也恰恰反映了,那些不过是富人们的消遣罢了。可是,消遣的意识移入到普通大众,移入到现实世界,怕是要见光死了吧。顺百吐槽一句,所谓的电影宣传,发声的可都是赤果果的资本啊!

  借用结尾的小诗表达一下吧

  朋友啊朋友

  你可不要忧愁

  你说生活像沙漠

  是因为你的心上没有绿洲

  快做一个绿色的梦吧

  然后才会有金色的秋

  朋友啊朋友

  你可千万不要忧愁

  你说地上有阴影

  是因为你总低着头

  透气胸膛来

  迎着太阳走

  把那身影永远抛在身后

  《逆光》观后感(七):渴望不一样,却只能碌碌无为。

  纯粹、热烈,充满对生活的向往。低调,却又肆意。生活在条条框框里,却又不断冲破桎梏。这就是你要的青春啊。

  怎样的年代才能孕育出这样一群年轻人。

  人们刚从十年浩劫中走出,有一批人早已拂去尘埃,走在彩霞满天的大道上了。他们敢于说出违背当下主流的话语,但做的事情却又那么积极向上。他们不颓废,不迷惘,坚持自我,一个向上的自我。

  而我,即将迎来了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没有理想,没有回忆,浑浑噩噩,就这么活着。

  偶尔会有人问,你为什么活着?

  我的回答永远是,我不想死。

  对,因为我不想死,所以活在生活的最底层,依旧故我。

  小时候,我也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梦。大概是某一类文看太多,精神自此消沉下去。

  片中,女主说。我的生活圈子太小了,遇到的只有两种人。会跳迪斯科却没有上进心的人和有上进心却不会跳迪斯科的人。

  男主说,那你就教有上进心的人跳迪斯科,上进心可比跳迪斯科难多了。

  是了,有上进心太难了。

  周围朋友说,你的圈子太小了。

  我的圈子是很小,比片中主角的一角天空还要小。身边既没有会跳迪斯科的青年,也没有充满上进心的青年。

  我一直认为,人应该怎么活,都应该遵从内心的想法,不要被外界所“舒服”。但是,当看到别人活得那么快乐的时候,我的内心还是很难过的。我只是一个逃避者,不敢面对残酷的现实,不敢面对前方的挑战,只想龟缩在自己的一片充斥着破败的小天地里,不肯走出,也不肯修整。

  时间在走,残酷且无情。

  我的时间走过了30年,依旧活得像个小孩子。我不知道像个小孩子有什么不好,但又羡慕别人雷厉风行事业有成。

  我固执,我胆小,我懦弱,我只想一直停留在原地。看云卷云舒,我独自欣赏。

  我无求,却又有所求。

  我无为,却又痛恨自己的碌碌。

  我什么都明白,却又不想改变现状。

  我想,人生走到哪里就是哪里,生活是自我感知的快乐就成。

  我认为,人就应该以个人为单位活着,想怎么走就怎么走,不理会周围人。

  当遇到困难时,当孤独难过时,却总想有一个两个三个人能够听我倾诉,解救于我。

  就像现在,我趴在床上,用手机打下一个个字时,用文字抱怨时,依然只是个抱怨的老小孩。

  看看你的周围吧,他们在干嘛?

  早晨,我翻开朋友圈。

  端午到了,很多朋友都在晒着属于自己的幸福。有孩子,有爸爸,有她们的小家。

  曾几何时,她们跟我一样。但是,我们现在已经不一样了。

  我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我又不懂出在哪里。

  2013年,我们都一样。

  2017年5月30日,与我一起“走南闯北”的小伙伴们已经走上不一样的人生,而我却因为一部电影伤春悲秋。然后,继续苟且地活着。

  《逆光》观后感(八):理想和现实、物质和精神,我都要!

  无意中在网上看到这部和我年龄相同的电影,起初想看这部影片只是因为“逆光”以上海为背景,从片中能让我见到我刚出生时上海的样子,并且有很多场景我都亲身经历过。

  然而在认真看过“逆光”之后,却被这部影片深深吸引。喜欢这部电影,不止因为上海。

  或许从现在的眼光来看,本片算不上是一部优秀的电影:

  在现在看来略显浓重,并且具备时代特征的“说教感”;

  由“说教感”带来的“主旋律感”,是我个人,或许也是很多人反感的形式;

  一九八零年代电影特有的情节漏洞,这是处女座或者天秤座最无法忍受的,对情节逻辑的细节刻画的“粗糙感”;

  如果以此标准打分最多也就值三颗豆瓣星“★★★”吧,而我最终给了满分五颗豆瓣星“★★★★★”

