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马太福音》经典观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22-06-18 09:30:04

  《马太福音》是一部由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执导,Enrique Irazoqui / Margherita Caruso / Elsa Morant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 / 历史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太福音》观后感(一):没看过影片也来评

  lt;马太福音>只能说读过,但不能说读完了.因为福音的内容是无穷无尽的.

  lt;马太福音>是写给犹太人的.<约翰福音>是写给全世界的.

  《马太福音》观后感(二):上帝和共产主义在一起干

  上帝

  在人类早期

  自然灾难等

  种族斗争等

  出现信仰上帝

  他把人类带向光辉

  于是爱与恨升华了

  人民爱着

  同样恨着

  上帝死了

  带向另一个时空

  共产主义

  那些战争

  信仰共产主义

  他把人类带向新的光辉

  任然我们在追究光辉

  《马太福音》观后感(三):马太福音

  力,不过其寓言式的作风给人的感觉却尤为突出。当然,共产主义的力量在这里也更加的无敌化了。我有点没弄明白的是,耶酥和他的门徒们是真的有如共产主义奋斗青年吗?凭着惊人的执着抵抗着“三座大山”似的罗马。

  看完电影后,确定了写西行记的那个作者说的话了,在中国人的眼里毛泽东并没有像欧洲国家的无产阶级领导

  者那样被民众神化。

  《马太福音》观后感(四):马太福音

  不要为明天忧虑 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 一天的难处 一天担当就够了

  凡有的 还要加给他 让他有余 没有的 连他所有的 都要夺过来

  要驯良像鸽子 灵巧像蛇

  压伤的芦苇它不折断 将残的烛火它不吹灭

  清心的人有福了 因为他们必见得神………………………………………………………………………………………………………………………………………………………………

  《马太福音》观后感(五):为什么拯救人类,人类为什么要得到救赎?

  其他生物捕杀,或者被捕猎,根本不会得到意外之食比如饼鱼,也无神灵帮助其免入他口。假使它们越不过火,跑不赢水,整个种族就几乎全灭。

  最软弱的人类集结起来做弊才能生存,因为能说话,又因为面临大难时肯下跪,就能得到拯救吗?

  其他生物不因为猎杀他物而灵魂变得丑陋,也不因哺育他物的子女而灵魂长得更美,它们在自然里——或骄傲或卑鄙的成长,又自然死去——或者落入他口,或者守着最后一个下水道直到与其一起消失。

  人类既自称罪的奴隶,又祭上人子,以他人死就能得到“救赎”吗?

  《马太福音》观后感(六):异端之死

  这个世界是无法容忍异端存在的,即使艺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

  帕索里尼在死后哀荣彰显,送葬的队伍里甚至可以看到罗兰-巴特。

  他对虐恋、人性、异教的细致述说让人惊恐不已。

  人们哑口无言,不知道怎样看待这个勇敢的近于无耻的,

  影响制造者。

  是的,世界如此——冷漠且疯狂。

  他在改编SALO那部著名的电影里践踏的信仰为整个宗教界所不容,

  却在颇有共产主义色彩的《马太福音》里得到基督教会组织的褒奖。

  我不知道,多少人知道他是因为某些隐秘的欲望。

  从来没有人像他这样,这样清晰、不加遮蔽的展现欲望。

  大部分人观看欲望,也是出于欲望。

  ……

  他最后死于一个17岁的男妓之手。

  《马太福音》观后感(七):信

  基督教是信仰,源于古代人类对宇宙与生命之源的疑问,曾经主宰半个世界,在现代逐渐失去权力,成为人类心灵寄托与道德规范的一种。同性恋属于医学,是人类基因的变异现象,以及某种精神恋爱的产物,曾经是受到迫害的异端,在现代逐渐为公众接受,成为社会宽容度提高,人性解放的一个象征。而当这两者在现代偶然相遇、碰撞,则给予了人们一个思考传统与现代、信条与异端的机会,在这里,我们让电影也成为思考的工具。

  耶酥在电影的最后阶段出场,为追求完美和神圣,没有表现脸部,结尾宾虚在赛车场击败对手,而耶酥也被钉上十字架,在一场大雨中,宾虚母亲和妹妹的麻风病奇迹的痊愈了,这一幕由宽银幕表现出来,具有无以伦比的震憾力,即使毫无宗教信仰的人,也无法不为之动容

  《马太福音》观后感(八):纯粹

  我想大约是为了应景,所以图书馆星期四下午的小录像放了这部电影。很早以前看过rm版本,很不清晰,声音也沙沙的,留了点遗憾,那么这次可以补回来了吧。

  台词完全可以对照着新约来看,一丝不苟。看的时候会想帕索里尼还是热爱着基督教的吧,如果不是爱怎么可以拍出这样纯粹的电影。

  很理解为什么有些教会人士会不以为然,这儿的基督确实更多的像冷静专制的暴动领袖,而不是我们以为的温文尔雅的形象。但其实如果去翻新约会发现基督还是有很多金刚怒目的时候的。

  而于我,最感动的是圣母玛丽亚。年轻时候的玛丽亚,是无限纯洁的化身。似乎不能仅仅用美丽来形容,她披着斗蓬站在破烂的马厩前面,面对着约翰露出微笑的时候,那一刻简直可以用天地间无限的宁静来形容。不知道帕索利尼从哪儿找的演员,太完美了。

  《马太福音》观后感(九):共产主义

  马太福音

  说实话,我对圣经里的故事知道的应该是少之又少,而圣经的内涵及宗旨我是更加的不晓得了。这个片子的内容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忠实原著,所以看的时候正好没有可予以的比较。

  记录形式,非职业演员,帕索里尼式的寓言,奇怪的共产主义隐寓。片子的整体感觉不如导演的其他作品有冲

  击力,不过其寓言式的作风给人的感觉却尤为突出。当然,共产主义的力量在这里也更加的无敌化了。我有点没弄明白的是,耶酥和他的门徒们是真的有如共产主义奋斗青年吗?凭着惊人的执着抵抗着“三座大山”似的罗马。

  看完电影后,确定了写西行记的那个作者说的话了,在中国人的眼里毛泽东并没有像欧洲国家的无产阶级领导

  者那样被民众神化。

  比起老帕,我觉得我们还算是理智的……

  《马太福音》观后感(十):白与描

  就影像而言,我一直认为《马太福音》是影史上最为冷静和纯粹的宗教电影之一,除了德莱叶的《圣女贞德》,很少有能出其右者,在它的比较下,甚至连塔尔科夫斯基的《安德烈鲁夫廖夫》中的耶酥受难都显出了过多的温情,究其根源,也许就如罗杰艾伯特所说:”他由于不信上帝,于是不布道,不颂扬,不会刻意强调,或把故事感伤化、浪漫化,而只是尽力记录它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里说,一切艺术,一切希求,以及一切行动与探索,都可以看作是以某种善为目标。因此,可以从事物追求的目标出发,来正确地界定善。

  ——所以,我觉得帕索里尼对基督并没有多少真正的敬畏,我相信,他敬畏的只是赤裸裸的美的概念。他心目中的耶稣和德里克贾曼的斯巴斯蒂安,其实并无不同,都是一个崇高的东西,一个最神圣的壳子来重视自己的乌托邦,然后借此完成他现代主义的、极端写实的美学追求。

  除此之外,所谓的神,什么都不是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