  网上对本片“好评”的评论,诸如对“时代精神的思考”、“理想和现实的碰撞”、以及影片独特的表现形式如“夹叙夹议、倒序插叙、时间线穿越”、极其优秀甚至能引领时代的摄影手法,等等这些,我基本都赞同。

  另外,影片结尾“苏平”和“夏茵茵的表姐”最终对视无语和几位主人公各自奔向自己的生活,这个半开放式的,而并非大团圆的结局不仅有助于深化角色的内心,也可冲淡时代主旋律片的味道,也是我给本片打满分的因素之一。

  下面说说我对本片的其他感觉

  男主角“廖星明”的经历让我有强烈的“代入感”

  和“廖星明”一样,我小时候家境不好,同样生长在上海的棚户区,每天倒马桶痰盂、生煤球炉子;同样的,在学校毕业后进入工厂工作;与周遭的同事完全不同,和“廖星明”一样长着一对渴望飞翔的翅膀,爱读书、有创作欲望,后来离开了工厂,走自己的道路;

  另外也同样的,和“廖星明”有类似的情感经历,同样因为家庭条件被未来的准丈母娘刁难。只是结局不同,至少在影片中廖星明的结局是圆满的,而我的结局却略显悲剧。

  在现实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也让我能更深刻体会到在电影这个框架下所难以表达的更深层次的东西,从而触发我内心的敏感神经。

  我们一出生就必须面对各种条条框框,排除人类生存繁衍必须的“吃喝拉撒生老病死”框架、以及和别人交流必须的“语言、礼仪等框架”,我们还被更多人类自己创造的框架所包围。

  在学校,他们制定了现在看来有些许可笑的标准,名曰“三好学生”,老师制定标准的好学生,不一定是未来成功的人,纪律组织总有人给你画框框,这些框框都是别人给你的。

  婚姻亦是如此,“婚姻框架”形成的原因在此不赘述,总之,婚姻制度在其产生的最初,和爱情并没有半毛钱关系,也仅仅是在人类社会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被赋予了男女之间的感情色彩。然而在西方的主流价值观中,两人之间的情感(同性恋已经在很多国家合法,从此婚姻无关性别)喧宾夺主地超越了婚姻在现实层面的意义,婚姻完全是情感的升华,而这至今也并不被我们主流的价值观所认同。

  那就让我们先跳出这些条条框框吧,或许从更高的层面看待这个问题,爱情和事业、乃至物质和精神、理想和现实,就像“廖星明的老师”所说:“爱情和事业应该两样都要!”。

  这些表面看似矛盾的东西,放在一起会碰撞擦出火花甚至会引发强烈的爆炸,并不代表不能同时拥有。出书和夏茵茵为什么不能都要,夏母那边碰了钉子,这一关过不去,那就换一家出版社。

  人类社会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不断磨合繁衍了数百万年,而我们至今还在纠结“理想和现实只能二选一”之类的问题,实在显得有些可笑了。

  扔掉条条框框,走自己的路!

  最后引用影片结尾读白诗,就用“说教感”作为结尾吧

  “朋友啊,朋友,你可不要忧愁

  你说生活像沙漠

  因为你心上没有绿洲

  先做一个绿色的梦吧

  才会有一个金色的秋

  朋友啊,朋友,你可千万不要忧愁

  你说地上有阴影

  因为你总是低着头

  挺起胸来,迎着太阳走

  把黑色的影子永远抛在你的身后”

  《逆光》观后感(九):人类不思考,上帝会不会笑

  曾经以为这部片子属于时代说教片,一直没去动它,闲来看后改变了我的看法。

  先说演员,留着大鬓角的史钟麒这次是配角,主角是郭凯敏和吴玉芳,徐金金饰演廖小琴,后来在电视剧《围城》中饰演寡妇,和葛优还有对手戏;饰演徐珊珊的肖雄;饰演表姐的是顾永菲(年纪比较大,46年生)后来在电影《雷雨》中饰演繁漪,生活中的她和电影中一样不幸福,历经坎坷。还有刘信义饰演的青工黄毛。那个时代的特色,男女演员的相貌很没话说。

  电影的主题是爱情,但表达方式很独特,带有那个时代所喜欢的旁白,夹叙夹议。但电影提到的问题我们今天也回避不了,但我们今天不需要思考,也不想思考这类问题。

  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是时代背景,面对刚开放的国门,发现物质是那么匮乏,每个人都对物质有强烈的欲望,当然每个人态度不一样 ,那个时代总体含蓄些,不像现在。最后一个理想高举的时代,刚结束混乱的时代,大家在精神层面却有了一些财富。所以不同的人态度会不一样,不管是穷是富,地位高或是低,有的选择现实,有的选择理想。

  廖星明(郭凯敏)和夏茵茵(吴玉芳)饰演的男女主人公都是选择理想的,男的理想是事业,女的理想是爱情。

  廖 小琴、姜维、小齐、黄毛都是选择现实。层套结构中,苏平选择理想,表姐最终选择的是现实。

  每个人都会有选择,爱情又是其中都会遇到的问题。

  每个人的出身、生长环境决定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马斯洛的多种需求里面,自身经历的匮乏经验会影响自己在过程中的取向和判断。 所以,夏茵茵会不喜欢姜维而喜欢廖星明,廖小琴抛弃黄毛选择了小齐,表姐最后也放弃了苏平;廖星明在夏给的条件面前也考虑放弃夏茵茵,我们无法是指责任何一个人,这些都是他们的选择。

  那么别人的经验是否能指导我们呢?夏茵茵得知离开苏平的表姐并不幸福,她更坚定了自己的决心。夏茵茵问表姐当初如果选择苏平会怎么样,表姐说:那谁知道呢?生活不可能做出假设。

  那么夏茵茵后来是否幸福呢?影片没有说,甘苦自知了;通过影片对下只脚和造船厂的描绘,狭小肮脏的弄堂,三代挤一屋,生煤炉倒马桶,周围没有多少文化人,都是抽烟喝酒打牌的粗人——和今天的城中村差不多;春雨中带着孩子挤公交车,我对浸透布尔乔亚思想,喜欢文艺爱玩的夏茵茵能否适应转换心存疑虑,因为和时代的方向是相悖的,廖小琴很多,夏茵茵很少,夏身上的爱情观看似充满时代感,却非常传统。生活中有不少被抛弃的夏茵茵,始乱终弃的廖星明,有太多的苏平和表姐那样的人。

  今天的人是不愿意或者不屑于触碰这个矛盾负复杂的关系,爱情是电影永恒的话题,但我们愿意造梦,而不愿意去表现生活中的实际爱情,或者更多人认同表姐的话,爱情是年轻人的事情,生活总是要面对现实的。好莱坞的电影总是宣扬爱情至上,可以说是普世价值了,但中国的传统历来是轻视爱情,爱情的表现更多的表现形式是元稹显达之后的追忆,白居易充满欲望的樊素口小蛮腰,潘岳亡妻之后的怀念,王宝钏寒窑十八年的无望等待,秋胡十年后还回乡戏妻,妓女苏三与吏部尚书之子的大团圆,卖油郎独占花魁但最终卖油郎也得到横财,李娃最终的封诰,明清无数座贞洁牌坊,鱼玄机、柳如是等坎坷女子的真情流露;连《桃花扇》的结尾也是李香君和侯方域在家国情怀面前的色空——爱情从没有脱离荣华富贵。

  当下流行的傍富婆、做小三,宁可在宝马车里苦,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物质的充盈其实不代表内心的幸福,当然你可以怀疑幸福根本不存在,人生本来如此,你就会少些痛苦。

  我们今天可能会鄙视《逆光》这部1982年的电影里的一些思考,觉得无聊可笑;西方谚语说的"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你不思考并不能说明你能够超脱。当然在今天,在物质大潮席卷之下,已经没有人能够安静的思考。

  《逆光》的导演是丁荫楠,第四代导演比第五代导演成熟,他们更多的是反思和思考,使80年代电影带有世界历史上少有的思想性质(时间、深度),这也是今天我们所缺乏的。

  关于人生和爱情的选择, 影片也没有给出回答,通过旁白诗朗诵,只是给人一个向上的理想:

  朋友啊朋友,你可不要忧愁,你说生活像沙漠,因为你心上没有绿洲,先做个绿色的梦吧,才会有金色的秋;你说地上有阴影,因为你总低着头,挺起胸来,迎着太阳走,把黑色的阴影抛在身后 ……

  一个人总要有梦,很多事,如果年轻的时候不去做,就再也没有机会了,注定抱憾一生。

  《逆光》观后感(十):人类不思考,上帝会不会笑——致1982《逆光》

  曾经以为这部片子属于时代说教片,一直没去动它,闲来看后改变了我的看法。

  先说演员,留着大鬓角的史钟麒这次是配角,主角是郭凯敏和吴玉芳,徐金金饰演廖小琴,后来在电视剧《围城》中饰演寡妇,和葛优还有对手戏;饰演徐珊珊的肖雄;饰演表姐的是顾永菲(年纪比较大,46年生)后来在电影《雷雨》中饰演繁漪,生活中的她和电影中一样不幸福,历经坎坷。还有刘信义饰演的青工黄毛。那个时代的特色,男女演员的相貌很没话说。

  电影的主题是爱情,但表达方式很独特,带有那个时代所喜欢的旁白,夹叙夹议。但电影提到的问题我们今天也回避不了,但我们今天不需要思考,也不想思考这类问题。

  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是时代背景,面对刚开放的国门,发现物质是那么匮乏,每个人都对物质有强烈的欲望,当然每个人态度不一样 ,那个时代总体含蓄些,不像现在。最后一个理想高举的时代,刚结束混乱的时代,大家在精神层面却有了一些财富。所以不同的人态度会不一样,不管是穷是富,地位高或是低,有的选择现实,有的选择理想。

  廖星明(郭凯敏)和夏茵茵(吴玉芳)饰演的男女主人公都是选择理想的,男的理想是事业,女的理想是爱情。

  廖 小琴、姜维、小齐、黄毛都是选择现实。层套结构中,苏平选择理想,表姐最终选择的是现实。

  每个人都会有选择,爱情又是其中都会遇到的问题。

  每个人的出身、生长环境决定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马斯洛的多种需求里面,自身经历的匮乏经验会影响自己在过程中的取向和判断。 所以,夏茵茵会不喜欢姜维而喜欢廖星明,廖小琴抛弃黄毛选择了小齐,表姐最后也放弃了苏平;廖星明在夏母给的条件面前也考虑放弃夏茵茵,我们无法是指责任何一个人,这些都是他们的选择。

  那么别人的经验是否能指导我们呢?夏茵茵得知离开苏平的表姐并不幸福,她更坚定了自己的决心。夏茵茵问表姐当初如果选择苏平会怎么样,表姐说:那谁知道呢?生活不可能做出假设。

  那么夏茵茵后来是否幸福呢?影片没有说,甘苦自知了;通过影片对上海下只角和造船厂的描绘,狭小肮脏的弄堂,三代挤一屋,生煤炉倒马桶,周围没有多少文化人,都是抽烟喝酒打牌的粗人——和今天的城中村差不多;黄世仁说:穷生奸计,富长良心,倒不能一点道理没有;春雨中带着孩子挤公交车,我对浸透布尔乔亚思想,喜欢文艺爱玩的上只角小姐夏茵茵能否适应转换下只角心存疑虑,因为和时代的方向是相悖的,廖小琴很多,夏茵茵很少,夏身上的爱情观看似充满时代感,却非常传统(就像童话中一样)。生活中有不少被抛弃的夏茵茵,始乱终弃的廖星明,有太多的苏平和表姐那样的人。

  今天的人是不愿意或者不屑于触碰这个矛盾复杂的关系。爱情是电影永恒的话题,但我们愿意造梦,而不愿意去表现生活中的实际爱情,或者更多人认同表姐的话,爱情是年轻人的事情,生活总是要面对现实的。好莱坞的电影总是宣扬爱情至上,可以说是普世价值了,但中国的传统历来对待爱情是现实的,深闺中的女子叹的是“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贫贱阶层叹的是“贫贱夫妻百事哀”;爱情的表现更多的表现形式是元稹显达之后的追忆,白居易充满欲望的樊素口小蛮腰,潘岳亡妻之后的怀念,王宝钏寒窑十八年的无望等待,秋胡十年后还回乡戏妻,妓女苏三与吏部尚书之子的大团圆,卖油郎独占花魁但最终卖油郎也得到横财,李娃最终的封诰,明清无数座贞洁牌坊,鱼玄机、柳如是等坎坷女子的真情流露;连《桃花扇》的结尾也是李香君和侯方域在家国情怀面前的色空——爱情从没有脱离荣华富贵和家国现实。

  当下流行的傍富婆、做小三,宁可在宝马车里苦,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物质的充盈其实不代表内心的幸福,当然你可以怀疑幸福根本不存在,人生本来如此,你就会少些痛苦。

  我们今天可能会鄙视《逆光》这部1982年的电影里的一些思考,觉得无聊可笑;西方谚语说的"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你不思考,上帝会不会笑呢?你不思考并不能说明你能够超脱。当然在今天,在物质大潮席卷之下,已经没有人能够安静的思考。

  《逆光》的导演是丁荫楠,第四代导演比第五代导演成熟,他们更多的是反思和思考,使80年代电影带有世界历史上少有的思想性质(时间、深度),这也是今天我们所缺乏的。

  关于人生和爱情的选择, 影片也没有给出回答,通过旁白诗朗诵,只是给人一个向上的理想:

  朋友啊朋友,你可不要忧愁,你说生活像沙漠,因为你心上没有绿洲,先做个绿色的梦吧,才会有金色的秋;

  你说地上有阴影,因为你总低着头,挺起胸来,迎着太阳走,把黑色的阴影抛在身后 ……

  一个人总要有梦,很多事,如果年轻的时候不去做,就再也没有机会了,注定抱憾一生。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